- 相关推荐
《渔家傲》试题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算得上好试题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试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家傲》试题1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鉴赏关键点】
情景交融、苍凉悲壮。
上片写景,充满肃杀之气;下片抒情,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名句赏析】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暗示了军情紧急。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试题2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7~18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分析】《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分)
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
2、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2分)
(1)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2)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
另外,本句描写的是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带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渔家傲》试题3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睡觉(2分)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3、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渔家傲》试题】相关文章:
《渔家傲》教学设计10-17
《论语》试题06-14
数学单元试题11-03
运算练习试题09-27
试题分析总结07-02
绩效管理试题05-09
小学数学试题11-04
测试管理试题01-13
《法理学》试题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