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3 13:36: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范文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说课稿 篇2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 <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口算(含估算)的综合实践课,适合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学生或九义版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发现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二、教学目标

  1、创设“逛超市”这一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口算正确的基础上,明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并养成自觉观察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口算的能力。

  3、在学生能精确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只需要估算价钱,不必精算,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并进行估算方法的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1、口算(含估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本课以“逛超市”这一现实生活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时,不可能把纸笔或计算器都带在身上,因此算价钱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口算的形式,而对数据稍微大的就可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价钱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重要。学生感受到学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这真正把口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了,实现口算教学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优化

  学生在用口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学困生可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准确。而优生可能会去发现数据和符号的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速度快准确率较高。为此,我们不能为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句话,而让学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点上,因此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方法。

  3、独立思考与合作流交相辉映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从而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口算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当口算题出来以后,要让全体学生都独立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以后,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困生在同桌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解决。

  4、把学生的差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5、自评、互评与点评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外,还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算的方法是否最优,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比不可少的,在评价他人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应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被评的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应该点出来,让学生能来评。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学生对计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一:出示“店长推荐”图片,练习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称

  单价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钢笔

  7.50元

  圆珠笔

  4.40元

  书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问题1:买1个文具盒、1个橡皮擦和1支钢笔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法的运用,简便算式为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结合律。

  问题2:买书包可以打八折,如果买1个书包要付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乘法的运用,算式为40×8/10=32(元),简便算法体现在先约分在计算。

  问题3:买圆珠笔采取买1赠1活动,相当于1支圆珠笔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除法的运用,算式为4.40÷2=2.2(元)

  问题4、淘气买1把尺子和1个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减法的运用,简便的算法为50—(12.60+2.40)=35(元)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计算。老师巡视:一是发现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看学生用的什么方法,哪些学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学生是采取笔算或脱式计算。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如果同桌两个同学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很优秀还要让我的同桌跟我一样的优秀,老师看看哪一桌的学生都很优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荣辱的意识。等全班同学都举手后,老师请开始做错后来经过同学帮助又改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并友情提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1、创设逛超市购物的情境,问题里涉及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较全面。2、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养成自觉优化算法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规的方法笔算,优生可能是用简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师安排同桌学生独立做完后进行相互交流。平时学生喜欢对答案,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答案,并相互交流算法,进行相互评讲。最后全班点评,老师把展示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二:出示日常购物单,学会估算。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肠

  13.00

  蔬菜

  8.00

  洗发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问题: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写在本子上,想出一种办法的同学再想别的办法。老师巡视。学生都有一种办法后,老师再请学生小组交流,看看哪组的办法最多。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注意比较各种办法的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去独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的方法比较有限或者没有办法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学习别人的方法。

  2、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

  最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79页,阅读教材看看书上有哪些估算的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刚才想到的,哪些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

  (1)淘气估算的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对吗?

  说明:淘气是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称为“去尾法”。

  (2) 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够吗?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说明:这个方法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是“进一法”。

  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可以估算出结果的范围。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学生向书本学习,因此安排阅读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说明:这种“四舍五入”的办法,学生容易想到,这种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时,学生汇报后就可以及时总结。

  (4)妈妈是这样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说明:以上两种估算的策略是凑整(包含凑五或凑十),学生也容易想到,这个估算的结果也比较接近精确值。

  2、方法小结,比较异同。

  小结:这些策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1、学生利用口算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种策略适应的问题情境;3、这些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运用口算方法与估算策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对吗?

  说明: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上衣每件55元,现八折出售,爸爸带了50元,够吗?

  说明: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服装价格进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后是48元,因此原价55元的服装八折后不到50元,爸爸带的钱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说明: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策略的交流。可采用“去尾法”,两袋米超过70元,牛肉和蔬菜超过20元,鱼超过10元,加起来超过100元,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各种估算策略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同时巩固口算的方法。

  五、教学预评

  本节课创设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提供“店长推荐”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和技巧进行口算价钱,并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帮助改进。第二,提供“淘气一家的购物单”,让学生运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进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比较和运用中,让学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小学组一号选手。今天为说课的内容是:⑴技巧:双手抱球前滚翻。⑵游戏:看谁爬的快

  一、说教材

  主教材(双手抱球前滚翻)是大纲及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动作之一,且在水平一时已经学习了蹲立、俯卧、仰卧等体操动作。滚翻是学习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也是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和技能。游戏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上、下肢锻炼趋于平衡,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说学生

  水平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动作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他们有好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教法、丰富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同时针对该学段的身体状况和认知水平。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双手抱球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培养正确姿势并掌握游戏规则。

  2、增强学生上、下肢的力量,提高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保护与帮助意识等,进一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和学习实际、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双手抱球前滚时团身抱膝 难点:团身紧、滚动圆滑

  五、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特设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讲解示范法 纠错法 保护与帮助法 保护与帮助法是体操学习不可缺少的教法和学法,它可以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有助于消除练习者的恐惧心理。

  六、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做了如下教学准备:

  体操垫、排球若干,土质操场一片,土质操场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受伤。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为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三部分:

  准备部分:在这一阶段,除了课堂常规便是准备活动了。在操场上学生可能不知道热身的范围,热身时,可提前将体操垫、排球摆成圆形或正方形,让学生完成热身,并在跑动中完成热身操。

  基本部分:在主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讲解双手抱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并做出示范。主内容可进行梯度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体操垫上进行滚动练习,教师做出保护与帮助的示范练习,每组练习4-6次即可。

  其次,前滚翻的练习,教学时,将本梯度的内容简化为“含胸、低头,滚动像皮球”,以提醒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练习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纠错。

  再次,双手抱球前滚的练习,在完成前两个梯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在保护与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练习。练习时,教师应巡视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游戏:看谁爬的快

  游戏的设置主要为了充分达到上下肢锻炼的平衡。同时,游戏的设置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场地的设置中,我用体操垫排在一起作为起点、将排球放在另一端作为游戏的终点。每组游戏结束,根据情况作出适宜的评价。

  八、说课的结束部分

  为了消除学习时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可利用体操垫和音乐进行情境放松。紧接着是教师的小结、评价、整理器材、师生再见。

  本节课预设的练习密度:约为65℅ 心率为100-120次∕分

  总之,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是青春的笑容;运动是对生命的投资,是对健康的保险;生命在运动中延续,健康在锻炼中加固。

  自此,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们的聆听!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地推铅球》.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来简述我对本节课教与学的思考。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方法为中介的教学思想,我选用了以“学、教、练”序列创新组合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等教学设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学情分析

  原地推铅球是高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投掷运动类教学内容,属于力量性的投掷项目,除了要具备一般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有适应推铅球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同时运动成绩越好,对专项素质的要求也越高。铅球专项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素质等。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在以前的学习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动作的完善化和系统化。

  三、教学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本课预设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起源和发展,识记铅球运动的健身与实用价值。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初步掌握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肌肉力量,特别是锻炼肌肉的爆发力,提高身体各部位协同用力的能力,使身体得到匀称发展。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性学习,体验推铅球的乐趣,培养自觉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路线及用力顺序的掌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身体的协调用力。

  四、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强化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措施,贯穿学、教、练三个环节。并提取成功体育、快乐体育、念动训练法的有益成分充实“洋思模式”。 运用提问、激励、评价、念动训练法,逐步攻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常规:鸣哨集合,安排体育委员整队,提出课堂要求及注意事项。

  2、体验性导入:介绍铅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创设原始人类用石块捕杀猎物的情景,激起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把学生带入铅球学习氛围中。

  3、激趣热身:绕圈跑、行进间徒手操结合负重接力游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铅球运动的素质练习。

  4、基本部分

  分为三个环节:先学—后教---再练。第一环节:学。请两到三位同学根据自己在以前观看田径运动会中铅球项目对推铅球的动作理解,根据头脑中的动作进行试投。然后老师做出完整的原地推铅球动作示范,让学生从中找出老师与这几位同学所做动作的不同点,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第二环节:教。首先教师完整示范原地推铅球动作2-3次,让教师优美的动作示范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动作印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教授学生铅球的握法和放置位置,并根据推铅球技术动作路线蹬、转、撑、送、挺、推、拨依次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指导与纠错,教师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纠错。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激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反馈学习心得和遇到的疑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多项反馈,积极互动评价。教师讲解、分析、示范动作和教会学生念动训练方法,。利用念动训练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时心理活动的积极性,练,动作的要领; 动,进行练习; 想,大脑的重复放映和运动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原地推铅球时,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和中枢与运动器官的联系得到加强,在集中注意力的练习中可以排除外界的刺激干扰,有助于集中精神理解动作,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缜密状态。第三环节: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

  以练来促进学、巩固学和纠正学,学生通过边想边练,让形成的动作表象逐步清晰化,有效的促进动作概念的形成。再次,学、教、练三个环节中,教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提问、激励、评价、念动训练法等方法,逐步攻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过渡到挑战性学习阶段,给学生一个敢于展示的平台。

  5、结束部分

  为了使学生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在结束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操练习,并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课外的练习,对本次课好的地方进行表扬,收回器材,师生再见。

  六、教学设备

  4个标志杆 4对1千克重的哑铃 铅球30个 铅球场地一块

  七、运动负荷预设

  综合密度:35%左右 平均心率:115次/分左右

  八、本课特色和亮点

  1、通过游戏的设计,可以让本身枯燥的铅球教学课堂具有活气。

  2、本课改变传统教法,选用以“学、教、练”序列创新组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能动性。

  3、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念动训练法”到原地推铅球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果,而且丰富了教学方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说的是树木有根,根扎在泥土中,树木是靠根吸收水和养分的。课文按照“做梦的起因——做梦——从梦中醒来”的顺序写的。课文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本课生字生词,认识“三点水旁”和新笔画“横折弯”。认读7个字,书写渴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知道小树扎根在泥土中,靠根吸收水和营养。懂得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自己也有长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小树的心情变化。学习生字“喝”、“渴”。

  教学难点:理解“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能运用汉语拼音这个武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非常吸引他们,他们觉得这篇课文很有趣,所以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他们初读课文后,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已初步形成质疑解疑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梦谈起,引出课文内容,通过读,看,结合生活实际,补充材料等方法,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知道了树和许多植物都是靠根吸收水和营养的。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板书“梦”字)认识它吗?今天要学的课文在讲谁的梦?(板书小树)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小树的梦,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从学生熟悉的梦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学生初读课文后,抓住重点生字进行重点地指导。例如教学

  渴喝这两个生字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①读一读,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右半部分相同。

  不同点:偏旁不同,“渴”是三点水旁,“喝”是口字旁)右下边笔顺要记清楚,老师带领学生书空。

  ②怎样区分这两个字呢?“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喝”是口字旁?

  小结:心里想水就是“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张开小口才能喝,所以“喝”是口字旁。

  师:看这两个字跑到句子中来了,能读清楚吗?

  ③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它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

  (生练习读,指名读。)

  师:写一写,你会记得更牢。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呢?

  ④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田格范字)

  a.渴、喝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右上和右下宽窄也不同,上窄下宽要看清。

  b.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压住中线的笔画。

  c.教师示范写“渴”,师边示范写边叙述书写要领。

  过渡:“喝”和“渴”一样,都是左右结构。

  d.生练写“喝”、“渴”,描一个“渴”字,用心体会结构。

  通过音形义写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读文中识字,从而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与课文的融会贯通。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师:让我们把这些字词送回到课文中去,再轻轻拿起书,走进它的梦里,认真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小树到底梦见了什么?

  1、生朗读课文,汇报。随机板书:没了根追问:你从哪知道的?

  出示句子:

  它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得跑哇跳哇。

  2.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说话:

  你就是那棵小树,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树林里;(生填空)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公园里;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商店里;(生填空)

  你梦见自己没了根就高兴地跑哇跳哇,,你跑到山坡上……

  师:没有了根,你自由吗?高兴吗?用你的读告诉大家。指名读,评读,一起读。

  3、看课件情境加教师叙述:小树梦见自己跑到了山坡上。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又晒又热,小鸟儿躲进了树荫,小草被晒得低下了头,小蝴蝶也藏到了花瓣下……没了根的小树,你跑累了吗?渴了吗?随机板书

  想喝水

  出示句子:

  过一会儿,小树渴了,想喝水。可自己是用根喝水的呀!根没有了,怎么办呢?

  生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师随机完整板书口渴了想喝水

  指名读,评读

  师:你真是一棵着急的小树。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我采取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指导学生的朗读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正因为小树羡慕小花鹿能跑能跳,所以做了这样一个梦。这场梦啊,可让小树深深体会到了没有根的烦恼。让我们再轻轻地拿起书,再一次走进小树的梦。去读读这篇课文吧。

  2.第二天,小树又看见小花鹿蹦蹦跳跳地跑,它会想什么,说什么呢?生说一说。

  3.课文说小树是用根喝水的,可是,根在深深的地下,怎么能喝到水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

  在课文的结尾处展开想象,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长处。这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各位一起探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纸桥》。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动生成

  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桥梁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桥,同时在语文学习中也学过《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等有关桥梁知识的课文,学生对桥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要尽量做到工具简单、材料易找、花费节省、操作简便、学生喜欢,基于这种认识,我选择了利用废旧报纸“搭纸桥”这一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二、 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践的,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本主题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活动的总目标。

  1、 认知目标

  围绕活动主题,了解有关桥的造型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如何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合作、反思、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桥的造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桥的造型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桥的设计引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知识的关注。

  三、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1)、分活动小组:选出组长、成员分工等。

  (2)、活动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桥梁造型的资料。

  (3)、搭纸桥工具:纸张、剪刀、胶水等。

  2、教师准备:

  (1)、教师也搜集有关资料。

  (2)、准备砝码等。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生成主题

  播放一组包含多幅桥梁照片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

  桥是如此的美丽,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桥。

  2、探索交流 制作完成

  1、学生组内讨论要制作什么样的纸桥,做好分工。

  2、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及组员分工情况。

  3、学生合作制作纸桥,教师随机指导。教师指导要有目的性,重点关注一些技术难关。如:桥墩与桥面的结合等。

  3、展示交流 汇报成果

  (1)、学生制作完成后,推选一位或者共同介绍自己的作品。

  (主要介绍所制作的桥的类型、功能、优点以及承重能力等)

  (2)、学生对桥进行承重测试。

  (3)、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的作品做出一定的肯定性的评价,也可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4、自主评价 课外延伸

  1、小组之间依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互相评价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坚 固奖等奖项。

  2、选出综合表现最好的作品,准备参加全县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学生可能一时评选不出,存在争议,同时由于时间关系,作品粗糙,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加工,力争更精美,再评选。)

说课稿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贯彻执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领悟为目的,分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培养目标:

  (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比较与自我分析的能力。

  (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的传、接球动作技术与步法的协调配合。(跨步接球、迈步传球)、(接、迈、传的相互配合),注重“小老师”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难点:根据同伴的位置、跑动速度和方向,及时、准确传球到位。

  四、教法学法

  1、以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为主线采用:

  讲解;示范;图示;分解;分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采用:

  复习巩固;观察图片;建立表象;分组学习;共同达标的学习方法,在“小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掌握运动技术。并且在音乐的伴奏下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

  五、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篮球运动技术的理解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能对球类的教学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一味地强调素质练习。因此我根据中专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男女生的具体情况,认为在中专体育课中加强学习篮球技术尤为重要!

  2、教材分析

  篮球教材中,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中专教材,共三课时,其技术动作易学易忘,此练习需要学生极好的协调性,熟练的球性,而且密度和强度都比较大,因此初学者很难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应加强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提高训练。

  3、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2)运动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并能把此技术熟练的运用到篮球比赛的实战中。

  (3)身体健康:使部分学生能将学到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以及篮球中各项技术的运用变成学生的一种终身体育锻炼项目。

  (4)心理健康: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学生每人一只篮球在音乐的伴奏下自主地进行熟悉球性练习(原地熟悉球性练习、原地运球){球操、运球跑圈}

  二、基本部分:

  (1)先讲解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2)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人为组长,并分发一张学习卡片,卡片上内容含有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的图片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各组的学习的难易程度不同。(A:拔高组B:基本组C:问题组)

  (3)学生集合,每组选出一对动作技术好的同学出来示范,学生进行讲评,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小老师进行指导。

  (4)按小组发放练习卡片(内容以及图解),教师巡回辅导:此卡片含有多种辅助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巩固与提高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5)教师根据小组学习分组指导,师生两人演示正确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6)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性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小组间的教学比赛)。

  (7)游戏翻越障碍跑游戏内容:

  跑过独木桥→滚过沼泽地→越过矮墙→钻过山洞→拿回木棒。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

  三、结束部分:讲评、放松。

  双手胸前传球

  双手持球胸前

  大拇指方向朝前,四指略向前下

  两肘加紧

  手臂伸出,手指手腕抖动将球传出

  发力脚上前一步

  两手自然下落

  辅助性练习如下:

  C组:两人对面跨步接球;两人移动传接球;三角移动传接球;B组:五角星对角线移动传接球;多点(两人或三人)固定、移动传接球;在慢跑中进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练习;A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练习;两人一组,一人传球,一人行进间上篮

  六、教具

  篮球12个

  跳箱二只 体操凳二张 栏架2只

  体操垫4场 体操棒24根

  七、教学收获

  本课时的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小老师”带领的教学策略,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运用循序渐进、分层式教学手段,形成互帮互学的合作式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己身体能力范围内,学有所获而且能运用到实战比赛当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具有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再见!

  谢谢指导

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陈从周先生的《说“屏”》,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理解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分为教学环节设计和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由于上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过屏这种家具,因此由《口技》导入。

  2.观赏几幅屏风的精彩图片感受屏文化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从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课文的复习引入新课,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为创设情境做好铺垫。由精彩的屏风工艺品画面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 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 文章语言上有何特点?

  (五)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六)布置作业,经验存储

  1、美读课文三遍。

  2、从课堂上所说的其它那些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器物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整理好,写在周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如:《说“屏”》陈从周。 作用: 实用性 艺术性。说屏分类: 金屏、石屏、木屏。设置 :大小因地制宜、讲究造型、色彩、绘画 与整体相称、曲屏折度、视线远近得体。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两个问题旨在对课文写作特色做全面探究,体味文章语言的诗情画意。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传统的器物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精选说课稿范文10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四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4.【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6.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4篇

7.【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8.【精选】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