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3 20:22: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的语段,增加语言积累。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这篇《风雨》,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 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由大家司空见惯的风雨中的景物,引入新课的学习。

  导语:大风暴雨中的景物你也许不知见过多少回,但能像贾平凹如此观察细微、描写精美、让人身临其境的纯属稀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风雨》。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检查预习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检查预习也是督促学生的一个必要手段。

  (三)、导学达标

  1、作家作品:

  2、贾平凹的散文的特点:

  3、初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4、 精读课文: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你能从找出文中这些语言吗?

  4、 合作探究: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说一说:我们新疆属于北方地区,一到冬天,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当冬天来临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新疆冬天的图片

  出示冬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领悟文本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文中写作技巧的语言体现。接着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领略本文的主旨。最后在学习文章后,能结合生活实际及学到的写作技巧,自我完成一个写作片段,以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6、课后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依据 刚才你所观察到冬天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平时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的写作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及动物们的表现--风大

  风侧面衬托 雨雨大

说课稿 篇2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这课书通过对孔子和老子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他们的品质,因而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读体味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字义串联法或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体会他们的精神。

  3、通过联想体味孔子行程的艰难,意志坚强,通过孔子学成后和老子拜别场景的练笔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预设体现以下4个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第二教时第一个环节安排了开火车读词语,由字到词再到句,对字词进行训练,这对他们进一步理解好课文会有帮助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教语文。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读体味孔子和老子的品行。以读为本,读中体会人物品行。教学第二段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在书中画出来,让学生先对这节课要学的知识有个总体印象,然后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这句话的教学感悟他们的品质。老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体会孔子行路的艰辛。对话部分我们设计了通过自己读、男女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各种方式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让学生以读促思,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3 、这节课我们精心设计了两处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个在第二段中,“风餐露宿”这个词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运用了“字义串联法”解词,并在“日夜兼程”这个成语中加以训练,还有“学无止境”这个词,让学生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4、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写的训练,做到读写结合,悟中练写,通过抓住对话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写一写孔子学成后和老子拜别的场面,我们每一课书都将搭建写作的平台,将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分散到每一课书,每一节课之中,力争做到一课一个写作训练点,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减轻学生的习作压力,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环节紧凑,有详有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三段孔子的学习情况和第四段点明主题的句子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凸显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既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了写作知识,还使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了人物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说课稿 篇3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拉萨古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兼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步骤展开。

  一.教材解读

  《拉萨古城》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延伸开来的选读文章。第一单元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美丽风光,感受着西部的异域风情。老舍笔下的《草原》让我们欣赏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同时也感受着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的深深情谊。《丝绸之路》则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着这条千年文明之路,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白杨》则利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祖国新疆工作者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美好愿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同样是在赞美西部工作者投身西部,开发西部,为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忘我工作。这个单元以西部风情为切入点,编者试图延伸开来,让我们感受着西部的文化。

  《拉萨古城》作为第一单元的延续,它同样向我们展示着拉萨的神秘。作者围绕拉萨的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廓街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神圣、幸福之地拉萨。文章语言优美,比喻、排比的巧妙运用,将神秘的拉萨真真实实地展露在我们面前,语言简朴却不失神秘,拉近了学生和拉萨的距离。这么美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地品读,我想,这正是编者安排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针对文本的特点,我针对城关区五年级学生制定了以下这个教学目标:

  1. 会读:经幡、鹤立鸡群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拉萨的神秘、神圣与幸福。

  3. 学会抓住事物特点,掌握文章布局、内容安排上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拉萨的神秘、神圣与幸福,教学难点是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对于这样一篇选读课文,我试着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间合作学习、生生间合作探究,来感受拉萨古城的风土人情,掌握描写的方法。因此我设计 的教学流程,来突破重难点,最终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课前交流,图片激趣

  1. 交流课前搜索到的关于拉萨的相关资料。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搜索知识的能力,课上一赛一赛的形式交流课前准备,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让大家对拉萨有所了解,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图片出示,教师补充

  图片出示布达拉宫以及拉萨相关的一些风土人情的图片,于此同时配上一张地图,平湖的位置和拉萨的位置,让学生对拉萨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

  (拉萨对于学生而言是神秘的,图片展示拉萨美丽的风光,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

  2.交流预习情况

  字词教学:短皱布、经幡、鹤立鸡群等词语,这些难认读的词语在字词教学环节通过指名读、学生正音、教师正音、齐读来完成。而短皱帘、鎏金、胜利宝幢等词语则随文学习。

  3.生生间解疑

  (这个文本比较特殊,拉萨许多文化文明都不甚了解,因此,课前预习让学生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有所掌握,也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相机出示短皱帘、经幡等图片)

  4. 交流核心问题:课文写了拉萨古城的哪些方面。

  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廓街四个方面。

  三 .品读课文,感受拉萨的魅力

  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我提出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拉萨的魅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品词析句,感受拉萨的魅力。

  1. 自由朗读,找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并写下感悟。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高段学生应该要学会自主阅读,并留下思考过的痕迹,做到眼到、心到、笔到)

  2.小组探究,交流感悟

  刚刚自主阅读后留下了思考的痕迹,那么接下来小组交流探究。这里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方面交流,也可以四个面都交流到。这里我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交流更有成效,学生也可以及时补充知识点,同时也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现新的点。

  3.小组交流

  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及时补充。老师相机提出问题。(对于选读课文,老师要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也是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围绕学为中心的生本观。)

  (1)学生说到藏族民族,则让学生读一读作者对民居的描写,试着想象一下画面,说说看民居可能还有哪些独特的风格。

  (2)说到经幡时,我们抓住文章的比喻句: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抓住本体和喻体,感受作者在修辞手法上的生动形象,体会藏族人民的的美好愿景。

  学习经幡时,我选择让学生勾连我们这边的祈愿形式,让拉萨古城的神秘更深入人心。

  (3)大昭寺的部分,相机出示大昭寺的图片,感受佛教殿堂的神秘与神圣,壮观与圣洁。这些都是为了体会拉萨的魅力服务的。

  我将本课的重点知识放在了第四自然段八廓街的学习上。我将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第四段。第四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对比着阅读,找到不同点。

  A. 自由朗读,发现语言的秘密

  B. 品词析句,交流感悟

  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像合拢的双臂捧托着大昭寺。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八廓街与大昭寺的关系。

  C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在布局上的特点

  我们藏民大多数虔诚的信徒, 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这句话在整个自然段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找到这个句子,顺势引出西藏人民热爱生活的表现。

  D发现对比。

  作者在写法上的另一奇妙点,那就是对比的写,将街上的热闹与大昭寺里的庄严肃穆对比着写。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这些对比着写,一边是这样,另一边又是那样的,两者截然不同却又搭配的恰到好处,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佛教与尘世。

  (在重点部分的学生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的探究,发现语言的秘密,做到从教内容向叫语文转变。言意兼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描写景事物上的不同方法。)

  四.默读课文,建构全文。

  1. 默读全文,发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特点。

  2. 交流

  发现在这篇文章上,作者先写走进拉萨古城,引入眼帘的是藏族民居,再是经幡,接着是大昭寺,最后才是八廓街,他是按照游记的形式,依照地点转换顺序来写。

  另一个文字的秘密学生不易发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然,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梯子,出示句子:这一切使圣地拉萨……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发现作者内容编排先后顺序,正是他表达情感的需要。拉萨人感到幸福,正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有着信仰,代表着人民的心愿。

  五.小练笔

  发现了这片文章在内容布局上的秘密,作者抓住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拉萨的魅力之处。请同学们也根据自己熟悉的一个事物,抓住其特点,有顺序地写一写。

  交流并修改练笔

  五.教学理念

  给学生一个点:拉萨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上我有详有略,内容的学习略学,而文章的布局、写法上重点学习,实现从教内容到教学法、写法上。最后,小练笔,实现教学的迁移。

  六.板书设计

  拉萨古城 魅力之都

  藏族民居

  经幡 比喻句

  大昭寺

  八廓街 过渡句、对比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二项式定理及简单应用

  2、地位及重要性

  二项式定理是安排在高中数学排列组合内容后的一部分内容,其形成过程是组合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是自成体系的知识块,为随后学习的概率知识及高三选修概率与统计,作知识上的铺垫。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密切的联系,本节知识的学习,必然从更广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初中学习的关于多项式变形的知识。运用二项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例如近似计算、整除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使学生参与并探讨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掌握二项式系数、字母的幂次、展开式项数的'规律

  (2)能够应用二项式定理对所给出的二项式进行正确的展开

  B、能力目标:

  (1)在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形成过程的参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能力及分类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2)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体会到数学内在和谐对称美;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参与并深刻体会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掌握二项式系数、字母的幂次、展开式项数的规律;

  (2)能够利用二项式定理对给出的二项式进行正确的展开。

  难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目标:掌握并能运用二项式定理,让学生主动探索展开式的由来是关键。“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为主。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的教与学的情境。通过复习引入,引申设疑,实验猜想,归纳推广等环节进行对此定理的探索。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而且重视知识的发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贯切新课程理念。

  另外,根据“近发展区的理论”精心设置问题,调控问题的解决过程培育这节课最佳的知识生长点。

  三、教学过程

  1、情景设置

  问题1:若今天是星期二,再过3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星期四,将问题转化为求“30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问题2:若今天是星期二,再过81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问题3:若今天是星期二,再过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预期回答:将问题转化为求“被7除后算余数”是多少?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

  (a+b)2=a2+2ab+b2

  (a+b)3=(a+b)2(a+b)=a3+3a2b+3ab2+b3

  (提问):对于(a+b)4,(a+b)5 如何展开?(利用多项式乘法)

  (再提问):(a+b)100又怎么办? (a+b)n (n?N+)呢?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规律。也就是研究(a+b)n(n?N+)的展开式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a+b)n的二项展开式的规律性。学完本课后,此题就不难求解了。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用悬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认知驱力,即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2、新授

  第一步:让学生展开

  问题1:以的展开式为例,说出各项字母排列的规律;项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展开式第二项的系数与乘方指数的关系。

  预期回答:①展开式每一项的次数按某一字母降幂、另一字母升幂排列,且两个字母幂指数的和等于乘方指数;②展开式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③展开式中第二项的系数等于乘方指数。

  第二步:继续设疑

  如何展开以及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仅掌握杨辉三角形是不够的,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的更简捷的方法的欲望。)

  继续新授

  师:为了寻找规律,我们以中为例

  问题1:以项为例,有几种情况相乘均可得到项?这里的字母各来自哪个括号?

  问题2:既然以上的字母分别来自4个不同的括号,项的系数你能用组合数来表示吗?

  问题3:你能将问题2所述的意思改编成一个排列组合的命题吗?

  (预期答案: 有4个括号,每个括号中有两个字母,一个是、一个是。每个括号只能取一个字母,任取两个、两个,然后相乘,问不同的取法有几种?)

  问题4:请用类比的方法,求出二项展开式中的其它各项系数(用组合数的形式进行填写),

  呈现二项式定理

  3、深化认识

  请学生总结:

  ①二项式定理展开式的系数、指数、项数的特点是什么?

  ②二项式定理展开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哪一项最具有代表性?

  由此,学生得出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等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教师用边讲边问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挖掘学习材料潜在的意义,从而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4、巩固应用

  例1-3是课本原题,由于是第一节课所以题目类型较基础

  最后解决起始问题:今天是星期二,再过8n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解: 8n =(7+1)n=C n0 7n+Cn1 7n-1+C n2 7n-2+…+C nn -1 7+C nn

  因为C nn 前面各项都是7的倍数,故都能被7整除.

  因此余数为C nn =1

  所以应为星期三

  四、回顾小结:

  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掌握二项式定理的内容,更体会到了二项式定理形成的思考方式,为后继课程(n次独立重复实验恰好发生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二项式定理内容本身对解释二项分布有很直接的功效,因为二项分布中所有概率和恰好是二项式。

  课后记:

  准备这节课,我主要思考了这么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二项式定理”重要,还是“使学生掌握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重要?我反复斟酌,认为后者重要。于是,我这节课花了大部分时间是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可以用组合数来表示二项式定理中各项的二项式系数?”

  (2)学生怎样才能掌握二项式定理?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还是通过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来记忆?正如前面所说“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我还是要求学生自主的去探索二项式定理。这样也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3)准备什么样的例题?例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例题1是很直接的二项式定理内容的应用;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二项式定理形成过程中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我增加了例题,但是难免还有一些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课本第三册《撕纸拼贴》。这一课是在学习了树叶拼贴及刨花拼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拼贴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从原来简单的“拼”到“贴”,到本节课的“撕”、“拼”、“贴”,是对原有已学知识的深化,加深了制作的难度。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巧用纸的花纹和颜色,撕拼出一幅美丽的画。

  2、 从撕、拼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

  3、 养成认真作业、细心工作的作风。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难点:使每个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巧用纸的颜色和花纹、撕、拼贴出造型生动、富有情趣的撕纸拼贴作品。

  课前准备:搜集各种颜色废挂历、废报纸等,胶水、铅笔,电脑课件一个。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意志薄弱、上课好动等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演示练习法等。

  1、 情境教学法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上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撕纸拼贴》教学中,我用《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如一个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2、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本课中,我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撕纸拼贴的制作步骤及方法。

  3、 演示练习法

  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用得比较多,在《撕纸拼贴》教学中,我把《狐狸与乌鸦》中的狐狸作为演示的对象,分析制作方法及步骤,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得掌握制作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撕纸拼贴》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大胆地去探索、设计图案,给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并无一定之规,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在《撕纸拼贴》教学过程中,处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外,我还交替综合使用了范例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观赏法等常用教学方法。

说课稿 篇7

  一、内容分析

  《树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句。小诗从“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当风筝”……从而形象地写出了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非常喜欢树叶,树叶给它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树叶与大家亲密、协和的关系。本诗多处运用拟人的写法,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之情。课文想象丰富,语言朴实,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让学生读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初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识字和读背训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

  二、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儿歌,儿童诗,认识了不少生字,掌握一些识字的途经和方法对识字和朗读诗歌都充满了兴趣。本课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识字和朗读兴趣,让学生从读中识字,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美。

  三、说教法

  1、自学、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2、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树叶》这一课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文的内容。

  3、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树叶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4、重视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初读、细读,教师有意识地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在朗读本篇课文不同角色时,就要求学生用不同语气读出他们的心情,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此,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游戏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以摘树叶的游戏形式,突出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主动学

  习,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积极讨论,在“摘树叶”的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的精神。

  2、兴趣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 落在地上,蚂蚁拿他当( )

  漂在河里,青蛙拿它当( )

  飞在空中,蝴蝶拿它当( )

  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读、思、议结合: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4、扩展学习时让小朋友贴一贴树叶画。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2.【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5.【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6.【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9篇

7.【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8.【精品】说课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