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合花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开》是冀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个人生哲理。本文是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的是一株百合抵御各种困难坚信自己能开花,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花。告诉我们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文章语言清新动人,是一篇能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的美文。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十分生动浅显,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因此我准备从朗读入手,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画、讨论、分析百合花的内在精神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通过圈划、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与内在品质,理解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2.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重点、难点分析:
林清玄的作品语言都比较优美,所以从一些富有表现力、涵义深刻的句子入手,反复朗读并圈画讨论,真正理解坚定信念、执著奋斗对于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寓言的形式来表现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所以理解百合花背后的生命价值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圈画法:在朗读质疑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由词、句到段、篇,层层深入,以此帮助阅读。
3.讨论法:在相互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六、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相关百合花开的课件
2.学具:学生搜集相关百合花的资料及执著追求、坚持奋斗的典型人物。
七、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小的礼物(出示百合花),现在我想做个小小的调查,想知道一下大家对百合花了解多少。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百合花的资料
3.同学们都讲了很多关于百合的知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作者的故事,他在少年时心中就有着超越凡人的梦。他想当作家。但他父亲感到很好笑,告诉他不要做梦了。而他坚持信念,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有名的作家。听了这个故事,让学生评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由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有幸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板书《百合花开》。(板书)【设计意图:用百合实物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朗读创设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百合开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2、学生读完后简要概述,(随机板书)野草——花苞——百合花开——百合谷地
【设计意图:学生朗读,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这是感悟过程的第一步,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的语言清丽、质朴,但是无形中有股感染力,让学生首先受到语言的熏陶,更快地沉浸到文本中去。】
过渡语:透过这个成长历程,相信这株小小的百合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这株百合是一株什么样的百合?并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进入第三大环节: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出示ppt:
品读感悟:它是一株------的百合。
(1)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圈点、勾画,可作简单批注。
(2)谈一谈自己的具体想法。
(3)组织好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品读,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汇报
(一)有坚定的信念——1、2段
出示ppt:“起初,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①这段话中两次出现“我是百合”,a对自己的生命有清醒的认识b有明确的目标——开出美丽的花朵。
②理解百合生长环境的恶劣:学生联系“偏僻遥远”“断崖”,感受百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靠的是一种信念和意志。(随机板书:坚定信念)
③随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二)有执著的追求——5至8段
师:如果说与自然环境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周围的野草、蜂蝶对它的嘲笑、鄙夷,则是对它更严酷的考验。和学生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野百合所处的困境。
①分角色朗读相关段落,教师指导
②采访百合的心情:如果你就是这株百合,听到这些,心情怎样?
③出示ppt:第8自然段“百合心语”
④学生透过四个“要”字,认识了百合的自信、坚定和执著。
⑤师:平淡的语言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对自己清醒的认识,看到的是对崇高理想的一种追求,更让我们感受到它是在向命运发出挑战,这样的一种信念是坚不可摧的。所以接下来指导学生读出百合的这种心声。
(三)不懈的`努力——3、9、10段
师:作者惜墨如金,这里没有具体展开,但从两个“终于”背后,不难让我们体会到百合在成长路上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在此插入著名文学家冰心曾写过的一首小诗:“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出示ppt),从而加深对百合形象的感悟
③出示ppt百合图片:让学生体会百合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她的精神。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设计意图:对重要语段进行反复品读。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通过品读语句体会文本的语言美以及文中蕴含的深意,感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奋斗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这株野百合并未就此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努力地开花、结籽、繁殖,一年又一年,满山都开满了百合,引来了无数人的赞美与观赏。一步一步开成了一片百合谷地,学生体会到它的成功靠的是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由此学生情感进入高潮,大声齐读第一株百合的留言——出示ppt:让我们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2.接下来让学生畅谈学完这篇文章后联想到的人或事以及个人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4.感受着这些人物精神的同时,教师小结:每个人的心田上都有一株百合,每个人都会有面临困境、遭受挫折的时候,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全心全意默默地朝着信念前行,那么每株百合都会绽放出洁白迷人的花朵,从而证明自己的存在。
最后,由老师送给同学一首小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出示ppt:因为有了魂归大海的信念,小溪虽经历坎坷曲折,也从不回头;因为有了憧憬光明的信念,蛹虽经历漫漫长夜,也矢志不渝;因为有了绽放美丽的信念,梅虽饱受风霜雪雨,也依然傲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向人们昭示着这样的人生哲理:信念的力量是神奇的。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指导思想:
本课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并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材分析
滚翻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低年级的滚翻以最基础的滚动、前滚翻动作为主,活动形式接近生活,具有自我保护的使用价值。低年级的滚翻教材虽然只是一些简单易学的动作,但是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强化运用动作进行自我保护是本课的主要目的。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若干个障碍的运动项目。练习障碍跑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3、学情分析:
(1)上课的对象:初一女生(24)人
(2)学生特点:
a、由于学生年龄小,兴趣迁移比较快,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趣味性和灵活运用的运动形式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b、由于初一的学生以前都没学过前滚翻,技能基础比较差,各方面的素质也相对比较弱,因此我选择了前滚翻这个教材。
4、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使95%的学生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知道动作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60%以上学生前滚翻时动作能做到比较正确的、协调的。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的重、难点:
前滚翻的重点:蹬脚用力、团身紧、速度快
难点:头后部、颈、肩、背、臀、依次触垫。
障碍跑的重点: 锻炼学生的奔跑跨越和攀爬能力。
难点:协调地越过每一个障碍物的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
2、重复练习法:有利于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
3、分层教学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4、辅助练习法: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游戏竞赛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热身:
1、教师的教师带领学生成一路纵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蛇行跑、侧并步跑、后踢腿跑的练习,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进行换动作
2、热身操:结合教材的内容与特点,着重活动学生的头部、颈部安排了以下准备活动:(头部、颈部、肩步、上肢、俯背、踢腿、手腕脚踝运动)
组织:学生成四列横队,教师先示范再用口令带领学生一起练习,在这部分配上音乐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
3、《高人矮人》反口令练习,因为技巧练习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
知识拓展一:前滚翻
1、提问学生有没有学过前滚翻,并请一位学生出来示范动作,教师纠正动作,并讲解示范动作。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是,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当滚过背时,两手迅速抱腿跟上体,成蹲撑姿势。
重点:蹬脚用力、团身紧
难点:头后部、颈、肩、背、臀、依次触垫。
2、教师演示: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哪个物体滚的远?设下疑问让学生去思考
3、“看谁滚的圆”,低头、含胸、收腹、两手抱小腿的滚动。每位学生练习5次,
在做练习时把老师发的纸夹在下巴下,在练习中学生可能把身体打开,没收紧,通过反复练习解决重点中的团身紧,教师巡回并及时指导。
4、“低头看天空”主要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没有提臀,我就安排了这个内容,在做练习向学生重复动作重点与难点,特别强调向前滚的速度一定要快。在做练习是学生可能会滚不过去,或者是动作不圆滑,因此我设置了垫子的坡度,降低动作要求,使练习过程中得到一个顺势的力,每位学生练习5-7次,解决教材的重、难点,也使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让学生练习时充当好另一角色——“小老师”,也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纠正。保护与帮助:保护时,单膝跪于练习者侧前方,一手扶其臀部,帮助前滚翻。每小组分发了学习图片,使学生更加明确动作要领,帮助更好的掌握动作。
5、讲评动作后再示范一次,主要是强化学生建立正确动作,及时的.纠正错误,让学生再进行练习,每位学生练习5-7次,使动作更加的完美。
6、找2名学生,动作好的与还需要提高的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知道动作要领,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和还需要改正的地方。
7、学生进行分层式练习,有坡度与没坡度的垫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选择,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8、表演或是自主创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展示。
知识拓展二:障碍跑
1、素质练习:(1)摆臂练习(听教师的掌声节奏)(2)高抬腿各20次一组,主要是为了充分的活动各关节,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2、讲解过障碍物的技巧,如:爬、钻等。方法:爬垫子——跑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沙包投准——[摘下红旗(最后一次)]——绕过标志杆快速跑回到原点。
3、组织练习:自行设计过障碍顺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路纵队站起点线后,各组根据自己组排的器材顺序进行,在终点绕过标志杆后跑回与第二人右手击掌后站队尾,依次类推,看哪组时间最短。在第一次试练之后进行调整,第二次试练之后进行三次计时跑,看哪组时间最短,当在第三次计时跑到终点的时候每人拿一枚红旗回来。
评价、总结
1、放松:跟随音乐《幸福拍手歌》来进行放松
2、对本次课做个小结,对学生的表现做简洁的评价,收放器材,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四、预计练习密度:
40%左右 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教学器材:大垫子5块,小垫子4块,体操凳4张,标志杆4根,跨栏架4副,筐4只,小红旗24枚,沙包24个,录音机1台
组织图形:
(垫子) (体操凳) (跨栏架) (筐) (终点)
学生学习图片
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当滚过背时,两手迅速抱腿跟上体,成蹲撑姿势。
重点:蹬脚用力、团身紧、速度快
难点:头后部、颈、肩、背、臀、依次触垫。
障碍跑组织图形:
(垫子) (体操凳) (跨栏架) (筐) (终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文中写了―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意思,运用“我看见……”的句式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具准备
板画一张《晴朗的夜空》,圆月和新月图各一,绘画纸(学生每人一张),幻灯片。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教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生字教学。
下面就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设置四个环节。
1.复习检查。
通过检交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晴朗的夜晚,闪烁的星星,要是月亮挂在蓝天上,那该多美呀!(教师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并粘上)。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教师趁机提问:
a.这是什么样儿的月亮?诗人把它说成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b.课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
c.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
由浅入深的提问,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飞上月球的愿望,体会诗的意境。
(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幻灯、音乐再创情境。
(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放音乐)现在所有人听着音乐轻轻摆,慢慢地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
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打开投影,放上幻灯片,左右移动幻灯片并描述)哈,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师放《小小的船》音乐),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 )。引导学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即范读指导。
接着进行引读激情。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采用逻辑引读。
(1)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2)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3)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上蓝天。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
在这较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围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
a.自由演读b.个别演读c.全体演读
自由演读,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化的程度不一而进行。
在自由演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身喜欢、掌握的形体动作,来更好地表现并体会到诗的意境。
在自由演读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通过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从而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这时学生会置身于那诗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体演读时,教师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分子。
4.创作想像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二十年后,我在太空旅游。
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
创设情境 整体感悟 激发想像诱导创新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诗中“爆”“屠”“符”三个生字,知道“爆竹、屠苏、曈曈、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感受祖国风俗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问:这些画面一般是在什么节日里出现?生答: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生自由述说。师交流总结: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等都是我国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当然也是现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
对于王安石,你们了解什么?
2、学习古诗五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这既是学习古诗的目标也学
习古诗的方法。
3、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大家有信心没有?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一:明诗意、诵诗文
1、同学们,王安石在诗中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开书,自由读诗,边读边圈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生自主学习。
3、检查初读:
(1)出示诗,指生读,读准字音即可;
(2)诗中生字加红点,再指生读,问识记方法;
(3)诗读通了,也读顺了,但是诗是有节奏的,七言诗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读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找出韵脚,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5)释疑:爆竹、岁、除、屠苏、曈曈、总、桃符
(6)尝试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7)再读诗。
(二)任务二:赏诗画、悟诗情
1、再读古诗,发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分别出自哪句诗?
2、生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预设一:放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1) 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春节那天大家什么时候放鞭炮?谁来说说为什么放鞭炮?
(3) 感受“热闹”,读诗。
(4) 感受“快乐”再读诗。
预设二: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 读诗后想象:人们在喝酒时会说什么?
(2) 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时的感觉?(暖)
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读诗。
B:品味内心之暖: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老年人想到……., 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3)小结: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温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再读诗!
预设三:瞳瞳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1) 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哪个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觉?(曈曈)
(3) 古诗的词语追求精炼,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叠词的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
(4) 出示王安石的简介,想一想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王安石什么样的情感?
(5) 是啊,新年的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样!齐读这句。
预设四: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1) 出示插图的春联,师引导读,表达了哪方面的祝愿呢?
(2) 我们都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幅春联,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适合送给谁?
(3) 把旧的春联换下新的春联,把美好的祝愿进行表达,
让我们再看看王安石的简介。“旧”指什么?“新”指什么?
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读诗;
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为什么?读诗;
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读后两句诗。
哪些词最能代表诗人的希望?为什么?读完整的诗。
(4)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
三、检测导结
1、从古至今,写春节的诗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积累。课件出示。
我们发现诗中春节里人们都会( )、( )、( )等
2、师生共同完成。
3、新年新气象,王安石用几个画面、几句诗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除旧布新的决心,不管成功与否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让我们感动!直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王安石的《元日》
让我们一起背诵!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课题是《老人和儿童》,选自苏教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七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作用:
老人与儿童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演绎着多彩和生命。老人和儿童在生活中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孙子(女)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特别亲近,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非常熟悉,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我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比较来讨论老人与儿童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老人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体验绘画的快乐。
在本册教材中,只有本课提醒学生用线描来表现作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过于专业的线描知识可以不作太深入地探讨,只要求他们能结合所学的〈〈感觉肌理〉〉和〈〈画触觉〉〉中运用不同线条、不同点的结合表达自己的感官感受,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运用凹凸不平、长短交替、流畅圆润、粗细不一的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充分表现出老人面部的粗糙感和儿童的细腻圆润感,更深入地学习线条质感的表现知识,也为以后学习专业线描画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人的认知规律,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运用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来表现出老人与儿童粗糙和细腻的不同外貌特征。
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出熟悉的生活情景,创作出构图完整的绘画作品。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感知,观察,回忆,让学生感受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
3、 教学重、难点:
①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创设老人与儿童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② 难点是运用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表现出老人与儿童粗糙和细腻的不同外貌特征。
4、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作
学生准备:小记号笔、纸等
二、说教法:
细致入微的教材分析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又是关键所在。教学效果的体现,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所以,围绕以上的重点、难点,并且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认知现状,本课以营造良好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为主线,创设的几个不同的教学情景为线索,充分动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不断采用观察、比较、启发、欣赏、归纳、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图片的比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开发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认识,体验热情。在观察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外貌特征这一过程中,我采用比较观察法,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探究创作能力。
三、说学法: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张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纯粹传授,而是要让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探究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生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一堂好课,教法的运用是必要的、学法的指导更是值得推敲。
造型是视觉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包含许多专业系统的造型知识,抓住老人和小孩不同的外型特征。要想让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既理解知识又完成技能操作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用不同点、线表现肌理、触觉的知识,引导学生抓住已学和将学领域中既相互联系又有共性的.地方,逐步深入的理解、掌握用不同的线来表现老人与儿童不同外貌的肌理感觉,并通过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情景,主动交流,激发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展开回忆,并采用低龄段小朋友特有的线描表现形式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感受到绘画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要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激情,导入新课
二年级学生拥有着无尽的活力和激情,所以我改变单调、平淡的平铺直叙式导入揭题,而是和学生一起和着“健康歌”的节奏跳起了欢快的热身操,同学们脸上漾着兴奋的笑意,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而我自然地借由小萱萱和爷爷一起跳健康操的情形引导学生说说最喜欢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干什么,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老人和儿童》。
第二环节:比较欣赏,分析讨论
在第二环节中,我提出“再过六十年,你将变成什么样子?”这样一个设想。并由学生上台模仿老人的行为、声音,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并带着这份兴趣欣赏一组由老人和班中学生的脸部照片特写,然后他们在比较观察中得出老人脸部多皱粗糙、小孩细腻光滑这样一个结论,并随之找到与两者脸部相对应的线条图。接着我让学生画一个老人脸部短时速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显得无从下笔,这时,我会抓住这些学生的想法指导他们在考虑的时候简单一些,并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对老人脸部的第一印象。在简单讲评中我肯定那些抓住了老人特征,比如表现出皱纹、胡须等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探求欲更强了,我乘机做一下简单的示范,学生在这一点拨的基础上会更放开手脚地去表现。
在初步掌握用不同线条去表现老人和儿童的脸部特征后,我继续让学生欣赏一组儿童画的老人与儿童的完整作品,并通过讨论,分析让孩子们了解构图中画面要满,要有黑有白,有疏有密。水到渠成的提出作业要求。
第三环节:交流想法,完成作业
我让学生回忆并讨论和老人在一起时最深刻的趣事,在学生明晰了形象思维后,允许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方式进行作业实践,这样既可以张扬学生艺术个性,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辅导学生画面主题的突出,动作和神情的表现。
第四环节:评价反馈,点画成“金”
学生完成作业后,把作品呈现在展物台上,然后组织群体学生参与评价交流,教师在学生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引导,尽可能让学生说,如果可能可以立即修改。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欣赏评价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生动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情感传递,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健康的审美品质。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一组由多种表现手法,如水粉、雕塑、废旧材料、油画等表现出的老人与儿童造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在总结中教师强调要关心、爱护老人和儿童,让世界处处充满爱,使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第六环节:教学探讨与反思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感情的表达。《老人和儿童》这一课既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亲情,又要让学生尝试用线条的形式表达生活中最熟悉的老人和儿童形象,所以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才有学生对艺术的真正理解。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师把这种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下有效学习,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23
个人说课稿06-30
英语说课稿10-02
《村居》说课稿11-21
画风说课稿10-06
《雷雨》说课稿10-16
体育说课稿11-26
歌声说课稿10-25
《语文》说课稿10-22
《风筝》说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