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27 13:34: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练习课,此内容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完满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蒲公英的梦》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这组课文中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将我们带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主题。《蒲公英的梦》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的捆扰,可晚会感生活在清洁美丽的环境中, 梦中她的愿望实现了。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同时,还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 说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朗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蒲公英的梦》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它通过童话题材和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尤其对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运用课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蒲公英、当椰子树伯伯、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读、感悟读、评价读、体验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的梦》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环境,明白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的梦》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略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一、 激趣导入

  二、 感悟梦境

  1、找描写美梦的段落。

  2、读中感悟梦的美,体会蒲公英梦中的快乐。

  三、 研读梦因

  1、 默读找出实现中蒲公英的不快乐。

  2、抓关键词句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体会蒲公英的不快乐。

  3、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转换、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不快乐来自于环境污染,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拓展升华

  1、看身边的环境。污染展示,渴望美梦。

  2、说身边的环境。呼唤美境,表示决心。

  3、感身边的环境。感悟美境, 升华情感。

  五 、展开思维,续写美梦

  假如蒲公英的生活环境一夜之间改变了请同学们大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第二天,蒲公英从梦中醒来了,他惊喜的发现……

  六、作业超市

  1、搜集环境宣传的广告语

  2、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环境,继续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试写一份倡议书。

  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蒲公英的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听了三位老师关于“语文园地”专题教学,再加上俞老师的专家点评及引领,真觉得吃了精神大餐。尤其是朱雅慧老师执教的一下《语文园地四》的教学,构思精妙又高度整合的教学设计,其精辟又带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都给我很大的启发,真是一堂成功的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我学习:

  一、练习密集,丰富实在

  语文园地的学习应在调节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梳理、积累与拓展的过程。朱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个主旨。“日积月累”短语教学板块渗透了短语的构词方法,并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并能进行运用。老师借她可以用上8个词语说一段话,既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并巧妙地过渡到“我会读”环节,此乃独具匠心之举。在整堂课中,读的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如此大的容量,靠着形式多样的“花招”,学生学得扎实又充满乐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整合,放大语用

  朱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总是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训练,有统筹意识。其一表现在让学生用一两个短语来说以两句话。学生回答巧妙,说出了“蜻蜓停在绿油油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等许多诗意的语句。其次在最后的积累运用环节还融合了第一板块的内容,真是学以致用,令人佩服。

  三、优秀的老师造就优秀的学生。

  在整节课中,老师那带挑战性、多元的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好学、乐学,回答问题吐字清晰,不卑不亢,读文顿挫抑扬,有效培养了学生语感的良好发展。

  但个人觉得有以下小小的缺憾:在“日积月累”短语板块学习中,词语教学稍显平均用力,缺乏整合。若把时间节省下来留到后面进行有感情地理解朗读,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一、图片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 课题的揭示从敦煌莫高窟的一组壁画开始,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故事的欲望。

  2、苏教版十分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把它作为一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检查学生的预习?在字词检查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挨个把词语朗读一遍,而是挑选学生在预习单中反映出的难读字音进行检查,让学生从中感到“刺激”,感到“快乐”。教师再根据班级孩子的反馈出来的实际情况进行正音,这样,提高了字词教学的效率。

  3、学生预习后,必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对此,我通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教会学生用两字词语概括主要自然段大意,之后,再让学生学会根据段意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伊始,我主要从检查预习入手,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使学生立即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概括能力较差,所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如何引导学生把故事情节用概括的语句提炼、表达出来。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这在我多次试教中显现出来)对此,我索性把词典上的意思讲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其见义勇为的特点。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2、学生从课文结尾九色鹿怒斥调达的一段话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 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再让学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3、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5、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到,帮助他的事。本组教材的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由于我班现有的38名学生,是上学期重新分班组合的,其中有8名是从外地后转来的,加上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死板,基础太差,导致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因此,我确定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难点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的学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形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特别是理解几处重点词句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反馈交流,然后带着感悟读,最后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这样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满,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来。在教学中,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通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阅工具书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接着,在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写“我”动作与神情的句子,并通过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容感受。从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真挚情感。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语文更有趣了。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时机,在学生找到描写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让学生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交流,感受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了文章的内涵。

  3、总结深化

  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总结深化这部分时,我采用逐层深化,通过师生互读、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读课文后的浅薄认识,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还有许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尝试,因为反思失败课堂也是一种成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 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6)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说茶》是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第二十四课。本课的阅读重点仍然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还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按三方面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种类很多。

  第二段(3、4、5自然段),写饮茶的作用与好处。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相似,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仅领本段内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与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联系起来,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9个新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说分述的方式说叙的段落内容。

  (3)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教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脉络清晰,又根据阅读教学的定义即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过程,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句子。《说茶》一课中,有许多长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和重点句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将多媒体教学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所以我准备的教具是“课文录音、投影片、小黑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语言形象,衔接自然,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过渡句,由过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语言表达的过程,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

  教学2、3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启发式讲读法。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读写结合法。

  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使读与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运用“读、想、划、找、议”的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选择法。通过词义的选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总分关系构段的习作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同学们,中国是茶的故乡,是第一个栽种茶树,饮用茶水的国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说茶”中的“说”又是什么意思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看课文练习2,思考课文“说”了茶的哪几个方面?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朗读课文,正音;讨论课后习题2,你认为课文介绍了茶的哪几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第1、2自然段写了“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很多”,即第一方面内容。课文3、4、5自然段写了第二方面内容,即“饮茶的好处很多”。课文第6自然段“说”了茶的第三方面内容“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讨论以上内容后,让学生分段并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强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读写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是茶的故乡?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乡”在课文中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了解第1自然段两句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划想:

  ①茶的种类有哪些?

  ②第1句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③让学生在这一句中加上“不但……而且……”的关联词,以强化过渡句的认识。

  以上步骤的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训练不光是理解内容,而且还包括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句与下面3句在写法上是什么关系?强化对“先总说后分述”段落的认识,为学习下文作辅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两句过渡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饮茶的好处真多”的。投影出示过渡句:“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引导学生剖析以上两个过渡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告诉学生第二个过渡句省略了总结上文的分句。

  这个训练比较深刻地渗透了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能提纲挈领,比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内容。同时,这个训练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

  (1)学习第3小节。

  “饮茶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呢?”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并划出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节。围绕中心句,学生讨论学习:饮茶的实用价值是能解渴消暑,帮助消化,清醒头脑,保护视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词义选择。用“·”圈出一对联系“清醒头脑,保护视力”的关联词(既……又……)。用上这个关联词说说“解渴消暑,帮助消化”这两方面实用价值。再用上这个关联词,自己说一句话。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既……又……”说话,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连贯性、层次性,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习第4小节。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小节,划出一个能充分体现饮茶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词。(乐趣无穷)出示“乐趣无穷”的“穷”的词义选择。再读课文,用“~~”线划出描写品茶顺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尝味,回味甘甜。”让学生用“△”标出描写顺序的词,用“·”圈出描写动作的词。

  这样扣词析句,词句落实,语言训练扎实、朴实,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一过程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段话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是一段难得的佳句,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后,我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师:先观茶姿——生:清水绿叶。”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已引起众多教师的重视。我在教学中,让背诵训练引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说一段话,用上“先……再……最后”。知识的迁移在这里得到体现。

  (3)学习第5小节。

  首先总结3、4小节的学法:划、找、想、读。请学生根据3、4两小节的学法,自学第5小节。教师点拨反馈。

  这一步骤的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要强化个体学习,讲究实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片断练习:模仿第三小节的写法,以总分关系构段,写一段话。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是学习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的茶具?讨论后,让学生朗读头尾两句,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茶具很讲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头尾两句外,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呢?引导步骤如下:先让学生读第2句,提问这句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接着让学生读3、4两句,读后提问3、4两句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最后,结合课后练习4题中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国茶具造型优美”这一内容。

  至此,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文道结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总体回顾,总结全文。

  1.理一理结构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学习这种段式的步骤、方法。提示学生,把几个记叙同一方面内容的几个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2.指导朗读全文。

  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朗读基调:对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赞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课堂作业:有选择地完成练习册中部分习题。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为两翼的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说茶

  历史悠久——种类很多

  实用价值

  “说”——饮茶的好处真多——精神享受

  增进友谊

  茶具造型优美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这个板书便于学生根据它进行分段,有助于训练目标的达成。学习课文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强化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效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作文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⑴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作者的教育。

  ⑵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⑶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修订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设计“以练为主”的课型结构。因为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读就能领会其意思。教学时,以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学习的指导: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讨论、协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纸条、例文

  六、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前一天布置)

  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阅读课文找出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我之所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增强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张画像》设置悬念,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容并理清了线索。今天,老师带来了肖复兴的获奖稿--《一张画像》的部分内容,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让学生回答后,集体朗读肖复兴的习作《一张画像》。通过学生读《一张画像》,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感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2、引入新课:让学生读完习作,我便提问:大家读了肖复兴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写得怎样?让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的同时,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先出示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引导理解“大力气”、“大气候的”、“文学事业的艰巨”这些词的意思,以词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对句子有更深的认识,加上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的,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有恒心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再用类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落实双基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难度。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1、师生共议,循序渐进。

  教学修改稿例文时,我通过师生共议从难到易的步骤,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贴上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时删去重复、啰嗦等词。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圣陶先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设计这项师生共同修改稿子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难,只要认真、仔细琢磨就能修改,另外,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

  2、实践练习,固新长智。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练习,修改肖复兴(未经叶圣陶修改的)习作的第四、五自然段。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到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

  四、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程度进行安排的。我采用了读讲结合的教法,以及自学法、练习法等,来体现教学设计的四个特点:

  ⒈突出教学的重点、击破难点。

  ⒉注重引导,归纳修改习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

  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⒋面向全体,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2.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3.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4.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5.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6.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7.【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8.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