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29 20:22: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的是游览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各种有趣的见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野游活动的过程,“晨光熹微”、

  “约四五个小时”、“中午”、“下午两点多钟”,具体点明了浏览的时间;“出发”、“开始参观”、“返回”、“结束”,具体点明了浏览的过程。这样文章的结构经纬分明,条理十分清晰。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们”乘车来到了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

  第二段(第3、4自然段):写上午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中午和下午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这次野游活动的愉快感受。

  (二)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文重点写了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略写了从出发到米库米动物园的过程以及返回结束的有关情况;写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详写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些野生动物,面对犀牛、鬣狗、黄牛以及导游阿里介绍的某些动物只是一笔带过。这一写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让读者获得集中而深刻的印象。

  2、是抓住特征,写出特点。

  课文写动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例如长:通过描写长颈鹿“细长的脖子”等写出“长颈鹿亭亭玉立”的特点,通过“蹦来蹦去”、“跳到……背上”、“一边啃……一边挤眉弄眼”“挑逗”、“围着奔前跑后”等词语写出基马猴调皮好动的特点,抓住“从水里钻出来”、“可怕的吼声”、“庞然大物”“身长丈余,最大的足有三吨重”等词语体会河马躯体庞大的特点,用“横过道路”、“脾气……可怕”、“慢腾腾地踱步”、“扇动着那葵扇般的大耳朵”、“用鼻子齐根打断”等词句写出大象力大无穷的特点。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等野生动物的特点,知道课文的写作特色。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品质。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搜寻有关网站,制作有关网页。

  学生:熟悉相关网页,并能上网操作。

  二、说教法、学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因为,《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简单,但却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动物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动物的信息资源,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文、探究、实践的活动,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个部分?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包容性比较大的问题自学课文,同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录象;接着,让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然后,让学生在“回音壁”里完成作业(一)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可以根据网页上的相关网站、图片资料等,在“耕耘地”里为动物制作一张身份证。

  我想,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方法的自主性、体验感悟的自主性、问题情境的自主性,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再加上现代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实现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好奇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动力。一开始学生读题,质疑课题少了“天然”二字。比较“动物园”和“天然动物园”的区别,谈谈游“动物园”的感受。游览动物园几乎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让学生谈自己参观的乐趣,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继而出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有哪些乐趣呢?这样,运用迁移规律,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学文,自读感悟。

  顺着“乐趣”这个话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把你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充满乐趣?”因为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交流完后点击“回音壁”用一个词概括动物的特点。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 也就能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写出特点,详略得当。

  (三)“游览”,亲身体验

  向学生介绍相关网站,录象,让学生点击进入“游览”一下天然动物园。栩栩如生的情境,美仑美奂的画面,会有力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四)交流,训练语言

  让学生带着问题游览网上动物园,及相关网站,学生除了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之外,肯定体会颇多,而且这些都是他们独特的体验,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成果,我们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把它表达出来。为此,我设计了游戏“小导游”,介绍自己的理解并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为动物制作一张身份证,利用网络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对网上的信息作科学的处理。

  (五)作业,自主选择

  学生点击“回音壁”自由选择作业,我设计了两道题:1、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可以侧重实地观察,也可以侧重查找资料,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我的自述》,要求把这种动物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写具体。2、

  四人小组为单位,编辑一期动物小报,主题自定,可以是:动物趣闻、动物与人、珍稀动物等。布置本班墙报。

  课后进行“奇趣动物世界”专项作业评比活动。这样,就把选择作业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了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探究的延伸,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说媒体使用

  本堂课我主要运用网络这个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崭新的支撑。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性,使知识的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诱发学生多思善想,主动、有个性地学习。

  在本课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浏览有关网站,观看有关录象,获得亲身体验;利用网上浩瀚的信息资源,解决、研究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我的网页的主页设计了“学课文”、

  “回音壁”、“耕耘地”等栏目,因为这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网页,所以我把“学课文”设计成我的主页面。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本页面设计了

  “站点导航”、“友情链接”等栏目,还有部分图片,每一种动物名点击之后都可以观看录象、图片,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更方便地利用资源。这样的设计也能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需要。网络操作技术相对较熟练、学习探究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以从“友情链节”中上更多的网站,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回音壁”栏目里,我设计了一个超连接,我利用自己班级的互动网站,让学生在我发的帖子里跟帖,完成“动物身份证”的制作。这样有利于我较好的控制电脑画面,及时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论。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了问题,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语言优美、生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设计思路】

  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结合课标精神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点予以定位: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了解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⑷收集一些植物制作标本,并介绍其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难点:

  ⑴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理解文中“旅行”“穿着带刺的铠甲”等所表达的意思。

  为了将三维目标得以真正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图片激情、课件展示、音乐渲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以达到熟读背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二、自读识字。三、合作交流。四、品读领悟。五、巩固延伸。下面,我就对本课的教学流程做以具体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牛马有脚,鸟有翅膀,它们都可以去各地旅行,可植物没脚,没翅膀,它们要旅行靠什么办法呢?聪明的植物妈妈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今天我带你们一起去认识这些植物妈妈。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自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充分利用云空间课堂魔方,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配乐动画,教师伴随着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2.学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生字,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

  (2)讨论: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交流

  ⑴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公英、耳、豌豆。齐读词语。

  ⑵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蒲、苍”两个生字?(提醒学生勿把“蒲”字写成左右结构)

  ⑶利用游戏巩固识字。我将采用摘苹果、识字大转盘等游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小组内轮读生字,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贴上“ ” ,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5)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让学生在多音字“得”下画上记号。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出示小黑板:

  A、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B、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C、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先认读“得”的三种不同的读音“děi、dé、de”,再读句子,选音节注音,最后齐读这三句话。

  D、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多音字?(为、降、乘……)画上记号,并给这些多音字组词。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互助互学,人人参与,不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6)识记字形,练写生字

  1、识记生字

  ⑴出示文中的生字,自由练读,小老师带读。

  ⑵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比比谁的方法好。

  ⑶全班交流。

  2、指导书写

  ⑴让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了。

  ⑵教师重点指导:

  ①“绞丝旁”的写法,提示学生注意两个撇折的起笔收笔基本上下对齐。

  ②比较“洼”和“娃”的字形。

  ⑶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生需要教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品读感悟

  本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说蒲公英

  ⑴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请喜欢蒲公英的同学一起读读第二节。

  ⑵让学生拿起蒲公英轻轻一吹,一边吹一边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⑶全班交流:刚才给蒲公英吹气时,你看到了什么情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拿起蒲公英标本,边吹气边引导学生理解:风一吹,蒲公英身上的冠毛便展开了,像一把把降落伞四散开来,你们瞧,种子这里一颗,那里一颗,都从空中飘落下来了。(教师相机板画:蒲公英的种子)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纷纷”。

  ⑷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情景可以用上“纷纷”这个词,试着用“纷纷”说一句话。

  ⑸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假如你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你们准备好了降落伞,微风一吹,你打算到哪里去玩耍呢?

  ⑹指导朗读:

  ①教师渲染气氛:蒲公英娃娃们,我们就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安家落户了,远方有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遐想朗读第二节。(引导学生用较轻较慢的语调朗读。)

  ②哇,微风一吹,你们终于可以离开妈妈,到处旅行了,好开心呀!(生读)

  ③蒲公英娃娃们,你们勇敢地离开妈妈的怀抱,从高空中飘落下来了。(生再读)

  ④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齐读第二节。

  ⑺教师小结:(手指板书)蒲公英妈妈真有办法,能借助风的力量让自己的孩子四处去旅行。

  2、说苍耳

  ⑴师:认识了蒲公英妈妈,我们一起去找找苍耳妈妈。请喜欢苍耳妈妈的同学读读第三节。

  ⑵蒲公英妈妈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而苍耳妈妈又有什么好办法呢?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呢?画出相关的语句。

  ⑶让学生再次拿出苍耳标本,看一看,摸一摸,形象地感受“带刺的铠甲”。

  ⑷让学生任意把苍耳挂在自己的头发、衣服上,然后走一走、跳一跳,体会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妙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教师相机板画:兔子)

  ⑸苍耳宝宝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去田野、山洼。这个办法多妙呀!谁来夸夸苍耳妈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3、说豌豆

  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四节,教师提出要求:

  ①自由读第四节。

  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

  ③说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⑵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豌豆便弹射出来。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与“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豆粒儿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明白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板画:太阳)

  ⑷出示句子: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①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等方面去思考)

  ②指导学生读出豌豆宝宝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时的高兴的心情。

  4、试着根据板书背诵课文,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本环节的学习中,从老师的引领,到小组合作,到自学,引导学生由扶到合作,到独立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延伸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采集了哪些植物呢?能说说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让学生拿出课前采集的其他植物标本,边展示边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鬼针草宝宝只要挂住小朋友的衣服,就能去田野、山洼;芭乐的种子被贪吃的小鸟带到远方;太阳一晒,凤仙花娃娃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2、交流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写一小节诗歌。

  3、教师总结:植物王国里的奥秘还有很多,粗心的小朋友是找不到的。希望你们做细心的孩子,探索大自然中更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设计意图】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3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应做到五个“实”即:真实、朴实、扎实、丰实、平实。我致力于做真实的自己,做一名朴实的语文教师,教学生扎实的语文知识,努力让孩子的心灵得到丰实,这就是我平实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这六大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荷叶圆圆》一课是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中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夏天”,单元语文要素训练重点是重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从而让孩子感受夏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本文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散文诗,通篇洋溢着童真、童趣,既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又丰富了学生内心体验,激发想象。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第一阶段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认识“珠、摇、躺”等14个生字,会写“朵、机”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等词语意思,通过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4、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等词语意思,通过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美好。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对四季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春天桃花开了,夏天知了在树上唱歌;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本组教材带领孩子走进快乐的夏天,在课堂上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三、说设计

  “成就师生梦想,开启幸福人生”是三里畈小学的办学理念,课堂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说明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无定法”说明不能视流程为教条。三里畈小学推行“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1、谜语激趣,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掌握字词3、朗读感悟,互动交流 4、拓展深化,放飞想象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我班学生喜欢猜谜语,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开课之初,我先出示谜语:“一把大伞绿又圆,夏天站在水里边。”让学生边猜谜语边欣赏荷叶。再说一说荷叶的样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课题,荷叶圆圆。这样,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倡:在语境中巩固识字而不再是单字复现,即让学生在听、读、说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于是,我采用“三步法”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识记生字:

  初读:整体感知,圈圈划划,即慢速地、大声地朗读全文,并把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划出来。

  再读:展示朗读,自主识字。

  多种形式识记生字:我主要采用游戏法来识记生字。“加动作识字”和“猜一猜”例如我出示生字“摇”、“蹲”学生就做出“摇”、“蹲”的动作,还有“何老师戴了一顶草帽(荷)”

  在识字过程中我还适时指导学生书写“朵”、“机”这两个生字,写之前首先请学生观察它们的笔画结构和占格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为把汉字写得规范、美观做好充足的准备,并对容易出错的笔画进行书空,强化记忆。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醒坐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和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身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规范写字姿势。

  通过“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在良好的氛围铺垫下,我顺利的展开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朗读感悟,互动交流

  首先,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故事里来了哪些小伙伴,他们把荷叶当作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词语卡片粘贴在黑板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

  其次,让学生小组交流,通过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相机结合图片理解:“摇篮、停机坪”等词语意思。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创景中感悟小动物的心情并结合小动物的动作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最后带上头饰表演读文。在不同角色的表演中,孩子们很主动、很乐意地去选择、去展示,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四)拓展深化,放飞想象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孩子们,美丽的池塘,圆圆的荷叶,还会吸引谁呢?他们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落实本节课主题思想。在结课时,我还向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篇目《夏季的早晨》。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教学语言,本课我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五、说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1、多角度评价学生,让评价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自读课文时,有的孩子会读得很有感情,我就适时给以评价:老师真喜欢听你读课文啊,你的声音真好听,真有感情!

  2、即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

  比如在识字闯关比赛环节,学生进行汇报时,我就做了如下评价:你认字真有进步,能再响亮的给同学们读一遍吗?学生在教师的赞赏声中建立了自信,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和享受了成功。

  3、培养合作意识,重视小组评价,以及小组之间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对汇报个体的评 价,忽视了小组合作的其他个体的存在,导致了小组合作之后,学生仍然热衷于个体竞争,我会利用小组得星星的方式促进小组合作。如:在朗读课文,全班展示环节,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评价: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角色把握的真好,配合的也真好等。对于优等生而言,应注重评价他(她)对后进生的培养、帮助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六、说开发

  1、挖掘教材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例如在教学本节课时,将课本中精美的插图运用到课件中,让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听,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做既营造亲切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巧用生成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3、运用媒体资源。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课堂,正显示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并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把文本搬上频幕,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从而优化语文教学。

  4、挖掘课外资源。采取的是温儒敏教授推崇的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本课我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是《夏季的早晨》。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观察荷叶并手工制作荷叶。在科学课上一起探索荷叶底下的奥秘。并确定当月阅读主题活动为“夏季”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5

  依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为:

  1、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

  2、使学生在质疑解读中理解文章的蕴意;

  3、帮助学生在想、述、读、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特点:

  (一)情感为线、深度感悟语言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到着急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教师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课文开始,教师抓住"满意"来理解"端详"的含义,"好的"这个语言的语气;课文中间抓住"着急"来体会"画弄脏了"的不同感受;课文最后抓住"克服困难的喜悦"来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样,学生在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析词品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向学生渗透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以读为本、尊重个性感悟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评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且激发学生对于读文的兴趣。让学生想读课文、爱读课文。充分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朗读,在交流、评价中理解朗读的方法,依据学生独特的感悟,读出自己的课文。例如: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可能会说出高兴、自豪、满意、激动、兴奋等多种感受,再让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心情。在朗读爸爸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爸爸的话,你会怎样说?可能孩子们会怀着沉稳、高兴、兴奋等多种自己感悟到的心情去朗读。

  (三)联系生活,拓宽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理解端详一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坏事变好事的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例如: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课文。这样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课堂反思: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例如: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特别在教师的语言上,提问应该更加准确,引导应该更加到位等。再有,教师还应该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底蕴,这样可提高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深度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七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位。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潜移默化地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启发学生质疑、朗读、表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互助、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享受的乐园。

  因为本课是一则寓言,短小精悍,所以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孔子说过:疑,思之始,学之过。一篇新的课文,在学生还没有阅读之前,他们肯定有很多疑问。那么,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并且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在老师的辅助对一篇陌生的课文逐步熟悉,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也熟悉了生字词,达到了初读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指读课文,学生字词

  在初读课文过后,我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且学习生字新词。学生朗读完一个自然段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引出生字词,再指导生字书写,然后换一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再读本段。读完课文,也就学完了生字,最后复习巩固生字,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来完成生字词的教学。

  (三)、齐读课文,感知大概

  通过回归整体,再读课文,指名回答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内容。

  (四)、精读品味,议中悟理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采用了“逆推情节,顺推结果”的方式。我逐步提出了禾苗为什么枯死、为什么要把禾苗往上拔高两个问题,从结果推原因,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也使学生明白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渗透了新的学习方法,这比读懂这篇课文重要得多。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习语言,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语言的情况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越来越多的语言知识,找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方法,拥有越来越多的创新精神。

  (五)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两全其美。

  (六)劝导农夫,得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上提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师所不容忽视的。在教学的过程的尾声,我贴出了课文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位农夫在炎热的气候下在田里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禾苗。我于是顺水推舟地提出:同学们,看着这位农夫在这么炎热的气候下,辛苦地拔禾苗,你忍心吗?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慢慢地他们由笑话农夫转化为同情农夫,产生帮助他人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本课人文性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2、质疑问难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3、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划划议议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入镜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实施教学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首先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

  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因为…所以…来说。(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体,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本单元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精心选编了四篇课文,图文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引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本课以科学探究为魂,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

  依据编排意图、教材特点以及学情,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这里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策略与理念,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庞大、突然、枯萎”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自主读书、在合作交往中互相启发对科学词语的理解,对课文有深刻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读懂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教学难点:读中理解、感悟恐龙灭绝的原因,对恐龙灭绝等自然现象有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法:运用农远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适合我们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内在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以读代讲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导入中,我先播放恐龙动画。播放动画视频,创设活生生的恐龙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以问启思:“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你们了解它们吗?”画面展示,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恐龙。)再活用图片,让学生看图想词形容恐龙,比如庞大的恐龙,凶猛的恐龙等,联系恐龙图片及“庞”字的构字特点理解“庞大”。这美好的恐龙世界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构想出来的,现在还能看到一只恐龙吗?启发理解“灭绝”。完善课题(板书:恐龙的),读课题质疑,诱导思考,直奔教学重点。

  (二)以读促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朗读时,播放录音朗读,以声音、画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听中思考:恐龙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为什么消失了呢?听完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说法,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感悟,进一步研读,在交流讨论中整体感知,归纳恐龙灭绝的几中说法,学会用词语概括,并板书这几种说法。“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品词析句,欣赏语言,深入领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了解恐龙悠久的历史。

  2、对比研读,理解语言的精妙。

  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读中故意漏掉“突然”、“慢慢地”,引发学生的注意,理解“突然”。接着齐读去掉“突然”“慢慢地”的对比句,感受到从句子中删去“突然”“慢慢地”,就会与实际相悖。

  “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究竟有多冷?造成恐龙的死亡,播放寒冷景象的视频,启发想象:如果在那样的处境下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怎么做?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课文。启发理解“躲避”“严寒”,联系上下文,运用句子补写空白:“假如恐龙有冬眠的习惯,它们就能;假如恐龙身上有厚厚的皮毛,它们就能。”对比再读一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这个环节我借助农远资源,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思结合,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感知语言的精妙

  和用词的准确性。长期以往,加强了学生语感,提升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3、自主感悟,领会语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标一标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播放星球相撞的视频,随机理解“尘埃”;是呀,尘埃笼罩了大地,太阳不见了,启发学生联系身处黑暗的感受来体会恐龙的处境,带着这种感受读好句子。推想没有太阳的地球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理解“枯萎、死亡”,再次体会在黑暗中面临饥饿的恐龙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师生对读,深层次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接着排一排五个句子的顺序,最后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清其因果关系。

  (本环节我借助农远资源,创设星球相撞引起恐龙灭绝的情境,启发想象,联系生活经验,读中品悟,再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突破课文难点,学生读懂了句子的意思,理清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再教给学生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授他们以“渔”。)

  4、连词说句,整体感悟。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交流恐龙灭绝的其他原因,并板书。然后启问:孩子们,恐龙的灭绝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组织学生交流后,以“一种说法是……另一种说法是……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为开头,师生合作练说恐龙灭绝的说法,加深体会。

  (阅读教学应该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内化语言的感悟程度,本环节构建了发展的语文课堂,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促进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齐读第五自然段后,出示拓展资料,再给学生一些网址,培养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信息和图文资料,自办小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布置写一()写作业,把想到的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写下来,展示并互相交流。

  (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资源的利用,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大语文教育的体现。)

  最后总结:同学们,恐龙为什么灭绝?至今仍是一个谜!还能复活吗?有待我们去探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生命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非常简单,但留有空白,启思拓展,引发学生再学习,是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再用资源。

  五、教学效果预测。

  应用农远资源,把学生带进恐龙世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重点段,突破教学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会,我们学校教师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附板书设计:

  一种说法寒冷说

  31恐龙的灭绝另一种说法星球相撞说

  偷吃恐龙蛋

  其他种种说法传染疾病

  气温下降

  还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 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2.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

  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 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 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

  (“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

  (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高兴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4

  说教材:

  《一分钟》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20分钟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说学情:

  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但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过相似的情感体验,所以理解本文难度不大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二年级小学生要达到这个理想目标,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教学中,我们要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一分钟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珍惜时间,牢牢把握每一分钟,做一个惜时的孩子

  说教法:

  教学时要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后悔;在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老师这儿:1 =20,你觉得这个算式正确吗?

  2、板书课题《一分钟》,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将生字词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学生再次拼读

  3、去拼音读一读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做猜字游戏

  三、再读课文,感悟时间的宝贵

  1、课件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元元听到零声后,开始是怎样想的? 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3、 事情的结果呢?指名读李老师的话,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模仿教师的语气,朗读“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可读出不同的语气。

  元元迟到了半节课,你能想象一下元元是怎样走进教室的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后悔)

  4、师:元元明明才多睡了一分钟,怎么就迟到了20分钟呢?找一找这20分钟是怎么来的

  四、小结

  在元元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1、将课文内容演一演

  2、摘抄惜时的名言警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位于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环保意识将逐渐在学生心中萌生,进而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这篇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课文中有大量生动的对话,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角色朗读来理解课文。

  二、说学情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产生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我制定了如下几条教学目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2、借助动作、实物,理解字词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反馈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有参加卫生扫除的愿望,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第8自然段。

  课前准备:教师:幻灯片、投影仪、生字卡片。学生:课前考查:1、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2、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要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2、朗读感悟法。结合课文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良好的语感。

  五、说学法

  我采用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的方法。采用自读、齐读、引读、边演边读等形式,在反复朗读中读通课文,理解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精心、恰当,能使学生迅速随教师进入课文优美的情境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这是条美丽的小路,这是条清洁的小路,啊我们来歌唱,我们歌唱,歌唱美丽的小路。在小路上散散步,在小路上说说话,我们来到小路上,一起跳舞又歌唱。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啊我们来寻找,我们寻找,寻找美丽的小路。给花儿来浇浇水,给小路来洗洗澡,我们大家齐劳动,找回美丽的小路。

  什么是教育?教育便是用一颗心去碰撞另一颗心,用一颗心去感动另一颗心,用一颗心去启迪另一颗心。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的激情把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以歌曲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心理距离,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等我唱完,就亲切地问:小朋友们,刚才老师唱到的是哪一课呀?学生就会回答:美丽的小路。我一边夸学生会听讲,学习积极性高,一边板书课题,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课文,复习生字。道是无情却有情

  导入环节过后,我就兴致盎然地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到美丽的小路上去走走吗?老师带你们通过这一关就可以到小路上了。首先,我出示生字卡片,通过看拼音自己读、指名读、同桌互听互读、赛读、去掉拼音领着老师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与生字反复见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了生字,为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然后请小朋友把课文自读几遍,要求读准生字,不丢字、不添字。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铅笔圈出来,在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的名字下面画横线。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孩子都积极通过自身努力把课文读好。这样,初读课文的过程就成了复习拼音、自主识字的过程,为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打下基础。

  3、朗读感悟,再现情境万水千山总是情

  这篇课文按“美——不美——美”的顺序,围绕美丽的小路,向我们展现了“赞美小路、失去小路、找回小路”等几个情境,课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贴近儿童生活,富有个性,特别适宜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我按照课文的情感脉络,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春色满园,蜂飞蝶舞。第1自然段介绍了小路的美丽。我通过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抓住文中“长长、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这几个关键词,结合学生的理解、想象,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感受课文语言美,积累句式,丰?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使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我用板画结合贴画的方式,将美丽的小路在黑板上再现出来。(板书:美丽)学生亲身参与表现小路的美,真正分享小路的美丽。

  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对2、3自然段的阅读和感悟就水到渠成了。我重点指导“轻轻地、慢慢地”这两个词的读法,理解小路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表达人们对小路的爱护之情:“啊,多美的小路啊!”。当学生的情感之门悄然打开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谁会在小路上散步?他们会说什么?这时,我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音乐1)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学生自然地融入其中,成为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做角色所做,用自己鲜活的语言表述,体验了小路的美。

  第二步:

  风云骤起,痛心疾首。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讲朋友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要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二句讲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堆满垃圾的小路的丑、臭、脏。为了激发学生读出失去美丽的小路时惋惜、伤心的感情,我又播放了另一首曲子(音乐2),为让学生产生和小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着力渲染。“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我要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

  第5、6自然段。请学生再读“鹿先生、兔姑娘”的话,要指导读好“皱、捂”等词。(板书:不见了)第7、8自然段,鸭先生的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他看着看着,忽然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这几个自然段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要鼓励学生用好脸上的表情,大胆充分地表现自己。你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谁能说经过这一课的全身心投入,学生中不会有朗诵大师、表演大师、文学家诞生?“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学生通过亲自理解、表演,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精神食粮。

  第三步:

  雨过天晴,风和日丽。第9—12自然段是最后一部分。第9自然段,要结合看图,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式表演,再现劳动场面。

  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美丽的小路失而复得。学生由衷赞美小路,更能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时,我再次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音乐1)使学生深深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4、小结

  我用真切的语言总结:孩子们,美丽的小路终于回来了,让我们像鸭先生那样,一起说一句:“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板书: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

  5、扩展延伸

  有两点:

  (1)引导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小组交流、反馈,全班反馈。引发学生做环保小卫士的渴望。

  (2)课后看看我们周围的小路,哪里美,哪里不美,为什么?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6、板书设计

  这则板书脉络清晰,简洁明快,与板画结合,做到了图文并茂。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更能加深学生对美丽的小路的美好印象。

  美丽的小路

  美丽——不见了——找回来

  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保护环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1.实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9篇

3.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

4.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

5.有关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6.小学语文《小池》说课稿

7.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4篇

8.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总9篇

9.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