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时间:2022-10-24 10:41:10 中考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2

  1.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养生,享受。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3.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比起。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4.鄙(bǐ)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目光短浅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5.毕(bì)

  (1)动词。

  完毕,结束。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用作助词

  用尽,竭尽全力。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6.敝(bì)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

  7.兵(bìng)

  名词。

  ①士兵,军队。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病(bìng)

  (1)名词用作动词。

  得病,生病。如: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形容词。

  有病的,不健康的。如: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薄(bó)

  (1)动词。

  ①轻视,看不起。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迫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2)形容词。

  ①与“厚”相对,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淡,不浓。如: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之二)

  10.曾(céng)

  (1)动词。

  读zēng,同“增”,译为“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

  同“层”,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厥词入归鸟(《望岳》)

  (3)副词。

  ①曾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②连……都……,竟然。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尚,还。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3

  族

  1、家族;同姓的亲属。

  2、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3、灭族。(族秦者秦也)

  4、丛聚、集结之处。(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卒

  1、士兵;吏卒;古代军队的编制,一百人为卒。(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2、死;完毕。(初,鲁肃闻刘表卒)

  3、终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cu通“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走

  1、跑。(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逃跑。(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4、轻快。(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5、奔向、趋附。(窃计欲亡赵走燕)1(古代指疾行,即跑)

  6、谦称、我。(走虽为敏)

  左

  1、左边,与“右”相对。

  2、较低的地位。(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3、不正;邪僻。(执左道而乱政)

  4、不合。(身正而事左)

  5、不赞助。(右韩而左魏)

  坐

  1、座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

  2、坐着,坐下。(项王,项伯东向坐)

  3、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4、通"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

  5、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

  6、坐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7、坐落,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4

  1。故(gù)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旧的(知识)。如:温故而知新(“故”在此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论语?为政》)

  (2)形容词。

  从前的,原来的。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3)副词。

  特意,特地。如: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连词。

  所以,因此。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顾(gù)

  动词。

  ①看,环顾,向四周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②转过头看。如: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③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固(gù)

  (1)动词。

  巩固,稳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形容词。

  顽固,闭塞。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副词。

  本来,原来。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观(guān)

  (1)名词。

  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动词。

  ①阅读。如: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观看,欣赏。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5。归(guī)

  动词。

  ①返回,回来,回去,回家。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归依。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归聚,归到一处。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6。好(hǎo)

  (1)动词。

  读hào,喜爱。如: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形容词。

  ①美好的。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朱元思书》)

  ②友好。如: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3)副词。

  能够,以便。如: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恨(hèn)

  (1)名词。

  ①怨恨。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②仇恨,伤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2)动词。

  感到遗憾。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后(hu)

  (1)名词。

  指方位,位置在后,与“前”相对。如: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黔之驴》)

  (2)形容词。

  晚,迟。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3)介词。

  在……后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9。患(huàn)

  (1)名词。

  忧患,祸患。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担忧,忧虑。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0。会(huì)

  (1)动词。

  ①聚会。

  如: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②领悟,理解。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2)副词。

  恰好,正好。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5

  1.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规则,正确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2)动词。

  说,讲。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得(dé)

  (1)动词。

  ①取得,得到。

  如: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一狼得骨止(《狼》)

  ②达到。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③助动词。能够,可以。如: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满井游记》)

  ④同“德”,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副词。

  与“无”连用,译为“是否”。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定(dìng)

  动词。

  ①固定,集中。如:定目细视(《幼时记趣》)

  ②安定,稳定。如: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结束,完了。如: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湖心亭看雪》)

  ④平定。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4.度(dù)

  (1)名词。

  量长短的标准。如:如: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2)动词。

  ①跨过,越过。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读duó,估计。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5.发(fā)

  (1)名词。

  读fà,头发。如: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观潮》)

  (2)动词。

  ①出发。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②征发,征派。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③发迹。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发出。如: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6.伐(fá)

  动词。

  ①讨伐,进攻。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②砍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7.方(fāng)

  (1)名词。

  ①方圆,面积。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②方向,方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③地方,地区。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副词。

  正。如:方欲行,转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狼》)

  8.复(fù)

  (1)动词。

  ①反复,重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恢复,还原。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③回答,答谢。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

  再,又。如: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9.负(fù)

  动词。

  ①背,用背驮东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②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10.盖(gài)

  (1)名词。

  盖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2)连词。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副词。

  ①表示原因,原来(是),(是)因为。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②大概,大约。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6

  1、道

  ①本义,道路。②规律,道理。

  ③引申:学说、思想。(道理、主张)

  ④引申:引用、称述别人的话、说法、事迹。(说、谈论)

  ⑤比喻,人生所应遵循的社会准则。(带有根本性、原则性。)⑥从,由。

  2、得

  ①得,获得,得到。(找到)语境义,得声,得形,得味,得道……

  ②“得”,行为实现的现实性。(能够)

  3、定

  ①“定”,《说文》“安也”。与“动”反义。

  安定、稳定;平定。

  (定婚,重在婚约的确定;订婚,重在双方同意。协定,重在共同决定;签订,重在双方协商。定金;订金)

  “定金”、“订金”,在汉语中是一对同音异义词,别看仅一字之差,但在法律上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不少人都曾掉入“定金”与“订金”的陷阱。究竟两者的区别何在呢?

  “定金”指合同当事人为保证合同履行,由一方当事人预先向对方缴纳一定数额的钱款。《合同法》第11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此外,定金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且定金的总额不得超过合同标的的20%.

  “订金”严格地说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所以,除非合同作明确约定外,合同履行的“订金”作为预付款的一部分,只能抵充房款。无论哪一方不履行,只要将其如数返还给付订金的一方即可。

  ②决定,确定。③副词,到底,究竟。④一定(后起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7

  1.使(shǐ)

  (1)名词。

  使臣,奉命的人。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2)动词。

  派遣。如: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是(shì)

  (1)判断动词。

  是。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代词。

  这,此。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受(shu)

  动词。

  ①接受。如: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②遭受。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4.书(shū)

  (1)名词。

  ①书,书籍。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公文。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动词。

  书写,记下,写。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5.孰(shú)

  (1)代词。

  谁。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副词。

  ①哪里。如: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②跟“与”连用,表示选择。可译为“与……比,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同“熟”,仔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6.数(shù)

  (1)动词。

  计算。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2)数词。

  读shù,几。如: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3)副词。

  读shu,多次。如: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7.属(shù)

  (1)名词。

  ①类,同一类的事物。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部署。如: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2)动词。

  ①连续。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②读zhǔ,同“嘱”,托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8

  故 ①鸠曰:"何故?"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问其故 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

  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

  归 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

  规 ①圆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

  国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

  果 ①魏果去邯郸 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

  号 ①故自号曰醉翁 ②阴风怒号 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

  和 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 ③ 若春和景明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d动词,音hu:拌和,混合

  会 ①会宾客大宴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a动词:回合、聚会b动词:适逢,正赶上)

  火 ①持就火炀之 ②火烧令坚 ③再火令药熔(a名词:火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9

  相(xiāng)

  (1)名词。

  读xiàng,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副词。

  ①互相。如: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信(xìn)

  (1)名词。

  信义,信用。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2)动词。

  ①相信。如:吾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②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形容词。

  诚实,真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4)副词。

  确实。如: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兴(xīng)

  (1)名词。

  读xìng,兴致。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2)动词。

  ①起。如: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②兴起。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③使……兴盛。如:若无兴德之言(此处“兴”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出师表》)

  ④复兴。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0

   ①则弛然而卧②若听茶声然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满座寂然⑤康肃忿然曰(a连词:但是,可是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c代词:这样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

   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b副词:很、极c)

   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胜过、超过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c形容词:优美的d形容词:胜利)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名词:生活b动词:活、活着、生存c动词:生长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师傅b名词:军队c动词:学习、效法)

   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b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c副词:实际)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名词:时间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c副词:按时、到时候)

   ①此率兽而食人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④谨食之,时而献焉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a名词:食物b动词:吃c动词:通"饲",喂养)

  使 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⑤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a动词:派、派遣b动词:出使c名词:使者d动词:让、使(表使令))e动词:命令)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才,刚b副词:最初)

   ①东市买骏马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一人去为市④昨日入城市⑤若所市于人者(a名词:集市、市场b动词:交易、做买卖c动词:买d动词:卖)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1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

  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当

  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2

  1.质(zhì)

  (1)名词。

  ①底子,质地。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资质,禀性。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

  询问,质问。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2.治(zhì)

  动词。

  ①医治。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研究。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③惩治,治罪。如: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置(zhì)

  动词。

  ①丢弃,弃置。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

  ②放置,布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设置,布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购置,置办。如: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4.至(zhì)

  (1)名词。

  极点,极致。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动词。

  到,到达。如: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形容词。

  周到,周全。如: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5.诸(zhū)

  (1)形容词。

  众多,各。如: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2)兼词。

  相当于“之于”。如: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6.走(zǒu)

  动词。

  ①疾趋,奔跑。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逃跑,逃奔。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③快速地动,滚动。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④奔向。如: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7.足(zú)

  (1)动词。

  值得,足以。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

  脚。如: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3)形容词。

  ①充足,富有。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②心满意足。发: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

  8.卒(zú)

  (1)名词。

  ①士兵。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②步兵。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2)副词。

  终于,最终。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9.左(zuǒ)

  名词。

  ①左边。如: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②左手。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

  10.作(zu)

  动词。

  ①耕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②制作。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③创作,写作。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当做,比作,变作。如: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

  ⑤发生。如: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⑥奋起。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做。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⑧振作,激起。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⑨和……一样,如同。如: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⑩成为。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3

  1.举(jǔ)

  动词。

  ①举动,发动。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②举用,任用。如: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举荐,推举。如: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④举起。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具(jù)

  (1)名词。

  用具,工具。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2)动词。

  ①具备,具有。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②备办,准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3)形容词。

  详细的。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副词。

  同“俱”,表示范围,皆,都。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绝(jué)

  (1)动词。

  ①断裂,隔断。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②停止,消失。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③尽,光。如: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2)形容词。

  ①与世隔绝的`。如:自云先世避秦是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②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的。如:以为妙绝(《口技》)

  ③最高的,最险的,没有出路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核舟记》)

  (3)副词。

  极,非常。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4.空(kōng)

  (1)名词。

  天空。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2)动词。

  ①消散。如: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②读kng,使……缺乏。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使……净。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中的“空”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体魄山石后禅院》)

  (3)形容词。

  没有东西,空的。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5.类(lèi)

  (1)名词。

  ①类别,种类。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②事理。如: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2)动词。

  类似,相似。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6.怜(lián)

  动词。

  ①爱。如: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②怜悯,可惜。如: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

  7.临(lín)

  (1)动词。

  ①站在高处看低处。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②当着,面对。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③靠近,到。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2)副词。

  临近,快要。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8.乱(luàn)

  (1)名词。

  叛乱,祸乱,战乱。如:自云先世避秦是乱(《桃花源记》)

  (2)动词。

  扰乱,破坏。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形容词。

  ①杂乱。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②混乱。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9.略(lüè)

  (1)名词。

  谋略。如: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副词。

  丝毫,一点儿,与否定词连用,表示丝毫没有。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10.名(míng)

  (1)名词。

  ①名字,名称。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②名声,美名。如: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名词活用动词。

  ①指出,说出。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命名,取名。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③出名。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3)形容词。

  有名,著名。如: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4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

  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当 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5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 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144个常见文言实词释义09-29

中考语文古诗试题08-18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07-18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的汇总08-03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附答案10-15

语文期中考试总结10-01

小学语文期中考试总结07-29

语文期中考试后反思07-08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06-17

文言文的辞职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