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初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30 12:24:37 初中数学 我要投稿

角初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角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初中数学教案

角初中数学教案1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角初中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的翻折问题是高二《代数》(下)中立体几何的一个学习内容,它融会贯通于各种立体几何和几何体中,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体图形的翻折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形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一些简单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求解空间角及空间距离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生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翻折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设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平面图形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对比,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变化与联系观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将立体图形中的问题化归到平面图形中去解决的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

  1、如图(图略),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1)AB与EF所在直线平行

  (2)AB与CD所在直线异面

  (3)MN与EF所在直线成60度

  (4)MN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2、引入课题----翻折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体现在平面图形中求解一些不变量对于解空间问题的重要性)。

  1、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进一步提出问题。

  (1)线段AE与EF的夹角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与FG所成角呢?

  (3)AE与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虫从A点爬到C点最短路径是什么?经过各面呢?

  (通过对发散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培养精神及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折叠图与展开图的不同应用。)

  2、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折叠过程后,再亲自动手折叠,针对问题做出回答。

  (1)E、F分别处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选择哪种摆放方式更利于求解体积呢?

  (3)如何求G点到面PEF的距离呢?

  (4)PG与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与面PEF所成角呢?

  (学生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折纸中找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既而发现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

  3、演示MN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解题过程强调证PN垂直AB的困难性。与学生共同品位解出这道20xx高考题的喜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上题的思路能否更快捷地解出此题呢?

  (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模型制作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开辟一条简捷的翻折思想解题思路。)

  三、小结

  1、画平面图,并折前图与折后图中的字母尽量保持一致。

  2、寻找立体图形中的不变量到平面图形中求解是关键。

  3、注意培养转化思想和发散思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散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外活动

  1、完成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2、对与1题折成正三棱柱结果会怎样?对于2题改变E、F两点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过课外活动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个小题,让学生经历先动手、思考、预习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并且适时发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归纳总结解翻折问题的技巧和作为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角初中数学教案3

  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正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学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相似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反映的不是数值与数值的对应关系,而是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学生要得出锐角与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同于以前学习的数值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学生而言建立这种对应关系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了解锐角与锐角正弦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2、会根据锐角正弦的意义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边长求锐角正弦,以及已知正弦值和一边长求其它边长的问题;

  3、经历锐角正弦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发出对正弦函数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锐角正弦的定义及应用;

  2、难点:理解锐角正弦是锐角与边的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3、难点突破方法:由特殊角入手开展讨论,自然过度到一般角;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正弦的概念,并结合多个实例从不同角度深化理解。

  五、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引导和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三)巩固训练,落实双基

  (四)强化提高,培养能力(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六)反馈练习,自主评价。

  下面就几个主要环节进行解说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二)先让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知识,再从铺设水管引入30°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联。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先让学生猜想,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角度的锐角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和这个角的关系。得出结论:

  当∠A的度数一定时,∠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个比值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角度一定时,有唯一和它对应的比值。所以∠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是关于∠A度数的函数。

  再引出课题和正弦概念,给出正弦的含义和表示方法。认识几个特殊角的正弦值。

  (三)巩固训练

  讲解一道求正弦值的例题。

  (四)强化提高,培养能力

  出示三道提高题,第一道是关于直接利用正弦值求斜边的题,然后进行变式,第二题是关于不是直角三角形中求正弦的题,第三题是关于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角初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11-29

初中数学教案08-29

初中数学教案与反思03-30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2-01

初中英语角活动方案01-06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整理02-18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08-27

画角教学反思10-06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