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5 14:37:13 初中语文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关键词:顽强生存,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鲁滨孙精神的鼓舞。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鲁滨孙在荒岛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部分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的,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感受,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课件出示人物插图: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电子白板上板书: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树桩 分养羊群。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课件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对照表。)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课件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两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反思

  一、运用课件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唤起阅读兴趣。

  开课之时,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作家笛福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的思想,积极进取。这部小说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们先来看看故事梗概。梗概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运用电子白板书写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小说梗概,说说了解了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完善着,师相机板书小标题,接着依照小标题按顺序说一说,这样就轻易自然概括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在孤岛上是怎样活下来的?他是怎样和野人进行斗争,救下星期五的?这些疑问我们可以阅读原著找到答案。在概括主要内容中时不时抛出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更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 再次运用课件品读小说精彩片段,点亮阅读兴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精彩片段,边读边思考,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批注。我们静静地默读着,笔端时而沙沙写着。交流探讨时,我们激烈碰撞着。谈到鲁滨逊记日记时,把事情从坏处和好处来看,我们更是热烈交流。之后我们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在读中交流,我们更明白乐观对待事情。“小说用第一人称写太真实了,语言自然朴实。”“我太欣赏鲁滨逊的毅力。”“他的生存能力值得我学习。”“我认为他很勤劳。”“他很乐观自信。”“他很聪明,会计算日子。”--------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启迪着,感受的话语脱口而出。 (教师随机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揭发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听读示范,训练朗读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 (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三.质疑求助,掌握字词

  1. 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

  2. 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四.概括情节,体悟形象:(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笔写发言提纲,然后交流。)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四.揣摩广思,自由讨论: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

  五.观察分析,复述故事: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说出加线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恐前后受其敌

  4、一狼仍从 5、择其善者而从之

  6、顾野有麦场 7、弛担持刀

  8、一狼径去 9、狼亦黠矣

  10、屠自后断其股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 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

  3、 目似瞑,意暇甚。

  4、 一狼洞其中。

  5、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3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和“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地参与和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活动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水调歌头》,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屡遭排挤,一再被贬的苦闷和虽一生坎坷却能乐观面对的旷达胸襟,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阅读了余秋雨的《坡突围》,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历程。然后,在反复朗诵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未做任何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组同学依据词前小序的提示,从“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据“丙辰中秋”与“起舞弄清影”等句读出了在这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正是为排解内心孤寂、抑郁的情怀……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首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创新解读”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学生全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不能独立行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学的“欣赏与评价”中,有同学就对结尾“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好看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是“用泪水”而不是“用鲜血”洗去“污秽和耻辱”?笔者把问题留给了全体同学,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哪个用词更恰当,为什么。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共识:文中所说的“泪水”是见到家乡解放后的喜悦、激动的泪水,而不是家乡惨遭践踏与蹂躏时痛苦的泪。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念。而“鲜血”只能表明愿为故乡奋战到死的决心,却没能预见到奋战的结果,未免不够自信,较为悲观。

  4、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原则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它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缚。如果作业缺乏活动性,就会削减课堂教学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延,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比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譬如让学生将《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讨“后天教育与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决定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把《喂――出来》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连在一起,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特点。《春》和《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写景色特点和技法。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做法;要强调语文教学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每堂课的教育目标,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的制定,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设计。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真正落实,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活动留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更有个性。研究表明,人具有与生具来的探究愿望和渴望获得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获得新体验的需求和获得被人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恰当的方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切实可行的能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行探究性教学。在这里,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探究学习,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的语文知识和经验,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的喜悦,并深刻认识到知识就在身边,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真正体会并感受到身边的'语文物质和所发生的语文变化,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时,可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使用了哪些金属用具,观察使用的铁锅在刷完后的第二天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含有油性的用具用清水不好刷,加上清洗剂就很容易刷洗干净?从而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学语文对日常生活非常有用,原来自己也可以应用语文知识来解释甚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成就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因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各地、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不可能每所学校都拥有丰富的书籍、杂志和实验设备、网络等教学资源。但是,各个学校都有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感的人力资源和可供挖掘的社会学习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应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选择并提供大量的本地经济实用、切实可行且富有实效的学习资源上,那就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有实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可以自己选择的最能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例如,当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到当地环保部门查阅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有关实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品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者替代实验用的语文药品。例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鲜花或者紫萝卜一类的蔬菜等制作酸碱指示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或者药瓶用做反应器具等。这样既可以解决实验器材、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节约意识、环保观念,一举多得。

  五、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1.坚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判断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多种教学目标的落实,让新课改素质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转变,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1.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及学习任务的落实,从而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设计课题教学时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主动感知和主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

  2.坚持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努力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尤其应重视语文实验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继续开展。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与治国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本节课我们打算完成以下任务。(幻灯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多媒体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尝试模拟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多媒体配乐),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第四小节,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师生共同讽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7

  一、 写作目标:

  1、 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 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 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 写作过程:

  (一) 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还可能是……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 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 如何展 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 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 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 学生讨论、思考

  3、 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 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 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 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 ,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 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 常生活中的 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 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 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 措施(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 存在 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 题作文

  四、 写作目标:

  1、 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 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 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 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 写作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 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 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4、 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 学生讨论、思考

  6、 45分钟快速成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8

  纵观我国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两种大体趋势:一种是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方便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方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适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另一种是美化和宣扬美国式教育,效颦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笔者认同这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能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系统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即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桃花源记》的设计课时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主要学习字词、难句翻译及诵读。对字词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以求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在第二课时。通过对目标、学生特点的分析及第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一、导入

  由《饮酒》导入,并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由于这首诗是八年级学过的,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导入过程较为自然,新旧知识也有了关联。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课件配乐。

  2.师生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正音正字。

  3.解决文言词语。课件展示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提问。

  4.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上节课的复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整体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下一环节的开展蓄势。

  三、创造性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对课文的逐句翻译中,使得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笔者的这一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使之成为一堂课的高潮,这就是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再读课文,变枯燥的翻译为有趣的再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这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师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渔人离去的一个月后,又一次来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惊讶,课堂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师:假如老师就是晋太元年间的那位教书先生,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指了指靠边的一组学生),我们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渔人发现了一处叫做桃花源的好去处,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可是这个地方却如海市蜃楼一般,不见了踪影,真是令人神往啊。听说周围风景绝佳。也罢,今日就带着弟子们去见识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师:泛舟溪上。百闻不如一见,果然绝佳(课件展示美景图),观之使人流连忘返啊!

  问一生:我们走了多远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师:忘路之远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风景怎么大不同?你来说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生笑)。

  师:看来你就是陶渊明啊(善意的笑)!

  ……

  师:真是太高兴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别人想破了头,找断了路都没来到桃花源,我们师徒却于无意之间进来了。哈哈哈!

  随意走到一位学生跟前,叫起他。

  师:老人家,你老高寿啊(生笑)。

  生3(有点扭捏):100岁了(众笑)。

  师:那可是老寿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蛮不错的。

  生3:别看我岁数大,可是头不晕,眼不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活50年(众大笑)。

  师:呵呵,老人家,就您这精神头儿,再活100岁也有可能啊。祝您长命百岁(有生笑)。呵呵,说错了,应该是祝您长命两百岁(生大笑)。

  ……

  从这里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此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恰到好处,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感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学习,使“学”和“教”相得益彰,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探究考证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笔者借此又适时地抛出这样两个问题: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渔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能够查找资料(虽然不多),依据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于第2个问题,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笔者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揣测或许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对于主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同时表现了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总体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来,这样便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但以上仅仅是一两节课的一个实践片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到课堂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9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0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能力

  1 在理解中建构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 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 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 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 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 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 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 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阅读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将文本资源进行优化重建,能对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问题的梯度性,能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梯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在对文本的文学解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和设计是有机统一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理论和修养,对文本进行独到、精细、准确的解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将智慧和体验凝聚成有效教学设计,为创建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做出贡献。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1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吟咏诵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会读和背诵古诗就行了,所以对于具体的理解和体验教学不够重视,语文古诗教学被简单理解成为背诵和朗读。这样会使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收到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想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在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对于古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加强教学指导,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古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灌输式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进行注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指导,引导学生采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古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时候,古文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去感受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只有通过这样的理解性记忆,学生对于其中的内容才会有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优化教学观念,实行文言并重

  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逐句背诵。但是却忽略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所以,想要提高语文古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文言开展教学,全方位加强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同时,应该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需要对于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可以在掌握古诗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例如,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展示了诗人爱国的情怀,甘愿为国献身。

  四、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标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古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古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处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这两句对秋风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诗人的情感,深入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2

  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1)作业设计缺乏差异性。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只注重文本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难以对这样的语文作业产生兴趣。基础薄弱的学生做起来有困难,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不屑完成。长此下去,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快不了,一些学生吃不下、跟不上的现象,学生对完成作业提不起兴趣,这样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作业布置缺乏系统性。今天布置什么作业,明天布置什么作业,全凭教师兴致,往往缺乏科学的统计依据,教师布置作业的量显得较为随便,导致学生有时忙,有时闲。且作业设计有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例如,在课后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而阅读材料与课堂教学缺乏实质性的关联,且教师又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难以落实。实际上,这些简单化、模式化的作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毫无实效。

  二、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业要体现个性化,要有助于“提优、抓中、补差”。设计作业应注重作业的层次,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择作业时能“爱我所爱”、“对号入座”,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开放式的作业要求学生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生活接轨,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设计开放性作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3)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认为负担重,除了指作业量多以外,还有一个方面是作业乏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乏味的。兴趣跟时间的占用是成正比的。兴趣越浓,就越舍得花时间。当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还应该在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到创作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碰撞在一起,经常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让我们为之惊叹。如学习诗词时,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妨设计诗词配乐、配画的作业。学生尝试用音乐、画面来诠释它,看是否能淋漓尽致地把词中的意境表现出来。也可设计配乐朗诵,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能说的说、能奏的奏、能画的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这些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一方面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4)作业设计要体现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能力的舞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应体现“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的理念,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得”又要关注学生的“习得”,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时代生活联系起来,设计注重运用性、实践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能让学生在读读、议议、演演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语文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而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积累。这些实践性的作业设计,超越了文本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5)作业设计要体现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且学生一味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方面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再说,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设计自己的作业,更适合他自己,他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作业,完成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自主性、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

  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们小学教材的鲜艳色彩,整个封面显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泼的五彩缤纷的童年,开始踏进理性、思索、追梦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内容:上半部分为文言(小学的《两小儿辩日》就是文言文),这似乎在告诉着我们,这册书里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下半部分的图案是什么?——两匹扬蹄的骏马。

  有什么寓意?能想到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吗?一马当先(比喻);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龙马精神(像龙状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马到成功……

  3、寄语:每位同学都是一匹扬蹄的骏马,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徜徉,在这册书里,你们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里有一生都在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位科学家玛丽居里;有留连西湖美景、慨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泪洒他乡、悲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游子马致远……。这里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我们留连往返。

  4、语文课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刚才我们用母语做了交流,一点儿障碍也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九年级教材有篇课文《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曹操和刘备打仗。凭借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两军对垒了很长时间,曹操的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进兵,心里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刘备的军队耻笑。心里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里面有鸡肋。这时候正好夏侯惇来问他夜间军营的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做杨修,他听见这个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并且说:“听听今天晚上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鸡肋嘛,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又可惜。就好比进攻不能胜利,退兵又觉得可耻,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样是两个字“鸡肋”,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注意训练自己“听”的能力,我们也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会“听”的同学刚刚应该已经记下了陈燮霞、鲁迅、玛丽居里、白居易、马致远!因为这是绝好的作文素材,能记起一些信息吗?指名学生提问)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的东西,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

  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说,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好语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阅读课外的书籍;反过来说,课外书籍阅读得越多,我们的语文成绩就会更突出。中考占40分。

  第四、写。“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学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一种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同时作文在中考所占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语文成绩,写作一定要重视。编班级作文集。

  四、学习必须的工具和要求

  1、一个作文摘抄本(必须硬皮本)、两个语文作业本(单行或双行,如果字迹潦草将换成田字格)、一个小测本、一叠作文稿纸、一个周记本

  摘抄本用来摘抄和记作文笔记……

  2、工具书:新华字典(科代表必须每天带在书包里)

  3、课外书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抄写

  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周记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页;a、b:2页

  6、每天上课前,先由一名同学讲新闻或者讲故事(女生讲新闻,男生讲故事)

  7、课前:预备铃后科代表带读。

  8、摸底成绩出来后将分学习小组。

  要求:投入的课前:

  预习五步法:一看: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后的“字词积累”。看完后,对课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了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时、地、评、作,“知人论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据提示、课文、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问题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用铅笔),如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用“——”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作好笔记。

  五、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一颗充满爱的心、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笔好文章

  六、学习语文方法歌

  学好语文贵坚持,长期积累入佳境。精泛结合是良方,多读才能得真谛。

  课文其实是基础,烂熟于心须学精。作文关键是多写,日记叩开成功门。

  演讲辩论需大胆,敢于开口自能言。活学活用多实践,,蟾宫折桂我当行。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4

  1.精设预习,建构知识

  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应认真研究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结合中考考点和新课程标准,精心安排好课时主题,设计好每一课时的预习题。笔者在备《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前,首先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相应知识点有所了解,于是设计了以“常见说明方法”“判断依据”“作用”为内容的表格,达到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初步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对表格的填写,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课堂教学奠基。在“预习展示”环节中,学生展示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为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完善和建构学生的说明文阅读知识体系做了有效的准备。

  2.预设学程,精心导航

  要了解学生“所缺”“所困”,一般是要通过实际的预习展示来了解,而更多的'情况要靠教师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总结。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得做个有心人,多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在设计学程时要不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预先设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策略。比如,根据以往的答题情况,我了解到学生对于“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方法不太了解,容易混淆,于是我设计了辨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策略。用“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这句话为什么是“作诠释”而不是“下定义”作为导火线,通过“精讲例题—讨论方法—习题再练—巩固方法”,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辨析二者的本质区别,最终攻克这一知识堡垒。又如,学生在解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常常不能正确概括该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述作用,于是我就将这两点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在“问题再现—方法指导—规律总结—能力提升”的导学过程中,使问题迎刃而解。

  3.饮水思源,温故知新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是说明文阅读专题的第二课时,在解题时,不可将前后的知识点割裂开来,独自为战,这会缺乏系统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我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知,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提问“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由此串联起前一课时的内容,为本课新知识的获取做好铺垫,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4.灵活应变,关注发展

  命题者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沿承经典题型的基础上,在不断地进行着命题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也不能墨守成规,只讲基本题型而忽略变式题型。以南通中考语文考试为例,从近年的中考题型及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有些学生能掌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技巧,一看到这些题目他们就能进行相应的思维,并胸有成竹地进行解答,但题目的问法一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盲目答题。例如,2012年南通市语文中考卷阅读材料《 中国结 》一文中有这样一题:“第②段中引用《 易·系辞 》和梁武帝《 有所思 》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因没有审明题意而盲目解答,导致失分严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道题考查的是“引资料”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仍属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点范畴。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19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06-0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篇02-15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1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06-0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篇06-0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06-10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12-2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