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9 12:35:29 初中语文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⑴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⑵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板书:

  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可产生以下题目。如:《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6、悬念法

  即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如:《这条路由哪里来?》、《这条路将伴他……》

  三、能力拓展

  拓展(一)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展示投影片)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自我解读: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材料,感悟其中道理,思考文章题目。

  3、交流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分离彼此思考成果,开拓思维,受到启迪。

  拟题估计:《感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回忆》、《有钱就是幸福吗?》、《幸福就在你身边》……

  开拓(二):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读题感悟: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思考并构思题目。

  3、沟通合作:学生前后桌四人分成一组相互交流看法,推敲题目。

  4、共享共进:听取个别小组拟题情况,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在分享彼此成果的同时,互相启迪,激活思维,产生灵感,从而拟出更好的题目来。诸如:《谈谈协作》、《协作的力量》、《三个和尚新说》、《分工协作》、《如果没有协作,那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四、小结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话题作文命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其中的六种,望各位认真领会,学以致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子不断涌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

  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用圈点读书法)

  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

  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洞开:(门窗)大开。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憧憬;向往。

  肃穆:严肃安静。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热泪: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

  沾襟:浸湿衣襟。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跌宕:这里只起伏、上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二)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个三遍。

  2、准备材料,办手抄报。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我了解文学的意义、作用。

  2、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3、积累优美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体朗读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请同学朗读1、2段。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

  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三)请同学读3-4段;

  思考:1、什么是文学?

  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

  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五)作业:造句

  徘徊、千姿百态、憧憬、危言耸听、广袤、帷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

  二、教学重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全班集体背诵。个别抽查。

  (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品。

  (同学自由发展)

  (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

  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背景:

  1、这是本人从小学转教初中语文的第一节课,虽然是初一,但是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多困惑。

  2、班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自己六年级是教过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本校小学生升入的,剩下的则是其他两所学校考入的。

  3、这也是学生们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对初中语文课和语文老师都充满着好奇。

  教学创意设计: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明白怎样学好语文(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语文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好语文)

  教学简要环节:

  1、不熟悉我的学生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熟悉我的学生介绍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学生自己探讨语文课应该怎样学上。

  4、探讨什么是语文。

  5、探讨怎样学好语文。

  6、协商布置作业。

  教学实录选萃:

  一、不熟悉我的学生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师:我是本学期大家的语文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携手,走向语文。那么,有些同学不认识我,你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希望老师幽默,不要太凶。

  生:希望老师的作业比较少。

  生:希望老师知识渊博、说话风趣。

  生:希望魏老师是一个可爱的人。

  生:希望魏老师是一个温柔的人。

  二、熟悉我的学生介绍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师:认识我的老师向大家介绍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注意,要具体,要使用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或者先具体后概括的的结构方式。

  生:魏老师是一个上课严肃认真,是严师,下课和我们打成一片,是益友,嬉皮笑脸的。是一个上课“辣”,下课“甜”的老师。

  生:魏老师的作文课教得特别好。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设一个圈套就完成了一篇作文。

  生:魏老师是我见过得秀的老师。课上的既严肃又活泼,对同学都一视同仁,可后又像一个我们的好朋友。

  生:魏老师是我最见过得最会偷懒的老师。作业都是让我们学生自己相互检查批阅,作文都让我们自己点评。

  生:魏老师是我听过得最凶的老师。听班同学说,魏老师一生气,眼睛就睁得比灯泡还大,声音就像老虎的一样。

  三、学生自己探讨语文课应该怎样上。

  师:好,现在大家都听到了有关我的介绍,各个侧面都有,但都是一面之辞。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有更深入地了解,用一句歇后语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那么,你觉得语文课应该怎样上,你才会喜欢?

  生:老师应该提出问题,让我们自己讨论,然后我们自己解答,不能什么问题老师都讲清楚了。

  生:老师还是应该作业让学生自己批阅,特别是作文,在相互批阅中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学习其他同学的好句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生:老师可以让我们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带着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

  四、探讨什么是语文。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听出,对学习语文大家都很自信,都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学好。那么我还要提出一个问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和语文打交道,整整六年了,你认为什么是语文?

  生:语文就是“语”和“文”组成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心声的话就是“语”,写下来就是“文”。

  生:语文是生活的殿堂。

  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语文就是美的,美在它可以记录生活中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大自然的时令变迁,美在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心声,可以看到异地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学好语文。

  五、探讨怎样学好语文。

  师:既然语文是美的,我们就要学好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生:学习语文就要三多,多说、多读、多写。

  生:学习语文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细节。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既然语文是美的,我们学习语文就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多发言,积极主动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多读书,和文学大师的心灵接通,多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就能学好语文。而且,如果说语文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构成这座大厦的的每一块砖就是每一个词语,就是每一句话,所以,我们要学好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才能学好语文。

  六、协商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是一节见面课,作为一节完整的课,同学们还觉得缺少什么?

  生:布置作业。

  师:布置怎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写一篇作文,就写今天的第一节课。

  师:这节课怎样写?可以写人——魏老师。可以叙事——第一节语文课。可以抒发感受——对人、对事、对语文。任选一种写法。

  生:还应该有预习的作业。

  师:怎样预习?布置怎样的作业?

  生:课文读熟,字词会写,课后问题要思考。

  师:这就是作业,这可是大家自己布置的作业:作文和预习。既然是自己布置得就一定要说话算数,一定要完成,而且要书写工整。

  生:词语抄几遍?

  师:写会为止。愿同学们真正学好语文。下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须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断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布置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表演评价(20)

  (强调表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表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布置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请( )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反应

  扁 病在皮肤 豪不在意

  鹊 病在皮肉之间 假装没听见 讳疾忌医

  治 病在肠胃里 满脸不高兴 十分有害

  病 病在骨髓 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 浑身疼痛而死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设计中,要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在已有的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和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成果,使得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刚起步的教师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呢?

  一、设计教学环境,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是有情感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思维才能够产生共鸣,师生之间的动静搭配才能恰到好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静心聆听与主动思维才能处于同步发展之中。严谨的课堂上不乏欢歌笑语,紧张的学习中也有活泼互动,课堂上的民主气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想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带着师生民主的教学理念,设计一段创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我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后,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

  二、设计教学手段,给学生积极创新的欲望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就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一次,我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我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我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

  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种子。

  三、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质疑水平是在老师的鼓励中不断提高的。“你要提倡什么,就赞美什么”“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

  在学《〈论语〉十则》时,同学们因解释“何有于我哉?”而争论了起来。有的说:“它是孔子的自谦之辞,意思是‘哪一样是我能做的到呢?’”有的说:“其意是孔子说,哪一样我做不到呢?是说孔子全都做到了。”两种解释截然不同,我鼓励学生去查阅完资料后,大家再共同探讨。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同学查阅各种资料后,专门写出了一篇题为《“何有于我哉”之论》的小论文。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中蕴藏着何等可贵的潜力,而我们的教学缺少的就是对学生质疑水平的鼓励和珍爱。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将会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它能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等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和求异的能力。此处,它还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善于提问,勇于提问,创造性地提问;而且,学生不但会质疑,还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会在诸多问题中发现它们联系,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四、设计教学方式,给学生亲身实践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还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将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来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更不能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编演课本剧”,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写出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它,但更需要大家去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来。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创新,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只有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环境。

  “开放”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魅力之所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交互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借助课外阅读、社会调查、观察体验、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可开展多彩的活动,如对对联、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样就将课堂教学跟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引入活动课程理念,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

  活动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真正使语文课堂“活动”起来,我们广大的教师应敢于打破“唯语倾向”,树立“大语文”观念,不仅指导学生抓好文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知识面,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活动课程是以亲身实践为主的体验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要注意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理论与实际、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活动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统一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情感态度。

  三、自主设计活动,体现学生地位的主体性。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首先要自己确定活动专题,制订活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按制定好的计划具体实施。主要采用查阅资料、观察、考察、访谈、讨论或社会调查的形式,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然后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最后成果,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参与活动的评价。从学生的这些活动看,学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动实践者、活动体验者、成果展示者和评价者。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活动主角,把学生看成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学习者。在“实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四、对话——生成: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活动中担任倾听者的角色,慎于发言,适度参与。活动课的目标则在于使学生获得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因此,活动课程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学习内容;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与课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创设对话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质疑。“生成”是一种价值追求,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质疑的过程中就会主动生成知识。

  五、突破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和谐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其评价目标和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评价的标准是统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实施的书面考试或测验,其性质是静态和终结性的。与之相比,在活动课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活动课的评价应体现多元性和和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评价采用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方式进行。通过这样多元性的评价机制,使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完善,对学生激励性更大,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的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与情趣等方面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以开放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和目标的达成,重视方法的掌握,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故事梗概。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关键,从评价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整体感悟内容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依课文内容分配朗读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讨论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

  【本课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场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展示羚羊木雕图片,以同学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梗概: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读出语气。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3、选出一组7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其他同学做评委准备评价。

  四、评价朗读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评价扮演者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学生:学生自我体验,相互评价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严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 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稳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

  五、研讨与探究

  全班同学分别从爸爸、妈妈、万芳的角度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东西如何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彼此应多商量,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

  六、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疼爱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以小见大,正如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写的那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所学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进一步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思路,.体会作者以抒情为主,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5. 品读文章质朴、简单的意象,自然、灵动的文字,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2.难点

  (1)想象与联想的作用

  (2)词句揣摩,语言品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件显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文章阅读

  同学们,我们自初一以来,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散文,大家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示例(1.)《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充分显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的和谐、统一。文章先着重刻画紫藤萝花的外在美。通过对花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跃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写作者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的深刻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示例(2.)《行道树》: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示例3.《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书写人们盼春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迎春这一幅幅的画面,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飞蛾”即抗日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学理想。《月》则表现了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了嫦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了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过一篇篇散文的阅读,我们获得了一些散文阅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师补充小结:

  课件显示:总的说来要弄清楚四点: 一是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为什么写(主旨,即要表达的情、理、观点),三怎样写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四是写得怎样(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去阅读王剑冰的一篇优秀散文《古藤》。

  (二)、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对象是什么?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文章的抒情对象的是古藤,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它来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

  2.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注意抓关键词语,抓文眼: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

  点拨: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3.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来概括。

  点拨: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4.纵观全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点拨::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点拨:文章开头运用描写,交代出文章的抒情对象古藤,在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对古藤的惊奇感受。为了更好揭示出古藤神奇的特征,作者又插入叙述古藤由来的美好神话,在叙述之中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的抒发作者的敬慕之情,作者围绕古藤的艰难命运展开想象议论,同时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事展开叙述和议论。由物及人,升华主题

  (三)品读鉴赏

  请同学们细读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地方,给大家赏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是否需要补充的情况,有选择的展示)

  示例1.文章开篇第一段对古藤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反复、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也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做了铺垫。

  示例2.第9段里“.一千三百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这句话这句话显示了古藤生命升华的过程。

  “变成根”是指藤无所依傍后开始独立,自己为自己坐桩。

  “变成树”指变成了独立的个体,“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变成精”指藤有自己的灵魂、个性、和精神特质。“藤留下了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示例4.文中最后一段(第16段)呼应第14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奥秘,进一步突出古藤坚守者的形象,一个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语“倔强”,这个词语揭示了古藤面对命运的变故,失去依靠后的那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坚强不屈服的独立个性。尽管挣扎过,痛苦过,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这个词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

  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运变故,为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

  示例6

  第12段“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征意义 。(寓意)

  示例7.第13叙述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写古藤的“起点与终点”、“根与头”、“存活与伸展”,的叙述议论。有着内在联系:

  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奥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归纳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通过大家的阅读赏析,现在我们进一步归纳一下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总结:

  1.紧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统领全文的这一“神”,就能迅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2.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就是窜连文章内容的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它的线索就理清文章的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状物的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咀嚼精妙品词句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揣摩咀嚼需结合全文内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读感悟,理解才更准确。

  (五)、作业: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课文《谈生命》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者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人生启迪: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当在这个时候,希望你们能像这棵古藤那样,以顽强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经历磨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只有经历了磨练的生命才会更灿烂,只有笑到最后的生命才会更精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课前预习: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 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 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 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课堂练习: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 (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

  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什么是“标本”?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

  (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

  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

  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

  (明确层次)

  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

  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

  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文本框:苏州园林

  叶圣陶

  标本:完美的图画

  鉴赏:结构美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在平实的课堂学习中,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感受贤哲高贵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灵魂”“高贵”的内涵,树立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词语和名句;

  2、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文章列举事例的角度和意义的区别,掌握议论文选用事例、运用事例的方法;

  2、在对灵魂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高贵在于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难点: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六、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引作者: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纪实的笔法记录女儿的可爱和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在书中,这位父亲这样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多媒体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这本书,你一定会更懂得你的父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位父亲就是周国平

  导课文: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齐读课题),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设计理念:本篇导语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论文”,不仅可以使课拥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使师生的感情更易沟通,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作者的话,激起学生感恩之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灵魂,以此期望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

  (二)理结构,悟哲理

  首读找论点:通过预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议论文,它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多媒体)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分析,最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设计理念:依据文体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简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论点,解决“写设么”的问题。通过串读课文,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再读现高贵: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五个例子)默读课文第26节,以(多媒体)“人,在情况下,做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设计理念:再读文本,找出论证方法及目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络与构思;给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朗读取代老师的架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思读悟其理:⑴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或者2、3节任删一个?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红晕(yùn)忧戚(qī)枉然(wǎnɡ)

  谐奏(zòu)飘逸(yì)坦荡(tǎn)摇曳(y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8226;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

  3.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

  【交流点拨】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四、拓展延伸

  课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诗作诵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你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更好地体会诗情。

  2、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区分同音字“异”和“忆”。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文结合,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3、结合“文包诗”的特点,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抓住“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兴高采烈”等词语想象画面,在角色体验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诗文对照,走入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一、诗曲导入,两相对“情”:

  1、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古诗,那谁能来背给大家听听?

  2、在这些古诗中,有描绘如画的美景,有表达浓浓的情感,还有的蕴涵了动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含有动人故事的古诗。(出示古诗)谁来读读?

  3、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谁能来介绍介绍他?师补充。

  4、那这首诗的背后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一起用心灵的眼睛去感受他内心的深情。

  二、初晤文字,渐生情义

  1、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谁来领读?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登高远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

  天各一方思念兄弟思绪万千倍思亲回忆情景

  ¤读准音。

  ¤读懂词。

  (1)“欢度节日”和“一年一度”两个度意思一样吗?

  (2)文中欢度的是什么节日?重阳节人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是啊,在这么多丰富的活动中,亲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深厚。

  (3)同学们,我们来看“天各一方”这个词语,文中是谁和谁天各一方?是啊,他们一个在山西,一个在长安,相隔千里,真远啊!

  (4)我们再瞧这个“绪”字,绞丝旁,心有千千结,王维想到了很多很多,那么他在重阳节这天思念着谁?

  (5)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他思绪万千,想起了天各一方的弟弟,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在大家的努力下,攻克了词语的难关,掌握了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来到长安,离王维走得近些,再近些。

  三、移情对话,品味“独”“异”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并交流。重点:时间长,距离远,年纪小。

  3、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来帮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大家对王维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4、王维来到长安,这个地方对他来说不是故乡,而是——“异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山西和长安相隔千里,中间有高高的华山阻隔,小小年纪的王维,告别父母,告别兄弟已经整整两年了。这两年来……两年来,王维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想

  b、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单衣,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想

  c、有时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想

  是呀,此时此刻的王维,是多么——孤独寂寞啊!(相机体会王维的孤独寂寞)

  5、王维他独自一人品尝着这所有的孤独、冷清、寂寞、伤心,来读好这段话。

  评:你真是王维的知音。

  你读出了王维的心声。

  四、对比唤情,“忆”满心扉

  1、日子在思念中滑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我们一起去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句段)

  (1)指读句段。谁想来读?(2~3个)

  (2)我们在大街上已经走了好几回了,你看到了什么?(边说边指“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是的,这些老人脸上……。小孩子们……

  (3)他们还可能在干什么?

  (4)多么热闹的场面啊,我们也一起来感受下吧!(齐读)

  2、那么王维呢?他融入到这热闹的人群中了吗?(引读,他看着……出示句段)

  (1)齐读

  (2)从这儿,你又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突出“更加”)

  预设:别人的节日过得团团圆圆,自己的节日过得冷冷清清;别人的节日过得兴高采烈,自己的节日过得分外孤独。

  (3)读着读着,我们现在就是王维,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出来,(出示:“我站在街头,想起了家乡的,我们一起。”)(兄弟情;骨肉情;真挚友情)

  3、通过想象,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王维内心的孤独寂寞了,再来读读这段话。

  4、这第一、二节就凝成了诗的第一两行,让我们对照着来读一读,老师读诗句,你们来读文章。(出示第一、二段)

  5、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想起了往事一幕幕,好像看到——“遥知兄弟登高处”,可现实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6、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刚才的方式学习,(指黑板)找到后两句诗对应的语句,自己读读并思考: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又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a、每逢节假日,总要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抓住“每逢”、“总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而且也不是一次出去,是只要到重阳节就会和兄弟们在一起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b、大家欢聚在一起时多么让人高兴啊。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感到非常愉悦开心的。

  c、如今……不能相会……说明他们的心里都感到很寂寞、难过、悲伤……

  7、是啊,王维和他的兄弟们都在思念着对方,由此可见,他和他的兄弟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啊,让我们也来体会下手足情深的深厚情谊吧,齐读三、四段。

  五、拓展延伸,情归“思”字

  1、今天我们走进了王维的心里,品味了他的孤独、思亲之情。思念是一杯苦涩的茶;思念是一封绵长的信;思念更是一首诗,(齐读这首诗)下次我们再来品王维的这首诗,体会思念之情。

  2、温情作业。

  (1)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感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之感。

  (2)搜集以“思念”为主题的古诗、歌曲等,下次来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08-31

初中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06-08

初中语文《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1-22

初中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12-17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6篇)09-0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6篇09-01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5pian106-09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7-13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简报12-09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