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
一、通假字
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二、多义词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三、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四、古今异义词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2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3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4
《项脊轩志》
一、多义词
1、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2、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余稍为修葺(稍微,略微)
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
比去,以手阖门(离开)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二、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向下,名作状)
2、使不上漏(从上面,名作状)
3、东犬西吠(向西,名作状)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名作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
6、前辟四窗(从前面,名作状)
7、垣墙周庭(砌上垣墙,名作动)
8、执此以朝(上朝,名作动)
三、古今异义词
1、先大母(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
2、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又)
四、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5
《劝 学》
一、 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 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 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6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
2、与、其、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应当;你的)
3、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一般属官)
4、负、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背;等到)
5、相:君臣相顾(相对)
6、至于:至于誓天断发(以至于)
7、抑: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8、损:满招损,谦得益(损失)
9、逸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乐)
10、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从)
11、举: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
二、一词多义
1、与:
①与尔三矢(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吗)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
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辅助,结交)
2、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投靠,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投靠,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会聚)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家)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4、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禀告,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
三、词类活用
1、函: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2、夜: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
3、东: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
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使动,使……兴盛;使……灭亡)
四、句式
1、盛以锦囊(介宾结构后置)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宾结构后置)
3、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五、难句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国家兴与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推究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种道理了。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庄宗后来用兵,就派一个一般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领取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向前奔跑,等到胜利归来,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4、满招损,谦得益。
译: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国家灭亡。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祸患常从微小的事积累起来,而才智勇气多被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7
《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暮)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8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9
一、重点词解释: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二、通假字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三、一词多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四、词类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五、古今异义词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六、特殊句式
1、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 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0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 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 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1
《谏太宗十思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07-31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09-01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实用)08-02
[热]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08-03
[优选]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0篇08-01
[荐]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1篇08-04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七种病句类型10-25
小升初必考知识点归纳06-27
小学语文知识点归纳11-08
中考政治知识点归纳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