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数、找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探索出数角的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用具:
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共4张,卡纸作的角若干个,课件,实物投影,剪刀。叮当猫头饰若干个,美芝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中激发好奇心
媒体显示:叮当猫神奇地从一座房中出来,边喊叮当法术变!变!变!,边从神气的口袋中变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又把长方形彩纸变成正方形、多边形、三角形、角或奇异的图案。
叮当猫的法术高明吧?你有法术吗?
二、合作活动
1、活动准备。
谈话:叮当猫不舍得与同学们分开,它想与大家一起玩一玩。瞧,它在魔幻镱中展出:
提问:这些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有的各部分名称吗?
回答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活动。
(1)媒体显示;叮当猫又蹦又跳;你们已经认识角了,想和我一起与角做游戏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1+1等于几?(学生回答等于2)叮当猫很神秘地在1+1和2之间填成1+1>2.(学生迷惑)叮当猫笑着说:不信?跟我做。
叮当猫示范:把刚才图中的两个角合起来,如:
学生模仿:把自己准备的`两个角模仿叮当猫做法拼起来。
(2)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讨论后达成共识:还是角)
(3)自主探索: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①独立思考;②小组合作,交流个人想法、结果,并讨论谁的想法合理;③班内交流。
媒体显示:叮当猫笑着问:怎么样?1个角加上1个角是几个角?1加1是不是大于2?
(教师评价;优秀组评为叮当猫,优秀个人评为聪明叮当猫,发头饰个。
(4)合作探索:
①媒体显示:叮当猫说:我把两个角这样(重新展示刚才拼法),你还可以怎拼?拼成后的图形有几个角?要求;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②小组合作探索,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的情况。
③自由选择友谊组与其交流本组想法及结果。
④班内交流:学生到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的成果,并作为讲解员说说想法及数角方法。其余同这了后补充。
⑤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不是2个角?拼法不同,所得角的个数也就不同。
学生交流刚才游戏中收获,师总结成表。
3、继续数角。
(1)呈现游戏方法:媒体中叮当猫问:1+1+1=?等于3吗?请跟我玩,把3个角拼在一起,你有几种拼法?拼出后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2)合作探索。
①小组内讨论有几种拼法?每种拼示中有几个角?派一名记录员记下来。(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记的情况)。
②班内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拼法及角的个数。(及时表扬数法妙的同学,发叮当猫头饰。)(评出叮当猫组)。
交流中师汇总学生拼法及角的个数,成表为:
(3)师生合作总结晶上边两次游戏(以学生谈收获为主)。
4、数剩下的角。
(1)媒体播放:美芝做完作业,在焦急地四处找叮当猫,发现叮当猫在同学玩游戏,也急着想参加,叮当猫调皮地喊一声:叮当法术变、变、变,一下子跳出3个美芝,都拉我叮当猫要一起玩,叮当猫拿出三张纸(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给3个美芝,然后说,如果你把手中的纸剪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
(2)(画面停止)提问:小朋友们快帮忙,拿出你准备的纸(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剪一剪,看她们的答案谁正确。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情况)
(4)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剪法。(本组有几种剪法就说几种,其余小组可自由补充。)
5、拓展游戏。
(1) 媒体播放。叮当猫喊:变、变、变,我要变成小朋友们模样。(画外音:爱动脑,就是你们的叮当法术,同学们个个爱动脑,瞧,叮当猫多羡慕你们呀)。美芝却不服气:这有什么呀,看我的。(美芝民示自己聪明才智:把长方形纸剪掉2个角,数了数,还剩4个角,并哈哈大笑说:我能变出4-2=4,你能吗?)
提问:同学们,你敢和美芝较量吗?
(2) 自主探索:
① 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讨论;③注意整理成表。
三、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存款问题。
过程方法
自主探究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存款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利率表找到存款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近期银行的利率表。
学生准备近期银行的利率表。
教学思路:
1.出示存款利率表和妈妈有现金人民币2万元,要按定期存入银行,想年这一条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有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并把不同的方案表中。
2.学生汇报不同的存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有序地表示不同案。
3.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独立计算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4.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其它存款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5.比较不同的存款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利率表,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用计算器算
方案一:现存三年,然后用本金加上利息200003.24%3=1944(元)。
税后利息:1944(1-20%)=1555.2(元)。
再存期一年后,税后利息:(20000+1555。2)2.25%(1-20%)=387.99(元)。
4年期满时:1555.2+387.99=1943.19(元)。
二、学生汇报不同的存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有序地表示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3,1
方案二:1,1,1,1
方案三:1,1,2
方案四:1,2,1
方案五:1,3
方案六2,2
方案七:2,1,1
三、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独立计算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用计算器算
方案一:现存三年,然后用本金加上利息
分层作业:
完成70页的连一连
板书设计:
存款方案
方案一:3,1
方案二:1,1,1,1
方案三:1,1,2
方案四:1,2,1
方案五:1,3
方案六2,2方案
方案七:2,1,1
课后反思:
得: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活跃。
失:学生的策略不够全面。
设想:应注重学生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加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养,适当设计相关题目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必须把握教学规律、用活教材。故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主导-主 体 相 结 合为 特 征 的 探 究 性 教 学 模 式 ,让 学生 在 观 察 、猜 想 、验 证 、归 纳 、交 流 中 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 对 前 面 所学 的长方 形 、正方 形 、平 行 四 边 形 和 三角 形 面 积 知 识 的 发 展 、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动手剪拼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到了转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专家建议:
五年级的学生已对图形有力基本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的抽象能力与归纳理解能力都是在实物的表象层次上,所以讲授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本章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 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的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可含义,为学生求最带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自然数?
(2)哪些是整数?
(3)整数和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1、观察除法算式
15÷3=31.5÷3=0.5
24÷4=63.6÷09=4
80÷20=416÷3=5……1
2、找出左边三题和右边三题有什么不同?
3、回答提问
左边: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
右边:被除数、除数、商是小数且有些还有余数
4、揭示整除的意义
5、讲解约数也倍数两个概念。
6、例题讲解
15除以5,商是3,没有余数----15能被5整除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7、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区别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反思:数的整除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数的整除里的数指自然数。
2、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商都是自然数的时候,且没有余数才能说整除,
3、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知道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因为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4、区别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应通过多种例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81~8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 知识,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的能力,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每个月的天数。
2、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1)三球运行。(2)1999年—20xx年年历制成邮票形式。(3)“地球绕日”动画。
2、学习报告单。
3、小黑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张年历(卡片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太阳大、 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2、揭示课题
(1) 课件显示:(三球运行图)。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月亮绕地球转 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同时老师讲解: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板书:年),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板书:月),同时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板书: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关于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历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具体日子回答)看年历卡片知道的。
师:我们人类很早就对年、月、日有研究,并把它制成年历卡片,(同 时出示一张),这些年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
2、观察年历
师: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年历卡观察。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 数一样吗?有哪几种情况?把你的发现填在学习报告单上。(同时显示1999年—20xx年的年历卡片)
师:谁能用最洪亮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一年都有12个月。
师:回答正确。
生2:我发现有些月是31天,有些月是30天。而二月有些年是28 天,有些年是29天。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3:我从学习报告单上可以看出:1,3,5,7,8,10,12这些月 份都是31天,而4,6,9,11各月的天数都是30天,二月的天数不一定。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3、课件显示学习报告单
师:从这张报告单中我们发现:31天的月份有1,3,5,7,8,10, 12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大月,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小月。
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 是小月?
生: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生:7月前单数月是大月,8月后双数月是小月。
师:注意7、8两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3、练一练(出示小黑板)
(1) 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 )个。
(2) 1月、( )(5月)、(7月)、()、()、12月都是大月。
(3) 5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6月30的后一天是( ) 月( )日
(4) 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5) 4月和5月共有()天
(过渡)师:有7个大月,四个小月,还缺哪个月?
生:二月。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年和闰年
1、 认识平年和闰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就不一 定,哪些同学的年历的二月是28天?哪些年的二月是29天?(板书:二月)二月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月。
生: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二月是28天。 生:20xx年 、20xx年的二月是29天,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2、 平年、闰年的制定
(1)课件显示1996—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其中闰年一列显示为红色。
师:这是一组连续的年份,其中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通常每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看来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在这组年份任选一个闰年和一个平年的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除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师: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下面我们来看书上怎样制定平年、闰年的,把你学到的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通过自学,我知道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一闰。 师:你真会归纳。
生:我知道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你已会自学了。
师:请看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一边演示课件“地球绕日”动画,一 边讲述有关的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一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称做闰年。由于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当做“6时”来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科学家是用“缺了补,多了减”的方法来调整平年、闰年的。(学生:“原来如此!”)
3、平年、闰年天数的计算
(1)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很快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谁的方法巧。
(2)学生分组计算、讨论汇报:
31×7=217(天)30×4=120(天)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3-27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8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1-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15
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1
小学数学教案4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