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时间:2023-03-27 12:32:12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上我们前面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连减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0-30-14。

  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30-14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的两种竖式计算: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课本上的练习题。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认识整千数”。

  教学目标:

  1、在数整千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观地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

  2、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3、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4、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难点:体验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光盘、练习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趣引新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吗?那你能估计出我们荣炳中心校一共有多少位学生吗?(出示我校早操图)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千位小学生呢。

  2、出示万人体育馆图。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体育馆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你能试着估计一下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吗?

  3、大约能坐一万人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万到底有多大,一万怎么写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整千数的认识”。(板书: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一)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1、(出示挂图)小朋友,你知道上面每幅图中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数操作过程:先出示一个,然后出示十个、一百个、一千个,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多少。

  2、出示填空题:

  一个一个地数,( )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 )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 )个一百是一千。

   继续出示课件:一千一千地数,下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那么几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板书:十个一千是一万)指名读、齐读。

   我们学校有一千位学生,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这个万人体育馆大约能容纳多少个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的学生?

  (二)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1、复习旧知。(出示计数器)分别请几位小朋友到讲台前分别拨出5、68、395这些数,并分别说说为什么5一定要在个位上拨?68一定要在十位上拨6、个位上拨8?395为什么一定要在百位上拨3呢?

  2、请一位学生上来拨出三千,并说说为什么要在千位上拨三个珠子呢?千位上的这3个珠子表示3个什么?谁能在计数器下写出这个数呢?

  3、如果在千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几个千?是多少?谁来写一写,写完后再读一读

  4、 指名上来拨9000,并写一写、读一读。提问:如果在九千上再加一千是多少?一万这个数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呢?(老师在万位上拨出一个珠子)提问:这万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你能把他写出来吗?(板书:一个万是一万)指名读、齐读。

  出示口算题:

  20xx+3000= 6000-4000= 1000+9000= 10000-3000=

  (三)认识数位顺序表。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了哪些数位?

  (2)出示数位顺序表,你能把这个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生填,教师巡视)

  (3)思考:你知道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吗?

  (4)同桌对照数位顺序表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什么数位?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相互帮助和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爱学、会学、勤学、乐学、愿学、主动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少数学生计算不过关,粗心大意,计算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对灵活情况不会灵活分析,学习较为呆板;在解答应用题中,理解不仔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审题,变化一下数据、改变一下问题就不会解答了。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教材在编写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

  1、在情境的创设方面注重突出数学情境。

  2、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4、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三、教学重难点

  圆柱和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比例知识是本学期的知识难点。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7、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9、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5

  一、指导思想:

  为了配合市、区教师数学素养大赛活动,促进数学教师的自我学习,提升数学教学专业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次活动,旨在为老师们搭建锻炼的.平台,提供展示的舞台,也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下功夫精心备课,常反思改进教学。为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加速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业务素养,又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经研究决定,第6周在我校举行“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选拔活动,最终确立三名教师参加高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初赛”活动。

  二、活动人员:

  数学组青年教师

  三、活动地点:

  东五楼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内容:

  1、专业知识。占分30%

  采用书面试卷形式,主要是内容包括课标(20xx版)、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数学的相关知识。

  2、专业技能。占分70%

  (1)粉笔字10%

  (2)演讲20%

  (3)教学设计20%(内容为匹配课堂教学)

  (4)课件制作20%(内容为匹配课堂教学)

  五、具体安排:

  3月12日:专业知识答卷。

  3月13日:粉笔字、演讲

  3月14日:教学设计

  3月15日:课件制作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6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

  第一部分: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

  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

  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师先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

  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

  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的。其实用“毫米”作单位不仅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长短、粗细等,还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3、测量实践(略)。

  第二部分: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师: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

  (提出合作要求:一个同学用直尺量,另一个同学帮助数。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

  师(小结):可以用15厘米为一段去测量,可以用18厘米为一段去测量,还可以用10厘米为一段去测量。看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为了便于推算,规定10厘米长的线段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势比划1分米

  师: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吗?(引导利用直尺上去比划;反复比划1分米,逐步递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体(略)

  4、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拿出软尺,估计有多长?大概几分米?数一数有几分米?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1、完善板书,进行总结

  2、基础性练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完成课本练习题)

  3、拓展性练习:这是四个同学测量纸箱的长度后交流的情景,说说你的想法。

  4、实践性练习:选一样教室里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测量,并把测量方法和结果找人交流。

  四、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推荐课后任务单(丁丁的数学日记、实物标本、选择实物进行测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五、评课

  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解释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性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参与是《课标》关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拍手游戏”的`情境入手,通过拍出“几个几”,既复习了旧知,巩固了知识去,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变为玩中学的理念,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良好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快往这看,请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鸭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

  师:观察的真仔细,请认真的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并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书第70页“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方格中吧。(课件出示“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内容。)

  学生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老师巡视指导填写,指名汇报交流。

  师:写完的孩子请用优雅、帅气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答案?

  生:小鸭子有6只,小鸟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加以确认后教师板书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会“倍”的意义。

  (1)画一画。

  师:同学们数得非常认真!在这些小动物里就数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它们向同学们发起了挑战,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请坐直。请看挑战内容。

  (课件显示:如果3只猴子,用3个圆圈来表示,6只鸭子,用6个圆圈来表示,请试着画一画并且一眼就能让我们发现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动手画一画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快又明了。

  学生在本上画,教师巡视并指导,同时找一名画的快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向老师示意。请看我们班这位小老师画的,你认为他画的怎么样?

  猴子:○○○

  鸭子:○○○ ○○○

  生:很清晰,整齐。

  师:如果你也是这样画的请自己鼓鼓掌。谁能说一说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关系?

  生:鸭子的只数比猴子的只数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数比鸭子的只数少3只。

  师: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除了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关系。

  (2)圈一圈。

  师:同学们,看,猴子有3只,我们把它圈在一起(边说边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几个几?

  生:1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呢?请用你灵巧的小手试着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练习本上完成。

  师指黑板图问:你圈出了几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师:他正好圈出了2份,说明鸭子的只数里有二份猴子的只数那样多。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板书: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师:6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生:6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鸭子的只数猴子的只数

  师: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所以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板书生齐读: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我们刚才3个一份,3 个一份圈,实际上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怎么列式呢?

  生:6÷3=2

  师:2是指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师: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的6、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谁想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6表示鸭子的只数,3表示猴子的只数,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师:说得真清晰。同学们,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之间这种神秘的关系,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师:对,它们的只数之间还有倍数关系,即: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3、加深对“倍”的认识。

  师;松鼠和小鸡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能干,它们想挑战同学们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样的!请看挑战内容,一起读一读。(课件显示:小鸡数是松鼠的倍。 请“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师: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后同桌两人1组,互相说一说做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用2个圆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两个圆片圈起来,然后再2个2个地把小鸡的8个圆片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和他办法相同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画了2个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数,又画了8个小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把8个小星星每2个分成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我知道了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看,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小动物们可不太相信,它们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题想考考同学们,请看内容:(课件显示:“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的内容。)

  师:一起读一读要求和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做对吗?打开书第70页最下面动手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画2个三角形,把它们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个2,鸭子有6只,我画6个三角形,2个一圈,圈了3份,6里面有3个2,

  6÷3=2,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老师真佩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掌声送给他!如果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请你这样坐(老师示范坐直的姿势)。

  师:谁来说一说下一题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画1颗五星来表示,把它圈起来,看成1份,猴子有3只,画3颗五星来表示,1个1个的圈,圈了3份,3里面有3个1,,3÷1=3,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

  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已经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请为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实现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寻找倍数关系,拓宽思维。

  师: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一说。

  生1:小鸟的只数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师:你还能说出除法算式来,真了不起!

  生2:小鸭子的只数是孔雀的8倍,8÷1=8。

  师:看到同学们敢于发言,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这样,同桌2人一组,一个做老师提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另一个做学生来回答,如果有困难请举手问老师,说完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考学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又迎来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来了?

  (课件出示书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有8只老鼠,4只小猫,求老鼠是小猫的几倍?

  生:第二幅图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1页,看第1题,开动脑筋,试着填一填。

  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学生交流,根据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表扬。)

  2、看星星,找倍数。

  (1)总结各小组得星情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快来看看吧。

  (课件显示以下内容:1、师生一起总结各小组的得星情况。2、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出一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让对方口头列式解答。3、完成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速度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吗?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找2组同学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通过练习体验,加深对“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关倍数方面的问题,你能说说吗?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想夸夸谁?

  找3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数的问题,用你灵巧的小手在A4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吧。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8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9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 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 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 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 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 完成: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 1个一 是11 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 、19 、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 练习:(口算)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9+10 8+10 7+10

  6+10 5+10 4+10 3+10

  三、 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 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 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 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 p69 1-6 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课后评析:

  略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0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我校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多项实验,特别是全国引探教学法“四互”研究实验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案例,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这为我们选择此课题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和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的启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在1991年提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高级学习要求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创设情境,从不同角度多次认识同样的材料,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维果茨基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斯基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4、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5、关于有效学习条件

  (1)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

  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有效学习,必须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动机和情境。即非认知方面的有效学习条件。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核动力,情境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保证。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在真实(或拟真)、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3)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

  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

  3、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如下子课题开展研究: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策略研究

  (2)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指导研究

  (4)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十几减9的练习课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2

  一、指导思想: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沟通着世界的心灵,我们用数学来交流,用数学来体会,更在数学的美妙花园中翱翔,品尝它所带来的心灵的感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体验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之美,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维、在挑战中享受快乐、

  二、活动目的:

  1、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魅力的感染下,自觉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潮,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2、创建学校良好的数学人文环境,整合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活动,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活动主题:浸润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生活

  活动口号:快乐数学伴我成长

  三、活动时间:

  4月25日——5月8日

  四、活动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

  五、氛围营造:

  1、电子宣传栏

  z市浦南小学第六届数学节

  浸润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生活

  智慧数学,快乐生活、

  缤纷数学节,精彩每一天

  展思维风采,享数学魅力

  2、开幕式(4月25日)

  魔方达人现场表演:(各校区安排8至10名学生现场表演,体育老师秒表计时,现场公布成绩)

  互动游戏:数学谜语抢答赛,巧算24点

  3、红领巾广播(教导处供稿)

  以校园广播站的形式开展“数学家,我点播”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数学家,从数学家的成材故事中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学习数学家们的良好学习品质、

  4、展板(在开幕式时展出)

  内容:数学日记、数学报为主,也可以加入一些数学名人故事、数学优秀作业等、

  六、活动内容:

  1、“数学小报”编辑、

  在1—2年级进行“数学剪报”制作活动,在3—5年级进行“数学手抄报报”编制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内容,制作数学小报,体验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要求:8k尺寸,每班2份,5月1日前上交,由美术组负责评奖、

  每个年级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2、开展“数学阅读”、

  结合“静心阅读”时段数学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数学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读数学报,征集、交流学生在读的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故事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4至6年级每班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

  4、“数学日记”撰写、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撰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每班征集若干份张贴,5月1日,3至4每个班级上交2篇、送各校区教导处、

  数学趣题游园活动,3—6年级以年级段为单位,结合数学谜语以及数学趣题等以猜谜或抢答赛等形式开展、

  各年级特色活动:

  活动一速算接力游戏

  活动时间:5月4日中午12:30至1:00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参赛对象:全体一年级学生

  带队教师:各班班主任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全班学生分成10人一组(多余的人数为一组),在教室举行、学校提供比赛口算题卡、(正反两面各100题,每位学生完成一列20题、)

  活动开始:裁判吹响口哨,接力比赛开始、第一位学生开始写口算卡,写完一列后,交给同桌写口算,两人写好后,交给后面的同学,依次进行、活动过程中的口算卡的分收均有裁判负责,要收齐张数、

  2、评奖方法:

  (1)按正确率和比赛时间综合评奖、评奖排名原则上是参照比赛顺序,以考卷的正确率为主,如遇到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再以比赛时间来排名、

  (2)每个年级评出“优胜班级奖”和“参与班级奖”,评出团体奖由学校颁发证书、

  活动负责人:z

  活动二“数独”六宫格游戏

  游戏时间:5月5日中午12:30至1:00

  地点:各校区自定

  参加对象:二年级每班派6名代表、

  带队教师:各班数学老师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二年级任教老师利用数学课向学生讲授“数独”游戏,分发一些游戏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数独”游戏、通过班级的预赛,每班选拔6名学生参加游戏、

  2、游戏要求:

  (1)各参赛选手不得迟到,须在比赛开始前5分钟进入比赛现场、迟到5分钟不得参赛,作弃权处理、

  (2)独立完成“数独”比赛卷,比赛时间30分钟、在比赛过程中不允许讲话、走动,如有问题可举手请主持人老师解决、

  (3)比赛时间一到,不管有没有完成预定的内容,整个比赛阶段结束、

  奖项设置:

  现场赛全校设一、二、三等奖30名”、

  活动负责人:z

  活动三“数独”九宫格游戏

  游戏时间:5月6日中午12:30至1:00

  地点:各校区自定

  参加对象:三年级每班派6名代表、

  带队教师:各班数学老师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三年级任教老师利用数学课向学生讲授“数独”游戏,分发一些游戏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数独”游戏、通过班级的预赛,每班选拔6名学生参加游戏、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3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复习(出示卡片)①数的.组成;②一位数加一位数;③整十数加整十数。

  2.(同学们学得这么开心,汽车兄弟也想跟我们一起学。)多媒体演示: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场景,你能提出哪些求和的问题,各怎样列式?

  45+3045+330+3

  再问:这三道式中,哪道能算出得数,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擦去30+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算法。

  (3)整理算法。(板书)

  45 + 30 = 75

  40 5

  70

  (4)解答问题。

  现在有一辆有35座的客车和一辆20座的客车。(你可以提出一个求和的问题吗?)口答。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哪种方法算得快,简便一些?

  2、学习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这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样算吗?

  (2)交流算法。(板书)

  45 + 3 = 48

  40 5

  8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交流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开火车。)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各自列出算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学得真不错,很多同学非常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你想出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吗?

  教学后记:学生学得真不错.学习气氛活跃.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4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三年级下册买新书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新- 课- 标-第 -一-网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200÷8 =100÷4=25(本) =25(本)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15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有序性、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这是数学学科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但这些特点不可能在每一节课都完全显示出来,更多的是在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段,甚至在整个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要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数学的这些特点,发挥数学这一载体的独到作用,往往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正确遵循数学阶段性教学的设计原则,根据数学阶段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在每一节课中逐步实施,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反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由此汇聚的教学目标相对于整体教学目标来说显得不必要,甚至重复和无序,由此引起的教学行为会降低数学教学效率。我们认为数学阶段性教学的设计原则有下列内容。

  1、有序性原则

  有序是数学也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这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复合,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等过程中;体现在数学的美感培养过程――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追求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发展顺序中,等等。为使学生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为使学生的心理要素――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及能力有序、高效发展,教师设计阶段性教学方案时,必须遵循这种有序,避免教学过程中经常浪费时间现象的产生。有序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设计阶段性教学方案时,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发展目标、心理要素发展目标、能力发展目标综合提出有序性目标系列,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序性提出有序的系列性教学方法。这是节约教师精力的有力措施,也是宏观上预期、高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保证。

  2、结构性原则

  结构性也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的结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结构,数学是由一个个系统组成的。例如,初等代数、平面几何……。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严密的逻辑结构和顺序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再传授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一结构在学生头脑中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简洁度、结构的清晰度、结构的开放度等方面。这些结构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差异。第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还要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心理要素――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识等。这些心理要素也是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中有很多因素,它们之间也有极强的发展顺序结构。例如,学生创新思维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它们是一个以观察、想像为基础,以思维为支架,形成一种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关系的结构系统。这种通过数学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非知识性的心理结构,能综合反映出学生的能力。知识的结构以及上述非知识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能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结构只有通过某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才能逐步形成。因此,结构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阶段性教学中将数学的这种结构上的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传授给学生。反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3、连续性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强调教师在依据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选择子目标时,要科学地、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方案,相对连续地保持对学生心理一定的刺激力,维持一定的刺激时间,确保目标实现。这是由于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除了课时性知识目标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内化外,大多数目标具有长效性。例如对数学思想的体会、内化,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不是一两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将某一函数的思想方法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子目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有计划地设计相对连续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最终达到内化。如果企图通过几个关于函数思想的讲座,或者通过十天半个月的渗透函数思想的教学,就想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函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说中小学生函数思想的树立,是通过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高中阶段,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中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实践、感悟才能完成的。所以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中小学数学总体目标中部分长效的知识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所决定的。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一原则,那么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很随意,这正是目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上述阶段性教学设计原则,才能从宏观上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随意性,切实做到明确数学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提高有计划、有步骤实施教学方案的自觉性,确保阶段性教学目标完成,确保学生理解与把握数学的整体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03-10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活动方案03-18

2022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03-08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6篇03-10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方案01-27

2022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15篇03-09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方案13篇01-28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方案(13篇)01-28

小学数学教学08-07

小学数学竞赛方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