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1-10-28 08:51:53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语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

  二、分层教学目标

  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

  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

  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

  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

  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

  [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

  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

  5.出示填空:这是一首()的短诗,诗以“()”、“()”、“()”、“()”、“()”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热爱。(填完后,请小A跟着同桌一起读。)

  师:让我们身临其境,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学生配乐朗诵诗意,其他学生闭目聆听。

  [设计意图: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

  (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

  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

  2.选背山水诗歌。(让助学伙伴帮小A找一找山水诗,请小A摘抄几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达到积累,拓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2

  1、谈话:雷雨果然来了,看课件。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请你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

  3、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雨很大?大雨快活地下是什么意思?这样写好在什么地方?

  4、谁能读出雨大的感觉。

  自由试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并练习复述这篇童话。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珍惜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教学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2.生字卡片、课件、挂图。

  3.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小松鼠),师:同学们,你们看谁到我们班级来做客了?你们喜欢和小松鼠做朋友吗?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你知道哪些有关小松鼠的知识?

  2.学生自由介绍。例如:小松鼠尾巴弯弯的,可以当降落伞;小松鼠喜欢吃松果……

  3.你们知道吗?小松鼠还是造林的能手呢。他们冬天把松果储藏在地下,春天来了,小松果长出小松树,渐渐的成为松树林。那么小松鼠为什么要种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课前和学生愉快的交流,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小松鼠的有关知识,而且,为孩子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希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有那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用以前所学的识字方法或更有创意的识字法来识记生字。

  3.小组交流自学所得,教师随机指导。结合本课实际自主识字的常用方法有:

  编儿歌识字:如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聪)还有意、忽、总的巧记: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

  做动作识字:眨:让学生做眨眼睛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忽然、主意

  小组合作识字:如、以。不要求统一方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愿望。

  4.“提醒专家”提示大家注意生字中的字音、字形的难点。强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难点和形近字的区分。同学间互相提醒,达到互助学习。

  5.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6.逐段指名读或齐读来再读课文,边读边校正读音,并在读后交流: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呢?读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句子了吗?请你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结合识字的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准字音,巩固识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读文:这篇课文应找几位小朋友来读,为什么?(请六名同学来逐自然段读课文)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

  2.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引发对小松鼠的兴趣。)

  3.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小松鼠多高兴啊,怎样才会把小松鼠的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呢?

  4.教师范读第二段。学生自由练读,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5.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小松鼠正在大饱口福,可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小朋友们读读2、3自然段,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再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树的关系。

  6.可是如果没有了松树,森林,松鼠们会吃什么,到哪里住呢?想到这些,小松鼠的心情会怎样?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焦急、害怕的心情来读这样的几句话。

  7.学生自由读、同桌配合读、师生评价读。

  8.小松鼠的愿望实现了吗?请你大声读读第5自然段。

  9.一棵棵小松树迎着蒙蒙细雨挺拔的生长着,那么将来,将来这里会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描绘未来的松树林美景。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四、读一读,演一演

  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茂盛葱郁的松树林,森林妈妈有了小松鼠这样的爱家小卫士,未来的家园一定会更美好。

  1.再读课文,找最要好的伙伴,准备表演。

  2.表演课本剧。(可配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背景)演后评议。

  (建立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演一演,评一评,体现了学生个性化,也避免了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讲解。)

  五、巩固识字

  1.比一比谁的果子摘得多?(让学生自主识字,鼓励个性化识记方法。)

  2.给生字找朋友。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形,记字音,鼓励个性化识字和创新。)

  六、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意、总”两个字中“心字底”的写法。

  2.范写“以”、“主”、“总”。

  3.学生评老师,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范写的字。

  4.生练写,生生互评,评选“写字王”。

  (写字教学也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评价和激励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打下良好的写字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4

  课前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荷花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了解荷花,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三、整合思考: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并能在中段教学较好地体现网络交互,我们特别制作了相关的学习网站(“自然物语”专题性学习网站)。希望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学习这篇优美的文章,感悟其中的美好。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现在,先让我们一道来欣赏几幅有关荷花的图片。(教师播放幻灯课件)

  师:孩子们看得很认真。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这些荷花?

  熊思雨:这些荷花真好看!

  唐聆博:我喜欢第二幅画面,真是姿态万千,挨挨挤挤的。

  张翰文:我喜欢有一只小蜻蜓站在上面的那幅,他们好象在说悄悄话。

  丁一苇:荷花很美。

  师:孩子们说得很好!来,一起读课题。

  生:21荷花.

  师:下面,请孩子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哪些部分?

  (学生自渎课文,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些部分?

  赵钦毫:课文介绍了荷花美丽的花瓣。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

  吴嘉庚:我觉得课文介绍了碧绿的荷叶,我也喜欢第二自然段。

  邓仁敏:课文讲了多姿多彩的荷花,我喜欢四自然段的小蜻蜓、小蝴蝶。

  张玥雨萌:这篇课文是从荷花的花、叶给我们介绍荷花的美。

  师: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得都不错。作者正是从荷花的花,叶展示荷花的美。(板书:花,叶)

  吴月希:我有摄影作品。

  曹艺芝:我会画画。

  管英如:我可以朗诵。

  刘亚楠:我们还可以上李老师提供的“自然物语”专题性学习网站

  师:孩子们的办法可真多,下面,就请大家结合2、3两个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学习。

  (与此同时,教师请上两位愿意画画的孩子上台现场坐画)

  十五分钟以后

  师:啊!能干的孩子们,你们都找到了丰富的图文资料,现在,是大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吧:

  赵钦豪:李老师,这是我的摄影作品,这是一朵已经的荷花,他躲在荷叶中,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因为是早上拍的,所以花瓣上有露水,大家喜欢吗?

  师:能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拍下自己喜欢的画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来就是一种享受。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赵钦豪同学。(同学们鼓掌)

  何明骏:我在李老师提供的网站中看到了好多好东西。有几幅图片我想和大家一道来看,(他开始展示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并解说)

  这是一朵名叫“金姑娘”的荷花,她没有开放,却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含苞待放,粉粉的,很好看!(全班鼓掌)

  师:看来何明骏同学喜欢似乎要开的那种荷花,他的确耐人寻味。

  文思:我们小组在网站上收集了一组照片。这一张的荷花还是个花骨朵,像个小朋友,(教师引导补充像个可爱、害羞的小朋友)。第二张的荷花快开了,微微张开花瓣。第三张的就全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我最喜欢第四幅,荷花不仅开了,还有小蜻蜓来了,它在休息,说悄悄话。我们小组的想法汇报完了。(全班热烈鼓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两幅画。(一幅体现了“挨挨挤挤”、一幅体现的“冒”)。大家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区别?你喜欢哪幅作品?

  程丽颖:我喜欢曹艺芝的,一朵荷花骨朵冒出来,很可爱,有动感。我想读给大家听?

  师:完全可以。

  程丽颖:读课文2自然段表示花骨朵的那种姿态。

  陈爽:我喜欢杨俊黎的。许多荷花挤在一起,就象好朋友一样手牵手,互相拥抱,很友好!我也读读。

  师:没问题。好孩子,用心地读吧!

  师:(用幻灯给出课文地2自然段)。请学生齐读,体会“冒”和“挨挨挤挤”。

  生:齐读地2自然段。

  师:太棒了!荷花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看到你们能用这么多方式,把荷花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打心眼里佩服你们!

  诸润朗:李老师,我觉得第3自然段写的不够好,我重新写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

  师:哦,你说说,我们很想听。

  诸润朗:这边看,荷花像一个刚才睡醒的姑娘,蒙蒙胧胧,真美!那边看,荷花像一个张开大嘴的歌唱家,每片花瓣都舒展开了,也很美!

  张翔:李老师,我也有想法。第3自然段我是这样改的:看这边,一朵朵荷花昂着头,充满希望;看那边,风一吹,片片荷叶低下头,似乎在说着什么小秘密。

  师:哦,你们两个是觉得第3自然段写的不够具体,不知荷花美在何处!我很欣赏你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创作精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首小诗《小池》,(教师用幻灯给出《小池》整首诗)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能否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想小蜻蜓在跟荷花说些什么?

  郑玎玉:荷花,快开吧!你真美!

  林森:荷花姐姐,我有点累了,在这歇歇脚。

  李淑仪:荷花,咱们一起照张相吧!

  师:啊!多可爱的小蜻蜓啊,有了他的存在,我们的荷花就更美了。最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篇课文。

  生:全班齐读。

  师:下课。

  生:老师休息。

  课后反思

  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中段3年级的一次尝试。借于3年级的孩子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的不够熟练,在课堂上,教师给出了相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并更好地体现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及优势。由于合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不仅对荷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在图文赏析中,极富创造性的加入自己的想象,使学习多了自主性、创造性。我相信,随着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这种网络交互的优势会更加突出。我也有信息不断探索,使教学在网络环境更具实效性。让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1) 古今异义

  (2) 词性活用

  (3) 特殊句式

  (4)通假字

  (5) 成语

  (6)固定格式

  (7)通假字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品读句子,从文中优美的语句中感悟琴声的美妙。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导:琴声美妙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的《弹琴姑娘》。

  2、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强调“琴”字书写。

  3、 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她弹出的琴声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新要求: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然后强调要点。字音:“滞”是卷舌音;“锲”读“qiè”,不能读成“qì”;“券”读“quàn”,不能读作“juàn”。

  3、 学生再读生字新词,读中巩固、积累。

  4、 指名反馈:文中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

  (学生: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5、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凑读一读这一词语。

  6、 师:对于作者来说,这“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7、 找出相关词语。教师出示:( )的琴声

  8、 集体反馈,教师填词,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好听)的琴声(悠扬、像夜莺般、……)

  9、 教师小结:是呀,多么美好的琴声啊!对作者来说它悠扬而熟悉,还有甜味儿,像夜莺、流水般,让人觉得安慰、亲切、优美、轻松。

  10、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围绕弹琴姑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三、想像画面,感悟琴声

  1、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

  (1)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语段。

  生:“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在……”,用排比句式将春雨和琴声描写融为一体,雨声与琴声交织出美妙的音乐。谁再来读?

  生:“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仍然不断的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像边钦佩这弹琴人。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恬静呢?

  生:“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为清明…………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读出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

  生:“冬天的寒夜,…………”

  师: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师小结: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

  3、指名反馈:读了这些语句,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

  5、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就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6、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一谈本节课学习的感悟。

  2、教师小结:同学,这节课的学习真是美的享受,我们读到了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似乎看到了四季优美的景色,仿佛听到了弹琴姑娘手下飞出来的悠扬的琴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歌曲:《我们的田野》旋律悠扬,富有歌唱性,歌词也写得很出色,犹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景色。

  2、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的演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师声问好

  2、发声练习:进行气息训练------做数冬瓜的游戏。

  二、唱一唱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三、感授新课

  1、练习曲谱

  1)第一乐句、65|3?5|132|

  2)第二乐句、35|66?6|53|2-|20xx|

  3)第三乐句、32|17|615|

  4)最后、12|33?3|33325|1-|

  5)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全曲较长,时间不允许一一弹奏)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2、练习歌词

  1)《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2)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3)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4)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

  5)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6)听音乐

  第一遍:边听音乐边打拍子。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

  第二遍:感受乐曲的韵味,能轻轻跟唱。分析歌曲的结构。理解歌曲的含义,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准备。

  3、学唱歌曲

  1)先学生自学歌曲,跟琴轻唱歌曲。

  通过一遍学唱,把感到困难的乐句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难唱的乐句。可以通过听音、听唱、模唱等形式进行学唱。

  2)再轻轻跟唱。

  3)要求:

  A:能唱准歌曲的旋律

  B:能用歌声准确表达歌曲中的连音和断音,次听音乐,进行比较。

  4、巩固练习

  1)分组来演唱。2)分领唱齐唱进行表演。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小学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根据画面配音。

  2、创设情境,自主感悟,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

  3、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设计理念:

  1、以“称赞”为基点,自主感悟“称赞”的神奇魅力,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课中学生也在不断地获得“称赞”,体验快乐。

  2、朗读感悟,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内化语言,升华情感。

  3、寻求“称赞”与“鲜花”的相通点,让“称赞花”绽放在课堂中,绽放在生活中,美丽自己(他人)的人生。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都是反犬旁。

  2、大家知道小刺猬最会干什么?

  (出示苹果形词语卡片)这些都是小刺猬采的苹果,我们来认认吧!(多种形式认读卡片)

  三、朗读感悟,体会“称赞”。

  1、看黑板上的图,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什么?(自由说)

  2、出示: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1)自由读,想一想,在这句话中,我是指谁?你是指谁?

  (2)把“你”换成小刺猬,把我换成“小獾”,读一读。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3)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词的意思和“泄气”的意思差不多?(灰心)

  (4)小獾在什么时候感到泄气了?读读课文找一找。

  (5)在小獾泄气的时候,小刺猬是怎么称赞他的?指导朗读,读好“真、一个比一个”

  (6)比较:小喜鹊说:“真难看!真难看!”小熊说:“天哪!你的小板凳做的太好了!真了不起!”小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谁的表扬最真诚?小獾听了小喜鹊的话会想什么?听了小熊的话会怎么想?

  听了小刺猬的话他是怎么做的?

  (7)真诚的称赞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小獾心里是多么感激小刺猬啊!谁来做小獾表演一下?(指名、自由、指名表演)

  四、相互欣赏,相互称赞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的人更多的称赞。你能称赞一下我们身边的同学吗?出示称赞花,指名称赞。

小学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并写出汉字;能区别形近字,并填空组词;熟练地查字典,解释多义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能将物品进行归类,并依类属大小顺序排列填写。

  2、能照样子给句子加修饰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形象;会改正意思重复的病句。

  3、能独立阅读短文,按事物几个方面给短文分段;能照样子,把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补充完整。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先让学生轻声拼读音节,并写出相应的词语

  2、在同桌或全班之间进行交流,共同订正

  二、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1、让学生独立查字典

  2、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义项

  3、在集体讨论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据词定义的方法

  (1)读句子,初步了解该句子在句子中的意思

  (2)逐条读该字的几种意思,反复推敲相近意思的区别

  (3)将选择的字义带回句子中解释,加深体会该字的意思

  三、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1、要求读准每组字的读音

  2、区别字形,练习字义,想想该怎样区别、记忆

  3、组词,通过不同的搭配区别字义

  四、照样子,写句子

  1、让学生轻声朗读例句,看看例句中上下两句有什么不同,下一句加了一个修饰词语有什么作用

  2、让学生照样子独立填写

  3、组织交流。

  第二课时

  一、找出句子中意思重复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1、让学生指出每个句子中重复的地方

  2、要求删去重复的词语。

  再告诉学生:删去哪个词语要联系句子的意思和实际情况决定,应尽量保留表达准确、语音连贯的词语。

  二、照样子,按一定的顺序填写。

  1、让学生弄懂例子,明确“雨伞、小雨伞、花色小雨伞都是雨伞,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具体。它们都属于生活用具。

  2、接着让学生照样子,将十六个词语分成四类,明确类别与所属

  3、在类别下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填空。

  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1、让学生默读短文,了解大意

  2、按短文后面的思考题(1),理出“骆驼的特点”、“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

  3、最后根据上面两个方面给短文分段。

  用概括的语言概括骆驼的特点及其作用是个难点,要进行具体指导。特别是第(2)题时,要使学生明确,包括例句在内的四个句子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学习童第周发愤学习,通攀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疑问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争气的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呢?他又是怎样为中国人争了气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定要争气》(板书:一定要争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要认的字圈出来,认为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师生共同总结。

  三、细读课文,重点体会

  1、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①童第周为什么要为中国人争气?

  ②是怎样争气的?

  2、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童第周为什么为中国人争气?谁来说一下。

  4、童第周面对这么难的实验,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谁能把童第周“暗下决心,刻苦钻研的精神”有感情的读出来。

  5、童第周为国争了光,教授是怎样说的?

  谁能把教授的话在感情的读出来。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童第周一样的人(课件:爱迪生、华罗庚……)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

  五、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些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体会,概述全文

  1、自由读课文后,请同学讲一讲童第周是怎样为国争光的。

  2、学生讲述后互评。

  3、师评。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指导书写“旧、跟、败、争、术、苦”等字。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独立完成课后第二项练习:选择词语填空

  7、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要争气》一课,我们也要像童第周一样有志气,有信心,再难做的事都会做成。

  2、请同学们把自己感想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会本课10个生字,重点指导“瀑”字的书写;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喜欢这篇课文,愿意朗读课文,通过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掌握要学习的生字,能够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如: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一道白银;诗中人物位置的变换。

  教具准备:录音机、音乐、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贴图(丁丁、冬冬)老师和丁丁冬冬也很喜欢旅游,他们今天邀请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项自然景观“瀑布”,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看看“瀑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瀑布”)

  [导入的语言亲切又简单,巧妙的告诉了学生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

  二、指导书写:

  老师板书时让学生跟着书写“瀑”字,并认真看老师写。

  1.指着“瀑”字问:想一想,这个字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观察并指名发言。)

  2.看黑板上的“瀑”字书写,心里提醒自己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3.打开书73页,在生字表“瀑”字下面写一个。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要想把字写好还要做到1、2、3,想知道是什么吗?(1)要认真看书上的字;(2)想它是怎样组成的;(3)一次性写好。你有信心写好吗?

  4.学生写字。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还不错,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笑脸。

  [写字的指导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安排写字环节时,没有墨守成规把写字教学放在教学的最后,而是在出示课题时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生字的难点“瀑”。同时,生字教学的环节扎实,在教学过程中给出学生写好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随文识字

  1.过渡:你们写得真认真,丁丁冬冬都快等着急了。轻轻把书合起来,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去美丽的大自然看一看。放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流畅美妙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把学生带到了文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喜欢这首小诗吗?快打开书自己读读。

  出示学习小建议:(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2)小组学习,同学互相帮助,学会生字。

  3.对生字的学习进行反馈。

  (1)老师用字卡反馈:认识就大声读,不认识举手。

  (2)组词带读。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能力,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生字。并在小组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1.生字词学会了,相信你们课文读得更棒了,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准了,句子是否读通了,如果他都做到了,你就夸一夸他。

  2.同学们真会学习。听,小丁丁说话呢,他让你们认真听。(板书:听)老师以丁丁的口吻读第一小节,读后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指名发言)能把你听到的读出来,让在座的老师也能听到吗?

  (1)自由练读(2)指名读

  3.瀑布的声音这么吸引人,想不想看看呢?(取下丁丁的图,叮嘱学生:跟紧了,别掉队。)拿着丁丁的图在黑板上绕着山路转过来,把丁丁贴好,然后贴瀑布图,边贴边问:看,我们看到了什么?

  (1)快跟同桌交流一下你此时的感受。

  (2)读读第二小节,谈谈你的理解。

  (3)能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吗?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4)师生配合读。

  过渡:远看瀑布是如此的壮观,让我们加快步伐,来到瀑布脚下。(把丁丁贴的离瀑布更近)

  4.边贴边和同学配合读:师: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生: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师:时时吹来一阵风

  生: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谁愿意读一读这小节?学生读后问:你为什么这么读?

  (2)谁还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齐读这一小节。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首小诗,怎么理解怎么读。

  6.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好朋友听。

  7.配乐朗诵:学生读,师生配合读。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瀑布的伟大与壮观。当学生渴望交流的时候又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8.你们能想起我们学过的一首写瀑布的古诗吗?全班齐背《望庐山瀑布》。

  [注意了课外的延伸,体现了语文的特点。]

  五、作业:

  你都知道哪些瀑布?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介绍:世界三大瀑布是: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世界上最高的瀑布是:安赫尔瀑布。有关瀑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查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理解生物学家和解剖学者是怎样感受到种子力量的伟大。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学家和解剖学者是怎样感受到种子力量的伟大。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并背诵跟小草有关的名诗名句,哪位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能谈谈你对这个诗句的理解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散文,看看我们还能读懂怎样美丽的生命。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背的诗句中展示了不同的野草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的背景下,野草形象是不同的。

  在作者眼中的野草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2、谁来谈谈作者的观点,野草是怎样的?

  三、品析“种子的力大”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课文用哪些例子来证明“种子的力”力大无比?

  分开头盖骨掀翻重压

  2、请从两个事例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事例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一下,把你的感受简单标记在书上。

  把你的感受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阅读感受:

  (1)谁细细品读了“分开头盖骨”这部分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2)很多同学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种子力大无比,课件出示“一发芽……如此如此”,请大家大声读,你从

  这段话中还能读懂什么?

  画出“完整分开”,什么是“完整分开”?

  (3)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感情朗读,让我们就把这种震撼大声地表达出来。

  4、我们用了惯用的“读-品-议-读”的方式读懂“分开头盖骨”部分课文。

  哪位同学品读了“掀翻重压”这个事例?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把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1)学生汇报

  抓“挺、钻、透、掀翻”这四个描写野草动作的词语感受了石块下的小草的生命力。

  这四个词都有“长”的意思,如果我换掉,你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画出,品悟“曲曲折折、顽强不屈”。想象一下,石块下的小草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顽强不屈地

  面对这些困难的?看看图能不能受到什么启发?

  (3)这顽强不屈得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你想不想会野草说点什么?带着我们的敬意和赞叹通过读表达出

  来。让我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联系背景,深度感悟

  1、我们看着石块下生长的小草,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期抗战的力,什么是能屈能伸的力,什么是不达目的不

  止的力,感受了种子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在震惊之余,如果我们走进作者当时所处的那战火纷飞的年月

  ,你一定能读懂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出示写作背景:

  2、读了那段文字,你是不是对“长期抗战的力、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能屈能伸的

  力”深度理解?

  3、扩说内涵,激情诵读。

  这种子不仅仅是植物的种子,这草已不仅仅是草,而是一个一个有生命力的中国人,一位位关心祖国命运的

  人。同时“石块”“花房里的盆花”也不是在指石块和盆花,是指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党派。让我们齐读最后

  一段,把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意思表达出来。

  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写作意图)

  把文章当作抗战的号角,为英雄的中华儿女呐喊助威,只要生命在,我们革命必胜!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总结板书。

  2、学习了这篇文章,感受了顽强的生命力,你都想到了谁?

小学语文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2)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它和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要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立足语言习得,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形象描述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2)

  1、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2、读读课题: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谁补天?女娲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过渡: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和疑问,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女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神?(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1)检查生字词。

  同学们和课文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相信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比较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认识一下刚刚结交的生字词朋友。(课件3)

  (2)再读课文,交流: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课件4)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1、过渡:面对着可怕的困难,女娲不畏艰险,毫不退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想办法熄灭天火,自己动手造船救人,还要想办法补天。找一找,女娲补天中哪些文字让你的心为之一颤;读一读,品一品,这些令你感动的文字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和意味。

  (学生默读全文,找找、画画、品品)

  2、理解重点词句。

  (1)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课件5)

  师:请你用好听的声音读一下这段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天崩地裂或天塌地陷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她又造好了船,去救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课件6)

  师:你能感受到女娲怎样的心情?

  师:看到被水火围困,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生读):女娲难过极了。

  朗读感受到女娲的痛苦。

  师:还能体会到女娲的什么心情呢?

  生:女娲急于把人们救出的心情。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立刻”、“求”、“又”这些词语都能看出。

  请你试着读一读,读出女娲的心情。

  (3)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什么是冒着生命危险?

  生:有可能会因为补天而丢掉自己的性命。

  师:那到底有多危险?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学生读: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师:当女娲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女娲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女娲是一个神,作为一个上古时伟大的神,她本来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什么?

  (过幸福的生活,长生不老,不必管人类的死活…)

  然而,当这个人类之母看到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自己的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难过极了!这位悲天悯人的人类之母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自己的儿女,女娲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她想尽办法、忙忙碌碌、殚精竭虑地补天,更叫人无限感慨。大家都被女娲的勇敢深深感动,谁能够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呢?(课件7)

  (4)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绿、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课件8)

  师:你们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中读出了感动,那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寻找五彩石是非常困难的呢?

  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

  师:你是怎样理解“终于”这个词的?(自由发言)

  作为一个伟大的神,为了拯救人类,为了天下太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师:石头终于找齐了,天到底补上了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5)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课件9)

  师: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在炼石的五天五夜中,女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6)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轻声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看似轻松的动作,却看出了女娲的神力无比,让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再读一读,注意体会故事的神奇。

  (7)齐读最后一段。

  女娲历尽千辛万苦,将天补上,你们看,天边那五彩的云霞,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评价人物,布置作业。

  1、学了课文,你想对女娲说什么?

  2、关于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

  3、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受

  关心人类疾苦勇敢顽强……

  八.教学反思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不是很难理解。就是课上着重锤打的几个词“几天几夜” 、“找哇找哇” 、“终于” 、“五天五夜” 、“冒着生命危险”等,它们都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凸现女娲的精神?这需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挖掘,去想象,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为此,在“几天几夜” 、“找哇找哇” 、“终于” 、“五天五夜” 、“冒着生命危险”等时空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通过“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具体困难” 、“她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等问题的创设,通过一遍一遍地把字词句读成画面的过程,引着学生去想,去超越文本。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精选】小学语文教案3篇

2.精选小学语文教案4篇

3.精选小学语文教案四篇

4.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5.精选小学语文教案六篇

6.【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7.【精选】小学语文教案四篇

8.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9.小学语文莫高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