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3-06-22 17:43:46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评课稿(集合15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1

  感谢郑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郑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

  赵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

  ,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郑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小学语文评课稿2

  今天,听了朱老师指导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选的这个课题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是一条新思路,以后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操作。整堂课听下来,思路还是蛮清晰的。开始呈现作文开头一句话:“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跷的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这里,朱老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想法实行归类并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大家的想法就一目了然了。这一点比较好,可以借鉴学习。这时,学生的反应是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热烈的!只是,在让学生去大胆想象的同时,教师并没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似乎很难握好度。后来出现许多比较另类的想法,让人不免得担心学生会不会将大胆想象等同于胡思乱想。我的想法是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想象的`要求以及采取一些导向性的提议。

  接着,朱老师引导学生逐个排除了刚才列举的内容,最后在“狗生猫”与“穿越时空”两个里面进行选择。最后选定的是“穿越时空”。这里,我存有疑惑,在引导学生排除时应按什么标准为好呢?选定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完全应该由学生随机生成的呢?教师是不是应该有大方向的引导呢?还有,我们本节课的写作意图应该是什么呢?

  接下来,朱老师让学生们写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规定时间到了,他让学生展示了自己业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让其他学生提意见,当堂修改。

小学语文评课稿3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听了一年级四位语文老师的课,他们一个个上的都很出色。下面就一一说说吧:陈爱华老师整个课堂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

  她的课堂本课有几个亮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陈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陈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坐在月亮上,我看见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就像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我也有几点建议:

  1、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

  2、教师的语言还需要锤炼。一个是语速还可加快,一个是语调的高低。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小的船评课稿6

  听了江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江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二是有效的初读课文;三是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江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江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江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结构中进行区分,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江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叠词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读得非常好。

  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江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巧妙。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江老师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与“小小的月儿两头尖”进行比较,在交流中孩子们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课文的妙处,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其次在朗读上口的优势中体会到“船”与“月”的相似之处。

  最后,江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指导孩子进行了写字练习。本环节也十分扎实有效,孩子们也因此写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字体,孩子们学得高兴而且有效。

小学语文评课稿4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徐新会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徐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体会《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评课稿》。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徐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徐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5

  本节课教学设计独特,思路清晰,知识点落实很到位,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林莘老师简单的表达将凡卡的悲惨凸显的淋漓尽致。本节课林老师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说得轻松,体验得轻松。林莘老师这节课犹如细细春雨,滋润着刚种下的种子,让他们慢慢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节课让我真是受益匪浅:

  一、整体感知,引出主题。

  林莘老师利用检查预习,了解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凡卡。通过凡卡的童心、孝心、爱心,在无声无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惨,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二、以悲为线,紧扣主题。

  整节课林老师紧紧抓住了“悲惨”二字,表达了凡卡内心极度的痛苦,将凡卡这个形象充分展示在我们面前。课堂中紧紧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体会直接叙述的写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林老师在无形之中,将写作要条理清晰,顺序清楚,说话明明白白地写作方法告诉学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二、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课堂中,老板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鲜明的对比。林老师紧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拿鱼嘴直戳我的脸……”这句中的几个动词,让学生反复的练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体会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惨生活。这一幕幕情景多么令人心痛,一幅幅画面多么令人惊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学徒,却遭受了老板他们残忍的欺压,凸显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惨。

  三、以乐衬苦,深化主题

  在音乐的伴奏中,林老师带着学生跟随凡卡的记忆追溯到家乡,一起回味家乡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爷爷之间的快乐。凡卡家乡“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啦……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洁白,美得如此生动。就在这个充满祥和的家乡里,凡卡和爷爷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树林中,爷爷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简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记忆中却是长长久久的,这快乐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乡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给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师以乐衬苦,苦更苦的方法,将凡卡的悲惨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课下来,老师读学生,读文本,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的和文本相结合,教学设计吸引人的目光,充满了智慧性。林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地说、写,提供了一个平台。再则,林老师的评价语很亲切,形式多样,非常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学了这节课,肯定收获了不少,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评课稿6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评课稿7

  听了温峤小学杨吉瑞老师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级下期《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中,教者的评价是:你的表情很平淡。这样的评价,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读就成功了;朗读能力等于表情丰富。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教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因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就不够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更少

  同时,咬文嚼字也显不足,还要加强文本对话。例如:文中的“纯熟”“清幽”“陶醉”(这些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识),这些词语都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8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小艇》是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陈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样子,同时注重学文,教学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样子上的特点。在了解了船夫的技术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能生动地描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进而加以练笔训练。

  再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施老师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生字的书写,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郑老师采用默读、齐读、范读、赛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异国的风情。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掌握了运用打比方、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威尼斯,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了解外国风俗、地域风情,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一节课。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小学语文评课稿9

  在本堂课中主要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同时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淀,对于时间的感悟自然也没有作者林清玄这样透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上这篇课文,对老师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翁老师的教学中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一、她抓住“忧伤、哀伤”、“着急、悲伤”、“高兴、快乐”三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从词语积累引入到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几种不同的心情,从词到句再到段,引导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么理解的:昨天永远变成昨天,爸爸永远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此时翁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从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时间的无情流逝,体会“可怕”的心情,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最后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翁老师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再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翁老师很注重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吝啬,把更多更好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送给他们,不管在说话还是写话之后,适时、得当的评价,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较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的表达日臻完善和投入。

  通过这堂课,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即生活,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来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时间观念化为具体,化难为易,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同时,语文教学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我们要在解读文本和学生的前提下,使自己不断获得提升和磨练,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小学语文评课稿10

  一、识字扎实有效

  二、正确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难到易,环环相扣,语文课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不做无用功,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所侧重。这堂课杨老师没有循规蹈矩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比如杨老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接下来杨老师又再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活泼、开朗、自信的,通过前后对比,老师不用刻意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在心里产生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老师在让学生说一说英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是两次掌声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中,杨老师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正是学生从字词句向段篇过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他才会读书,爱读书。杨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识字开始,就启发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到理解感悟课文时,杨老师更是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后,杨老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下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杨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来执教这一课,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今天又听了杨老师的课,我发现我们两个人在设计上,有一点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我的设计:当孩子们说出是掌声让英子从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然后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说一说这两次掌声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练习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这两次掌声是不同的,第一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鼓励,第二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赞赏。

  最后,为杨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在老师配乐朗读时,音乐的声音太大,掩盖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希望以后讲课的老师们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小学语文评课稿11

  今天上午,随校长、教导主任一道听了本学期新进我校教师的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听者如沐春风,拍案叫绝,故记之。

  首先,这是一堂辨识度很高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从理解课题开始,删繁就简进入正题。出示蟋蟀图片,认识蟋蟀又叫蛐蛐,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关联词进行教学,“不光……还……”,还可以换成哪些其他的关联词语?学生找出“不仅……还……”“不但……而且……”“既……又……”从课文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前面还是后面?这样的教学显得扎实有效。平时,关联词语教学往往不够重视,采用替换教学,对相近的关联词语进行了巩固与运用,成功串起“珍珠”。认识著名作家法布尔以及他的《昆虫记》,让学生做一个粗浅的了解。接下来是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初读课文需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比较具体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这种方式,可圈可点,便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书的目的明确,这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检查字词教学,重点讲了蔽、惧、搜、毫四个字,选择这几个字,是颇一番思量,因为都是平时学生易错字。接下来,教学蟋蟀住宅的特点,抓住句子进行教学,如:蟋蟀在平台上弹琴,其实是蟋蟀在鸣叫,把它说成是弹琴,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蟋蟀活动的图片,一共三幅图,分别是享受美食,做游戏,欣赏风景,运用拟人句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学习课文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以课文为例,进行学习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从内容上都是讲蟋蟀的活动,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并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让学生变换人称方式来进行介绍。“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蟋蟀,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这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匠心独运,令人赞叹。

  其次,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艺术。蟋蟀的隧道长九寸时,九寸是什么概念,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师讲解,告诉学生一寸3厘米左右,9寸就是30厘米左右,用手比划长度,让学生很直观形象感受到其空间的大小。在教学“半掩”这个词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关教室的门,什么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师把蟋蟀住宅特点的学习与感受蟋蟀聪明能干结合起来,比如,隧道为什么要倾斜的?为什么要朝着阳光?整个过程,指导细致,有条不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明显的,就是老师之功。在老师的心中,环节的'设计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为什么要有这个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时朴实的,也是扎实的。不花哨,但是很实用。老师教学处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教学第5段,舍得花时间,浓墨重彩,精雕细琢。而第6段教学,就一笔带过。一篇文章,要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教,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第三,老师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感觉舒服。朗读指导令人耳目一新。科学小品文比较枯燥乏味。老师通过指导朗读,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聪明能干以后,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读中理解与感悟,读中积累,比如读出排水优良的感觉;读出隐蔽安全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读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这堂好课,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改变人称,让学生介绍蟋蟀的家这一个环节。两个学生都上台讲,欠缺的是,虽然特点讲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没有讲到,课文中的词语运用的也比较少。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候,能够有机板书重要的词语,让学生有所凭借,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借助语言的“桥梁”,讲起来就会顺畅些,而且目标指向也更加明确:一是要讲出住宅的特点,二是要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乱讲一通这一弊端。

小学语文评课稿12

  《种一片太阳花》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整篇课文文辞优美,意境隽永。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尽现了太阳花的外在美。第一课时,黄老师带领学生初读感知,品词析句感受了太阳花的外在美,学生们对太阳花产生了无限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点部分,通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现了太阳花的内在美,这是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既要抓住重点词句,挖掘出太阳花的内在美,又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既要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在教学中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扎实训练来实现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纵观整节课,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开课,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们重温太阳花的外在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对前半部分外在美进行了梳理总结,又由外在美过渡到内在美,提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让学生带着喜悦之情从美的画面中走进文本。

  二、扎实训练,感悟美。

  杨再隋教授有这样一段经典的阐述: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是进行字词句段篇训练的课,是教给知识、形成技能、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的课。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人文教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目的。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念好“十字经”,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紧扣“八字诀”,即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课堂教学中黄老师通过扎实训练,让学生感悟太阳花的内在美。

  1、加强自主学习,充分感悟语言

  开课提出学习目标后,黄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静心读书,充分与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感悟语言,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引导对话交流,充分理解语言

  本节课,黄老师抓住“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避免了琐碎的提问。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时方法多样。例如:在品析太阳花喜欢太阳的这句话的教学中,黄老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形式入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知道了这句话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然后通过理解“偃旗息鼓、慵倦无力、愈加”等词语的意思来充分理解语言。

  3、突出语文特色,充分朗读语言

  这是一篇美文,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例如:在教学“日出时”这一句时,黄老师带领学生“三读”这句话,第一次读,联系上文读出太阳花对太阳的喜欢之情;第二次读,联系下文读出太阳花不遗余力地开放的饱满热情,第三次读,让学生读出太阳花前赴后继不惧困难的精神。这样的读体现了阅读教学读的层次性,效果较好。

  4、加强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语言

  语文课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本节课,在体会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时,为了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要求,黄老师安排了适时的造句。课后,结合本课在写法上的特点,布置了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和观察一种植物写片断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语言。

  三、拓展延伸,升华美

  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从的字里行间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教学中,黄老师进行了两次适时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第一次在理解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品质后,老师很自然巧妙地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太阳花这样的人吗?第二次是在学完最后一自然段后老师设计了:你想对太阳花说些什么?学生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阳花内在的品质。

  总的来说,黄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实现了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这也与她在名师工作室学习,得到刘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但是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她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语言还要不断锤炼,过渡语怎样承上启下,评价语怎样点拨指导,总结语怎样激情升华。二是课堂驾驭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要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一是解读文本要深入,二是教学方法和策略要灵活多样,三是心中要装着学生。希望黄老师今后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学习,加强学习,锤炼基本功;加强研究,树反思的镜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小学语文评课稿13

  一、教学目标明确。

  1.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潜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贴合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的教学特点。

  二、新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1.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参与学习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

  2.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3.在学习中教师给予用心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学习效果。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2.全体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过程并有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3.本课就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落实。

  四、语文教育特点。

  1.注意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注意培养语文的实践潜力。

  3.根据汉语言文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识字写字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

  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和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引导在语言实践中运用。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1.加强朗读教学,注重感悟的阅读方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表达

  1.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

  2.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

  3.有具体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4.重视修改及修改中的合作。

  5.关注儿童生活实际。

  五、教师教学素质。

  1.善于观察学生,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2.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3.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有感染力;

  4.板书工整简洁、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在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进行评价实践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思考学生的个别差异,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潜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其次,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既要充分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思考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不能过于繁琐。评价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比如评专题研究课,就应紧紧围绕专题进行评价,非专题性的问题能够适当从略。又如,有的课用的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某种教法,评课时就要围绕该教法的要求来衡量。再如,对较差的课,要多从教学常规方面挖掘一些优点,推荐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对较好的课,则重点抓住教改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提推荐时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师精益求精。如果评课时不注意评价的策略,则很难取得评课的实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项目分值得分

  一般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贴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3对教材理解准确,能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善于培养学生的潜力。

  5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6师生关系融洽,有多向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特殊要求7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潜力,提高综合素养。8教学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现文道统一,语言、思维和情感统一。

  9能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型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贴合语文各部分教学资料的相应要求。

  教学基本功

  10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普通话标准,朗读潜力强。

  11驾驭教学过程的潜力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善于点拨、诱导,善于应变。

小学语文评课稿14

  听《圆明园的毁灭》:总的感觉是老师用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教语文,体现了真语文的特点。一是抓住语文点训练学生,用语文的办法解决语文的问题。比如老师说副题,让学生补充主题,体现了语文知识训练,也拓展了学生思维。二是在讲课中抓住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整体推进。比如学生写了一黑板字,老师问同学,哪一个字最漂亮,大家一致认为可耻的“耻”字,引导学生工整书写,再比如朗读,老师经常提醒学生,你应当用眼光与同学交流,有效指导学生有声语言与辅助语言的综合运用。三是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完成让学生充分表达的功能。这是一堂展示性的课,也就是说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长期以来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成果,如无平时的训练,这样类型的课是很难上下来的。

  这堂课存在问题主要是:课堂应体现出教师解惑的`过程。试想,如果学生什么都会了,这堂课还有上下去的必要吗?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解惑作用一定要体现出来,这是真语文之真应有的含义。还有,学生说了那么多主题,呐喊、阿Q精神、仇恨等,其中一个学生的主题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如果老师能抓住这个点深问一句,点拨一下,对启发学生思考会更有帮助。

小学语文评课稿15

  《公输》这篇课文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记叙了墨子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机智勇敢和“非攻”(反对侵略)的思想。这篇公输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今天,听了XX老师上的《公输》这堂课,感受颇多。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1、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集中解决课后一题——用简明的话说说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这里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辅以教师的引导来完成。

  2、教师能恰当设疑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马云英老师承担的课题“农村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策略”在沧州市获准立项,更是激发了我们的教研热情。

  “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授课过程中又将止楚攻宋的过程细化为三部分,这种问题设计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3、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课堂中巧妙启发,如对“班门弄斧”的正确理解、对楚国攻打宋国这场战争性质的评判等,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自读,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提出个人问题,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朗读节奏的划分,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思考和建议:

  1、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工具性作用要体现出来。

  整个一堂课,学生研读文本的深度不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过于匆忙。语文教学中,词句的积累还是比较重要的一块。马老师在字词的处理上不太到位,“字音上有问题吗?”一个问题匆匆带过,为下面的分角色朗读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在多媒体演示出现问题不能用的时候可以尝试采用板书或指名读课文的形式完成。

  2、不能忽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

  一篇文章的品味来源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深入理解文章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马老师虽然安排了自读和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但对这样一篇人物语言如此精彩的先秦散文来说是不够的。

  3、一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堂课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有所收获和启发,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对于“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如果问题难度比较大的话还可以尝试小组合作解决。这应该比教师逐层的分析讲解更有挑战性,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4、教师还要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创设教学情境。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把解决本课重点问题的过程看做是一场“歼灭战”的话,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墨子的语言技巧在正式学习文本之前来一个“诱敌战”,可设计诱导——我是公输盘,我为楚国制造了云梯用来攻打宋国,你是墨子,你会怎样阻止我?有了这样的问题预设,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后文墨子止楚攻宋的劝说艺术会有更深刻的对比和理解。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该成为“问题专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探讨:

  一、分角色朗读安排在哪里?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是,分角色朗读的练习到底应放在什么时间,品读文本之前?之时?之后?

  有一些老师习惯于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之后,老师再对人物的角色、语气进行一番指导,最后再对人物形象做一总结。虽说课无定法,但总感觉这种朗读指导教师很吃力,学生们的理解也似乎被分割了。

  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感情方面,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更高的要求,是在熟练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体验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熟读课文才能保证朗读效果。学生由外而内,“用心灵去感受”,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与人物相似的情感,才能读出公输盘的狡猾虚伪、墨子的义正词严。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中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然后再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当然分角色朗读可以变换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分派学生完成不同角色的朗读,是最常见的形式。教师也可以大胆地放手,全班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让每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完成朗读任务,这种方式可以使全班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成为朗读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二、文言文教学还要不要翻译?

  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在于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

  疏通文意我在教学中通常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

  三、如何引导学生预习?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而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公输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小学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评课稿10-23

小学语文评课稿10-23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公输》评课稿02-14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02-28

《雷雨》的小学语文评课稿02-08

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04-03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05-24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05-12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最新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