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

时间:2021-12-03 20:38: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的读后感

活着的读后感1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以前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

  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我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我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应对自我的过去能够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我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我身上,但却庆幸自我以前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潜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我儿子的使自我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取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此刻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我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能够透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2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丰子恺的文章。只看了一点,自己便深深地被他的散文和画所吸引。于是,我读了本丰子恺的散文漫画精品集《活着本来单纯》,刚好利用空暇时间细细拜读。

  在拜读之前,我上网了解了一下丰子恺的相关资料,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简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选入中小学教材。他的漫画幽默风趣,流传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争相收藏。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丰子恺是最中国的中国人。”

  这本书总共分成了六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豁然开朗”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无宠不惊过一生”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

  第四部分的主题是“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

  第五部分的主题是“学会艺术的生活”

  他的散文集穿插着一系列亲笔画,大部分画作取景于最朴素的大自然与单纯的孩童,每副画都把人物与大自然安排得非常巧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丝毫没有违和感。作者通过对身边事和往事的回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最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似水流年

  李玉刚 - 逐梦令四美图

  在这本书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丰子恺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里讲的一则故事: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

  “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甚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文章的最后,丰子恺说他受了这孩子的启示: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孩子学习!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小孩子的快乐很简单,而大人简单了就会很快乐。大人们常常会误认为小孩子缺乏生活常识或经验,因此小孩子的话常会引人发笑,然而他们发自内心的话,看似简单,却常常蕴藏着人生最美好的哲理。大道至简,莫过于此。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当我们感慨当今的教育变得如何复杂、如何糟糕时,不如静下先来倾听一下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纯真的需求与期望……

活着的读后感3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激情,蹉跎的岁月,易逝的青春,蓦然回首,消失殆尽。

  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留下一分钟领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感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探索,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留下一分钟,细细咀嚼“人为什么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论我们现在干什么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与其说是“天真烂漫”,不如说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延续着生活,随波逐流,别无所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样的生活就像是一觉醒来,黑暗朦胧中万丈刺眼的光芒,飞扬的心灵,落进了痛苦的躯壳。漫无目的的寻寻觅觅,人生的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长吁短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曾这样定义人生的意义。

  知世如梦,无所求心。人生固然一梦,但一生中也就只有一次这样做梦的机会,何不好好把握,岂能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付诸行动吧,要相信,一切皆有希望,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并且这样的创造,即使苍天崩溃,也不会泯灭不会淹没。那么我们应踏着骄阳,迈过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尽头出发,无怨无悔的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真谛。让远处的圣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追求神往的终极,昭示我们从有限的,苦难的尘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尔感慨: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那么让我们开拓思想,坚定信念,探索我们人生的意义吧,即使脆弱也带着思想思考。

  追逐着前进,寻找意义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雾霭虚无缥缈,似夜晚的繁星若隐若现,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处,在海角的尽头。这样的寻找令身心疲惫不堪。

  静心思考,让内心拥有宁静的海洋,让平和笼罩你的心灵,让友情,爱随之滋长,让生命即时即刻地舞蹈--人生不会暗淡,可以这般绽放光辉。

  值得珍惜的痕迹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让时间洗涤,愿你蜕变的单纯又自然,不求别人的赞美,恭维,不求别人的鲜花与掌声,只求了解与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变,依旧精彩。

  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人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活着的读后感4

  应该是第二次看这本书,很庆幸再次遇到它。很完整的阅读,引起共鸣最强烈的近结尾的那部分。对他们的幸福抱有欣羡。尽管很多人谈《活着》是一本极其残酷的书,但我没有关注这些,我在伤痛中只见到微小的、活跃着的幸福,很完满,在当时。每一步都踏实、努力、充分显现平民熠熠闪光的品格,或许没有那种很大的愿望,很高的梦想,但在平凡人中,脚步永远踏在地上,很踏实,见一步走一步,诸多苦难,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就是这样,只跟着前面的人走,幸福对于他们而言或许简单和质朴,可在那些个年代仍是奢望。

  二喜娶了凤霞,牵着手在村子里走,相亲相爱。可老天不遂人愿。在快结尾时二喜求奶孩子的女人喂苦根那句“求你喂他几口”直戳我心口。大概是和众多笔下人物联系在了一起,波澜壮阔的命运和平凡普通的命运相互缠绕,我失去了你,失去了我的眼睛我的魂魄我的一生,我的所有都随你而去。

  福贵生来不幸运,但在命的转折点他又是那么幸运。幸运到像是上天苦心经营让他继续活下去,好看尽所有残酷,一直到送走与他相关的所有人,他的正确的一步,换来了身边人的万劫不复。

  是命,命借他的双眼看残忍的世界,在残忍的世界里布下残忍的棋子,是志得意满时飞来横祸,是花好月圆时阴阳两隔。是否人就该如此不堪,不该期盼自己的幻想,还是说幻想终究是幻想,天真的祈祷都毫无用处,只是无用功。

  他人拥有注定自己无法拥有,平静到了最后成了一潭死水。不敢奢望,只好脚踏实地,活着莫过于此。别有期待,上天残忍,不给你愿意实现的机会。世上幸福是否太多,引神嫉妒。

  才降下不幸在人间,让不幸更加不幸,好在《活着》中,至死不曾放开对方的手。

  世上的人多的是,和福贵一样或是更惨(更惨包含了怜悯,我不想用这个词),更苦的大有人在。一想到此,就无话可说了,而这些深苦的老人家们正在远去,犹如夕阳边的一抹残红,迟早退出历史舞台,直至再也不见,再也无人记得。

  小人物的卑微无人记得,甚至没有墓碑,只靠一个人的记忆,苟延残喘地活着,站在土地上,用一个人的力量和所有人一起活下去。就很简单。

  活着也算尽心尽力了。

  结尾的土地在召唤什么,在召唤每一个从土地中生出的儿女,每一个被土地哺育过的生命,宽容无私却又残忍无情。

  人的生命中拉着一根线,线这头拉着你,那头拉着别人,与别人的联系渐渐断了,只剩下你了。

  却还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5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

  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6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今天晚上在自习室一口气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活着》,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就像书自序中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这样写只需要福贵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而不是在别人眼中看来的苦难或是幸存。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如此一来因为恰好突出了作者的本意: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或许还不是很深刻,我的理解是,人活的幸福与否,只取决于自己的感受,跟别人的看法应该没有任何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着每个人只是为自己而活,就可以去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是说每个人对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定位和要求不一样罢了。简单来说就是: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在别人看来的苦难,对自己来说也许就是幸福呢。呵呵,我个人的理解只能到达这个深度了,希望不会误导大家…

  我们总会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80、9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勇敢地去追逐的自己的理想,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不要等到以后才去悔恨,不要因为现在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轻言放弃好吗?不要让你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活着的读后感7

  活着,轻描淡写的两个字,却有着难以承载的厚重,不是 to be or not to be 的哲学命题,也没有为什么而活,要活出精彩的励志思考,仿佛是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写就的华夏儿女在苦难中蜿蜒前行的民族烙印。

  平淡的叙事,跌宕的人生,作者为我们展示的主人公“福贵”一生悲惨的境遇令人唏嘘不已,甚至不忍直视。但是正如我们这个民族在无数苦难中表现出的坚忍和乐观,福贵就这样活着。这在西方人眼中可能不可思议,但与我们而言,它确有着残酷的真实性。有人可以把它理解为苟且,有人则给它贴上了劣根的标签,但当人类所有古老的文明都出现断代甚至消亡时,中华的文明却得以延续,这种植根于土地,植根于农田的文明所具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难道不值得记忆和传承吗?

  人类所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无常和多变,更来自于由人类社会自身所制造出的动荡与纷乱。在历史滚滚的洪流中,有几人能成为弄潮儿,又有多少人的沉浮能够自我把控?面对“活着”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凝重的命题,多数人交出的答卷也仅仅是“活着”。早已窥破其中奥秘的上古先贤们从此将命理与儒道薪火相传,并最终变成了一个民族的DNA,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繁衍生息,但却始终难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活着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人生观,它始于周而复始的苦难,却也造就着苦难的轮回,没有民族的牺牲和反抗也许很难跳出这样的轮回,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挣扎才做出如此无奈的选择,这究竟是智慧还是奴性,恐怕也很难轻易地给出定论。历史浩瀚、人生短暂,人究竟为何而活、怎样去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千古难题,然而唯有活着才能思考,才能继续。是烈焰燃烧、百炼成钢,还是细细潺流,滴水穿石,在灼热与宁静、富贵与平安的选择中,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后者,这种文化上的取舍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世界的融合,面对列强的环伺,强权政治和狼性文化步步紧逼,生存的空间将会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挤压,活着,谈何容易!

  余华的小说拨开了所有的粉饰,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清血淋淋的疮疤,也触发我们去反思面对苦难我们是该继续的坚忍,还是要去尝试挣脱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宿命。

活着的读后感8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载着厚重的不可描述的生命的意义。初读《活着》,在安静的大学宿舍里,斜着身子,听着窗外吹来的呼呼的风响;记得盐似的月光,撒在有庆赤脚跑来的路上——这一处记了很多年,记得东北冬天夜晚的雪地上,撒满了月光,清冷宁静,也像是有人在讲着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余华总是能用最平静、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情节和细节,简简单单,就把人心剜地生疼。再读《活着》,仍是流着泪读完。读完后,却充盈着乐观、踏实和平静。

  脑中浮现的是消隐在黄昏里的乡村,黑夜从天而降。广阔的土地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来临。

  从一个纨绔子弟,纸醉金迷的生活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福贵接受了命运的宣判,并没有失魂落魄。反而是认认真真地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决定要主动的活着。未曾经历苦难的人生,难以言成长。而对于福贵,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他理解的不仅仅是成长的含义了,而是活着的含义。他和命运是一对朋友,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都无法抛弃对方,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最终一起化为雨水和泥土,一起被埋葬。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贵回忆起的人物都是鲜明而慈悲的。 旁观者看福贵的一生无疑是痛苦的一生,在苦难的旧社会年代,无奈地坚强地忍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与破坏,最终活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幸存者。然而在福贵眼中,他在回忆中能得到踏实和幸福,他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的儿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儿女。他有着老牛陪着他,等自己死了也和他们埋在一起......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笑地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是一种生命状态,我自己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我一直在思考,有时灵魂远离人群索居,有时喧嚣随波逐流。有时觉得自己像个空壳,只顾看着别人的幸福和忙碌,丢掉了思想和思考的动力;有时又感觉到身体的另一个自己在努力地活着,忍受现实给予我的苦难、无聊和平庸。

  能写出《活着》的余华,眼睛该是有多犀利,看穿了时代的苦难;内心该是有多通透,才能描述出生命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外物牵绊住的是我们的肉体,我们的灵魂可以穿透过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存在,感受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9

  又一个结婚的喜讯,又一个幸福的开始,我怅然若失,每个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泪水却又坚持不懈的寻找着终点,我却依旧在胡闹着自己的人生,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日记

  暂且抛开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读了一篇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两个女人从“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进而相亲相爱的祖孙关系发展为线索,“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学,潜意识里也不自觉的传承了奶奶的人生观。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传。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无处诉,无人诉,不能诉,不敢诉,得生生闷熟在日子里。”

  “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怔住。

  “每个人都有不安分的毒,这毒的总量是恒定的,不过是发作的时机不同而已。这事不发那事发,此处不发彼处发,迟不发早发,早不发迟发,早早迟迟总要发作出来才好。”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

  优美细腻的文字,细水慢流的人生,人活过的痕迹,平凡中不失温暖的爱,通篇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于是爱上了作者乔叶,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见长,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说:好的小说,它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给你触电似得感觉,象情话,令你不自觉的回味,言浅却意深。这话实在在理哩!

活着的读后感10

  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没办法……我足够坚强……以下是看了活着读后感的读后感(至少70%是原创……)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

  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活着的读后感11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丰子恺是以漫画家著称的散文家,他集同一题材的漫画与散文并发,这使他的散文在现代散文史中别具一格。

  早在二、三十年代,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就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国内外许多著名评论家都给予他很高的赞誉。然而,我们考察一下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很少有人把他的散文同他的漫画放在一起评论。实际上,只要把二者放在一起来欣赏就会看出,丰子恺的散文作品充溢着浓郁的漫画意趣,这正是他区别于其他散文家的独到之处。也正源于此,才使得丰子恺真正成为现代散文史上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最近读了一本丰子恺散文漫画精品集《活着本来单纯》。这是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授权版本,全面收录《渐》《大账簿》《梦痕》《给孩子们》等55篇经典佳作,一本书阅尽丰子恺散文精华。

  周所周知,丰子恺的随笔散文素享盛名,久传不衰,饮誉海内外。这一盛名,缘于其散文深遂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其语言风格简练传神、素朴亲切、率真自然,虽不加雕饰,但句句都自然平易地从内心真实地流淌出来。因此越发显得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而丰子恺的漫画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形体气韵,用丰富变幻的线条和一定的构图方式表现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内涵意义,其间运用包括具象、取意、略笔、夸张、变形、幽默等手法。从《活着本来单纯》一书中可以明显看出,丰子恺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则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在其散文内容中有所呈现。

  古希腊西摩尼德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声的画。”换言之,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从表面来看两者间也确有时空的对立之分,若要把文和画揉在一起,确实不易。不过丰子恺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为一位漫画家和散文家,他善于融绘画、文学两种艺术于一炉,他的漫画中融入了诗的意境,散文中表现着画的趣味,漫画艺术已经深深地浸润了他的散文创作。

  当今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删繁就简”,导致了便捷的图像媒介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而言之,图像代替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成为了图像。对于图像的泛滥给社会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思想者们纷纷提出了文化危机、社会危机、文学危机之说,但这些说法在中国似乎有些过于杞人忧天、耸人听闻。幸福的国人可以通过丰子恺的文学与绘画来补充精神养分。在这些精神养分中,人们可以找到不失艺术本真的、且能担当社会责任、导航健康生活取向的那些难得的东西。

活着的读后感12

  读书,是自己的日常必需品。随着年龄的增多,眼睛不好使,我又迷上了听书。去年年底,我无意间在读书369平台看到了有听书《活着》,几乎一口气听完,还不过瘾,又网上看书,搜余华的《活着》改编的电影来看。看一遍哭一遍,哭了还要看,看着看着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被美丽纯朴的家珍所感动,被福贵一家的遭遇所打动,被福贵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所折服。一个既嫖又赌的纨绔子弟几乎一夜间把家里一百多亩地及房产输了个精光,老爸被他活活气死了。在去帮妈妈买药的途中又被抓去做壮丁,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先后妈妈、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甥相继死了,最后他跟一头别人不要的老牛相依为命,却不抱怨,乐观地活着。

  我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福贵顽强地活下去?是爱,是爱让福贵顽强地活着。当他因赌一夜至贫时,是父母妻子的爱包容了他;在他妻子被丈人接走时,是母亲对媳妇的信任引导他洗心革面。在他遭受儿子的意外死亡悲痛欲绝时,他心里想着的是怎么不让妻子受伤。尽管妻子有病,福贵不离不弃。越是残酷的打击越显示出福贵顽强的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最后即使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他因为心中有爱,和一头老牛生活在一起。是的,亲人的实体不在了,但,亲人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陪伴着他。

  想着网上经常曝光的自杀事件,我想:他们的命有福贵的悲惨吗?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生命呢?有什么比生命更值钱的呢?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家珍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福贵妈妈说:人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人活着,是因为爱。因为心中有爱,一家人想方设法要在一起;因为心中有爱,人就活得开心;因为心中有爱,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因为心中有爱,所以累并快乐着。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作为老师,先要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家人,才能更好地传播爱。读后感.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只有自己爱看书勤动笔,学生才会跟着爱看书,也愿意动笔。老师只有自己有阳光心态,每天给学生一个笑脸,学生才会爱上老师,然后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作为家长,最好的爱是陪伴,陪着孩子成长,在孩子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帮着孩子度过难关,而不是孩子哭时塞个手机让他玩游戏,或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吃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看看余华的《活着》,明确活着的目的,明确幸福的含义,不要顾此失彼,忘了本真,忘了初心。

活着的读后感13

  平凡、琐碎的生活重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点点的木讷。真的,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自从无意间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读完之后呆呆地望着前面,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进去,思潮在盘旋、在扑打,自己被一个猛浪打到海底,窒息是全部的感受,说不出的凄楚。活着?活着是什么?

  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潮起伏欲罢不能。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嚎啕大哭。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太多的辛酸。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后来当苦难和病痛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想象不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温情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到终结。活着不仅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真的太不容易了。

  人是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坚韧。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在面前,真是有点受不了!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给予我们太多的问号和无奈,象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昨天曾将梦想抓在手心,今天却无奈地任它随风而逝。流走的不只是光阴,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当初的执着与渴求。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就不再努力争取,就淡然地活着。还不断地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看完这篇《活着》时,心终于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富贵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仍然不满足,仍然在抱怨世界对我们不公平,其实自己受再多的苦和书中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活着就是福了,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活着的读后感14

  人们总会去崇尚那些优秀的作家或者伟人,但对于我而言,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对话。或许我不曾了解过他,但他用带着墨香的文字告诉我他的经历,和他的故事。

  我们都不曾经历过,那个人命贱如草的年代,而余华的一本《活着》,却打开了我无尽的思绪。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在活着中写到这句话。我不懂余华,更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中所发生的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庆的死。那个充满阳光,热爱跑步的他;那个笑起来有酒窝,懂事的他;那个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在医院里活活被吸血吸死的他。有庆在抽血时,哆哆嗦嗦地告诉医生“我头晕。”而医生轻描淡写的态度和对有庆生命的轻视却越发让我觉得心寒。他因抽血过多而直接去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离开这个世界,他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命早已被人忘却而不再想起。而在福贵来到医院后,因县长是他的老战友,他并没有追究自己儿子的死。这也是令我十分纠结之处,我不懂为何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流逝,不懂为什么那时的社会穷人命贱如蝼蚁。

  生活对福贵是残忍的。生活慢慢夺走了福贵所爱的人的生命。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妻子……最后只剩这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余华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我想这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死去,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亲人们一次次的离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他身边流逝着。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要干什么,生活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次次夺走了他的希望。读书笔记。就像福贵的外孙——苦根。外孙苦根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苦根没吃过饱饭,便给他煮豆子吃,但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生活摧毁了福贵,也令他失去了所有。

  生死无常,没人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人们来不及挽留,也来不及去珍惜。读过余华的《活着》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或许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福贵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对于心灵的极大震撼,也只能由自己来慢慢平复。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在坚强的活着,尽管他失去的越来越多,尽管他最后一无所有,但至少他活着。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我想是的。我们无法忍受那个时期的黑暗,无法忍受在权贵面前生命的渺小。但无论怎样,都要坚强的活着。

  你可千万别犯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活着的读后感15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活着读后感(15篇)

2.活着读后感15篇

3.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

4.《活着》读书笔记

5.《父爱》的读后感

6.《登山》的读后感

7.感恩的心读后感

8.生命的价值读后感

9.哈利波特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