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字经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三字经有感1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都很熟悉。人之初,性本善,几百年前,私立学校的学生们都在唠叨,我忍不住拿起书,好好看看。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挖出来的碧玉,经过工匠多年的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如此,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学习、毅力,才能成功。但有时我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在一两周内失败。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完成作业都要检查,以提高准确性。一开始,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看,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三四天后,我没有耐心。我瞥了一眼草地,看了两眼,做了其他事情。巧合的'是,房子漏水,连夜下雨。有几天我做了很多作业。我一写完就不想看了。我的热情从沸点降到了冰点。后来几天又懒了,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力学习,一定会成功,每天玩耍懒惰是没有好处的。要引以为戒,要鼓励自己努力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能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游戏。学习时也要摆脱懒惰的问题,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顾过去,我真的很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都像一个迷宫,让人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懊恼地离开他们去看电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没有迷宫,心情焦躁不安。然而,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电视节目,很快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九霄云外。直到晚上,我才记得奥数题还没做完,心里一阵紧张,别无选择,只能挑灯奋战完成。后来才发现题目其实很容易回答,早上却因为懒而没有认真思考。真是书山有路勤为路啊!学习不就是勤奋吗?学习不努力,再聪明也没用。
明天和明天,明天有多少?人们一生中能有多少个明天?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克服它,坚持不懈,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有很多精彩的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不断激励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远!
读三字经有感2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不少同学都购置了“点读机”,我也很想有一台。但是我读到《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就想起了晋朝的车胤和孙康。他们小时候都因为家贫,学习时没有灯来照明,一个去捉萤火虫放入纱袋里当灯来看书,一个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都没有因为条件很差而放弃对学习的追求。他们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也提醒了我: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其他东西都不重要。向妈妈提出要买“点读机”。后来是妈妈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一台,我才有了一台“点读机”。上学期,我因为要参加班上的团会当小主持人,又要参加唱歌、讲故事、绘画比赛,还要坚持语、数、英课的学习,时间不够用,我很苦恼。这时我想起了《三字经》上的“如负薪”的朱买臣,“如挂角”的李密,他们能在砍柴和放牛时科学地利用时间学习,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合理地安排好学习和各种活动的时间。我把各种活动的准备都安排在各科作业完成后的休息间隙进行,终于学习和活动两不误,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啊,一本薄薄的`《三字经》告诉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一定要“幼而学,壮而行。”把它当作我一辈子的良师益友。一月前收拾旧书时,无意间翻开一本很厚的美绘版《三字经》,纸张很厚实,字迹也很清晰,那还是上幼儿园时妈妈买给我的。书上原文、释义、典故、出处等内容都很详尽,读了几页,竟有了重回幼年时的感觉,耳边仿佛又响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清亮而稚嫩的读书声。于是,我从成捆的旧书中把它抽出来,放回了我的书架上。
从那天起,茶余、饭后、睡前,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它翻开,重新热情而郑重地读起来,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营养。一个月过去了,厚厚的《三字经》也已经被我翻完了大半。合上书本,许多诸如“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之类的语句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并不是因为我下了多大工夫去背诵它,也不在于它那琅琅上口的节律,更不在于儿时的老师曾如何仔细地帮助我们理解、剖析,而只在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三字经》给千万后人留下的哲理和深思。
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三迁其所,择邻而处,因为儿子逃学愤而“断机杼”;四岁的孔融出于对兄长的尊敬和对弟弟的保护而“让梨”;圣贤孔子拜项橐为师,正因为自己是圣贤,才更加勤学……《三字经》不光是对前人的缅怀,更多地是为后人传承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屡次细细品味,我从《三字经》中捕捉到许多精妙的语言,比方“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从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中,我强烈感受到祖先对我们后代寄予的厚望与重托。
读三字经有感3
“古神州,文明邦,天人合,渊源长,循常道,崇节俭······”随着一阵朗朗的阅读声,我在暑假里阅读完了这一本《低碳生活三字经》。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但这些年来,极端的气候引发出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给人类发出的警告。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洗衣水,涮拖把,淘米水,可浇花”,在日常居家的生活在中,水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面对日益枯竭的水资源,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不浪费,循环用,如洗衣服用过的水可以涮洗拖把,也可以冲厕所使用,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这些既可以珍惜水资源,也可以节约开支。
现在,不如让我教大家一个废物利用的“环保精美笔筒”吧,首先要准备报纸、纸巾筒(比较大的为佳)、坚固的纸皮、颜料、一瓶白乳胶。一、先把一张坚硬的纸皮剪成适合的圆形当成笔筒的.底面,剪好后粘在纸巾筒的下面;二、用废报纸折在一起,折成个性形状,排起来粘在纸巾筒四周上(如粘一个小兔子,把报纸折成雨点形状,大的一边向下)剩余的可以做些花草;三、最后用颜料和画笔在上面涂上在丰富的色彩。这样,一个精美的笔筒就大功告成了。
践行低碳的生活只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平凡与不平凡只差一步之遥;我觉得低碳生活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持之以恒。低碳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行动,争做低碳理念提倡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为了美好的未来和美丽的地球,让我们共同创造低碳的幸福生活吧!
读三字经有感4
从一年级开始,我父亲就让我读《三字经》。虽然我当时不知道它的意思,但读起来很独特,朗朗上口。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能够熟悉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一些真相,并逐渐明白我父亲一直鼓励我背诵《三字经》的痛苦。
《三字经》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是曾子杀猪传千古。有一天,曾子和妻子想去市场,曾子的儿子不让母亲走,母亲哄孩子说:回来给你吃猪肉!好不好!”。听了母亲的话,儿子松开了握着母亲的.手。从市场回来后,曾子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妻子看见说:我哄孩子!哄孩子?孩子长大后哄你我怎么办?如何了得!说完曾子一刀杀猪。曾子是《大学》的作者,也是孔子的骄傲门生。即使而有信,即使是对一个小孩。这让我很感动。
让我感悟甚深的是这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玉在工匠的雕琢下,才能尽现它的光彩,成为一块稀世美玉。人也一样,不经历磨练,很难成才。所以呢,从小就要刻苦读书,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第一孝弟,次见闻。知某数,知某文。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作为孩子,我应该孝顺和尊重长辈,尽我所能。所以我现在已经开始为妈妈分担家务了:擦席子,擦家具,拖地,晚上睡觉前敲妈妈的腿,按摩肩膀。让妈妈睡得香,我才开心。
《三字经》是古代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汉学经典。一个人必须多读书才能理解更多的真相。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那就采取行动吧!
读三字经有感5
听说三字经上有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好,习相远。性乃迁。这可能意味着:人们出生时善良,天赋相似,但后来个人环境和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惯和智力会慢慢形成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严格管教孩子,孩子的善良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些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人是善良的。如果不严格管教,就会变坏。
记得有一次,我上幼儿园,下课了,一个同学看到同学不在,偷了她的东西。午饭后,我对他说:你没听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教,性乃迁。他回答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啊。也就是说,人性是善良的。要保持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必须加强教育,包括良好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教育必须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最后,这位同学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好学生。而且,他不仅主动承认自己偷了,还受到了大家和老师的表扬失去东西的'同学也原谅了他的坏品德。
我觉得人的善良是自己创造的,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加强教育,管好自己,多帮助学生。
以后要善良,不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要善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读三字经有感6
我学语言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背诵《三字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我的经典阅读。
一开始,妈妈只要有空就背在我身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没有要求我学习。后来听多了,就慢慢背了。从一开始,我只能背诵人的开始,善良的本性,到教五个儿子,出名,再到长兄弟。”。再后来我就经常和妈妈一起配合背,有时候是一起背,有时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妈妈就对后面的,一句接一句。越来越喜欢背三字经。
看到我背的越来越多,妈妈开始给我讲《三字经》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我特别感兴趣,津津有味地听着。每天晚上,如果你不听这些故事,你就不会睡觉。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决心成为一个尊老爱幼、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用拼音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故事。一有空,我就重新开始《三字经》。那些经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朋友之间炫耀的资本。课间休息的时候,身边总有很多崇拜者。那是我的同学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背《三字经》,听着我讲《三字经》的故事。
读三字经有感7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这让我感觉很好。
《三字经》是一本以三字为文的教育古书。宋代以来,《三字经》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总共有1000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很容易背诵,包括中国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和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简洁。这本书的作者是宋代人王应麟。初始传说是宋朝王应林,明清两代人(如清初康熙时期王相、清末大学问家张太炎)多认定作者为王应林。
《三字经》准确地讲述了如何尊重他人、热爱学习和劳动、尊老爱幼等良好行为,使我们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我家楼下的小峰为例,就说说吧!过去,他不喜欢学习。他调皮任性……但是一年级的一天,我发现他变了很多。我听他妈妈讲,原来是那本《三字经》的功劳呀!就在几天前,小峰的.妈妈给小峰买了一本字经,小峰很可爱。每天拿着那本书,读啊读啊。他不仅看,还学内容!小峰妈妈下班回来,小峰倒了热茶,给妈妈带了拖鞋。因此,我肯定认为《三字经》是一本大功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教给下一代的后代。让我们好好学习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培养一个有礼貌、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尊重老人、热爱年轻人的好学生,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在广阔的宇宙中闪耀!
读三字经有感8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人们耳熟能详,代代传诵。它朗朗上口,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上几句。但是,《三字经》中一个个经典故事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这几天,我认真阅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细细品读《三字经》,我发现书中的每一行字,每一段话,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有教我们学习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精雕细琢,是不能变成美玉的;人不勤奋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意思是一个人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以此照明看书,家虽贫穷,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这让我感受到古人对读书的热爱。没有灯,用萤火虫当灯,家里贫困,也坚持读书,为了长大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古时候的条件那么艰苦,人家学习却那么用功。而今,我们的条件又是何等的优越,所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的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焐暖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读完了《三字经》,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许多,与书为友,其乐无穷!
读书更是一种享受,我愿永远在这书香中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快乐成长。
读三字经有感9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读后感。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
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读后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读后感》。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读三字经有感10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走进浩瀚的书海,遨游在知识的天空,品味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命脉的经典文学著作,绽放文化之花。
《三字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经典文学瑰宝,它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我们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造就了它。《三字经》,顾名思义――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它短小的篇幅里蕴含着许多令人深刻的道理,深深的吸引着许多人,不只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其本身富有的深刻内涵。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不能否认的是《三字经》作为经典文学瑰宝的确是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三字经》里生动有趣的故事吧。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它说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扇扇子,冬天为父亲暖被子。他不仅孝顺,学习也十分勤奋刻苦。反观我们,有许多的同学家境优越却不知感恩,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更是过分,对父母大吵大闹,将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用来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而我们却把他们的恩情当做理所当然,这是不对的。乌鸦反哺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吧,他说的是:一只小乌鸦被老乌鸦哺育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自己找食物,小乌鸦便反过来四处找食物喂养她的.母亲,而且并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死了为止。乌鸦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身黑,很是丑陋,但正是这种被人类厌恶的小鸟却拥有人类都称赞的美德――孝顺。一个小小的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吗?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恩情。孝顺不是说说而已,要化为行动,就像黄香和乌鸦一样,孝顺父母。“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大,这样才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孔融小的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让孔融先拿,孔融却不挑好的,不挑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一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十分高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便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一个四岁的孩子尚且懂得谦让,而我们作为一名青少年是否更应尊老爱幼、谦让有礼。这些故事无不在展现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被雕琢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呈献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却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便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块石头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情,便将卞和请进宫里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的。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勤奋学习,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一个人必须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学习各种常识,方能品味经典。学生最重要的便是学习,也只有学习各种知识,才能体会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宝库;是力量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书籍就是我们最诚挚的朋友,它是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它是良师益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们一起品味经典文学,将其中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文化之花绚丽绽放,让我们在书海中扬帆远航吧!
读三字经有感11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时,因住在墓地附近,学到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语言动作。孟母就把搬到大街附近,孟子便怎天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没磨的玉,玉不磨,怎能成玉呢?我们应刻苦学习,长大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是本好书,大家一定要多读读。
读三字经有感1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字经》。《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大学的王应林。写完这本书后,人们不断补充元、明、清,使它更加完美。
《三字经》让我受了不少苦。大学里的王应林可以短短三个字,让人懂得一个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三个字来表达人生的道理和古代政治的.变化。这本书也告诉了我很多:亲师友,孝父母,尊兄弟等等。这本书包括:教学之道、孝道之叉、名物常识、学习经典、以史为鉴、勤奋学习等知识。我最喜欢的句子之一是:"昔孟母,择邻,子不学,断机织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警告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努力学习!等等。
《三字经》简单易懂,能告诉我们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仁、义、诚、尊、孝",让我很充实,《三字经》是我的老师。
读三字经有感13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文巅,源远流长。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其中,启蒙我,教育我的,是《三字经》
《三字经》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都会受益匪浅。
小时候,爸爸和妈妈在我生日时送给我一本漫画的《三字经》。我整天捧着它,翻着它,简直是喜欢极了!但谁也不知道,我只是欣赏《三字经》中的图画而已。那些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我都不懂。
渐渐地,《三字经》中的图画都已经看腻了。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书店,突然,远处传来的'一阵洪亮的读书声吸引了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样,我拿着《三字经》的碟片,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从此我天天拿着它们。《三字经》是我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告诉着我做人的道理。
书能给我们知识,给我们快乐,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三字经》中,就可以学到许多自己平时从未学到的,看到的。
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读三字经有感14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但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但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搞笑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搞笑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经》不但要背,还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彻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呢!为了对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能够弘扬国学,倡导礼貌,让我们一齐,来理解这本独一无二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吧!
读三字经有感15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和爸爸就开始学三字经了,每天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讲一段,再让我背一段。日积月累,差不多一年,我和爸爸把一整本三字经看完了,也背熟了。
三字经的特点是每三个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记。这本书讲了很多内容,有历史,有读书的方法,著名的人物,还有自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些内容: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上面用三到十的'数,表示了天文、人文、地理、术数、植物、动物、感情、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三字经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呀!
【读三字经有感】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后感12-05
《三字经》读后感03-16
三字经读后感07-18
小学三字经读后感08-20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20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23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18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01-06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