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时间:2024-11-16 16:31: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资本论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篇1

  【作者简介】

  增田宗昭Muneaki Masuda,1951年出生于大阪府枚方市。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文化便利俱乐部)株式会社(CCC)总裁兼CEO。日本同志社大学毕业后进入铃屋株式会社,参与了轻井泽Bell Commons等开发项目。离职后,于1983年创立“TSUTAYA枚方店”,1985年成立CCC公司。

  该公司业务多样,除运营日本全国1400多家“茑屋”(英文名TSUTAYA,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图书、唱片、电影DVD租赁连锁店)之外,20xx年推出跨业种通用积分服务“T积分”,会员人数已达到6000万。20xx年在东京都涩谷区开设了复合型文化空间“代官山茑屋书店”,又于20xx年在人口仅五万左右的佐贺县武雄市改造并运营“武雄市图书馆”,大胆地将“代官山茑屋书店”的理念引入公共设施。该图书馆开馆13个月,进馆人数突破100万人,引起热议。

  【总体感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和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不错。

  以后出差前多多看一些相关书籍是极好的。

  【践行清单】

  1、趁着周末休整用了3个小时时间去了一趟杭州茑屋书店。然后在去的路上回来路上及回来以后把《知的资本论》看完了。

  之前有听过樊登读书讲解这本书,而且在辉哥奇谭公众号内也多次提过茑屋书店,特别关于生活提案的描述有打动到我。

  2、多观察多总结多分享,培养自己的“提案力”。

  3、种草了一批书,比如蔡康永的,以前觉得好肤浅现在觉得真智慧;还有中信出版集团的知中作品全集,安排起来呀。

  【个人摘录】

  “案件不会发生在会议室里,而是发生在现场!!”(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有启发)

  人往往颠倒目的和手段,把手段当成目的。比如说,本来人工作是为了变得幸福。因为觉得要变得幸福,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才通过工作,换取收入。在这里,当然幸福是目的,金钱是手段。但是对不少人而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赚钱变成了目的。他们为了钱疲于奔命,却离幸福越来越远。(牢记初心)

  人为什么会把手段和目的搞反呢?说到底,是因为这样做更轻松。虽然说幸福是目的,但是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却很困难、艰巨。于是,人们无意识地把易于衡量的金钱当成了目的.。

  实际上,自由对人的要求更高,也更难。而被人管理则要轻松得多。所以人才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自由拱手让出,走上被人管理之路。

  现在我们正处在第三阶段,即提案力的时代。提案只有在可视化之后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设计。如果没有将提案可视化的能力,或者说如果不成为设计师,就没有办法增大顾客价值。

  关于提案力:平台有无数。但那些都只是“选择的场所”,而实际在做选择的是顾客自己。如果是这样,那么接下来顾客认可的难道不是“选择的技术”吗?我认为,能够找到对每一位顾客而言价值较高的产品进行提案的人,将会在第三阶段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虽然作者针对提案强调的是设计,但是我同时想到了以下:李佳琦直播间和薇娅直播间、B站头部阿婆主、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头部用户等,就是替很多人筛选或者别人相信他们的筛选,即“选择的技术”)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斟酌、鉴别设计的能力。

  以通过网络处理的大量信息和成本较低的库存为武器,制订作为与顾客接点的实体店的策划,借此创造竞争对手没有的顾客价值。

  要保持自由,需要有使命感。不想做的事就不做,这不叫自由。做必须做的事,这才是自由。

  许下承诺很容易,遵守承诺却很难。要克服这样的困难,必须有感谢的心。人不够强大,所以没有感谢的心,就很难恪守承诺。

  资本论读后感 篇2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即商品;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读后感 篇3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助于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的观念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的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他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四个会圣火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犹记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重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而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也有相对应的客观条件:

  ①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②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③指导、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2)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3)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①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的反应,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②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③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资本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状况下的指导规则。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而《资本论》本身就是一个给我们很大发展空间和完善空间的理论体系,而且其提出的各种哲学理论,更是要求我们不拘泥于教条、书本和经验,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去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借鉴与反思,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发展。当然,对于其中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要勇于剔除,使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断前进发展进步。

  资本论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稻子qo162014-10-20

  相关问题20xx-10-062014-10-222014-12-162014-10-132014-10-27其他回答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绝命天堂20xx-10-21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绝命天堂20xx-10-21

  资本论读后感 篇5

  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经济危机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拉到了百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面前。

  马克思在1867年写的资本主义分析巨著《资本论》,成为今年德国一家出版社的畅销书。除了学者、专家之外,银行家和经理都开始读《资本论》。据说,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读这本书。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百年一遇的资本主义危机,硬着头皮去向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求教,希望从《资本论》中找到一些答案。人们在重新审视它,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发生的,正是百多年前这位伟人所预言的。,这些消息让我不能把重新阅读资本论。马克思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

  抛开传统意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资本论》,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主要在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学者还在继续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风波是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那么我们就要重新了看《资本论》中的内容了,以便于对症下药,看看这次金融风暴在《资本论》里面有什么论述,还有马克思那个年代,是如何考虑金融问题的。

  我仔细阅读了《资本论》,发现马克思也非常准确地提到了金融危机,他认为:金融危机是不是经济危机?在马克思看来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那么金融危机到底与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所以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那么我要继续研读下去,看但独立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现实条件是什么呢?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马克思是如何看的?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所以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本人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把钱贷给了不该被贷的杨白劳,本来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一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事实上,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看看07年的金融火爆,人们都沉醉于投机之中,人们完全成了一个投机者,企图通过投机使自己在短时期内暴富。而社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一切就变得不确定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投机的社会。在金融狂的影响下,工业也不得不过分地集中于短期收益上,正是这种谋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二是“借”。人们为了让自己在今天尽情地消费,就想方设法用明天的钱,“寅吃卯粮”,也就是说向他人、特别是向银行借钱。“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到手的钱,而其中大多实际是“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

  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销。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靠借别人的钱的基础之上,美国是世界上空前的债务国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资本论读后感 篇6

  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个行为只是价值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只可能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不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价值上,而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不可能因交换而发生价值变化,只能从所购商品的使用上发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句话指出了三点:(1)劳动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它既不能离开人体,又不等于人体。(2)劳动力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它只能在运用时,即在劳动时才表现出来。(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不能把劳动力等同于体力。一个白痴和疯子即使有体力,也不能算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质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的前提下,劳动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当作商品出卖,它才会出现在市场上。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可以当作商品出卖,没有别的东西可卖。其实,不仅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货币这些“经济范畴”也都带着历史的痕迹。资本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个“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从这时起,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劳动力价值的要素有三个:

  第一,因为劳动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劳动力生产要以这个活人的存在为前提。活人维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至于这些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是多少,“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所谓正常生活的维持,不仅包含着自然条件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的自然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一个由历史形成的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人是会死的,必须依靠人口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

  第三,使人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这就得花费一定量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改变,劳动力的价值也随着改变。

  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和它的使用价值的让渡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决定的。货币所有者在交换中得到的劳动力使用价值要在使用中即消费中才表现出来,而劳动力的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现在,让我们跟着劳动力买卖双方到生产场所去看一看吧!在那里,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按十足的价格支付的;而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读后感 篇7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透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透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的状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好处——b在续渐地增加。后面的状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资本论读后感 篇8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

  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个性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只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但是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后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资本论读后感 篇9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仅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可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个性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仅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可是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终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资本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3

读后感06-23

人生读后感02-04

《青鸟》读后感03-23

风筝读后感05-31

《简爱》读后感06-14

《干法》读后感06-10

简爱的读后感01-09

《孝经》读后感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