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11-27 20:16:23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四篇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小百科:空气(Air,kōng q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PPT课件(过山车图片、立交桥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PPT出示过山车的图片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树叶模切卡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请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请幼儿按树叶的大小、颜色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样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朋友是谁?你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三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树木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录像、玻璃缸、花盆、水、泥土、杯子、毛巾。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感知洪水的危害。

  1、看录像,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好吗?看看录像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看录像)

  提问:录像里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录像,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提问:

  (1)洪水使人、房子都怎么啦?

  (2)你们看了录像,心里怎么样?

  (二)体验理解树根的作用:

  1、讨论:发洪水的原因:

  (1)是呀,庄教师和你们一样,看了这个录像心里真不高兴,我也很难受,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让我们无家可归。可庄教师就是搞不明白,今年怎么会发这么大的洪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幼儿讲述。

  (3)是呀,庄老师也从报纸上看到,乱砍乱伐树木是发洪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为什么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洪水呢?

  (4)幼儿讲述。

  (5)你们想知道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一):

  (1)你们来看庄老师准备了什么?对!你们看这一半的泥土种了树,那另一半的泥土没有种树。庄老师还准备了什么?(水),这水就代表雨水,等会儿我们用水冲冲看,看看下雨以后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冲的时候,庄老师有一个要求:你自己冲的时候要看清楚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别的小朋友冲的时候,你也要看仔细,等会儿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好吗?好,我们一起冲,先把袖子卷起来。下大雨啦!(幼儿冲水)

  (2)幼儿、老师实验。

  (3)提问:你们发现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没有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得多,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的少)我们再试试看,下大雨时,两边的泥土是不是一样?

  (4)你们本领真大,发现了种树的泥土流失的少,没有种树的泥土冲掉的多。庄老师也想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5)老师冲:“下雨了,下大雨了”“哎呀,真的,没有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多,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少。那为什么种树的泥土冲不走呢?有什么道理吗?”

  (6)幼儿讨论。

  (7)老师祟一棵树的树根,“是呀,大树的树根就像一只大手一样,把泥土都紧紧地抓住了。所以,大雨来的时候,种树的泥土就冲不走了,而没有种树的泥土因为没有大手抓住泥土,所以雨水一冲,泥土都冲走了。”

  实验(二)

  (1)那么,这么多泥土冲走了,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2)出示两个玻璃缸,(一只有很多泥土,一只只有一点泥土)“这两个玻璃缸代表两条小河,一条“河”两条的泥土上没有种树,所以泥土冲掉得多,都沉到这条河的河底。而另一条河两边种了很多树,所以下大雨时,泥土冲掉得少。”

  (3)出示两桶水,你们看,庄老师还准备了两桶一样多的'水。这水代表什么(对了,是雨水)。我们来看看下大雨后,这两条洒会有什么不同?

  (4)下大雨了(把水倒进泥土少的缸里)哎呀,雨水满出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洪水就爆发了。

  (5)为什么下雨下得一样多,一条河的河水满出来了,造成水灾。而另一条河却没有发生洪水泛滥呢?这些泥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讨论)

  (6)今天,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我们今天又知道了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树根有抓住泥土、防止泥土流失的本领。

  (三)内化迁移,爱护树木:

  (1)大树的本领真大,我们要怎么爱护它?我们还要多种树,不把树乱砍掉。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我们就能很好的生活了。

  (2)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大树的本领,我们该怎么办?

  (3)幼儿讨论。

  (4)好,我们一起去宣传树木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让我们先去告诉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也一起来爱护树木。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三篇11-14

【精华】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3篇04-10

大班科学教案03-16

大班科学种子教案10-18

【精选】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四篇04-02

精选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4篇04-03

大班科学教案模板09-11

关于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四篇04-08

关于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三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