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
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
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教师指导古文的读法(速度慢,节奏缓)并范读。
4、学生结合课_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5、全班交流对文中其他词句的理解。
誉:称赞。吾:我。子:你。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或:有人。曰:说。
6、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7、设问: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
——因为他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8、设问: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三、开导活学: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3、小组表演这则寓言。
4、设问:
学习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2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用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的方法理解“粗枝大叶”等成语,并搜集课文的成语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2、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后的感想,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
3、阅读短文《泼水节》。
4、语文大课堂:搜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的方法理解成语,并能搜集成语
三、教学课时:
2课时(不包括习作)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与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一读。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成语的意思。
4、集体反馈。
5、指名任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6、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很多的成语,请找一找。
7、小结。
二、拓展与交流。
1、同学们,本单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和聪明才智。你们读了这些故事有些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样去想呢?首先让我们读一读丫丫他们几个人的.话。
2、指名读一读。
3、你从他们的话中了解了什么?
4、引导学生再读丫丫和宁宁说的话。
5、小结。
三、阅读平台。
(一)了解泼水节,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泼水节
2、你们谁能来介绍一下泼水节。
3、这么有意思的节日,让我们赶紧读一读,去感受一下傣族的民族风情吧。
(二)读文,感受泼水节欢乐的气氛。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初步感受傣族的民族风情。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同学们,我们感受了泼水节的欢乐,又了解了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人民族风情。除了这些民族的风情之外,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谚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
6、指名读谚语。
7、学生练习背诵。
四、总结
今天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民间故事,你们看有的神鸟,有的格萨尔王,有的冬不拉,有的火把节,有的刘三姐。在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呢!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故事会,请各组同学来讲讲你们组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
刚才同学们故事讲的好,能把你们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
(1)组长将填写表格利用投影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
(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
表格一搜集途径
时间小组成员搜集途径(画“√”)具体内容
采访图书馆
上网读物
表格二整理资料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
勤劳、质朴的
勇敢、无畏的
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作为内容办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编辑、记者、优秀小报。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前,最好能背下《谈读书》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前,找《咬文嚼字》的文章,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再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经验、方法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
并思考: 了解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自学、讨论的课堂,教师需要时时监控课堂,帮助学生能顺利的进行讨论,其讨论有实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先想想学生会如何思考,以更好的调控,讲学生所未想,学生能想到的就省去不讲。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说】
互相协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身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协助他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同学看到林园园的缺乏,又要让同学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小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弄明白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⑵ 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⑶ 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2、读讲第2、3、4自然段:
⑴ 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⑵ 指导读对话局部,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理解“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了,只等画树。没有绿铅笔,没法画,所以只好等林园园把画画完,才又一次向林园园借。
“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这是林园园的心里话,她担心李丽使绿铅笔时会把笔尖弄断,实在有点舍不得借。
课件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林园园讲了三个“不要”,总是担心李丽弄坏,或者使用得太费,舍不得借。听了林园园的话,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理解三个“不要”和“连忙”“只画”。 (“连忙”和“只画”,是讲李丽一心想借用绿铅笔,既然林园园肯借给她绿铅笔,就立刻表示同意林园园的要求)
课件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这是林园园听到李丽说要画小草,觉得太费绿铅笔了,所以林园园说:“太多了!”意思是你要用,就只准画树叶。
(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实的语气来读;林圆圆的四句话分别要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在逐句指导后,再组织同学把林园园和李丽的对话分角色有表情地读,根据课件演示配音读等。)
3、读讲第5段:
课件出示课文段落,指名读后,提出考虑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使同学理解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协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课件演示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从而使同学受到思想教育。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林园园和李丽是两个怎样的小朋友?(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
四、书写指导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请同学帮老师找缺乏),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学写。
3、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珍珠鸟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课前: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是一只小小鸟》。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这首歌,你想说些什么吗?
(小鸟太可怜了,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另一种鸟。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珍珠鸟。
2、交流查阅的有关珍珠鸟的资料。
3、出示课文插图,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通过读课文,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三、精读理解,合作探究
1、理解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的句子,体会小鸟的乖巧、可爱。
2、找出文中描写“我”照料与呵护珍珠鸟及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句子,并体会:
⑴ 小组讨论。
⑵ 全班交流体会。
(利用幻灯片中的.图示理解小珍珠鸟对“我”感情的变化过程。)
⑶ 分角色读并表演“我”的举动及小珍珠鸟的反应。
四、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1、读悟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的句子。
2、读中学写小珍珠鸟幸福甜美的梦,感受小鸟对“我”的亲近、信赖。
3、反复诵读,体会重点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4、观察人与动物相互信赖的图片,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
五、师生同唱,激发情感
1、教师总结。
2、师生同唱爱的颂歌──《奉献》。
语文教案 篇7
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1、清晨到了,让我们一起去叫醒晨光的好朋友们吧。
出示第一句话,一起读。
(1)晨光是怎么叫醒风的?它对风说了什么?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演一演?还有谁想扮演晨光和风再演一演的?
(2)小朋友,把你想到的和感受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吧,谁来读第一行吧?
(3)请同桌的两个孩子一块儿学习第二、三、四行,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4)学生用说、演等方式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5)这么多好朋友都被叫醒了,真热闹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2、调皮的云娃娃又会做什么呢?赶快读读第二句话你就知道了。
(1)调皮的云娃娃做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2)谁来把这美丽的景象读给大家听,
(3)红彤彤的太阳放射出万道光芒,喜欢阳光的.小朋友们一块儿来读读吧!
3、引导并出示第三句话,然后想象说话。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阳光下的世界真美呀!谁来把这美丽的世界带给大家?
指导读好第三句话。
太阳的眼睛里还看到了谁呢?出示: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望着------,望着-----------。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难怪说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
三、诵读诗歌,感受美好。
四、指导写字
上节课我们学了四个生字,还有三个生字宝宝等着被你送回家呢。
打开习字册,写“的、阳、处”三个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
2、 感情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3、 理解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原因,体会她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原因,体会她对家人的爱。
教学准备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欣赏图片、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生:圣诞节
师:西方的圣诞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你们知道圣诞节是几月几号吗?
生:12月25号
师:你们了解圣诞节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1、出示图片欣赏,了解圣诞节。
(圣诞节到了,人们在圣诞树上挂满了什么小礼物,多漂亮啊!这是圣诞节大餐,有什么火鸡、烤鹅,多丰盛啊!在这团聚的节日里,大家互相赠送什么礼物,希望能送出自己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多温馨啊!还有慈祥的圣诞老人,赶着驯鹿给孩子们分发什么礼物,多幸福啊!)
师:圣诞节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啊!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个发生在美丽的圣诞夜的故事吧!
2、出示给予树:
师:谁来读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
师: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
3、出示给予注音:
师:多音字给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
生:gěi
师:咱们仔细地来看看,写予要注意什么?
生:与矛的区别,不要多一撇
师:请小朋友拿出手,跟老师一起课题写到黑板上
4、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23页,在课题下面写写予,注意写字的姿势要正确。
书写予。
二、走近文本,初知大意
师:《给予树》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地读读课文。
出示: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请教同桌或借助拼音帮忙;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1、自读课文,个别指导。
师:请小朋友看看大屏幕,课文中这几个比较长的句子你们能读通顺了吗?
出示: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有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2、自读,指名读(正音,读好生字)齐读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可以借助老师给你的这几个词语简单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出示:20美元 50美分 棒棒糖 洋娃娃
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20美元买礼物。金吉娅买了一些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送给哥哥姐姐,却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
三、走进文本,解疑悟情
(一)感悟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
师:金吉娅给哥哥姐姐买了棒棒糖,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那哥哥姐姐们都买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
师:他们买了这么多这么好的礼物,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开心、兴奋、/article/兴高采烈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他们买了礼物后兴高采烈的句子吗?赶快找一找。
1、读课文,找句子。
指名读句子
2、出示: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师:谁想读读这一句?
指名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体会。
师:请你( )地读一读。2名
师:从你的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 ),尤其是兴高采烈这个词,读得特别到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升初教案12-15
语文教案11-13
小学语文复习教案11-20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26
小学语文教案11-30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06
【精】小学语文教案01-07
【热】小学语文教案01-11
小学语文教案【荐】01-13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