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0 08:03: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1

  (一)摆正教和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也一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和学的矛盾。教和学这对矛盾处理得如何,往往以学生学得是否积极、是否主动为重要标志。

  假如我们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给予“的过程,采用灌输的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学得被动,就是对教师来说,也不能称之为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教学也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它与物质产品的传递是不同的。物质产品的传递具有给予的性质,即你给我就得,不给就不得,多给就多得,少给就少得。作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却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讲学生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所以,教学并不是给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教学呢?我认为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

  是给予还是获取,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积概念及体积的求法,还要注意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预备齐”背诵和发展空间观念毫无联系。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教这个概念时,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桌上。然后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犹豫豫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我立即肯定他们观察得细致,并说:“我倒的水就是同样多。”

  然后,我拿出一个东西放在一只杯子里,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说:“看到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这只杯子里。”我又问:“好好看一看,你们还发现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说:“您把东西放进杯子后,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您放进去的东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挤上来了。”

  我又拿出一个东西,把它放进另一只杯子里。问学生:“这回你们又看到什么了呢?”学生说:“看到您把一个东西放进了另一只杯子里,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还高。”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们果断地回答:“肯定后放进去的东西个儿大。”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物体要占据空间,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的差别等,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什么叫体积,我确实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了发展。这比起简单叙述什么叫体积和背诵几遍定义就好得多了。

  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首先就要改变“给予”的思想,需要确立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的思想。

  1.引导学生获取,就要培养学生的获取意识。

  不少老师对我讲,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说实在话,我最害怕的就是学生在上课时死气沉沉,沉默寡言,无动于衷。我把课堂气氛,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温度计。活跃是获取意识强烈的表现,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动参与的标志。因此,在长年的教学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论哪堂课,我都要反复研究如何开场,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循环小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临近结束时引进的一个概念。教学时,我先出了三道题让学生来计算。学生一看都是除法题,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简单。第一题是,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学生计算起来当然没有问题;第二题,虽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尽,学生刚刚学过,也感到容易;第三题却一反常态,无论怎样计算,也得不出一个精确的商。

  水平高的学生,首先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中有的人问我:“第三题是不是出错了?”我也就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气地对他说:“我没有出错,请看看是不是你抄错了?”他们只好又投入到计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被第三题难住了。他们问我:“第三题得计算到哪辈子?”我指着计算速度慢的学生说:“你看他多么认真,遇到问题别着急。”

  水平最低的学生,面对第三题也计算不下去了,他们说:“这道题我不会。”

  好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出现了。学了多年的除法,居然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决?这种想学、要学的心理,也就是获取的意识。他们有了需要,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这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

  2.引导学生获取,还要创造有利于获取的具体条件。

  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尽管十分重要,但毕竟是仅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还不等于发现了规律,获取了真理。要引导学生获取,还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取的具体条件。

  我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上的升华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学生创造出这些条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现。

  首先,我要求学生随便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

  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

  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需要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

  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

  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我又说:“不过我有点不满意,就这么个数似乎想的时间太长了。”

  学生有点委屈,因为这不是运用口诀,可以脱口而出的。

  不过我故意不去理会他们的情绪,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的表情是惊奇的。

  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

  他们一计算,立刻惊喜了,并大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

  我说:“这太简单了。我说516能被3整除。”同时把这个数板书出来,接着说:“看着这个数,你们也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数来。”

  因为这是照猫画虎,学生自然会说:“561,156,165,651,615。”

  我把这些数也板书出来,并问学生:“你们说的这些数,也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

  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这种把握。

  我又让他们计算一下,证明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他们兴奋极了。

  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沉思着。

  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观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

  他们发现,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变化,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

  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变化。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现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想了一下,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会变。

  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

  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12。有的学生高兴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我又回到他们原来说过的27,有的学生不等发问,就说:“72也能被3整除。”

  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

  他们说:“7加2,2加7,全是9。”

  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我认为是启发,还是注入,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所谓过程,也就是操作的过程,观察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等。所谓结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结论。

  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结果”以“过程”为基础,其次是“过程”以“结果”为目的。它们之间应当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认识上的自然升华。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反映出这种倾向,注重的也是结果,对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视不足。

  我曾做过一次调查,让一年级的学生计算4+3这道题,他们几乎都做对了。我又把他们找来,一个一个地询问,由他们说出是怎样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学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们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说:“4和3可以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们以吃苹果吃糖等为例,进行思考。譬如说:“上午我吃了4块糖,下午我吃了3块糖,一天就吃了7块。”

  再有是半直观水平。他们伸出一只手的手指头,然后就说出5、6、7,这样数出结果。

  最后一种是全直观水平。两只手都伸出来,一只手伸出4个手指头,另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头,从头数到尾,总算也得出了7。

  这项调查,生动地说明,质量的含义应当是,采用最佳策略,获得正确结果。显然,忽视过程,忽视策略,决不是正确的态度。

  为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

  例如,12=223。

  学生能够说出12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仍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

  例如,18=233。

  学生能够说出18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6、9、18。

  第三步,把两个式子中公有的质因数2圈起来。

  然后问学生:“12有质因数2,18也有质因数2,这说明什么?”

  学生指出:“这说明12和18都有公约数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3圈起来。

  然后问学生:“12还有质因数3,18也还有质因数3,这又能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这说明12和18还有公约数3和公约数6。”

  我又问:“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学生回答是6。

  我又引导他们观察,这个6是怎么得到的,结果学生发现,它是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

  (三)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毛主席把它称之为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一些数学教师对于认识上的第一次转化,是比较重视的,但对于第二次转化的重视程度有时显得不够。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主要是通过练习。老师们天天布置作业,怎么还能说重视不够呢?实现第二次转化主要靠练习,但练习不一定就能实现第二次转化。这要看我们练什么,怎么练。假如模仿性太强,假如大有“请你照我这样做”的味道,就是练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么大的意义。

  我认为,为了促成认识上第二次转化的练习,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超纲,不超教材,即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解决。第二是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个土豆带进了课堂,请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

  起初,学生们都愣住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土豆的形状太不规则了。

  我承认没有什么直接的办法,但仍坚持由学生开动脑筋。

  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发言了。他说:“您把这个土豆让我带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变软了。这样我就可以拍一拍,挤一挤,使它成为长方体。这样就能计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改变物体形状而不改变物体的体积。

  又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又站起来了。他说:“您给我一个天平,我先来称一称这个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小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我想这个土豆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土豆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说:“你是根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我相信,以后学习比和比例时,你会更出色。”

  第三个学生又发言了:“您给我一个容器,譬如是个圆柱体形状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径,这样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体积。把土豆放进水中,再量一量现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这节课上得特别活跃,不少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还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都有尺子吗?”学生一边举起手中的尺子,一边说:“这不是尺子吗?”

  我又问:“你们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吗?”

  学生说:“尺子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

  我立即拿出一张纸,把它交给了一个学生,请他量一量这张纸有多长。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宽。”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还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厚。”

  他两只眼瞪着我,说:“这么薄的纸怎么量呀?”

  我说:“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但当它们太短太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知道长度了。你们说对吗?”

  学生不同意我的说法,但一时又没有什么理由来说服我。热烈的小组讨论便开始了。

  终于有个学生发言了:“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实在是太难了,要是量一叠纸就好办了。”

  我立即让他停下来,指着另一个学生问:“刚才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学生点点头,对我说:“我听明白了。假如我们去量100张纸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那一张纸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吗。”

  我又叫起第三个人:“他们俩说的有道理吗?”这个学生对我说:“有道理。他们是根据归一的方法来说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为什么说这是归一的思路。学生发言是很踊跃的。

  上完这节课,学生对于“归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据例题,解答几道有关拖拉机耕地的题目这样的水平了。

  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还有许多,就是在不断地摆正这些关系中,教学才得以发展的。

数学教学反思2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教学反思笔记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3

  树勋中心小学朱建琴

  本学期,我的收获很多,这里浅谈两点: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创造性地学得益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数学活动的同时,尝试学会对数学教材进行“再加工”。如: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课的一开始我就结合本班认输让学生体会一亿人有多少个像我们班级大,然后再告诉学生本校学生总人数,让学生再来体会一亿人大约哟多少个我们学校那么大。这样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积极选择,有效实现“创新化”建构,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本身所蕴含着的创新教育因素,真正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学材”,使教材潜在、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学生显性、现实的创造力。

  2、教师要关注数学基本结构的教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数学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的掌握为基础的,可以说学生对数学基本结构掌握得越全面、扎实,他们的类比、迁移、举一反三、求异创新的能力就越强。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点拨和引导学生提炼“知识背后的知识”。当然还应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系,积极为学生构建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和智慧的舞台。如:本课结束前让学生来总结,描述“一亿有多大”,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善、清晰的印象,发展学生的数感、获得一亿有多大的真切体验。

数学教学反思4

  新课标强调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新课一开始,就出现生动、美丽的“秋游”的故事情境,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地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图画应用题的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教学要点,突出图画一一语言一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复习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图画中找出。教学的切入点在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复习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写出算式和结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图画、语言、算式三者中突出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有机组合。通过教学和练习,使学生初步知道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答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叙述图意时,却总是把要求的问题直接说成了答案,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来3个,还剩4个。”我意识到,是我之前的数学,认识加减法时用3句话叙述图意时,没有让学生提问题,使得学生对现在的学习造成了负迁移,显然这以前的教法是存在问题的。后来我就只有多次强调这个“?”的含义,最后才使得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说出问题。

数学教学反思5

  今年是小学教学的最后一年,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进生的问题最大:

  1、

  尽管我在后进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预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2、

  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3、

  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①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没有养成;②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养成。这是让我非常头疼的问题,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由于审题不细致导致错误,让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没有养成。他们做完题目后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底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懒于检查。

  望来年,能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教学反思6

  小学阶段,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以我现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方法,更有甚者连练习题都不愿意做。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这样差生会更差,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差,不让学生掉队。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避免失误。

数学教学反思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左,右”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可以清楚地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方位关系不太容易分清。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左,右”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左,右”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先创设问题情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然后让学生举一举,摸一摸,拍一拍,跳一跳,找一找,说一说,等游戏活动体验左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对“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数学教学反思8

  从2月10号至今,已开展了六周的线上教学,现将我班数学学科的学习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式

  (1)首先由学生进行名师课堂的学习,我陪同大家一同观看,对一些重难点会以图片的形式发给学生,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2)上午上完课以后,布置相关作业,学生先完成相关作业

  (3)批改作业,并于当天晚上8:00进行评讲,除了周六周日,几乎每天都会进行讲解,并将当天名校课堂的重点再进行补充说明。

  二、学习效果

  就线上教学而言,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难于把控,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未知,家长的监督未知,并且由于后期的复工,很多家长已经上班,对学生的监督几乎没有,但也不排除有部分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强,能很好的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及作业。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采取了每周一次的检测,总体来看成绩优异的同学几乎未受到上课方式的影响,而少部分同学的成绩下降的较为厉害。

  三、网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效果会打折扣。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学,所以整个教学过

  程缺乏学生的参与、互动,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不能充分了

  解,尤其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家长督促不到位的学生,老师很

  难预测到其学习效果,课堂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2、作业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刚才提到由于是利用名校课堂上课,结束时间稳定在下午3:50之前。从课程结束到晚上八点开始讲解作业,每天收到的作业不超过40份(班级共55人),但在讲解完之后每天的作业提交量接近100%,只有一两个同学不定时的会不交。

  3、测试结果不尽人意。

  从每次的周清成绩来看,较上个学期的期末成绩有所下滑。从成绩便可看出学生在家的自学效果和自学能力的差别,也能

  分辨出哪些同学是认真在学习,哪些同学因为情性只是假装在学习

  面对不断延迟的假期有些同学从原来的期盼开学,想认真学习转变成了现在的放纵我想疫情过后,学生就会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自律的会越来越优秀,超前一大截,不自律的,各种糊弄假学,就会遥遥落后,而这种落后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逆的。

  四、网络教学心得

  时代在进步,作为教师更应该进步,更应从多方面完善自己,无论是教学功底,还是知识的全面性,专业性,还是各种网络辅助教学工具。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实践。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我深知自己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问。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样坚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反思9

  <<两位数加两位的估算>>是二年级上册百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教学完这一课我总感觉有某些地方不对劲,甚至是很牵强的讲完了这一课,听了主任及几位老师的评课,自己再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现总结如下:

  一充分备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

  刚开始备课时我觉得这一节太简单,也就理出了大体的流程,并没有考虑学生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结果在课的一开始,我问学生怎么处理旧电池时,学生的回答是我会用旧电池做手工,当时我想是呀,我小时候也用旧电池做玩具,可旧电池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因为备课准备不充分,也就没有把握指出这种做法的对错,而是糊里糊涂的进入了下环节,我觉得这是没有充分备课的结果,如果知道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也就能承受机地告诉学生他的这种做法的对与错。

  二教学中应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估算主要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加强估算”重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习惯为重点。在教学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较多尝试估算的机会。把估算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我只注意了学生学习中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训练,忽视了生活中的估算,导致了这堂课枯燥无味,学生学的不积极主动而且对于估算的目的,他们更不明确,试想如果课的开始如果这样做“同学们你回头看一眼,你能估计出共有几位听课老师来听课”学生肯定很有兴趣,老师在顺势利导估算在生活中作用很大,在学习中估算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这样做学生会感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反思10

  学习--实践--反思,是提高水平,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就课堂教学而言,课前阅读教学用书、教参,是教师常做的“学习功”;备课、上课则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实践功”;教学后的“反思功”,却常受忽略。改孔子语曰:“教而不思则罔”,正是这个原因,阻碍了不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课后写教学札记的作用不言而喻: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师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改进教学,促进自身素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另一个角度讲,一线教师经常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实践、改进,在教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修改,无疑积累了一份宝贵的资料,或许还能成为一篇实用性、指导性兼备的优质小论文。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许多教师都觉得无从下笔。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教学中的疏漏、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的技能。。

  (三)重点、难点把握如何。

  课堂教学如无重点,无主次,从头解说到尾,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非易事。

  (四)教学方法合理与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用得不好,适得其反。

  (五)处理问题是否得当。

  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变不利为有利,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 “教而不思则殆!”愿反思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札记”。

  如何写教学札记

  学习--实践--反思,是提高水平,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就课堂教学而言,课前阅读

  教学用书、教参,是教师常做的“学习功”;备课、上课则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实践功”;

  教学后的“反思功”,却常受忽略。改孔子语曰:“教而不思则罔”,正是这个原因,阻

  碍了不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课后写教学札记的作用不言而喻: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失

  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师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改进教学,促进自身素质发展,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从另一个角度讲,一线教师经常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

  不断实践、改进,在教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修改,无疑积累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或许还能成为一篇实用性、指导性兼备的优质小论文。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许多教师都觉得无从下笔。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教学中的疏漏、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

  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我合理重组教材,创设了“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将角合理分类,并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的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是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的。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数学教学反思12

  参加本次骨干培训我收获了很多。和各位老师的讨论我们彼此收获不少,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平台给我们准备的学习资料也对我们起很大的帮助。

  今年,我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并且前段时间参加了骨干培训。目前学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就此,我作了以下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的逐步提高。在教学中也应适时反思教育的得与失,消去弊端,得到益处。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适应中考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我的讲解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比例还较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其实,应给学生反应的时间。

  2、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中考热点和中考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这些都要求他们课余时间做了。

  3、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由于想抓紧一切时间去讲解,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

  二、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复习出现了许多问题。

  1. 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数学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数学复习缺乏系统性,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

  2. 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课堂上不跟老师的安排进行。

  3.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是平台里我们热议的话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一些高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

  2、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3、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内容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计算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4、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是抓住课本,有效复习。教材和教学大纲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二是系统归纳,分清脉络。在总复习时,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上千的题型,通过复习,要使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计算证明,小到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网络图”。

  三是专项练习,有的放矢。对于以往总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与训练,搜集、积累学生平时在各方面出现的错误,逐题突破。

  四、复习提示和建议。

  在复习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错题,把试卷和做过的练习题里的错题整理出来,专门抄写在一个本子上,及时订正反馈。教师要加以选择,并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做基础知识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关于阅读理解,现在出题内容越来越接近生活,因此,学生复习时应加强练习,广泛接触各种题型,拓展知识面,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可减少中考时的答题失误。

  总之,中考数学复习阶段非常重要,复习可以查漏补缺,能使知识达到系统、全面。虽然我们已经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指导的紧迫性,但是离相对满意的数学课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和轻松面对中考作出更大的努力。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考前辅导必不可少。做好学生的心里辅导,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成绩。

  以上,是我本次学习和平时积累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我们教师的自身提高,大家交流意见,取长补短。相信在以后的教学里会对我们帮助很大。记得几年前的培训,当我用学习来的新方法教课,学生乐于去听,积极参与。同时,我们教师也是在提升自己!

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在本课中,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例题或练习题插图一般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题目中往往只明显出现一个条件和问题,另一个条件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这方面虽然是教材设计精彩之处,但往往也是老师最难教的地方,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缺乏知识的积累,对数学知识中的条件与问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图意及所求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也是教学的关键与重点。许多学生在观察了插图后都能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图意,由于是生活中的实景,学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较快地列出算式。但学生只能简单地将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相对应,合起来用加法做,而吃掉、用去、减少几个都用减法表示,对于减法的含义,学生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对于《用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先请学生说一说这张图提供了什么信息,是文字告诉我们,还是你从图中找的,找到图文中最准确的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然后逐步帮助学生理清图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这类问题应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达到学生正确列式计算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从“读”中让学生找出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还要做好以下两点:

  1、在设计问题上要下功夫,突出问题的难易层次,要激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节课中提问题的人始终是班上学习好的几名学生,其他同学的参与度不高,或只是想提出简单的问题,怎样真正调动学生爱提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这一点需要加大力度和投入。

  2、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任何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合理安排留给中下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启发学生从能够提问题到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到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数学教学反思14

  一个班上总有几个让老师特别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对于这种现象我没有过多的在意,对于他们的严重违纪行为我也只是说几句,总感觉自己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处理恰当,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有时候把我气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惩罚他们几下就算罢了,还怕处理重了影响学生情绪。对于非正式群体就更没办法了,感觉他们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拘无束似乎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而我只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批评他们几句,教育几句,希望他们从此改正,但效果却是因人而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词语:因材施教。(反思: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共同执行。可通过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更多的是照顾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准备实物,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讲的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多用这些实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扩展他们的思维,用具体的实物去帮助孩子们思维的延伸,这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俗话说,手脑并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学挂图,教学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学器具,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反思1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05-08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0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05-08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3-04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2-26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02-25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02-23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1-06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01-02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