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2-18 01:29: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通过理解重点段落,向白杨和“爸爸”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难点:领会爸爸给孩子介绍白杨树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是宁强人吗?那你们举得宁强的山怎么样?水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出示宁强风光图,引导至山好、水好、环境好)

  现代社会,由于一些地区的环境被污染,很多人做梦都想这生活在像我们宁强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但这个地方你们觉得怎么样?(出示大戈壁图片;引导至荒凉)可就有人愿意在这个地方工作,并且还带上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就像这大戈壁上生长的这种植物白杨一样,深深扎根在这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白杨有关的课文:《白杨》 板书:白 杨 (要求齐读课题)

  二、感悟白杨

  1.同学们,《白杨》这篇课文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这样讲了什么?

  2.爸爸是怎样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爸爸”评价白杨的语句。

  (学生读完后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询问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引导至“爸爸”评价白杨的话,要求学生齐读并数数总共有几句话。)

  (1) 出示第一句话

  提问:“从来”是什么意思?“直”有什么含义?(引导学生抢答,并评价学生的积极精神)

  白杨本来就是这么直说明白杨:本性正直(板书)。

  (2) 出示第二句话

  提问:白杨选择生长地方吗?从文中的哪儿可以看出来?那文中的白杨生活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求在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句子。指名读画出来的句子,询问有无不同意见,引导至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齐读,并思考他们的.生长环境怎么样?用一个二字词语来总结:荒凉。)

  正因为白杨不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因此才能在如此荒凉的大戈壁生长,请同学们再联系这句话(这屏幕)说说白杨有什么样的品质?

  (指名回答,教师予以积极表扬)

  (3) 出示第三句话

  要求齐读,读完后接着问:他们面对雨雪怕了吗?面对洪水怕了吗?雨雪和洪水就相当于困难,面对困难而不害怕我们称之为什么?(坚强)面对这些困难白杨放弃生长了吗?面对困难而不放弃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屈服。总结起来叫:坚强不屈

  小结:通过我们的认真研究发现白杨的优秀品质真不少,说实话,老师真的很佩服这些白杨,对它们是一种崇敬,谁能带着这种崇敬有感情的读读这个自然段呢?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但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从文中的哪儿可以看出来?赶紧照出来告诉大家。(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

  2.爸爸到底在干什么,孩子们知道吗?(不知道)那他们知道什么呢?(要求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教师予以引导,并肯定学生的见解,并出示课件。

  同学们现在想想孩子们可能知道什么呢?(要求同桌之间根据三个“只知道”分开来想象“不知道”进行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情况,合上课本师生一起总结。

  3.爸爸把孩子们带到新疆是想让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和爸爸一样建设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写法

  1.要求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大树象征着什么?小树象征着什么?

  2.思考:陷入沉思的爸爸为什么嘴角突然有了微笑?

  (“大树”其实就是象征着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小树”其实就象征着孩子,大树呵护着小树,就相当于爸爸培养着孩子。小树能长大保卫隔壁,孩子也能长大建设边疆,奉献边疆。其实这也正是爸爸的心愿。)

  3.同样具有白杨品质的爸爸更值得我们崇敬,请同学们带着对爸爸的崇敬再次朗读这一段。

  4大树象征着像爸爸这一类建设边疆的工作人员,小树象征孩子们,这种借着事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借物喻人。

  五、课堂小结

  五十年前的新疆那真的是一片荒凉,而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询资料去了解了解现在的新疆。去看看新疆在一代代建设者的辛勤建设下变成了什么样子。

  板书:

  白杨

  本性正直

  不择环境边疆建设者

  坚强不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

  3、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4、懂得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关心别人。

  【课前准备】

  1、课件。

  (课文插图、重点词句、歌曲《生日歌》)

  2、了解班里学生谁将在这几天过生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得知一个秘密──今天是某某同学的十周岁生日。让我们一起为他祝福,好吗?有请小寿星。

  2、课件出示大蛋糕,在伴奏声中齐唱《生日歌》。

  3、亲爱的小寿星,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

  小朋友们,你们过过生日吗?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

  4、提起过生日,大家都很高兴,看看这些小朋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5、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们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揭题、读题《17可贵的沉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读一读课文,想想小朋友们为什么都沉默了?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正音。

  3、再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第一幅画?哪几个是讲第二幅的?

  父母知道孩子的`生日 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

  我们已经找出两幅图的有关内容,你喜欢这里边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把它找出来,读一读,看谁读得认真,读得好。读后还可以跟同学交流。

  三、自主探究,品读体会

  1、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幅图的相关内容)

  ⑴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理解异口同声,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⑵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读出孩子们“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的样子,体会他们欢乐、骄傲、得意的情绪以及教室里热闹的气氛。

  ⑶ 前排的孩子回过头往后看……父母祝福:

  对“索性站了起来”“几乎所有的孩子”等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2、引读: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老师点起数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大声点数,“1、 2、3……15、16、17”,同学们看书,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怎么样?接读……

  小结:

  多么幸福啊,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

  (板书:感受父母的爱。)

  3、交流、指导朗读:

  (第二幅图的相关内容)

  孩子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那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⑴ 出示第二幅图,读有关句子,学生评读:

  (你喜欢读哪句话就读哪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待会大家评一评。)

  “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重点抓住:安静 依然安静、沉静 )

  “教室里寂然无声……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请同学们把教室里静悄悄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⑵ 在读中感悟孩子们的内心: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

  看图说话,展开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沉默了,在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可能想: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那么关心我们,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

  ⑶ 是啊,老师又问了爸爸妈妈的生日,还问了有没有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这时,孩子们沉默了。在沉默中,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出示句子:

  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板书:回报。

  (抓终于懂得、个别读、齐读)

  4、现在你能不能说说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可贵的沉默?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亲人就在我们身边,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准备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感受

  父母的爱

  回报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1-10

教学设计方案10-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07-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1

分数教学设计方案11-09

教学设计方案(精华)11-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14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2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08-27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