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8 19:30: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范文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范文13篇

  教学设计范文 篇1

  教学内容:教材P5~10,幻灯中的服饰图。

  教学目标:

  1、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

  2、学习对文字和图形进行简单的修饰;

  3、比较三种插入图片方法,了解其不同特点;

  4、了解更多的方法,使幻灯片靓丽。

  教学重、难点:

  1、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

  2、学习对文字和图形进行简单的修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服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制作民族服饰幻灯片,以此向人们宣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二、讲授新课

  1、自制民族服饰幻灯片

  老师对照PPT一边操作一边指导,学生一边听一边上机操作。

  打开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的标题

  插入图片

  插入一张新的幻灯片,选择合适版式后,再插入图片。

  插入图片的方法: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 片”选项,单击”来自文件”

  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1、选择图片,拖动图片四周的控点,改变图片的大小

  2、拖动图片调整其位置

  选择图片,拖动图片四周的控点,改变图片的大小

  拖动图片调整其位置

  插入新的图片,调整叠放次序

  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叠放次序”选择“下移一层”

  在图片

  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叠放次序”选择“下移一层”

  小提示

  插入的图形将被分成不同的“层”。先插入的默认在下一层,后插入的默认在上一层。当不同层的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时,上一层的图形就会遮盖住下一层的图形。对一个图片执行了“置于顶层”命令后,以后不论将它置于何处,始终在顶层,不会被别的图片覆盖,除非你又对其他图片执行了“置于顶层”命令。

  为图片配上对应的文字,选择合适的“设计模板”

  幻灯片的背景设置

  对图片进行修饰

  如果你对幻灯片中插入的图片不满意,可以对它进行缩放、裁剪等操作,还能够改变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单击插入的图片,然后在“图片”工具栏中选择相应的操作。

  完成幻灯片制作,保存文件

  想想看,应该怎样操作?

  三、学生自主探究

  插入图片方法很多,你已经学过的就有两种。一种是点击“插入”菜单,然后在“图片”选项中选择“来自文件”;另一种是在“绘图”或“图片”工具栏中选择“插入图片”按钮。

  请你试一试另一种方法:在浏览图片时,“复制”一幅图片,再“粘贴”到幻灯片里去。比较这三种方法,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使用图片工具栏里的其他工具,对图片进行不同的修饰。

  插入了图片、剪贴画、自选图形,确实给你的幻灯片增色不少。你还能够发现其他的办法,能使你的幻灯片更靓丽吗?

  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是在上期学生初识PPT软件基础上的`深化学习。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的方法;并学习对文字和图形进行简单的修饰。涉及调整图片大小、叠放次序、配置图片说明文字、选用模板、背景设置及图片修饰;最后,探究比较三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有关插入图片的操作,教科书都有较图示例指导。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认真的应用每一项功能。试一试它们的作用以及效果。

  课堂中,发现很多学生仍在不断的浏览网页,寻找满意的图片。几乎没有按照教材的引领,去探究对图片进行处理的方法。此时,我才意识到,本教材每单元分三次活动展开的妙处。每个第一次活动都是第二次活动学习的准备。也就是今天课堂中出现的收集、准备活动。只有做好第一次活动,才能更好得学习掌握第二次活动中要求的学习内容,造就一个真真的PPT制作高手。

  而我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认真检查指导,让学生切实完成教学目标,为本次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一次活动教学中,如果学生按要求收集到了各种服饰图片,文字说明,并形成了文件。今天的课堂他们就会选择“来自文件”的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然后按照教材的引领,探究对图片进行处理的各种方法,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从而明确收集整理资料,形成文件备用,是制作精美幻灯片的必要准备,引起高度重视,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表达的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米佳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米佳许下的几个愿望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透过米佳的愿望感受到米佳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受到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的熏陶。

  [教学准备]

  了解四季的特点,感受不同季节的美丽所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教师板书:米佳的愿望。提示注意“愿望”的书写,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说说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米佳是谁?他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提这些个愿望?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集体正音。

  生词认读:佳节、夏天、芳香、苹果、梨子、真逗人、满脸通红

  重点认读:巴不得、黄澄澄、乐呵呵、五彩缤纷、兴高采烈、果实累累、。

  4、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顺课文。

  5、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关于米佳的什么事?

  6、回答课前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7、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

  1、自由学习,同座相互指导识记和书写。

  2、教师强调:“印”第一笔是撇,“诉”的点不要写掉了。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4、评价书写情况。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米佳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用“——”找出米佳的愿望。

  2、学生板书米佳的愿望,

  3、用书中的语言,米佳的心情说说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愿望。

  4、交流喜欢不同季节的原因,相机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米佳偷快的心情,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提示:学习段落。

  (1)冬天里米佳可以乘雪橇滑雪、溜冰,多有趣啊!你们在冬天里都做些什么?

  你们感到高兴吗?谁来读一读这个部分呢?

  (指名读、小组读。)

  (2)每年春天,我们都会走进大自然,欣赏美丽的景色,回想一下,春天都有些什么景色?

  (学生自由交流春天的景色)

  有感情的朗读这段内容。

  学习描写夏天的段落。

  (3)夏天里,米佳玩得痛快极了,他都在干嘛?

  (引导学生读:他采浆果,捉小鱼,在芳香的树阴下翻跟头。)

  我们最喜欢在夏天做什么?

  (可以到池塘边听青蛙的歌唱,到树荫下听金蝉的鸣叫,到草丛里捉蛐蚰,到游泳池里嬉戏游水,还可以躺在床上,数着天上那永远数不完的星星。难怪米佳会满意地对父亲说——

  朗读描写夏天米佳活动的语句。

  (4)学习描写秋天的段落:

  他兴奋地对父亲说,应该怎样说?

  5.讨论:对比米佳的四个愿望,说说它们究竟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理解:愿、巴不得都是“希望”的意思。

  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正因为有了四季的交替,我们的心中才会充满梦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色彩。

  三、课外延伸,积累词汇

  大家都收集了许多描写四季的精彩句子,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学设计范文 篇3

  一、有关资料

  1.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本文的作者杜牧,时年仅23岁,他有感于当时的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就曾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的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示,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2.关于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关于“赋”4赋

  赋,文体名。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或称“不韵的小诗”。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顺便提到,“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喜袭用。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是“赞”“颂”的意味。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

  4.“辞人之赋”和“诗人之赋”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杜牧这篇赋是典型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在晚唐,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易的。晚唐律赋中,不乏咏古伤今之作。洪迈在《容斋四笔》卷七中指出:“晚唐士人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他列举了当时名气很大的赋家黄滔的作品,如《明皇回驾经马嵬坡》,其中有“日惨风悲,到玉颜之死处;花愁露泣,认朱脸之啼痕”等句子。但这种赋大率是抒发思古之幽情,没有更多的影射社会现实的内容,因而只能名噪一时。而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课文导读

  (一)知识、能力积累

  1.字、词积累

  (1)注音

  廊腰缦回(màn)妃嫔媵嫱(yìng)霁(jì)

  鼎铛玉石(chēng)剽掠其人(piāo)辎铢(zīzhū)

  在庚之粟(yǔ)迤逦(yǐlǐ)辇(niǎn)

  (2)词语解释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王、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之君,这里指

  六国。毕,完毕,这里指六国为秦所消灭。四海,指天下,即全国。一,数词,这里用

  作动词,统一。兀,光秃。

  ②钩心斗角:钩,名词作状语,表示状态、方式,像钩子一样互相联系。心,屋心。斗,

  像兵戈相斗。角,檐角。这里用的是它的本义,形容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现在用来比喻

  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写作“勾心斗角”。

  ③盘盘焉:盘盘,盘旋曲折。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动词,这里作名词,收藏的物品。经营,动词用作名

  词,经营之物,指金玉珍宝。

  ⑤剽掠其人:剽,抢劫、抢夺。掠,掠夺。其,他们的。人,民,指老百姓。唐代为了避

  李世民的讳,改“民”为“人”,下文的“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复爱六国之

  人”,与此相同。

  ⑥奈何取之尽辎铢:奈何,为什么。尽,形容词作动词。使……尽。辎铢,古代的重量名,

  一辎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少极细微。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楚人,这里指项羽。他于公元前206年攻入咸阳,并焚烧了秦的

  宫殿。可怜,可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不暇,来不及。前一个“哀”作哀叹解;后一个“哀”是

  为动用法,为……哀叹。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两个“哀”都是为动用法,为……哀叹。鉴,

  以……作为借鉴。第一和第三个“后人”义同,是秦以后的人,这里主要指的是唐朝的

  统治者。第二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殡媵嫱”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势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导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三、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四、课文重点图解

  第一段,规模和气势概括介绍:

  宫殿的规模宫中的楼阁廊檐

  宫中的长桥复道具体描绘突具排比

  宫内的歌台舞殿出体夸张、

  来历: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池秦描比喻

  宫人人数:明星荧荧……焚椒兰也的写

  第二段,命运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奢

  宫的生活来历“六国剽掠其人,秦输来其间靡

  数量:倚叠如山

  珍宝用途: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态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原因:秦爱纷奢,取之尽……多于市人之言语突论揭

  秦国的灭亡结果:戍卒叫……可怜焦土出→议示

  第四段秦人,不暇——自哀结言中

  后人哀而不鉴后人:哀之果志心

  后人:不鉴——复哀

  教学设计范文 篇4

  《鱼游到了纸上》是新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的新增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叙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学时如果能把握好课文的脉络,顺着作者发现这位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及其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条线,就能逐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悟出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离不开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这样一个道理。而这些典型材料恰恰源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只有平时留心观察和积累,写起文章来才能做到内容真实感人。因此,教学本文,要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可采用以下的步骤:

  一、整体入手

  了解全文每一篇文章拿到手上,都必须先大概了解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精学课文之前对全文有一个初步印象,扫清阅读中生字、新词的障碍,并理清作者思路,文章写作顺序。所以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轮读或范读。教师设问:课文讲了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主要人物是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紧扣课题

  理清主线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就是统率全文的灵魂。“鱼游到了纸上”正是青年刻苦练习、勤于观察的结果。在弄清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以后,从课文中再找一找与它类似的句子,比较每一次出现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再设问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使学生初步明确“游到纸上”和“先游到心里”的关系。可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明二者的关系,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找到突破口,也为下面理解“从哪里看出游到了纸上”和“从哪里看出先游到了心里”作了铺垫。

  三、精讲重点词句

  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为了让长文短教,就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重点词句,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在体会句子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会受到触动,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几个重点句子处理方法如下:

  一句:“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举止”是什么意思?“举止特别”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表现了青年的举止特别?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便能直插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就是那位青年人看鱼如醉如痴,忘却了周围的一切,从而引出“忘我的境界”,这样对“忘我”一词的理解就不空洞了。再辅以朗读指导,加深印象。这也是作者留心观察的一个着眼点,把一个专心、认真看鱼的青年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句:“金鱼游到他的纸上了!”①这话是谁说的?用什么口气说的?作者挤进去又会用什么口气说?什么叫赞叹?②你认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鱼画得活灵活现?青年人用了什么方法画鱼?这句话出自一个小姑娘之口,但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而对问题②的理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句话所包含的赞叹之情的理解。由于青年人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画鱼时又是那么专注、勤奋,以至于受到所有围观的群众一致夸赞,小姑娘惊奇地大叫,说明所画的鱼栩栩如生,非同一般。至此,青年人忘我的观察鱼的原因也有了交待,作者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观察也就兴致更浓。“他好像和游鱼融为一体”的秘密何在?由此引发作者更强烈的好奇心,想尽快了解清楚,可见作者的观察是有目的的、积极的。至此学习第三句“他好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接着引导学生联想青年人可能在想什么,作者从中可以知道什么,进一步为理解下文作铺垫。

  三句:“鱼游到了你的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是作者从青年人的厂徽上发现他是个聋哑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作者与青年进行了笔谈,这是笔谈中的两句话。前一句是作者对青年人的称赞,后一句则是青年人的回答。首先理解前一句,设问,如:作者的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重点挖掘后一句的含义,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启发学生:“心”是指什么?为什么鱼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游字说明鱼的特征在青年脑海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先”是指什么先?先字点明了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明晰了两句话的意思以及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更明确了这位聋哑青年由于勤奋观察、刻苦练习,才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作者感情也是伴随着对青年人的观察一步步深入而变化的。

  四、把握时机

  有机渗透写法每一堂课教学都应该有一个重点、难点,难点的突破,便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如果能在这时将读写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起的作用就更大。

  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是课堂上的一大收获。此时,让学生根据作者感情的变化给课文分段,是写法渗透之一,然后说说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作者经常去玉泉看鱼,所以发现了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人,再经过多次留心观察,发现青年人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画鱼十分刻苦细致。在观察中进一步发现他是聋哑人,才采取笔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为了表达自己对聋哑青年的钦佩之情,作者就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线索,把材料加以整理、筛选,才写成了《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最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要像作者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发现,善于发现,并把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注意积累,那么作文时就有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材料。

  教学设计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想象说得清楚明白。

  2、能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3、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多义词。

  4、积累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5、培养学生围绕专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1、《果园机器人》中的机器人多能干呀!机器人还能干什么呢?请大家读读书,告诉我们。

  2、你认为机器人还能干什么呢?你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请自己想一想。

  3、组内交流,互相问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评价,看看你的想象是不是奇特合理;是不是把机器人的本领说得清楚明白。选出代表。

  4、班级交流,听的同学可以根据所介绍的机器人提出问题,供发言的同学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设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的事物都非常熟悉,那么,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将来的生活中,这些食物会有哪些变化?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打开思路,说说自己选择到的最感兴趣和最想写的事物。

  3、选定要描写的事物后,要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展开想象,想一想这件事物具有些什么样的`新特性,给人们提供哪些便利。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受到启发,然后写下来。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1、把自己的习作多读几遍,然后改掉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

  2、指名读自己的习作,集体评价,提出优缺点。

  3、同桌交流互评。

  4、自我修改作文。

  5、习作完成后,以“未来的世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多音多义词:

  1、读一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2、注意汉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积累文中列举的六个多音字和相关的十二个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内容和调味品有关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短文。

  2、指名朗读,以检查学生认字情况。提醒学生读准字音。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同桌抽测生字条。

  二、“读读背背” 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1、教师范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和自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熟读成诵。

  〖“宽带网”

  1、资料搜集:

  要求围绕科技新闻搜集信息,除了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外,还可以通过看报、看电视和听收音机等途径,搜集更多的和科技发展有关的信息。

  2、资料整理:

  根据教材中提示的做剪报和做卡片两种信息整理的形式制作。

  3、成果展示:

  利用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用“我的科技信息剪报”或“我的科技新闻卡片”等主题,直接展示学生资料搜集的成果。

  【课后反思】

  本次习作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丰富的,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是,在叙述过程中感觉有的学生想象较空,没有把自己的想象介绍清楚,只是一个大概,缺少具体的东西,对于样子和如何实现这种功能写的不是很清楚。

  教学设计范文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教学设计范文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丢手绢的游戏,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2.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丰富他们的学校生活。

  3.把语文、数学等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锻炼身心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4.利用游戏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活动难点:

  1.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丰富他们的学校生活。

  2.把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先了解丢手绢的玩法,收集有关丢手绢的资料。

  2.准备手绢两个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玩过很多游戏,也会玩很多的游戏,对游戏的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喜欢玩游戏,爱玩游戏,对游戏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有些只是为了玩而玩,不知道游戏的真正意义,不知道游戏可以使他们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愉悦身心,增长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活动设计思想:

  将课堂设在户外,在活动开始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内容,老师适时给予补充说明。交流结束,学生分男女组进行游戏。教师讲明游戏的规则,学生开始游戏。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适时让学生说说游戏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从中获得了什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丢手绢游戏的意义。活动策略与方法:

  1.将活动设计在操场上,让学生亲身体验游戏。

  2.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思考游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手绢,引出活动

  1.出示手绢,激发兴趣

  教师:看到手绢你们想到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出示手绢,让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交流讨论,激发情绪

  1.学生自由交流丢手绢游戏的玩法

  学生在交流游戏玩法的时候,教师适时给予提示。

  2.教师总结游戏玩法

  一个同学做丢手绢人,其余同学围成一大圆圈,面朝中间。游戏开始时,大家唱儿歌《丢手绢》,丢手绢人拿着手绢沿着圈外走或跑,当唱到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时,丢手绢的同学悄悄将手绢丢在圈上一同学身后,并迅速离开,当唱到快点快点抓住他时,若被丢的同学发现身后的手绢,被丢的同学立即起身去追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幼儿则迅速跑到被丢者的位置上蹲下,若丢者被抓捉,则继续做丢者或者表演一个节目,若未被捉,则交换角色继续游戏。若被丢的同学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被丢手绢的人捉住,要表演节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游戏的具体玩法,进一步对游戏产生兴趣)

  3.师生共同制定本次游戏规则

  学生讨论制定出游戏的规则,教师总结给全班同学听

  游戏规则:围成圈的人面朝中间,丢手绢的人跑的时候,其他人不能转头往后看,只能用手摸索。手绢丢下后,其他同学不能告诉被丢的同学。若被丢的同学发现身后的手绢,被丢的同学立即起身去追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幼儿则迅速跑到被丢者的位置上蹲下,若丢者被抓捉,则继续做丢者或者表演一个节目。若未被捉,则交换角色继续游戏。若被丢的同学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被丢手绢的人捉住,要表演节目。(节目可以是唱歌、跳舞、或者背古诗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共同参与游戏规则制定,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乐趣。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分组游戏,体验乐趣,体会意义

  1.男女生分组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在玩游戏的时候,同时想想丢手绢的游戏有哪些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游戏,在游戏中体会游戏的意义)

  2.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适时提醒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勇敢的在同学面前表演节目,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3.游戏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游戏的意义,每组选一名代表讲述本小组的交流结果。

  4.教师总结:

  丢手绢游戏,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既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又可以锻炼自我控制能力,锻炼自我表现能力,还可以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丰富学校生活,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交流游戏的意义,知道这个游戏可以锻炼自我控制能力,锻炼自我表现能力,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丰富学校生活,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交流“丢手绢游戏”与电脑游戏哪个更有益

  就现在学生迷恋电脑游戏展开讨论,让学生知道体育游戏融入了智慧,对我们的身心更有好处。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游戏,不迷恋电脑游戏。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亮点: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制定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题,鼓励他们大胆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把课堂设在户外,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会学习其实可以很有乐趣。

  存在的不足:

  1.由于课堂设在户外,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学生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有些学生不能够按规则参与游戏。

  2.部分学生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

  教学设计范文 篇8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本组课文主要围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成语、生肖、传统文化展示等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教学时,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让课堂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2、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妨、防、叮、剧、据、磅”等 9个字。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十二生肖图、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春联、“传统文化”手抄报、手工艺品等。

  草虫的村落资料合集

  【教学流程】

  一、认字识字,了解汉字特点。

  (一)改字引入

  1、导语:前几天,老师在改一位同学的作文时,发现了这样一个句子,你们看,它有什么问题吗?

  2、出示句子并修改。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座公共汽车去公园玩,公共汽车上有一个空坐位,我没有座,而是让给了妈妈座。

  3、引导学生发现“坐”与“座”虽然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改错别字”这个环节,既为下面的学习奠下基础,又巧妙地告诉学生今后写文章要注意错别字的现象。】

  (二)认字识字

  1、出示学习园地中的“读读认认”。

  高—搞、稿 扁—遍、编 方—妨、防

  丁—盯、叮 居—剧、据 旁—傍、磅

  2、自由读一读,思考: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

  3、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交流: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5、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三)巩固记忆

  1、出示具体句子来加以巩固这些生字。

  (1)出示相关句子。

  (2)读句子,加深记忆。

  2、积累:在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类似特点的生字吗?

  3、交流,进一步了解此类汉字特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记一记等方法,能够发现这几组生字的构字特点,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二、引导发现,畅游成语王国。

  (一)成语接龙

  1、导语:同学们,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化非常丰富,成语也是其中一种,有些成语还有一些来历或典故呢!我们学过了许许多多的成语,你们还记得吗?能接受挑战吗?

  2、学生参与“成语接龙”的游戏。(适当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引导提示。)

  3、小结过渡: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成语,真了不起!下面这些成语,你们认识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成语接龙”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上一个学习环节的链接,由字到词。】

  (二)熟读成语

  1、出示“我的发现”(三组成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2、自由读这三组成语,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并请同桌评一评。

  4、指名认读;小组“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草虫的村落课文简说

  (三)寻找“规律”

  1、引导:同学们,读了这三组成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边读边思考,也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成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成语的构成特点,即加点字意思相反。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先读,再与同桌交流,发现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四)积累成语

  1、导语:这几个成语的规律很明显,大家都发现了加点字的意思相反这一共同规律,从中可以看到咱们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赶紧把它们记下来吧!

  2、读一读,记一记。

  3、拓展:你能说出几个具有这些特点的成语吗?

  4、交流:鼓励学生交流学过的此类成语或摘记收集的成语。

  5、出示几个类似的成语,读一读,记一记。

  大同小异 因小失大 小题大做

  左右为难 左膀右臂 前因后果

  6、小结:同学们,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多摘记,多收集,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积累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即时积累的好习惯。】

  三、了解生肖,感受生肖文化。

  (一)认识十二生肖名称

  1、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也就是生肖,你知道自己的生肖吗?

  2、交流并出示十二生肖图。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3、借助拼音读准十二生肖名称。

  4、指名读,齐读。草虫的村落资料合集

  (二)了解十二生肖故事

  1、导语:听说这十二生肖还有一些动听的传说故事呢,你们知道吗?

  2、交流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

  3、教师根据情况作以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肖图,了解生肖来历,讲生肖故事等形式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十二生肖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感受独特的生肖文化

  1、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肖,十二生肖与我们的属相有关系,它还和什么有关系?

  2、交流并出示相关资料(十二生肖的来历、与年份、时辰的关系等),读一读。

  3、感受生肖文化: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与生肖有关的东西?

  (2)通过交流,感受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4、读“生肖歌”,记住十二生肖顺序。

  (1)出示“生肖歌”。

  小老鼠吱吱的叫,大水牛它弯弯角。

  老虎抬头一声吼,兔子机敏善奔跑。

  龙在云里翻跟头,蛇在田里伸懒腰。

  小马铃儿叮当响,乐得山羊胡子翘。

  猴子爬树蹦蹦跳,大红公鸡喔喔叫。

  小狗小狗尾巴翘,猪儿呼呼睡大觉。

  (2)读一读,记一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关于十二生肖的各类物品,进一步感受生肖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儿歌的形式利于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十二生肖,孩子们也不会觉得乏味。】

  四、交流展示,欣赏传统文化。

  (一)小组展示

  1、导语:关于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很多,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前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中,大家纷纷去了解和收集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就把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和同学们交流分享吧!

  2、拿出各自收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小组内互相交流欣赏。

  3、引导学生分类组成小组:同学们可以按照不同的资料类型进行组合,成立一个小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欣赏

  1、成立“展示小组”。

  (1)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推选代表准备向大家汇报。

  2、出示展示要求。

  (1)请小组成员拿着本小组所收集的资料或实物上台来,由小组代表介绍,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2)欣赏的同学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向展示的同学提问,进一步去了解。

  3、展示、交流。

  4、交流感受:听了他们的介绍,看了他们收集的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教师对各小组予以评价鼓励,颁发各类“奖章”,如:最佳汇报奖、最佳收集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5、小结:同学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今天只是了解了她其中的一小部分。愿你们今后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去探索,愉快地遨游!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欣赏和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范文 篇9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识字课件:

  ①三维动画《找生字》:以课文插图为背景设计春天万物复苏的动画片,把生字藏于花草树木之中,以教材中卡通人物形象为教材代言人,让两个小人互相帮助把生字一个个找出来,读正确的,相应的生字就跳出来,变大,再跳入下方的格子里;读错的(遮、触)总也进不了格子里,这时小人头上出现一个大问号,再出现这两个字的注音版,声母以闪烁强调,小人再读,读正确后,生字跳入格子里。最后生字都入格。

  ② PPT课文全文,要认的生字用红色突出。

  ③ PPT扩展短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4、有兴趣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趣导入

  初读

  识字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请大家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出示我会认图标)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出示动画《找生字》),同学们画出的生字都藏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课本上的学习伙伴把这些生字找到了,我们会认吗?

  4、同学们,请大家摆好自己的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生字,你就把这个生字卡片举起来。

  1、试读课文,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并可交流怎么记。

  2、学生举手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动画里的小伙伴找一个,学生认读一个,读错遮、触,学生、教师、动画合力纠正,强调翘舌。

  4、听教师读,举起相应的卡片

  朗读感悟

  背诵1、同学们的卡片举得又快又正确,说明大家认识这些字了。我们再来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和想问的问题。

  2、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同学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4、还有谁也想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好吗?

  5、这一课写得真美,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自由地细细地品读,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吧。

  6、要是能把这么美的课文背下来,那该多好啊!(出示图标读读背背)

  7、很多同学都能背诵了,要是春游回来,很多同学还会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交流:⑴我发现这一课写的是几个孩子去找春天。⑵我想问这几个孩子找到春天了吗?是怎样找到的`?⑶我发现这一课写的是春天刚到的时候

  2、一生读。

  3、⑴听出了欣喜的感觉;⑵听出了他对春天的喜爱

  4、学生纷纷站起读。

  5、学生个别读:⑴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相机引导理解探和初春的特点。⑵早开的野花,那是春天的眼睛吧?⑶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6、想背诵,用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或看图背诵,或同桌互背

  7、春天这么美好,老师,带我们出去春游,好吗?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图标))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字。

  2、谁能先说说写这一课的九个字要注意什么。(范写溪)重点强调右下是大。(范写解)重点强调右边的组合。

  3、我们每个字写两遍。

  1、准备好纸和笔。

  2、⑴学生:探摇都是提手旁的字,而且这两个字的右边都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上边短,下边长。摇字右边第一撇是横撇。⑵冻溪要注意区别两点水与三点水旁。③我发现解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3、每个字写两遍。发现

  扩展

  1、同学们,除了春天里的发现,在学习这一课时还有什么发现吗? 2、给学生准备一些写春天的小诗文,嵌入本课生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展示。

  1、⑴发现找找说说里的字可以与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比如:嫩草可以组成嫩草,嫩芽可以组成嫩芽,野草可以组成野草,野花可以组成野花⑵发现这一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了野和解,其他都是左小右大。

  2、喜鹊叫了,桃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芽芽。冰雪化了,北风躲了,小草探出头来了。小喜鹊像是害羞似的,在林子里叫着,遮遮掩掩的,让我看不清他的样子。我很喜欢喜鹊,我到林子里找它们,我想告诉它们,我是它们的好朋友,我想触摸它们的羽毛,但我不会伤害它们。

  我终于在林子里找到小喜鹊了,它们停在高高的树枝上,就像一个个动听的音符。

  教学设计范文 篇10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设计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好像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指名读,齐读。

  3、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ya揠苗助长起因:巴望好像焦急经过:终于急忙违背规律拔筋疲力尽总算急于求成结果:枯死

  教学设计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愫。

  2、品味课文优美而富于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3、感受文章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抒情散文,构思新奇、想象奇特、语言清新、富于激情,且难度适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大多数中学生或许都见过,“小桥、树木、山泉”……并非罕见之景,有的或许还见过更美的景色,但问题在于大多数都缺乏作者这样的那种发现美的眼光,缺乏与大自然真诚交流的童心,缺乏将美景转化成文字的写作技巧。这也就成为学习本文的一个重大任务。

  【教学设想】

  美文需要美读,在美读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奇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本课试图通过“美读五步曲”来完成对此文的学习。

  1、诵读,初步感受美。

  2、品读,探究发现美。

  3、联读,拓展比较美。

  4、背读,积累丰厚美。

  5、写读,片段创造美。期望以读代讲,以读带学,读读品品中探究美文、美点。

  【教学准备】

  1、选择配乐音乐。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之景”的美文,山水古诗。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热爱读书的你,想必也曾游历过许多山山水水,在你的心之角落存放着哪些至爱的风景?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说。

  老师点评小结后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李汉荣到文字中去旅行,去触摸语言中的山山水水,相信灵气逼人的你们一定会有美的启迪,新的`收获。

  课题呈现。(见课件)

  一、诵读──初步感受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诵读是学语文的最佳方法,何况今天学的是如此美的散文,美文更需要美读,让我们蓬蓬勃勃地读起来吧!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⑴ 积累本文的生字雅词。

  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此文的?

  ⑶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二、品读──探究发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可谓学习之高妙技艺,让我们在读读品品中发现课文的美点,在赏赏读读中探究课文的亮点。(如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1、学生再读课文,探究:

  ⑴ 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谈谈它的美处。

  ⑵ 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谈谈它的美处。

  ⑶ 你最喜欢哪一个词,谈谈它的美处。

  2、学生交流,且配乐朗读喜欢的段落,并由学生点评。(音乐见课件)

  3、教师推荐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与学生分享。

  小结:

  文章的美处:

  语言清新之美 描写细腻之美

  想象丰富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结构新巧之美 童心童趣之美

  前后呼应之美 自然生活之美

  ……

  作者用他新奇的构思、充满童心童趣的笔墨让我们走进了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似乎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缕微风,一抹夕阳。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段落(第4、第5段)或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联读──拓展比较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潜的读书求知之道。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自然美文”,四人小组合作。

  ⑴ 传阅诵读。

  ⑵ 选择其中一篇重点联读,比较课文,发现异同。

  2、小组代表交流。

  3、教师在学生推荐的美文中选一篇,作较详细的联读。

  教师小结:自然之美丰富多彩,用语言描绘自然更是异彩纷呈,无论哪一种自然之美,哪一种语言表达,却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饱含激情的心绪是妙笔生花的前提,奇特的想象是灵秀文字的翅膀。

  四、背读──积累丰厚之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文似珍宝,需要好好珍藏,积累使你丰厚。

  1、竞背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背读收集的自然山水诗,学生交流展示。如: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烟来,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落,

  云从窗里出。

  晚秋

  (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萦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传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风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五、写读──片段创造美

  (绍兴名胜风光照片连放)见课件。

  让我们带着好心情,拿起笔去勾画你心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用语言阐释风景,用真情铺染底色,相信你的妙笔会生花。

  要求: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仿写。(音乐见课件)

  2、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小结:我们跟着作者从“清晨出发,踩一路月色回家”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学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悟得。

  学生交流。

  下课。

  教学设计范文 篇13

  【教材简介】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描写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②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③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④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②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③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炼词、句、段等修辞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

  ②从地下森林身上学习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情感目标: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4、资源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可贵,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环境目标:

  体会到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风沙等,从而使人们对他更加景仰。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感受文章主题。

  3、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主题。

  【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文章,所以他相对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会仔细品读出散文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准备使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章学习的目的。

  【教学媒体及资源应用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出课件,运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森林没有(见过),我们常用哪些词来形容森林呢?(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我们还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哪句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有哪些描写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强调了育人的艰难。

  接着,又发问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尘暴,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课

  1、本文主要是写地下森林的状貌,那么地下森林与地上森林有何区别?本文又写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思考,边阅读文章边思考三个问题。

  3、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这向个答案。

  4、老师叫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观点。

  ⑴作者先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发问为什么长在这儿?(长在阴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作者为了寻找它,历经了艰难困苦,用了两个动词爬、穿。

  ⑵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经过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大风、山泉、鱼鳞松等经过苦心经营,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质?

  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认真探究。

  ⑸请同学们谈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⑹ 小结文章。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森林的状貌,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容易让学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面授课做好辅垫。

  用课件展示森林的这几个作用,把同学们带入对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图片,地下森林的风貌,地上森林的壮观,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引发思考。

  用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产生的?

  2、本文还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壮观景色?

  3、本文还赞扬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于炫耀,但他很壮观,经过了逆境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

  用课件打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并体会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地下森林奇特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袅袅(niǎo)籁籁(sù)莽莽(mǎng)

  2、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广袤盛大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3、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么? (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感情抒发更充沛)

  【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课文→熟读课本→品析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6

物理教学设计03-18

《秋天》教学设计03-05

燕子教学设计06-01

麋鹿教学设计03-25

化学教学设计04-10

养花教学设计04-13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4-11

《散步》教学设计04-12

《送别》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