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2 07:29: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1

  题学习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

  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601938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5年6月30日:72307026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2月27日:1031882511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0xx年11月1日:1295330000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20xx年11月1日:1370536875人

  请同学们观察各次普查的数字之间有何变化规律?哪一次开始我国人口超过10亿?人口数量几乎翻一番用了多长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超过了10亿;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数字是601938035人,比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即1990年,数字为1160017381人,时隔不到40年。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数量上还有何特点?增长快。

  承转过渡:除了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外,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情况。

  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读图得出我国人口数量从何时开始迅速增长?何时开始直线增长?并试述原因。

  18世纪以后迅速增长,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作物品种增多、产量增大,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呈直线增长,因为这时候开始社会稳定、无战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所以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承转过渡: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那这样的特点有哪些利、弊呢?

  思考探讨:

  1.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利与弊。

  请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有哪些好处,哪些弊端?并与大家交流。

  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兵源。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

  弊:引起资源消耗量大、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

  2.我们该如何协调好这个利、弊关系?有计划地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讲解: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指的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要“人满为患”,又要避免“人力缺乏”。

  而我国现阶段,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则出现的是“人满为患”的情况,所以控制人口数量主要具体措施为──晚婚、晚育和少生。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20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五代人,25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四代人,所以如果晚婚晚育的话100年中整整少出生一代人,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活动延伸:教材P12活动2:认识少生的作用

  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20xx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数比较,少生了3亿多人。人均拥有的粮食和教育经费都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有提高,所以再次说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阅读分析:请同学们阅读这几段资料,看看各说明了什么。

  计划生育带来的效益

  1.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977年的2.59%降到1999年的0.88%,全国共减少出生人口2.5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到20xx年出生率降到0.48%,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将是1800美元。

  3.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提高20%。

  第一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节约了抚养费用,还对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贡献。

  第二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民的收入增加,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均拥有资源量提高,降低环境的压力,提高生存质量。利于维护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利于可持续地发展。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读图分析计划生育还带来什么效益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还使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20xx年底全国普九覆盖率达80%;与1990年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

  承转过渡:这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另一个目标。

  解析讲解: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就要提高人口素质。

  阅读资料:1.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

  2.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就是优生、优育。

  承转过渡:然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之而来地也引起了一个问题。

  看图思考: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你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

  我国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不均衡:儿童所占比例变小、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大。出现老龄化现象。

  承转过渡:什么叫老龄化、怎么引起的老龄化

  概念链接: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而我国60岁以上人口站13.26%,65岁以上占8.8%,都超过了国际标准,所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趋势展望:资料显示预计20xx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16.7%,“十二五”时期将是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同时还伴随有高龄化、空巢化的出现。这些现象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少生措施直接相关。但是我国的人口现状由不得不实行这样的要求。

  承转过渡:老龄化有哪些影响呢?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看这几幅漫画分析老龄化有哪些影响?

  给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还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的情况。

  为此我国在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的同时,对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双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有非遗传性疾病,且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等。

  承转过渡:我国人口除了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之外,在分布上也有特点。

  看图猜想: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两张景观图片,猜想我国人口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承转过渡:这只是直观的猜想,可能会有偶然性,下面我们就来用平均人口密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概念链接:人口密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

  计算推导:请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部分省区和全国的人口密度,并推导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面积(万Km?)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

  江苏10.26 7866

  山东15.3 9579

  新疆160 2181

  西藏122 300

  中国 960 137053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我国人口众多。

  位于我国东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人口密度分别为767人/Km?和626人/Km?,而位于我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6人/Km?和2.5人/Km?,由此推导出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承转过渡:但是这个推导也有偶然性,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来研究就要科学的多了。

  读图探究: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100人—40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用红色系列表示,主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2.人口密度在1人以下、1人-1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分别用蓝色和淡粉色表示,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3.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我国的人文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在1935年根据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了一条界线,这条人口地理界线清晰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条人口地理界线以东地区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却占全国的6%。

  所以我国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东部人口密度大,且人口数量也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且人口数量也小。

  探究成因:请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成因。并判断下列观点哪个更有道理。

  甲同学: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促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乙同学: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总结概括:1.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多平原和丘陵,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也发达,城镇多。所以人口众多,密度大;而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交通也不便利,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所以人口少,密度小。

  2.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却大于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的格局,是完全合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社会规律的,是不随人们的主观愿望改变的。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在课下上网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人口大计》,并请大家思考针对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该何去何从。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内容。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学习河流的概况的方法和步骤,并已经在了解长江时加以实践。现在应用到黄河概况时应该轻车熟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落到了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四、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能够概括说出黄河的贡献;

  2、结合相关资料及实验,能够说明黄河主要忧患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分析人地关系中突出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黄河源流概况,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相关动画,水、土壤、覆盖小草的土壤、透明杯子等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环节一:感黄河(欣赏)

  配《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对应上、中、下游出示黄河各流域景观图片

  观察景观图,描述感受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过渡

  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出示黄河景观图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二:颂黄河(奉献)

  配朗诵《黄河颂》,对应地理位置依次呈现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灌溉平原的景观图

  观察景观图片,尝试概括黄河的贡献

  提供景观图,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理解黄河的奉献

  过渡

  黄河既给我们带来了无私的奉献,同时,也是一条害河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环节三:忧黄河+治黄河

  提供资料:黄河的“血样”──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样标本;

  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

  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河的视频,“黄河的忧患图”、“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图”

  思考并讨论: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思考: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症状?

  再读“黄河的忧患”图

  (小结 拓展)

  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所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黄河,还可迁移至其他河流

  归纳“会诊结果”,并对症下药,完成表格

  八、板书设计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1-25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计划02-28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6-29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5篇12-26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1-12

上册《习作7》教学设计11-20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范文汇编7篇03-12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04-15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01-2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总结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