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30 07:30: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题西林壁》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趣导入,解诗题

  1.视频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游庐山。(PPT播放庐山视频,师扮演导游进行讲解)

  师:苏轼被贬途中,与友人参僚子同游庐山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饱览了庐山珠峰。当他来到庐山的西林寺时,便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题西林壁》。(全班齐读课题)

  2.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题是什么意思?西林是什么意思?壁是什么意思?(生根据书中注释回答)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法宝。

  3.了解题壁诗

  师:苏轼把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这样的爱好,过往的人看到了然后把它记下来,我们把这类诗叫做题壁诗。(PPT出示其他题壁诗,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以导游形式带领学生游庐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使学生对题壁诗有初步的认识。】

  二、知作者,读诗韵

  知作者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达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读古诗

  ①出示古诗范读,学生听古诗停顿。

  《题西林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在读的时候是223节奏。

  ②再次出示古诗范读,学生听古诗韵脚。

  峰、同、中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ong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读的时候要悠长而绵延,古诗就是通过读韵脚读出韵律美。

  ③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方法个人展示读古诗,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明确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节奏、韵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抓字眼,品诗意

  师:现在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来庐山观景。PPT阅读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进行讨论。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你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庐山呢?请你拿起笔来圈一圈。

  预设:6个角度,分别是横、侧、远、近、高、低

  1.辨析“岭、峰”,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视觉:学生在黑板绘画峰、岭图。连绵起伏的是山岭,高耸入云的是山峰。

  听觉:读的时候“峰”要加强音量,“岭”要夸张延长。

  2.关注“各不同”,教师引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一篇课文,讲的也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同,同学们还记得吗?

  预设:(《画杨桃》,出示杨桃,借助杨桃,让同学们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3.苏轼一直在强调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那么他究竟看到一些什么风景呢?

  学生想象画面,完成学习单:自己选择一两个角度把你看到的写下来。

  4.作者还可能从哪些角度来看?请你补充诗句“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想象画面等途径,感受庐山的不同姿态。理解诗句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学生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

  2.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①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诗人身正在处庐山中,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身在山中。要想看清庐山真正的面貌,那就必须跳出来,只有身在山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景如此,做事情呢?生活中的你曾经有没有为一件小事和妈妈闹意见?当时的你是怎么的心情呢?过后一段时间再回想这件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身处事情之中难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到事情本来得面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PPT播放视频)。

  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这两句又隐含了苏轼怎样的心境?《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意见,所以被宋神宗贬谪到了黄州。从朝廷被贬到黄州,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份和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诗人除了在探究庐山的真面目,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真面目。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诗句,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

  四、多诵读,悟诗情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背诵古诗。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师:写庐山的其实也不止苏轼一个人,还有很多人呢。(出示PPT,师生齐读)

  师:同样一座山在苏轼眼中已经是千奇百怪。在这么多的诗人眼中,那更是千姿百态。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不仅去领略了这巍峨雄壮的庐山,也学到了哲理,最后面我们还收获了知识,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美。请同学们用你这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吧。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诗情,拓展其他写庐山的诗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布置分层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并完成书法作品。

  2.搜集苏轼的其他古诗词并积累。

  3.以《题西林壁》古诗为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游记。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道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注释就能大致速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读诗,品诗,悟诗。在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采用讨论法、辨析法、想象、联系旧文章、结合生活实际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オ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出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瑕疵,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突破。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4-22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11-1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6

教学设计10-21

《燕子》教学设计04-10

《秋天》教学设计03-05

《北京》教学设计06-08

《村居》教学设计02-01

《冰灯》教学设计04-22

《鲸》教学设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