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0-20 07:30: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吆喝形式的多样性。

  2、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尝试创编吆喝。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不同的吆喝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

  2、快板、纱巾、喇叭道具各若干。

  3、图书、水果、点心模型若些。

  4、店铺牌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探索——了解特点

  1、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回忆模仿听到的吆喝。

  2、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板,他们为了更快的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会"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顾客,让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这种宣传方式,就叫吆喝。

  3、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声音洪亮,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吸引顾客,让他们一听就想买。

  二、尝试体验——发现不同

  1、普通话吆喝

  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初次尝试创编吆喝这个解暑又解渴的夏季水果之王西瓜并分享,老师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2、歌唱类吆喝

  出示读书节卖书吆喝创意视频,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让幼儿发现这种吆喝的不同之处。

  小结:像这种用歌唱的形式进行有节奏的吆喝,我们称它为——歌唱类吆喝

  教师再次出示樱桃、苹果和西瓜图片,幼儿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合作创编吆喝。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三、情境表演——合作创编

  1、介绍商店及游戏规则。

  2、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创编吆喝。

  3、集市开张,分角色游戏。

  4、活动自然结束。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同学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局囿()招徕()饽饽()秫()秸

  荸荠()()隔阂()商贩()蘸()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考虑、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b.同学围绕上述问题考虑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同学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括着怀念之情,包括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c.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同学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干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布置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同学自由选择文中提和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同学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扮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同学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同学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考虑,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同学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

  1、视频片段

  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基本部分

  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

  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拓展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自由扮演,进一步熟悉自我保护的方法。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11-12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02-03

争吵的教学设计优秀02-26

《景阳冈》教学设计优秀04-25

背影教学设计优秀08-16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09-15

《争吵》教学设计优秀09-25

天窗优秀教学设计04-12

《泉水》的优秀教学设计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