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时间:2024-04-30 16:33:34 中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1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命题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意的前提,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过渡句;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⑤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妙招巧解】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重要句子的侧重点多有不同。例如,记叙文要求侧重理解文中交代要素的句子,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要求侧重理解表明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文学作品要求侧重理解文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解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面这则顺口溜:

  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如果句子是单句,分清主干和枝叶。

  如果句子是复句,弄清层次和关系。句子若是总领句,须从下文去搜索。

  句子若是总结句,答案须要往上溯。句子若是过渡句,须要关注上下文。

  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以上方法记住了,答题才能有依托。

  根据这则顺口溜,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中考真题】(09四川省凉山市)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11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选自《读者》2009第5期,有删改)

  ⒈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⒉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口诀运用】

  1.(1)可运用口诀中的“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指出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而揣摩它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示例: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2.可运用口诀中的“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对句子含义的领会,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不可孤立地去理解。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温暖”、“焐暖”、“记忆和寒冷”,把握其语境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在文章中深一层的意思。

  答案示例: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2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事。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

  倒叙还有一种形式,先写眼前的事物,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

  倒叙的作用:

  内容上:一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强烈的感情。

  结构上: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叙的作用:

  内容上:

  1、补充了……的情节,为下文_……作铺垫。

  2、交代了……,突出文章……的中心。

  结构上:使文章的结构完整,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丰富了人物形象;吸引读者。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

  1、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描写

  (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分析方法:

  如: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分)

  第一步:准确判断描写方法。这句话运用了描写,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填写具体的动词,形容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

  第三步:具体分析。

  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示例:

  选句: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慌慌张张”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女人为儿子看病的紧张心情,“紧抱,踉踉跄跄,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对儿子的关心,表现了女人对儿子深厚的爱。

  2、概括人物性格方法

  第一步:

  提取文中对人物性格评价的关键性语句。

  第二步:

  如果没有直接评价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就把人物放到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分析。

  第三步:

  结合文章主旨概括人物性格。

  二、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作用:(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

  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具体时间、地点、季节、时令。{2}渲染…氛围。

  {3}烘托人物…心情(性格、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4}揭示文章主题。 {5}形成对比。

  (三)过渡、照应和详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一、详略得当

  1、如何确定详略:

  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的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应该略写。

  详写的地方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要做到淡笔勾勒,概括精炼,画龙点睛。

  2、详略的作用:

  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的中心。

  二、过渡

  1、什么是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它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

  2.过渡的几种方法:

  (1)段落过渡

  (2)句子过渡

  (3)词语过渡

  (4)小标题过渡

  3、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结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

  三、照应

  1、什么是照应

  照应(呼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顾名思义,一“呼”一“应”,前者“呼”后者“应” 。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的重要手段。

  2.常用的照应的方法:

  (1)开头与结尾照应。(首尾照应)

  (2)行文中前后内容照应。

  (前后照应)

  (3)正文内容与标题照应。(文题照应)

  3、照应的作用:

  前文写出……,后文写出了……与前文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表现了……

  (四)“重点语句”理解品味

  1、“简析这句话的含义”或“如何理解这句话”。(理解句子的含义)

  结合文章主旨,将关键句和词语解释出来。

  2、赏析语句:

  (1)运用什么手法(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修辞方法等)

  (2)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抓关键词+作用)

  3、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句(段)作用先概括说明结构上的作用,再说明内容上的作用。解答时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

  ①开头句子的作用: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②文中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内容上:

  (1)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2)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3)强烈的表达了……

  结构上:

  (1)总结全文;

  (2)照应开头(前后呼应)

  (3)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五)标题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

  2、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

  4、总领全文

  5、设置悬念

  标题的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

  (六)“修辞方法”判断及赏析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2拟人:把……赋予人得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3夸张:把……作扩大(缩小/超前)的描述,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

  4排比:用排比的修辞展现了(描写了)……,增强语言气势,强烈的表达了……

  5对偶:把……和……两两相对,他们互补表达了……,使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增强语言气势。

  6反复:为了突出……,作者有意重复了……,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感情

  7设问:为了引起读者对……注意和思考,引起下文,突出了……,使行文有变化,起波澜。

  8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语意,强烈的表达了……

  示例

  (1):判断下面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修辞方法的好处。

  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洋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感动是一种养分》

  这段话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为了引起读者对美和春天的发现和欣赏,作者用反问的方式表示确定,用排比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使追问层层递进,使表达更鲜明、强烈,表达了作者呼吁人们善于发现感悟美和春天。

  示例

  (2)判断下面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修辞方法的好处。

  晨风中,一丛丛白柳长舒舞袖,摇动身姿,尽情地轻歌曼舞。也许是辽河水滋润的缘故,白柳条的性格极柔顺,修长的枝条可以做出各种图案:弯成一个圆儿,像十五的月亮;打成一个弯儿,又像女孩子好看的细眉......因为白柳条宁弯不折,所以常有人用它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剥去外皮,剩下枝干,光滑泽白,任由抚弄。有多少天工之意,诗情画意,都可以揉入枝条一展神奇。

  (《柔韧人生》)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其中作者把白柳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柳在晨风中,摇曳身姿的婀娜柔美;作者把修长的枝条做出的图案比喻成十五的月亮、女孩子好看的细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柳条的柔韧、美丽。

  详略得当: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的中心。

  对比:通过对比,写出了……和……的不同,突出了……,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过渡:使行文自然,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更有利于表现中心。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现代文《紫罗兰》阅读训练03-30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02-04

中考知识点语文的最新03-13

小升初语文.阅读知识点汇总07-20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02-18

小学语文知识点09-22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2-05

中考议论文阅读04-17

高中语文知识点07-21

初中语文知识点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