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

时间:2023-08-06 11:14:10 高中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知识点(优选)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知识点(优选)

高中语文知识点1

  言:感斯人言(话语)为:因为长句(写)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初为《霓裳》后《六么》(弹奏)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为君翻作《琵琶行》(为,替)

  命:遂命酒(吩咐)暂:凝觉不通声暂歇(短暂)

  命曰《琵琶行》(取名)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转:砯崖转石万壑雷(使转动)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

  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

  幽: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隐晦,不畅达)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

  可:畏途巉岩不可攀(可以)

  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道,哪能)

  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数罟不入洿池(密)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百发百中(发射)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兵士)

  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于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湖(横渡)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以为绝妙(到了极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ǎng,竭力,勉强)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利用)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假装)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指挥)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伏)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

  秦无亡矢遗鏃之费(丢失)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河曲智叟以应(通“无”,没有)

  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汝心固之,固不可彻(固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揣度)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相当“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

  从:惑而不从师(跟随)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引出比较对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而耻学于师(向,引出动作对象)

  吾师道也(学习)不拘于时(被,引出动作主动者)

  师必退(军队)其皆出于此乎(在,引出动作的处所)

高中语文知识点2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撅。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1/l000000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

  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周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阅读题:

  1.简答下面题目。

  (1)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珠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2分)

  (2)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1)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或: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

  (2)在蜘蛛体内有一种呈液体状的骨蛋白:骨蛋白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或: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2.干丝和湿丝。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

  3.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或: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3分)

高中语文知识点3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 。 (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知识点4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

  2、与、其、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应当;你的')

  3、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一般属官)

  4、负、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背;等到)

  5、相:君臣相顾(相对)

  6、至于:至于誓天断发(以至于)

  7、抑: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8、损:满招损,谦得益(损失)

  9、逸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乐)

  10、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从)

  11、举: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

  二、一词多义

  1、与:

  ①与尔三矢(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吗)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

  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辅助,结交)

  2、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投靠,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投靠,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会聚)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家)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4、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禀告,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

  三、词类活用

  1、函: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2、夜: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

  3、东: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

  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使动,使……兴盛;使……灭亡)

  四、句式

  1、盛以锦囊(介宾结构后置)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宾结构后置)

  3、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五、难句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国家兴与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推究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种道理了。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庄宗后来用兵,就派一个一般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领取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向前奔跑,等到胜利归来,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4、满招损,谦得益。

  译: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国家灭亡。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祸患常从微小的事积累起来,而才智勇气多被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

高中语文知识点5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四、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六、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七、难句翻译

  1、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高中语文知识点6

  一、重点词解释: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二、通假字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三、一词多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四、词类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五、古今异义词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六、特殊句式

  1、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 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7

  一、“简明”的三种方法:

  1、去次留主法: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此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

  2、辨识歧义法:可从以下角度辨识: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

  3、删除繁冗法:多出现在改错题里。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

  二、“连贯”的八项注意:

  1、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换了话题,整个句子就显得不连贯。

  2、事理的逻辑性:在行文中,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中违背了逻辑,就一定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3、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连接。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4、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

  5、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风格应该统一,不然就显得不协调。

  6、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中,也要满足这样的顺序。

  7、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这样就保证了句子由短而长的自然顺序,语句就显得连贯了。

  8、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

  三、“得体”的四个方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8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高中语文知识点9

  《赤壁赋》重点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自由漂流,越过茫茫的江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这声音)能使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住的地方吗?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豪杰,但如今在哪里呢?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译文:秦惠王把这件事当作了忧患,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6、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洁净的身体,去受浑浊脏物的污染呢?

  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滕王阁序〉〉重点句翻译: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译文:雄伟的州城,象雾一样涌起,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飞驰。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译文:文词宗主(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

  的(辞采)气势像蛟龙腾空,凤了凰起舞;紫电和青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使贾谊遭受委屈,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年纪虽然老了,但应当更有志气,哪里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放弃自己远大崇高的志向。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山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才得以建成。

  2.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金玉珍宝),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便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之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从骊山的`北面建起,并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阳。

  7.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长廊像腰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没有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晒干枯,(木)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筑室居住在它的山脚下,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它后来命名叫“褒禅“。

  2、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命名它的。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出洞以后,于是就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5、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于是我对这种情况有感叹。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本、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亦且广泛的缘故。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8、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尽了我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9、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的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陈情表重点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我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我全部用表章上报,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过分承蒙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6.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因此我诚挚的内心实在是不忍废弃奉养祖母而远行。

  7.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

高中语文知识点10

  《谏太宗十思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11

  第一单元

  《窦娥冤》

  一、生字

  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

  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罪愆(qiān):罪过。

  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泼,倒。

  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亢旱:大旱。亢,极。

  二、词语辨析

  1.怨气?冤气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不同的是,

  “怨气”指怨恨之气,

  “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

  “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三、文学常识

  1、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戏剧角色有生、旦、净、末、丑,

  形式上有说、念、唱、打,元杂剧叫科、唱、白,

  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作品与主角

  《窦娥冤》——窦娥

  《西厢记》——崔莺莺、红娘

  《牡丹亭》—柳梦梅、杜丽娘、春香

  《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长生殿》——李隆基、杨玉环

  3、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雷雨(节选)

  一、字词整理

  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②形容天色阴沉。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惊愕:吃惊而发愣。

  沉吟chényín无锡xī窟窿kūlong江堤dī

  混账hùn zhàng

  二、词语辨析

  1.工夫?功夫

  “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夫”。

  “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意气?义气

  “意气”

  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

  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

  “义气”

  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讲义气”;

  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三、文学常识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先后创作了十多部剧本,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曹禺的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融入了作者的诗意激情;力求在多种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及急剧的心理变化。

  哈姆雷特

  一、字音

  傀儡kuílěi觊觎j ì yú吮sh?n舐shì害臊hài sào缔结dì厮守sī郁郁寡欢

  貂皮diāo砧(zhēn)石同衾(qīn)

  觊觎(jìyú)蜥蜴(xīyì)

  二、词语解释

  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三、文学常识

  1、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1590年左右,他开始编写剧本,很快获得了成功。1623年,莎士比亚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遗作,出版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当代有名的戏剧家本?琼斯题词,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强调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也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主要作品: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一只马蜂》)、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高中语文知识点12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

  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

  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

  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高中语文知识点13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论lún语 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 不亦说乎 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

  3.请写出三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拨:重点理解“故”、“为”等词的意思。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点拨,重点理解“土”“弘毅”等词的意思。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