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4 18:49:23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所得: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2、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得检查。

  3、我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例如,在这学期考试中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分数应用的问题掌握不好,说明我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巩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思考: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

  2、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

  3、良好的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强调的,并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独立地解答习题。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在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由问题“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质疑,到“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是活动的重点,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是教学得难点。

  六年级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并不陌生,所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场,开门见山的提问“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达成共识:“因为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所以起跑线的位置也不同,外圈的起点应该往前移。”然后出示有关信息,充分让学生借助计算器,通过小组合作计算每圈跑道的长度,从而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教后反思: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达生活中一些数学现象。

  2、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五个解决问题里面,我认为没有解决好的就是例5,从学生的数学总结中也得到证实,很多学生表示没有掌握例5,他们希望老师能重新讲解。学生没有掌握好,首先反思的是老师,那个点没有讲解清晰。

  我的问题在于:1、夸大了题目的难度。和可能和小时候上学不喜欢或者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关系,尽管当了老师,更多的对于数学的畏惧性依然存在,甚至无措的情况也有。所以在教学中夸大题目的难度,也给学生带来一定暗示:这个题目很难,你不会掌握它。

  (措施:自己一定要练习,不仅能做对题目,还有学会找出题目中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关键点的方法。在做练习后,我会和答案对比,差异在哪里,实际上我更多的是看结果,先看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一致时再对比列式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及如何去突破关键点,当我熟练掌握时才发现,心中的信念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难度性已经不存在了。)

  2、仓促上课。在自己没有清晰掌握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解,势必是讲不清楚的。要赶进度,重视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措施:重新为学生讲解。学生感到单位1的变化是一个难点,他们找不准单位1,实际问题是单位1的变化,单位1变成了什么,他们不清晰。他们仍能准确的找到单位1,但不会使用单位1,有些时候单位1中具体的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清晰。)

  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和学生的问题所在,就需要我去帮助他们理顺思路,班上优秀的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例5的教学实在差劲,老师就没有表述清晰。非常感谢可爱的学生,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看他们也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重新讲解,我将题目进行细化。

  首先练习的是填空题:()比20多20% ()比8少25%

  20比()多20% 8比()少25%

  让学生列式解答,在这四道练习题中,前两道的单位1是知道的,分别是20和8,,用乘法,列式20×(1+20%)和8×(1-25%),后两道不知道单位1,所以用除法:20÷(1+20%),8÷(1-25%)学生列式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原因。接下来就是重新出示例5,细化

  4月份比3月份减少20%,变成填空题是(四月份)比1少20%(3月份是单位1 ,假设为1),求出四月份为0.8

  5月份比四月份增长20%,改填空题为(五月份)比0.8多20%(四月份是单位1,具体数值是0.8),学生很容易求出五月份,接下来学生就能比较5月份和3月份。

  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题目的关键点,然后进行转化和细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清楚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就是用这种细化加转化的方法,学生顺利掌握,依然有几个学生没有掌握,课下有针对性的补习。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公开课,课后有如下反思:

  思考一:成功之举

  上课之前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压力很大,课该往哪里引?是面面俱到呢?还是体现一点特色或创新?诸多问题困扰着我。这是我们数学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帮我设计好了教学环节。决定只体现两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于是精心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1, 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 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第八张幻灯片中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思考二:败笔之处

  1, 有些题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 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搅拌水泥沙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分数乘法(二)这节课的重点是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这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理解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是表示把小红的苹果数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据直观图形,学生很容易理解到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因为有了前面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学生能列出6×1/2=3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自主解决6个苹果的1/3是多少,6个苹果的2/3是多少。对后面两个问题,多数学生能正确列式计算。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配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题的共同点,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对应的量这个数量关系。但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见到两个数就相乘,有套用模式的感觉,而不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后续的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总结出将分率句改写成数量关系式的方法,培养学生遇题先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陈述性知识,放在这个单元是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是为了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其目的就是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做铺垫,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否则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好理解。

  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开始。在给出的8个分数中,学生能够找到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建立倒数概念必须充分注意的内涵。教材在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基础上,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互成“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还要明白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的。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甲数是乙数的倒数,乙数也是甲数的倒数”。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教学:先求3/5、2/3等分数的倒数,然后求5、1等整数的倒数,最后是0没有倒数。在第一个层次里,要求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发现它们的分子、分母刚好互换位置,一方面进一步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写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写出整数的倒数。可以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这个整数相乘等于1的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就能像分数那样直接写出它的倒数。第三个层次理解0没有倒数,并要求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存在与0相乘能够得到1的数。

  倒数的意义就是一句话: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的,这也就是概念内涵的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基本块面:首先通过例题7提出的问题——给出倒数的含义——分层突击理解倒数含义——出示形式上的经典错例(特别是小数的倒数)——处理1和0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文所谈的不是教学流程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倒数这个概念,谈一谈对概念教学的理解,从拆句的角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拆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针对倒数这个概念,我认为:内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书上出示乘积是1的正例,我们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书上说的是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出示3个数的反例。这两个反例是针对倒数概念本身的。

  学生在倒数的答案呈现上,习惯于用等号表示“的倒数是”这样的错误,比如2=1/2,从数学表达式上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确实犯了,而且每届都有这样的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已经强调并且纠正了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态度的端正与否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节课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1和0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数、整数、自然数。假分数分为1和大于1的假分数;整数和自然数里都有0,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单独的概念教学,或者说倒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关倒数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意义,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建立倒数的概念以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同的教学内容,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结构出现的次序,比如:整数的概念是复习、假分数的概念是辨析。

  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平衡,对于倒数概念来说,学生之前毫无经验,是属于顺应,其实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不难的,从形式到本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数字0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上39页第19题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数字1的问题。

  从整个概念系统来说,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的,如:本节课中倒数的概念是顺应,而用到的外围概念是整数、自然数、假分数,我在学习的时候注重对概念本身的解读,数包括自然数和整数,倒数的形式是分数,但不是分数的整数和小数需要先转化为最简分数之后再处理。

  在概念的形式实现之后的环节就是对倒数概念的辨析,如:题目a都有倒数,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a这个数的取值范围,是取正整数?负整数?0?非正整数?非负整数?自然数?这里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倒数的核心概念就是:0没有倒数,但是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量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小学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感觉——一个字“差”,三个字“真的差”。

  一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第一次带着话筒上课,我与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头声大,抬头声小,占据了我的一些大脑空间;我的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联系密切,因为键盘鼠标放置在一个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一些时间,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层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时观察到教师的表情,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差: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配合。陌生的学生,尽管短暂的了解,但是还是知之甚少。就拿这个来说吧:看大屏幕,自读小故事。学生却大声齐读开来,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感悟的知识,自读就可以了,听到学生的声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读下去。

  三差: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四差:学生的活动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用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最终得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但经过学生的活动,为了节省时间,我代替他们把活动的结果利用计算机这一媒体展示出来,我想,这是错的。不过,孩子们真的,没有发现,我的设计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学生得出新学的知识。

  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学,已经把自己的语言,神态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没有激励的话语。自己的言行,会犯下些许的小错误。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默默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精心设计却没有在学生身上闪现?还是因为自己的设计根本不够精心?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我们会发现的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广阔。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有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故“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两个班的巡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当我提出“看到课题后,你们认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积极发言”想解决圆的面积如何计算;想解决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想学习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等等” 。

  学习目标明确后,我发现孩子在研究的时候都井然有序,没有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都明确自己在讨论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整个巡讲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问、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两个班讲下来我的收获是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学生给了我不同的体会。当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是不敢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放手了也牵着一点,这是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应继续改进的地方;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过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深记住这次巡讲,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1、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周长和面积又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

  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2、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

  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3、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

  运用已有的经验去体验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一个学期匆匆已过,面对本学期的两次考试取得的成绩,我除了失望与无奈外,对我自认为做得在理的方法产生了怀疑,低头反思,总结,总结再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漏洞。

  一、注重了方法的运用,强化了形式的变化,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如:在上数学课时强化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却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的不够,造成了部分没有学会的学生形成学习漏洞的后果,长此以往,差距愈来愈大在。

  二、注重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却忽视了检查与落实,课内作业虽没有懈怠,课外作业却没有兼顾造成大量课外作业没有落实与检查,偶尔检查或放手给学生检查也反映不出真实状况,教师成了只说不做,只动嘴无行动的大话高手,日积月累,学生的情况无法摸清。

  三、强化了差生的补救,忽视了优等生的培养。在教学中由于强化了差生的补救,每节课都要兼顾,总要等,不免浪费了优等生的宝贵时间,忽视了优等生的小灶。这样每节课优等生总要浪费时间,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做事疲塌的习惯,干什么事都慢吞吞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相继丧失,真误人子弟。

  当然漏洞还有不少,一言难尽,在本学期,针对我的教学习惯,我将渐渐的打上补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补救。

  1、除了强化教法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每节课上利用板演强化练习,真正找出没有掌握的学生,对学生情况清晣的认识,再采用自习课上个别补救。

  2、针对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忽视,我在这一学期与同学们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只要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如果违反二次,就扫教室一次,以此来督促教师检查。

  3、对于培优补差中出现的只补差生无培优的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既在一节课上除一般学生完成的作业外,给优等生做完后布置较难的题目,给他们特殊的训练,最终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

  问题总是不断出现的,只有在教学中把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解决,才能慢慢地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0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30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2-26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2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门】05-2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05-2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05-17

【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6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