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时间:2023-09-12 12:34:55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

  一.导入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师: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为“希望工程”进行了捐款捐物活动,××,你捐了多少钱?××,你呢?有的小朋友捐得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但多少都表达了我们对贫困儿童的一片心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钱的知识。世界上的钱有许多种,如美国使用的是美元,日本使用的是日元,我们国家使用的是人民币。

  评析:结合学校开展的捐资助学活动,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要小朋友搜集一些人民币,清将搜集的人民币在投影仪上展示。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纸币

  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硬币

  小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

  评析:在学习新知前,展示学生的搜集成果,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二.新授

  1.认识分

  师:刚才小朋友说这是1分、2分、5分(投影)你们是怎么认识的?这三个硬币上都有一个“分”字,“分”(板书)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分、2分、5分三种面值。

  学生活动:把1分、2分、5分的硬币找出来,认一认、摸一摸、比一比,然后想一想、摆一摆:用1分币换1个2分币怎么换?用1分或2分币换1个5分币有几种换法?(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换法)

  评析:学生在找、摸、比、摆的动手操作中,知道了以分为单位的三种币值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

  (听录音)有一天,森林里举行运动会。兔妈妈参加了,三个兔宝宝商量决定每人用1角钱买1面小红旗为她加油,于是回家赶忙把储蓄罐拿出来,打开一看,全是1分、2分、5分的硬币,带着多不方便呀!于是,兔宝宝找熊妈妈想个带着方便的方法,熊妈妈帮兔宝宝数了数罐子里的钱,并将兔宝宝的钱换成了1角的。

  投影出示:10个1分硬币、5个2分硬币、2个5分硬币。

  板书:角1角=10分

  师:一共换了3个1角,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角、2角、5角三种面值。

  师生活动:把1角、2角、5角的人民币拿出来认认、比比(学生到投影前演示),师生互换人民币:1张2角可以换(2)张1角,1张5角可以换(5)张1角,1张5角可以换(2)2角和(1)张1角,1张5角还可以换(1)张2角和(3)1角。

  3.认识元

  (听录音)运动会后,兔宝宝更加节约,又攒了一些钱,我们数数看,攒了多少个1角?(投影出示)1角1角地数,数出10角来,10角是1元。

  板书:元1元=10角

  师:元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投影展示)。

  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说说想法。

  学生活动:1张2角、1张1角共是()角,再拿1张5角,是多少?再加上1元呢?

  评析:用童话故事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利用投影展示知识点,创设乐学情景。师生间等价互换人民币,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比较大小

  (听录音)元、角、分都是人民币的单位。一天,三兄弟比大小,都争自己大,请小朋友评评,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为什么?

  师:小朋友在搜集钱时,那种钱不好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1分、2分、5分的人民币不常用了,但可别小看它们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课中休息:音乐欣赏《一分钱》。

  师: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听这首歌曲呢?

  小结:也要像歌中的小朋友一样,学习他拾金不昧的精神。

  评析:把握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一分钱、拾金不昧等思想教育。

  三.练习巩固

  1.游戏

  用1分、2分、5分的硬币凑成1角的10种组合方法。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很多本子,1角钱1个,谁能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来付这1角钱,老师就把这些本子奖给谁。

  2.买邮票

  小朋友,上次我们给“希望小学”捐款捐物后,他们给我们来信了(老师读信).小朋友,如果我们要给他们回信的话,需要什么?(信封和邮票)谁知道一张邮票的价钱?邮票有多种多样,但寄一封信一般只要80分,也就是8角钱,为方便大家给五善小学的同学回信,老师从邮局买了几张邮票(投影出示),小朋友想买吗?

  要求用不同的方式付给老师8角钱,才能买走一张邮票。(学生给出了多种方法)

  评析:开放题的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排列组合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的求异思维。

  总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应到学生亲身参与的捐资助学帮困活动和展示学生亲手搜集的人民币导入新课,学生对学习环境就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巩固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2

  一、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看过(齐说)。

  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段很有意思的动画片(播放《乌鸦喝水》视频),看过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观看很认真)

  师: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生:乌鸦把石子叼进瓶子里了,就喝到水了。

  师:是水增多了吗?

  生1:水没有多,是石子放进去了,底下的位置被石子占了,水面就上升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生2:石子把水挤到上面去了,水面上升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说明了什么呢?

  生1:说明了石子占有位置

  生2:说明是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说的太好了,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石子的投入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乌鸦聪明吧。

  生:聪明!(齐说)

  二、实验探究,理解概念

  1、感受物体体积的存在,理解物体体积的含义。

  师:由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思索着,有点为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纷纷举手)

  生1:水会满出来。

  师:那好,我们一起看一下。(师将土豆放入杯子中,水满出来了)

  师:你们猜对了,很好。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1:说明了土豆也占了位置。

  生2:说明了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举着水杯和黑板擦)这两个物体呢?他们也占有空间吗?

  生:占有

  师:请观察一下,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生1:这两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水杯占有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

  师:其实呀,生活中很多物体所占的空间都有大有小。如电视机所占的空间大,水槽所占的空间小。黑板擦所占的空间大,粉笔所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生(齐说):能!

  师:请同学们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热情很高,师巡视。一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列举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生1:教学楼所占的空间大,我们的教室所占空间小。

  生2:我的笔袋占空间大,橡皮擦占的空间小。

  生3:电视机占的空间大,课桌占的空间小。

  生4:书包占的空间大,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

  师: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师手拿两个土豆:形状不同,体积相近)老师手中的这两个土豆,请同学们看一下,哪个土豆占的空间大,哪个土豆占的空间小?

  师: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给土豆编个号,一个为1号土豆,另一个为2号土豆。

  生1:一号土豆占的空间大。

  生2:不一定。

  生3:2号土豆占的空间大。

  师:看来,光凭观察很难看出哪一个土豆占的空间大,哪一个占的空间小。我们得实验验证一下。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出示两个有刻度的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注意观察,现在的水面在哪里?

  生:(指名上台说)两个烧杯的水面都在“300”,说明水一样多。

  师:我先将1号土豆放入水中(操作),请大家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很多学生说道: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上升了说明了什么?

  生1:土豆把水挤上去了

  生2:水占了土豆的位置

  生3: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接着做)我们再来观察看一下2号土豆放入水中的情况。

  生齐说道:水面也上升了。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两个杯子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

  生1:水面不一样高了

  生2:1号土豆大些

  生3:2号土豆小些

  生4:1号土豆占的空间大,2号土豆占的空间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两个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两个土豆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数学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生1:笔袋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笔袋的体积。

  生2:饮料瓶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饮料瓶的体积。

  2、理解什么是容器的容积,感受容器容积的存在。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体积,我们在这节课中还要认识一个概念,是什么呢?

  生:容积

  师:对了,你从我们的课件上已经知道了,是吧?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41页,自学什么是容积的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将你不懂的画出来,也可以和同桌议一议。开始。

  (学生自学)

  师:(把书关上)谁来说说什么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板书)

  师:他说得很完整。鼓励他(掌声鼓励)。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不懂的呢?

  生1:什么是容器?

  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能装东西的

  生3:我举个例子,想杯子那样的就是容器。

  师:我们常用的容器有哪些?

  生1:课桌

  生2:书包

  生3:水缸

  生4:盆,水瓶

  ……

  师:像同学们列举的这些能装东西的物体就是容器。你们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沉默,没人提问)

  师:你们没有问题了,我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所能容纳?

  生1:能装的

  生2:就是最多能容纳的

  生3:就是最大限度容纳的,比如一个杯子最大限度能装的`

  师:说的太好了,还不给他点儿掌声?

  (生鼓掌)

  师:(举起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里面装的水的体积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吗?

  生齐答:不是!

  师:怎样才是它的容积呢?

  生1:要装满水了,水的体积才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是按照学生的描述,加水理解容积的概念。)

  3、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体积和容积。它们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所有物体都有体积,而容器才有容积。

  师:说得太好了。所有物体都有体积,只有容器才有容积。

  结合实例理解体积与容积。

  师:(出示水杯和黑板擦)这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容积大?

  生1:水杯的体积大,黑板擦的体积小

  生2:黑板擦没有容积。它不能装东西。

  生3:也就是它不是容器。

  生4:水杯的容积大,因为黑板擦没有容积。

  师:同学们对容积与体积理解得很好了。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

  生很自信的说:有!

  (大屏幕出示):判断,并说明理由:

  1、体积与容积的意义相同。( )

  2、一个瓶子装了2升的水,瓶子的容积是2升。( )

  3、一个木箱的体积与容积一样大。( )

  (从说理由的过程中深化体积与容积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提升概念:(大屏幕展示)

  1、看一看:观察下面的图形,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为什么?

  2、搭一搭: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按下面的要求搭一搭。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的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3、辨一辨:有一瓶牛奶,小红倒了3杯,而小华倒了2杯,这有可能吗?为什么?

  4、填一填:

  (1)用一块铁皮做一个长方体的油箱,要知道用多少铁皮是求长方体的( ),要求能盛多少油,是求长方体的( )

  A 表面积 B 容积 C体积

  (2)冰箱的容积( )它的体积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3)笑笑的一天(填一填)

  星期天,我找了一些铁丝,做了一个长方体的铁丝笼子并在它的外面贴上彩纸,妈妈问我用了多少彩纸,我得求这个长方体的( )。真是一个漂亮的笼子!它有多大啊?我得求求它( ),可( )我不会算。没有关系,我自学一下书本上的内容。这么漂亮的笼子,我用它来装我淘回来的小饰物,能装多少呢?我得算算它的( )。哇!一个小小的笼子竟能装这么多东西,真不错!

  四、总结评价,强化概念

  师:同学们,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

  生高兴地说:满意!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体积

  生2:我知道了什么容积

  生3我知道了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

  生4:我知道了只有容器才有容积。

  ……

  师:同学们今天真的很棒!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3

  片段一:生活激趣

  师:刚才我们了解同学喜欢看电视。看一下片头,猜一猜,它是什么节目?(听声音猜)

  生:幼幼乐园

  师:我也喜欢看的。你知道每天什么时候播出的吗?

  生1:6点半

  生2:下午6点半

  生3:是8点30分。

  生4:晚上6点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晚上6时30分。

  师:到底是不是晚上6时30分播出的呢?

  播放

  生1:上面18点就代表晚上6点

  生2:18点就是代表晚上6点。

  师:也就说,18时30分,就是晚上6时30分。

  师:我们发现18时30分是另外一个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计时法。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孟老师就巧妙设计了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中的时间入手来学习计时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初步认识另一种新的计时法。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入手,学生对时间的体验比较深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片段二:探究新知

  1、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预报。

  师:在这里节目中那些你最喜欢的节目?

  生1:我最喜欢里面的动画城,它是早上6时

  生2:我是喜欢中国动画,晚上7点40分播出。

  生3:我最喜欢看神奇之窗,是早上7:30播出。

  还有其它………………

  师:上面的这些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电视上有这种计时方法,还有其它吗?在生活中找找。

  生1:电脑上

  生2:会场上有

  生3:商店营业时间上有

  出示肯德鸡的营业时间。

  出示汽车票

  生:还有电子表也有

  3、师:生活中的钟表你会看吗?

  出示一个钟表。

  出示12时

  生1:晚上24时

  生2:晚上12点

  师:你怎么知道是晚上12点。

  生1:那儿有个月亮。

  生2:我认为趴在那儿睡觉,有月亮,所以是晚上12点。

  师:我们时钟都是顺时针走的,一起来看看。

  播放走钟,出示到升旗的时间

  生:是早上8点

  板书:上午8点

  播放走钟,出示吃饭的时候

  生1:是中午12点

  生2:我也认为是中午12点。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太阳在头上,还在吃午饭

  板书:中午12点。

  师:时针走了几圈?

  时针倒走,并拉出12个数。

  师:走了多少个小时,一天结束了吗?

  〖评析:从电视中的24时计时法的认识到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建构的'过程,初步形成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在看生活中的钟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出两个不同的12时,引发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更加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

  出示上课。

  生1:是下午1时。

  生2:我认为是下午13时,

  师:下午13时,还是下午1时

  生1:我认为是下午1点。

  生2:用24时计时法,就是13时。

  师:赞成13时举举手,赞成下午1时的举举手。

  师:准备好你的理由,然后说说看。

  学生讨论。

  生1:时针指着1,所以是下午1点

  生2:我认为是13时

  生3:前面已经把前面12个小时,画出来了。所以后面再加一个小时,所以就是13时。

  师:有没有同学赞同下午1点,也是13时的。

  师:下午1时就是13时。

  继续再走一格,

  师:你说说看,你认为是几时?

  生:14时

  出示晚上8时的

  生1:是晚上8时

  生2:是晚上20时

  生3:我认为是晚上20时。

  生4:如果用24时计时法,是晚上20时

  板书:晚上8时,

  20时

  出示晚上11时

  同桌互相说说看。

  师:如果再走一格,你说说看,应该是几时?

  生:晚上24时。

  师:又走了一圈。我们同样把走过的一圈再接来了,清楚的看一看。

  师:现在钟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一共走了多少小时。

  生:24

  师:一天结束了,新一天又要开始了。

  每年最后的时刻,寒山寺的钟声就鼓响了。

  师:第一声钟时鼓响的时间,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如果这个时间用什么表示?

  生1:13时

  生2:24时

  生3:早上0时

  师:新的一天开始,就可以用0时来表示。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数学学习不是教师强制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主体通过体验、猜测、实践、总结、反思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总能巧妙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分组讨论、并通过实践验证猜想,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4、师:上午8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我们怎么表示

  生:8时,因为在13时之前的时候在表上还是这个时刻。

  提示,另一个写法:08:00。

  师:上午8时,与晚上8时,改成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生:上午8时,就是8时,晚上8时,应该说是20时。

  师:你这个20时,是怎么得来的?

  生1:晚上8时,还距晚上24时还有4时。

  生2:早上8时,与晚上8时相差12时,中间正好就是12。早上的8时加上12时,就是20时。

  师:中午12时,改为24时计时法。

  生:还是12时

  〖评析: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对比两种计时法来让学生进行认知,让学生认知中能建构方法,教师把观察、思考、创造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并能自主学习。〗

  片段三:巩固深化

  1、电脑出示上课的时间(10:00)

  生:上午10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时间指向10,因为是上课。所以上午。

  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话?

  生:还是10时。

  2、下午3时踢球。

  生:是15时,下午的3时,加上12时。

  3、“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1:你在看电视。

  生2:我在写作业

  生3:在放学的路

  生4:上午5:00我在睡觉,下午5:00我在写作业

  4、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呢?

  出示作息时间表。

  5、通计时法改为24时计时法。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业

  6、电子屏幕上是什么计时法

  生:24时

  师: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吗?

  出示14:00电子表

  生1:是2时

  生2:是2时

  生3:是下午14时

  生4:下午2时

  师:为什么有同学说成2时……,你们同意吗?

  7、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说时间。

  8、出示公共车站牌。(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时刻)

  9、出示火车票。(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票面上的时刻)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数学练习通过让学生说图中的时间自己在干什么、认识电子屏幕、改写计时法、认识生活中的时间等形式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养成估算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判断。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了这个礼堂里上课,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

  师:是啊,今天来了很多老师,是因为这里正在召开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前几天,朱老师就知道了这个消息,(课件出示)来自全省各地约1000名老师将要来开封参加数学研讨会,筹备组的老师经过调查呀.有两个礼堂非常愿意接待大家(课件演示),第一个礼堂是河大附中礼堂,第二个是教育学院礼堂,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座位情况?

  生:河大附中礼堂平均每排31个座位,共22排,教育学院礼堂平均每排36个座位,共32排。

  师:如果现在你是筹备组的成员.要使这些老师都有座坐,(课件出示)你认为选择哪个礼堂合适呢?

  生.:我选教育学院礼堂,因为它比较大。

  师:教育学院礼堂大概多少个座位?

  生::我把36估成40,32估成30,40乘30,就算出它大概有1200个座位.够1000名老师坐,所以应该选择教育学院礼堂。

  师:为什么不选河大附中礼堂?

  生,:因为河大附中礼堂大概有600个座位.不够1000名老师坐。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筹备组的老师和我们想的一样,也选择了教育学院礼堂。刚才同学们在计算礼堂座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答:估算。

  师小结:大家看.估算帮助我们解决了选择礼堂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估算。以前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估算方法.今天,我们再来解决一些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

  板书乘法估算。

  『评析:引入贴近生活实际。真实、自然。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学习情绪高涨.每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自主交流.探索新知

  1.看图观察,独立估算。

  师:四年级的同学要去秋游,会遇到什么问题呢?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找到的数学信息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数学问题是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去秋游时,需要带多少钱。

  师:是不是只带花的这些钱呢?

  生::不是,老师可以多带一些钱。

  师:对,也就是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估算。

  师:怎样列式?

  生:49乘104。

  师板书:49x104。

  师:请大家用估算的方法试着做在本子上。

  师: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估算过程?(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2.选择方法,小组交流。

  师:在这三种不同的方法中,(课件出示)你认为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实录3.阐述理由.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全班来共同交流一下,说说你认为谁的估算好一些?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老师标出序号1、2、3),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好,因为估算的结果比准确值多,多带点钱可以备用。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估算出的结果离准确值最近。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准确值,谁问准确值是多少?

  生:准确值是5096,其他同学帮忙验证一下对不对?(可以使用计算器)。

  师:谁再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法,我通过5096和5500这两个数的对比。可发现第二种方法估出来的结果够买门票和车票。

  师:同学能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问题。非常好,大家给他点掌声。

  生::我也认为第二种方法好,因为多带点钱可以用来买其他东西。

  生,:我同意这两个同学的看法,用第二种方法估算可以带的钱多一些,如果哪个同学忘了带水,老师还可以用多带的钱帮助他买水喝。而第一种方法估出来的得数比准确值小,还不够买门票呢!

  师:说得很有条理,大家给他鼓鼓掌。第一种方法估算的结果不够买门票,就会有人进不去.你们当中谁愿意留下来不参加游园活动?(学生面面相觑,表示都不愿意)很显然,第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便,但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不能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符合实际情况.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生:打手势。(选第二种方法的多)

  师:这么多同学都选了第二种方法,谁来说说理由?

  生,:第二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我选择第三种方法,因为5500比5250大,带的钱如果太多了,用不完,带着容易丢失。(同学们笑了)

  师:如果你认为这种方法计算起来不难,可以口算,你也可以选择第三种方法。

  师小结:朱老师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如果让我选择.我也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既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计算起来又比较简便。以后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我们一般可选用估大的方法多带些钱,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了。

  [评析:给学生创设独立估算空间,在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辨析中,让学生掌握了乘法估算的方法.即选择方法要符合实际情况.计算过程

  尽可能简便。]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用菊花摆字。

  师:钱的问题解决了.让我们赶快进入公园参观吧。一进入大门.首先映人我们眼帘的是用一盆盆菊花摆成的(课件出示)开封第23届菊花花会这9个字,在这里还有数学问题等着我们解决呢?谁来读一读?

  生:开封第23届菊花花会.如果平均每个字用118盆菊花摆成.要摆好这9个字,大约需要运来多少盆菊花?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用到了什么方法?请大家试着做一做。(请用不同方

  法的同学分别演板)

  生演板。

  ①11891200(盆)

  120 10

  ②1189900(盆)

  100

  ③11891100(盆)

  110 10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1:11891080(盆)

  120

  生2:11891000(盆)

  100 10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三种方法,哪些方法符合实际情况?

  生.:我认为第一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把118和9都估大了.摆完字后还有剩余的盆数。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要摆好这9个字,需要1062盆菊花.而1100比1062大。

  师:XX同学说的1062是准确值,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不能选择,因为900比1062小,不能摆好这9个字,所以它不符合实际情况。

  师:选择另外两种方法的同学,请你对照一下准确值,看自己的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师小结:第1种和第3种方法估算出来的结果都能摆好这9个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你认为哪一种计算简便,就可以选用哪一种?我们再遇到准备材料的类似问题.一般也要估大一些。

  2.大立菊。

  师:同学们用估算又解决了摆字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尽情欣赏美丽的菊花吧!

  师:(课件演示,欣赏菊花)菊花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开封市市花。看这里,菊团锦簇,花香醉人,粉的如霞,黄的像金.白的似雪,朵朵菊花芬芳吐艳,竞相开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真是万紫千红胜似春啊!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实录师:这里一盆大立菊。它能在一个盆里同时盛开很多花朵.你知道这盆菊花上一共有多少朵吗?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朱老师亲自数了一数,这盆菊花上有982朵花,管理员的叔叔告诉我们公园里一共展出了11盆.你能估算出11盆这样的菊花大约有多少朵吗?

  师:请同学们试做。

  生独立完成。

  师边巡视边选择几个学生的不同做法。

  师:朱老师收集了这几种估算的方法,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切换展台)

  ①9821111000(朵)

  1000

  ②982ll 9900(朵)

  990 10

  ③1198210000(朵)

  10 1000

  ④982ll9800(朵)

  980 10

  师:在这些方法中.估算出来的结果都接近准确值吗?请拿计算器的同学快速算一算准确值是多少?

  生:准确值是10802。

  师:前面我们解决的用钱问题、摆字问题都选择了估大的方法,在这里是不是也只能估大一些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我们这一组讨论的结果是估大估小都可以,因为只要求一个近似值就可以了。

  生::我们这一组认为每一盆大立菊上不一定都正好是982朵,有的可能会多长几朵花朵.有的也许被游客不小心碰掉了几朵.所以估算的结果多一些,少一些都是可以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生情不自禁的鼓掌。

  师小结: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尽量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这和我们前面解决的用钱问题、摆字问题是不一样的,用钱、摆字问题一般要估大一些,而这里估大、估小都可以。

  3.坐汽车。

  师:估算的用途还真不小呢,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公园里游玩了一上午.现在返程的时间到了.回去的时候我们需要坐车(课件出示),仔细观察情境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辆汽车准乘48人,104位同学乘坐,需要几辆这样的汽车?

  师:有的同学很快就举手了.你先说吧!

  生,:我认为需要3辆这样的客车。

  生::我补充同学的看法,我认为应该使这104位同学平均坐在3辆车上。

  师:朱老师这儿有个想法,同学们看行不行,租两辆这样的汽车,使剩余的同学分别挤在前两辆车上。

  生抢答:不行,不行,因为超载了。

  生.:因为l辆汽车准乘48人,如果超载了就容易出交通事故。

  师小结:超载的车行驶起来会有危险,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乘坐!

  师:这次游园活动结束了.大家不仅欣赏了菊花.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还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适的估算方法。今天学习的乘法估算知识是数学书上第60页的例5(板书)。

  [评析:设计多种练习,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老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计算结果可以估大的及估大些、估小些都可以的练习。学生在练习中提高了估算能力,同时还体现了人文性.渗透了安全意识.使数学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四、指导看书

  师:大家打开书看~看,解决例5的问题,这两个同学有各自的思路,小精灵还提出了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我们已经解决过了,请你把算式补充完整。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原来我们只知道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使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能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知道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估算。

  生::我知道了能根据生活实际来选择估算方法。

  生,:我知道超载的汽车不能乘坐。

  【评析:尊重教材内容,重视双基教学,重视课内外知识结合。让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回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实录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适的估算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用到生活中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呀!

  『总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有了估算的意识,能用一些估算的方法解决加减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让学生估算秋游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的。使学生切实经历估算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辨析中知道了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估算的结果要符合实际情况,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朱老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学习乘法估算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本节课教学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始.朱老师就精心设计了为全省各地约1000名教师来开封参加教学研讨会选择礼堂的问题.很自然的引出了估算,学生感到学习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你看.我们今天坐在这礼堂里上课就有估算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接着,又创设了四年级学生秋游活动的情境:从买车票和门票、用菊花摆字、计算大立菊的朵数到返程乘车的问题.无一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伴随着老师美妙的解说.心情愉悦地欣赏着羡丽的菊花.学生置身在熟悉的秋游之中,他们要解决秋游中遇到的问题的欲望油然而生,一个鲜活的课堂自然生成了。整节课在秋游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估算兴趣,学生在乘法估算中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自主探究、交流辨析,培养估算能力。

  这节乘法估算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估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估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还要求估算过程尽量简便,这与前面涉及到的估算有了很大的区别。要求学生估算的能力提高了。基于这一点,朱老师在教学中思路清晰,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阅读观察收集信息独立估算交流辨析选择方法总结提升的教学程序。在解决买车票和门票老师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独立估算,然后小组交流,重点放在了辨析、

  选择方法上。板书三种有代表性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全体学生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第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便,但不符合实际.钱带少了就有同学进不去公园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符合实际.第二种方法又比第三种方法计算简便些,所以第二种方法好一些。通过辨析,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以锻炼,并体会到要选择符合实际,计算简便的方法进行估算,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练习灵活多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整节课教学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深刻性。解决买车票和门票用钱的问题要估大些.摆字问题也就是用材料问题也要估大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估算大立菊的朵数时估大些、估小些都是可以的:乘车问题要租够车辆,不坐超载的车等。这些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熟练技能的机会.也给学生创设了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化的空间。

  本节课.朱老师在教学上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整节课学生在秋游活动中心情愉悦地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威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⑵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例1,为探索分数基本性质作适当的铺垫。

  ⑴出示例1,独立思考并填写。

  ⑵说明分数相等的理由。

  让多名学生说说分数相等的理由。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将2/6中的2小份或3/9中的3小份合并成1大份,转换成1/3;二是1/3中的每1大份平均分成2小份或3小份,转换成2/6或3/9。

  二、动手操作,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

  ⑴分发正方形纸(每人一张),折出1/2。

  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折的方法,一是沿对边的中点对折,另一个是沿对角线对折。

  ⑵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

  学生们找出和1/2相等的'分数有2/4,4/8,8/16。推想出和1/2相等的分数有16/32,32/64,……

  ⑶明确探索新知的方向,展示思考过程。

  教师说明:这些分数都和1/2相等,其中肯定藏着规律。既然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那么研究规律就要从分子和分母的变化入手。

  学生交流思考的过程:

  ●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就变成了2/4,再同时扩大4倍就变成了4/8,……

  全班同学再次观察正方形纸上的折痕,感悟变化过程。

  ●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4、8等等就得到了和它相等的分数2/4、4/8、……

  ●质疑: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得到和它相等的分数2/4,同时乘3行吗?

  学生们肯定:行。同桌合作:用正方形纸折出3/6。

  ●继续质疑:还可同时乘几?学生回答:5,7,1,……学生概括:只要同时乘非0整数都行。

  ●倒着观察:同时除以非0整数,分数大小相等。

  ●抽象概括:分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揭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联系。

  ⑴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独立写一组相等的分数。

  班级交流思考过程。

  ⑵沟通与商不变性质的联系。

  教师出示:30/100=3/10,300/1000=3/10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说相等的理由。

  将说明两个等式改写成除法的形式:30÷100=3÷10,300÷1000=3÷10询问想到了什么?(商不变的性质)

  找出两个性质的相同之处。(略)

  四、继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⑴独立完成练一练。

  ⑵完成练习十一中的1-2。(第1题独立完成,交流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第2题同桌交流)

  ⑶独立作业练习十一中的3。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6

  教学设计思想:从教材相遇问题的一般教学开始,进行初步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运动概念教学,然后逐步建立现实的五一路的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按“实践-开放”的新理念,对传统内容

  进行了改革。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的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一说两车行驶的方向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如果两车一直相对而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新授

  1、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电脑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

  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几个物体在运动?

  (出示:两个物体在运动) 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出示:①出发的地点

  ②出发的时间

  ③运动的方向

  ④最后的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①出发的地点 两地

  ②出发的时间 同时

  ③运动的方向 相对

  ④最后的结果 相遇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再描述一次两车相遇的过程。

  [评:通过大屏幕演示,由学生概括行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对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大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齐读题。

  (2)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板书:50×3+40×3 (50+40)×3

  = 150+120 = 90×3

  = 270 (千米) = 270(千米)

  (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请电脑老师一起再来验证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法:50×3是什么意思?(电脑演示)板书:小汽车行的路程

  40×3呢?(电脑演示)板书:大货车行的路程 为什么要相加?(电脑演示)

  板书:总路程

  再看第二种解法:邓老师对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谁能告诉我?两个速度相加之和(手势)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速度和(电脑演示)3表示什么?经过3小时两车怎样了?这个时间又可以叫什么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为什么要用速度和×3 ?说明有几个速度和?(电脑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的是什么?板书:总路程

  (5)比较这两种解法,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

  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6)质疑。对于解答这种求总路程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邓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小汽车行了几小时?大货车行了几小时?为什么相遇时间不是3+3等于6小时呢?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7

  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8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准备练习,让学生口答:

  2/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想一想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为什么?

  生:5/6大,因为四年级时我们已学过了分数比大小时,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你记性真好。(心一怔,怎么已经学过了?)谁能说出几个分子为1的分数?

  生:1/2,1/3,1/4……

  师:(指着1/2与1/3)你能给这两个分数比一下大小吗?

  生:1/2>1/3。

  师:为什么?

  生:分子相同时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片断二】

  (练习: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师出示4/9、4/7和4/5。)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生:4/5>4/7>4/9。因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师出示3/7、3/5和4/5,一不小心把4/5写成了4/7)

  师:对不起老师把4/5写成了4/7。

  (这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4/7也没关系的,4/5与3/5、3/7比大小我们四年级时已经会了,我们现在想要学3/5与4/7比大小该怎么比?”

  师(一怔,想想也是,于是问其余学生):大家想学吗?想学的同学请举手。

  师(全班58人有45人举了手,心想那就将错就错吧。):大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呢?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来解决。因为3/5=3÷5=0.6,4/7=4÷7≈0.57,0.6>0.57,所以3/5>4/7。

  师:还有与他们组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6÷10=分子3,4/7中分母(7)×6÷10>分子4,相比之下肯定是4/7的分母大一些,所以3/5>4/7。

  小组3:我们小组也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是分子3的1.67倍,4/7中分母7是分子4的1.75倍,如分子相同的情况下,也是4/7的分母更大,所以3/5>4/7。

  师:同学们真的很能干,创造出了这么多比较分数大小的好方法。古人云: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多多动脑,多想一个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习上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后反思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堂课的前后两个片断,觉得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是有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那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呢?我的启示是两点:

  一、活用教材是基础。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利,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随时调控是关键。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如果出现学习需要不强烈或需要不满足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控,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持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惟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都在哪儿看过电影?

  生:我在学校看过电影。

  生:我看过露天电影。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电影院看电影,高兴吗?(师贴出挂图。)

  师:同学们,这是电影院的售票处,你看懂图上的内容了吗?(生看图。)

  生:我看懂了,一个小女孩来到电影院的售票处,她想去看电影。

  生:售票员阿姨告诉她:电影院共有21排坐位,每排14人。

  师:谁能很完整地说出图上的内容?

  生:一个女孩在电影院的售票处,阿姨告诉她:电影院共有21排坐位,每排14人。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想一想:小女孩问了阿姨一个什么问题,阿姨才这样回答的?

  生:(认真思考)小女孩可能问阿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坐位?”

  生:小女孩也可能问阿姨:“我们全校368人看电影能坐下吗?”

  生:小女孩可能问阿姨:“电影院一共能坐多少个人?”

  师:你们想得都很对。

  师:其实这个女孩就是我们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她是在问阿姨,学校想组织全校368名学生一起去看电影,坐得下吗?

  师:(师在挂图上出示问题)你们能帮小女孩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大声说“能”。)

  师: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14×21。

  师:同学们,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计算14×21,并想一想怎么算?(生计算。)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边板演边说)我是用竖式算的,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4,1乘4得4,4写在个位下面,再用1去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1乘1得1写在十位下面;然后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4,2乘4得8写在十位下面,再用2乘十位上的1,2乘1得2写在百位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得294。

  生:我是口算,把14看作10和4,先用10×21=210,再用4×21=84,210+84=294。

  ……

  师:你们不但结果算得对,说得也特别的准确。真高兴你们能把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这么扎实。

  师:孩子们,这个电影院共有294个坐位,我们全校368人能不能坐下?

  生:(齐)不能。

  二、小组交流,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学校要组织全校368人去看电影,电影院却坐不下。坐不下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分批去。

  生:我们可以拿着椅子呀!

  生:我们可以跟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说说,好不容易去一次电影院,求他们想办法。(孩子们纷纷出主意。)

  师: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你们很聪明。正如刚才的同学所说,学校把我们的情况跟电影院说了之后,工作人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每排多加5把椅子,现在每排19人。(师贴换图中14变成19。)

  师:同学们,赶快估计一下,现在电影院能不能坐下368人。

  生:把21看作20,19看作20,20×20 =400能坐下。

  生:(齐说)能坐下。

  师:现在电影院实际一共有多少个坐位?我们来算一算。

  师:谁会列算式?

  生:19×21。

  师: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计算19×21。如果你计算出来了,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如果你遇到困难,也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疑难。(小组交流热烈,师深入一个小组参与。)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用口算,把21看作20和1,20×19=380,1×19=19,380+19=399。

  生:我也口算,但和他不一样,把19看作10和9,10×21=210,9×21=189,210+189=399。

  生1:我是竖式,可不得399。

  师: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2:我也是用竖式,但不是这样做的。

  生3:我不是用竖式,但我认为应该这样。

  师:我们观察一下这三个竖式,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1乘19的计算是一样的。只有用十位上的2去乘19时,积的写法出现了分歧,到底怎样写积才对呢?(学生各持己见。)

  师:下面,学习小组再研究交流一下,用十位上的2乘19时应怎样写积。(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生:用十位上的2去乘19时,先用2乘9得18,8应写在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然后2乘1得2,加上进来的1等于3写在百位上。

  生:为什么8要写在十位上?

  生:因为2在十位上就表示2个十,20乘以9等于18个十,即180,所以8写在十位上。

  师:用2去乘1时积怎样写?谁知道?

  生: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而1也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20×10=200,200加上进来的100得300,所以3应写在百位上。

  师:还有哪里不太明白?(生表示没有。)

  师:请大家用竖式计算,并写好单位名称和答。(全体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19×21的竖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19×21是进位乘法。

  师:对了,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是“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大家想一想,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应注意什么?

  生: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积的个位要同十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师:你说得真好!

  师:我们一起来看小黑板,一起读一读: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所得积的个位就要同哪一位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学生齐读。)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看看大家对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师出示题: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师:谁能读?

  (生读题的要求。)

  师:请大家按要求完成这道题。(学生自己练。)

  师:你认为哪一个是错的?又是怎样改的?

  生:我认为第一题是错的。

  师:为什么?能说一说吗?

  生:用乘数21十位上的2去乘26时,积的个位要与十位对齐。

  生:我认为第2题也是错的,因为用乘数32十位上的3去乘25时,3乘5等于15,满十向前一位进一,3乘2等于6,加上进来的1等于7写在百位上。

  师:你们说得真好,看得出你们真学会了。

  师:让我们来看第二题“比赛计算”,每行一题看哪一行能得冠军?

  24 × 28 15 × 36 38 × 25

  ……

  师:出现了错误的同学看一看哪里出现了问题,不懂就问,相信下次你们一定做得更好!

  四、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我知道了做题时要认真、细心,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

  ……

  反思:

  首先,情境导入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它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合理有效地复习了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由此我想到,学生愿意学习、愿意思考,必须有人去激发他们,而这个人就是教师。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节课在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时,我充分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这一思想。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有些单一,有时还不够及时;在学生情绪不高时,教师调动得不够好。再有,课堂应尽面儿相对窄了些,后进生的表现机会少了一些。

  总评:

  教学伊始,教师面对不相识的学生,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孩子在轻松、快乐、自主的氛围中探究知识。教师充分为孩子学习数学创设情境,出示了一幅电影院的挂图,让孩子们有在电影院上数学课的感觉,增强了孩子们探究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能充分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难易程度,能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使学生不陌生,更容易接受。如,把电影院每排26人改为每排14人,让学生观察挂图。根据已有的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考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体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能与学生站在一起,成为学生最信赖的合作者和亲密伙伴。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种做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教材是范本,以教材为载体,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加工教材,在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是知识之“舟”又是能力之“桥”,也是心灵洗涤之“池”,从而使学生会学习、愿学习。

  3.教师对课堂和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全局的把握,教学思路清晰,对于重点、难点处理得准确,恰到好处。从估算到准确计算,教师都能入情入理地与学生合作,都能用巧妙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并且巧设疑问,使每个知识点都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学生积极的配合老师探索新知,师生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整堂课学生都在愉悦、思维中度过,他们饱尝了学习的快乐。

  4.本节课通过合作、互动、讲述、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了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做到了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谈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引导得当,点拨到位,水到渠成,是一节符合课改的优质课。

  5.教师素质好,语言简练,不啰唆,具有亲合力、感染力、调控力。张老师整节课都用亲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把学生当成孩子,能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数学,用儿童的方式去探究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0

  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71页、72页复习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能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搜集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1

  师:同学们,数学知识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要学会计算、推理,而且还要学会观察、操作和思考。(出示连通器:里面装有红颜色的水,左边高10厘米,右边高20厘米)你们看,这个连通器里的水,左边与右边有什么不一样?

  生:左边的水低,右边的水高。

  师:谁愿意帮老师量一量它们的高度?

  (生踊跃举手)

  生:左边水高10厘米,右边水高20厘米。 师:如果老师将这按住管口的食指放掉,你们猜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水会流动。

  师:你说水会流动,会怎么流动呢?

  生A:水会从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地方。

  生B:水会从右边流到左边。

  师: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流动以后,左边和右边会怎么样呢?

  生:左边与右边一样高。

  师:如果是一样高,那么左边和右边都有多少厘米高呢?

  生:我想可能都是15厘米。

  师:好!我们先把猜想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师:这一结果会出现吗?我们来观察一下。(师演示)

  生:左右两边水一样高了。

  师:说明刚才我们的猜想是对的。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量一下左右水面的高度。

  生:左边和右边都是15厘米。

  师:的确是这样。我们刚才的猜想得到了证实。这是你们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结果。现在我们来研究从不相等的数量到相等数量的关系。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来摆图片和移图片。

  师:第一行摆7个正方形,第二行摆5个。要使第一行与第二行摆的正方形个数一样多。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操作与反馈(略)。

  师: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我们解决了从“不相等”到“相等”的问题(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并板书:不相等—→相等)。现在如果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第一行有9个正方形,第二行有2个,第三行有4个,要使三行的个数同样多,不去摆和移动,你能知道相等时每行有多少个吗?

  生:每行有5个。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纷纷表示同意这个结果。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结果好吗?

  (生操作验证)

  师:结果是不是正确呢?

  生:正确。

  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使它们相等的?

  生A:把多的数量移到少的数量上去。

  生B:把多的正方形卡片移到少的卡片这一行去。

  师:我们可以把这个方法叫做“移多——”

  生:“补少”。

  师:(板书:移多补少)在这个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数量没变?

  生:总的'数量没有变。

  师: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

  的几份。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求平均数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平均数外,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吗?用计算的方法行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分析黑板上每行数量之间的关系。

  指名回答,引导归纳得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师强调:我们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总数”与“份数”的对应。下面我们就用这一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几个实际问题。(题略)

  反馈后教师小结: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其实,在求平均数前,我们还可以先估算这个平均数的范围。请大家看这个例子:一个小组有6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2千克、30千克、35千克、30千克、33千克、32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想一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肯定比多少千克多,比多少千克少?

  生:比30千克要多,比35千克要少。

  师:为什么呢?你们能否说出一个道理?

  (生同桌或小组讨论)

  师:谁先发言?

  生:因为求6个同学的平均体重,可以看成是“移多补少“,就是要把最重的35千克移一些给最轻的30千克。所以这个平均数肯定不会比35千克多,比30千克少。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计算出结果,再与刚才估算的平均数范围对照一下。

  学生各自计算得出:(32+30+35+30

  +33+32)÷6=32(千克)

  师:好。这个结果说明我们刚才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么这个“32 千克”与题目中的“32千克”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题目中的“32千克”是一个同学的体重,结果中的“32千克”是6个同学的平均体重。

  三、巩固应用

  1.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1)解放军叔叔长途行军训练,第一天走39千米,第二天、第三天共走87千米,他们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①(39+87)÷2=63(千米)

  ②(39+87)÷3=42 (千米)

  (2) 解放军叔叔长途行军训练,第一天走39千米,第二天上午走22千米,下午走23千米。他们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①(39+22+23)÷2=42(千米)

  ②(39+22+23)÷3=28(千米)

  反馈

  师:第一题的算式应该是①式还是②式,用手指表示。

  (多数学生用2个手指表示)

  师:为什么选择②式?

  生:因为39+87的路程是他们3天走的,“求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应该除以3。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因为39+87的和是两个数加起来的,所以要除以2。

  生:不对!因为87千米是2天走的,实际上应该把它分开来,所以要除以3。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了。

  师:那么,第二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几呢?也请用手指表示。

  (绝大多数学生用1个手指表示)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39千米是第一天走的,(22+23)千米是第二天走的。“求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应该是(39+22+23)÷2。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了。

  2.小结并延伸。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能举例吗?

  生:几个评委给歌手打分,歌手的最后得分是几个评委所打分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在学习时,只要肯动脑筋,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就会觉得学数学很有趣,学到的数学知识很有用。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及周角的概念。 2,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依据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量角器,活动角,三角板,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画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图形?

  生:角、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图形叫做角?

  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师:那这里叫做角的(边),这里叫做角的(顶点)。(用手指着角)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了,那我们今天就来

  学习新的内容,角的分类。(出示板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纸,然后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

  先把这张纸上下对折,然后再左右对折,(压痕重一些)然后

  我们把它展开,观察纸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出现了四个角。

  师:那我们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这四个角都是多少度?

  生:都是90°。

  师:我们通过的测量得出所有的角都是90°,我们把这种90°的`

  角焦作直角。我们黑板上的图形中有直角吗?

  生:有。

  师:(板书直角,并表明90°)我们在表示直角的可以用直角符

  号来表示。★

  师:那在我们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直角呢?

  生:(站起来举例说明)(注意指角的方式)(角存在与面上)★

  师:(拿出三角板)三角板中这个直角与黑板的直角哪个大?

  生:黑板大。(一样大)

  师:是的吗(把三角板的直角与黑板的直角重合)现在观察是什

  么样的?

  生:一样大。

  师:黑板的边么长,但三角板的边这么短。为什么他们的角一样大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出示活动角)大家看我手里这个角,是什么角(直角),(把角的两边进行伸缩),两条边变长了吗?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生:没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而且张开的越大,(角越大)。

  师:现在黑板上的是什么角?(直角),然后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每转到一定程度,问一次同学,是角吗?直到转动到平角位置。)还是角吗?

  生:是(不是)。

  师:这是角的一条边吗?这是角的另一条边吗?中间是不是顶点? 所以这个图形是角吗?★

  生:是。

  师:那这个角与其他的角有什么特点?或者不一样的地方?

  生:角的两条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很好,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那同学们知道平角的度

  数吗?(提示平角是由两个直角组成的)

  出示ppt

  师:那现在角的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围绕着顶点转动。直到现在两条边重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还是角吗?

  生:回答不一。

  师:我们再来回顾下角的特点。角是由......

  生:一起回顾角的概念。

  师:那这是角吗?(出示周角),他是否有两条边?是否有一个顶点?

  生:是。

  师:那我们就把这样围绕顶点旋转,两条边重合在一起的角,叫做周角。

  师:那周角的度数,大家能得到吗?

  生:根据周角是由平角转动得来,可以得出周角的度数是360°。

  师:出示ppt,明确周角的度数。

  再此,回顾一下刚才平角与周角的形成与度数,并让同学们总结出一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那关于角,我们还学过哪些?

  生:还学过锐角和钝角。

  师:我们以前对锐角的定义是什么样的?

  生:比直角小。

  师:今天我们能否把锐角的度数确定下呢?(锐角是小于直角,也就是小于90°)

  师:那钝角呢?

  生:是大于直角,也就是大于90°。

  师:我们刚刚学习的平角是多少度?它也属于钝角吗?

  生:不是。平角不属于钝角。

  师:所以我们定义钝角范围不仅仅大于90°,还应该小于180°(出示板书)

  三、练习巩固 内化提高

  Ppt出示

  1.1平角=( )直角,1周角=( )平角, 1周角=( )直角

  2.89度的角是( )角 3.平角的度数是( )的2倍。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4.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对吗? 5.大于90°的角都叫钝角 对吗? 3和6 5和6 2和8 4和9 6用>或<来表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周角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

  课堂结束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

  小于90度 直角

  等于90度 钝角

  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

  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

  周角

  等于360度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3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到这个镜子,它除了在生活中可以照自己之外,你们有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咱们数学相关的地方。

  生齐:它是圆的

  师:哦!咱们刚学了圆形,是吧。那学习了圆的……

  生齐:周长

  师:哦!认识了圆,这个镜子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外框——塑料的外框,第二部分是里面的这个镜片。如果要问你,制作这个塑料外框,需要这个塑料的长度是多少?你们说求得是什么问题呀?

  生:求的是周长

  师:那么要求这面镜子所用的玻璃的面积是多少,那求的就是……

  生: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会求吗?

  生:会。

  师:啊?

  生:不会。

  师:不会,是吧?咱们今天就是要来学习圆的面积。

  教师板书:圆的面积

  师: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咱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师:同学们请看这边,老师讲给你们展示一幅图,看了这幅图,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静静地看

  教师演示课件(动态出示三个半径大小不同的圆)

  师:圆的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

  生1:圆的面积大小可能和圆的半径有关。

  生2:圆的面积大小可能和圆的直径有关。

  师:还有吗?你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是吧?好,我把它写下来。

  教师板书:可能和半径有关

  师:那么,圆的面积和半径究竟有什么关系?咱们这节课就来深入的探究。

  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同学们,我们还记得不记得我们学过的这几个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是怎样推导出这几个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1:我就说一下梯形吧,当时是这样推导出来的,我们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把他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师:哦!我听明白了,咱们是将梯形转化成……

  生1:平行四边形

  师:哦!还有吗?其他图形谁来说?

  生2:我来说一下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先画出它的一条高,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左边这个三角形拼到右边缺少的这个三角形上面,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变成。

  生2: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以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跟它对应的底乘以高

  师:哦!是这样,转化。还有吗?

  生3,我想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两倍的关系。那么,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底乘高除以2。

  师:刚才李老师很高兴得欣赏到我们班同学的发言,大家发言都非常的精彩,能够把我们前面学习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推倒方法说的是头头是道。那么我们能不能概括一下,我们在对这几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无非是采用了哪几种办法?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把这几个图形切拼

  教师板书:切拼,

  师:切拼,很好!还有吗?

  学生:平移

  师:哦!还有平移的方法

  教师板书:平移

  生:还有转化

  师:哦!还有转化

  教师板书:转化,

  教师演示课件

  师:我们在学习这几个图形的时候都是这样转化的。你们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原来我们不知道的图形,转化为我们知道的图形,就可以计算它的面积了。

  师:把不知道的转化为知道的。

  师板书:化未知为已知

  师:这个方法是我们数学几何里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策略。今天咱们学习的是圆面积。我们能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根据我们原来用过的方法,猜一猜咱们可以怎样推导这个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你们想怎么做?

  生:我会用同样的方法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或补充啊?

  生:我想补充以下,圆这个图形的边缘,它的周长是曲线,如果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它的边长是直线,就好求了。

  师:你是想化圆的为方的,是吧?

  教师板书:化圆为方

  师:圆的外面是一条曲线,也就是化曲为直

  教师板书:化曲为直

  师:还有吗?要把它改成一个直的图形,应该怎么改呀?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呀?同位商量一下。

  学生议论

  生:把它切成若干份完全一样的图形,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哦!用切拼的方法。切的时候怎么切好?

  生;我觉得按着直径切好,

  师:沿着……

  生:沿着直径切

  师:还有吗?

  生:我是想想把它变成正方形,在它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

  师:哦!你是想在它的外面加一个框,这个方法到后面老师给你机会发言,好码?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的意见都是拿这个圆用来干吗?

  生:切

  教师演示课件: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师:大家看看,把圆怎么样了?

  生:分成两个半圆

  师:有没有直线出来了?

  生:有

  师:哎!化曲为直,行了吗?

  生:不行。

  师:不行?那怎么办?

  生:再切

  师:好

  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

  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相似?

  生:三角形

  师:现在可以了吧?

  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

  生;再切

  师:为什么要在切呀?

  生:下面还有弧线

  师:下面还有曲线是吧?然后再切,让它更加接近……

  生:三角形

  师:好!

  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成8份

  师:现在可以了吗?差不多了吧?现在你能计算了吧?不是已经切好了吗?能计算了吗?

  生:上下两个合起来、拼起来,

  师:合起来?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子就拼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学过平行四边形

  师:合起来就拼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近似平行四边形

  师:哦!近似的,他补充了两个字,还有什么办法?都一样嘛?

  教师演示课件:拼成为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拼成了什么?

  生: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近似,很好,

  教师板书:近似

  师:为什么说近似?哦!这地方是弯的是吧?(师指拼成图形的底边)那怎么办呢?

  生:再切

  师:还切呀?切!

  教师演示课件,把一个预案平均分成16份

  师:李老师在切的时候,这里的每一份得大小怎么样?(教师指被切成的图形)

  生:是完全相同的

  师;噢!是完全相同的。到时候才能够怎么样?哦!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是吧?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感觉怎么样呀?

  生;好多了,

  生:还不行?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4

  一、 课前交流

  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好了,大家都带来了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老师稍有停顿),我还看到了大家文具盒里有一样我特别想要借的东西

  生好奇地问:什么?

  师:橡皮。谁愿意借给我?

  (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

  师:大家都这么热情,太感谢大家了。好,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请8名学生

  就近帮忙借橡皮)

  师:(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你们把橡皮都

  借给我了,你写错了怎么办?

  一生:我还有。

  师:哦,还有,老师还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师: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

  生纷纷说: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做魔术;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

  用橡皮拼图。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没有橡皮,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就算写错了,也没关系,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您会写的更好!

  (反思:没有橡皮,下笔会更小心,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教学生静心思远,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另外,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像这次赛课,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彼此尽快熟悉,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二、 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师: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好多小鸟,请大家仔细数一数大树上有几只小鸟?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黄色小鸟贴到大树上)那

  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5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比有哪些了解?

  生1:比有前项和后项。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山东有一座城市,那里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是哪座城市?

  生:青岛。

  师:是呀,青岛啤酒世界闻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这辆货车正在运输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芽。这张表格就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量(吨)

  16

  32

  运输次数

  2

  4

  师:你能提出哪些与比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1: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谁能说出这个比是多少?

  生:16:2。

  师:谁还能再提一个问题?

  生2: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生:32 :4。

  师:谁能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说出一个比?

  生3: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第二天运输量的比是16 :32。

  生4:货车第一天的运输次数与第二天的运输次数的比是2 :4。

  ……

  (教师依次板书:16:2;32:4;16:32;2:4;32:16;4:2)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比例的意义。

  师:学好数学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比(16:2和32:4),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值相等。

  师: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货车每次的运输量。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写成16:2 =32:4。

  师:黑板上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这样写?

  生1:2:4=16:32。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0.5。

  师:还有吗?

  生2:32:16=4:2,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知道了什么是比例,你能不能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几个比例,开动脑筋试试吧!(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想到了用整数组成比例,还想到了用小数、分数组成的比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写的比例。

  生1:3:4=9:12

  生2:7:8=14:16

  生3:0.3:1=0.6:2

  生4:1:=2:1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4个比例)

  师:这几个同学写的比例都正确吗?怎么才能看出来呢?

  生: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因为比例就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09-10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优选(15篇)09-11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09-27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04-23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14篇06-03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14篇)06-04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精选14篇06-05

初中数学八下教学课堂实录02-22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精)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