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1 12:35:03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

  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

  (1)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小红比小兰多1个,小明比小亮多2个)

  (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移多补少)

  (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总个数)

  (5)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列式计算)

  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

  2、练习: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

  (1)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2)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4)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练习:(选择)

  (1)三(1)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A、20棵B、21棵C、19棵

  (2)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实践应用

  下图是一个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险吗?天气越来越热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数学书练习十一的内容。

  板书:

  平均数

  小红小兰小亮小明——移多补少

  (14+12+11+15)÷4=13(个)

  总数总人数平均数

  好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4

小学数学教学模板设计02-22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设计04-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2-2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2-2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02-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选)12-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