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02 08:52:18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审题、选材,从而学会记叙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使用情景法、提问法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学会写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审题、选材

  难点:写作

  三、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讲述故事

  提问1:同学们认为海因兹偷药这么做对不对;海因兹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回答―结合故事一起复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2:在同学们眼中,海因兹是怎样的人?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今天我们就进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二)传授新知

  1、审题:

  (1)全命题作文

  (2)注意关键词(“父”和“母”)与角度(可以父母两个角度也可以合起来写),避免偏题。

  2、交流讨论: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3、选材:

  (1)作文一般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开头一般是点题、铺垫和承接,结尾是总结和升华。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地点变换、先主后次等来分段。

  (3)选材的基本步骤: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联系实际来选择典型事例;多个事件则选出最能突出主题的事件,详略得当。

  (4)教师举例。比如说前面说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热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那么可以选择比如说我迷上了打篮球,刚开始每天都打,过几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们的秉性,仍旧会给我们买等,会抽时间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体悟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三)课堂练习同学们自己花5分钟思考一下事件,然后写一下除开头结尾外的主要部分。

  (四)总结与作业学生或老师点评部分作文。

  作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添加上开头和结尾。还可以回家问下父母,他们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也使学生从文中感受被人信任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感悟信任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告示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暖花开,人们都愿意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有一对夫妇在郊外路边发现了这样一则告示(师出示幻灯),一起读一下。

  师:看了这则告示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到:真的有桃子吗?桃子真的可以自己采吗?桃园真的距离路边三里路吗?)(幻灯出示)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疑问,想不想去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信任》。(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这个桃林与其他桃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生:小狗带路

  生:没有人

  生:自己摘桃子,自己付款。

  师:无人看管自己摘桃子,自己付款,也就是说这个桃林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

  生:信任

  2、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桃林去感受一下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笔划出表现桃园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板书:主人、客人)

  现在将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小伙伴听听,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来听一听你们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主人的信任。

  指名生交流。

  3、出示幻灯“桃子——自采——三里路”。

  师:在课文中只有这一则告示吗?(生交流其他几则告示)

  师:告示在这儿把我们引向了桃林,可见告示引路是一切信任的开始。(板书:告示引路)

  4、生交流出纸条内容。

  桃园主人以什么方式传递着自己的信任?(桃园主人还在用什么方式传递着自己的信任呢?)(板书:纸条留言)

  师:这位同学从纸条上感受到了桃林主人的信任。你们觉得纸条上哪个地方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

  生:放在箱子里

  生:尽管

  师:我觉得纸条上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先听我说两句话,你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一定不要忘记把钱放在箱子里。”相比之下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定不要”表示主人担心别人不放钱。“然后“表示主人很放心。

  师:对,一个“然后”不经意间流露出主人的那份毫无疑虑、毫无担忧的信任之情。在这儿,我们可以自采自付(板书)。

  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们看到这样一则留言,心情怎样?那么可想而知“我”和先生的心情了。为什么我们都会都有这样的心情呢?(生:因为主人很相信我们)

  我们能再来读一下吗?(齐读)

  5、大家看完这张纸条后,现在最想干什么?(生交流:采桃子)看来同学们的想法又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了,那还等什么,去亲自体验一下吧,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①、能不能告诉大家读完后有什么感觉?

  ②、将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吧!指名读

  ③、引导学生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你能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沁人心脾”吧!现在再来读读这个词,你理解了吗?“我”和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这儿是一片美丽的桃林)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

  指名生交流。

  师拿出准备好的山楂片,交给这名同学。

  师:其他同学想吃吗?

  师:告诉其他同学这是什么味道?

  师:想得都流口水了吧,但是现在你们还不能吃,先让你们“馋涎欲滴”一会儿。

  ④、理解了这些词语,下面每个人都钻进果林,去美美地享受一下被信任的喜悦吧。再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

  6、引语:这儿不但有使人馋涎欲滴的桃子,还有让人喜爱的小动物们,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生交流。如:

  “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这一只大花猫。”

  师:它们做的这些事本来都应该是谁做的?

  而现在主人却让猫狗代替他来招待客人,同学们也许会想主人也太没有礼貌了吧?你们有什么想法?

  指名生交流(因为主人信任客人)

  教师小结:主人让猫狗替他招待客人,是因为他充分信任每一位前来采摘的客人。(板书:猫狗待客)

  师:同学们,回顾整篇文章,桃园主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这儿把主人的与人为善、热情好客、对客人的信任等,通过对猫狗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再来。

  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

  1、这次桃园之行,给“我”和先生深深的触动,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桌子和那道木栅栏。我为什么不禁回头,又为什么久久地注视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2、此时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则告示,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生齐读告示一遍)

  3、课堂小结:它不仅仅把人们引领到果园,更重要的是把人们引向了互相尊重的崇高境界,使人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四、语言实践,内化感悟。

  “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感受展开想象。

  提示: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信任

  桃园主人客人

  告示引路

  纸条留言

  自采自付

  猫狗待客

  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对联含义。

  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妙趣,热爱祖国汉字。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顾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

  顾客、惠顾、主顾。

  悬挂,吊在空中:悬垂、悬吊、悬梯、悬梁刺股。

  赐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

  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2.会写的词语:顾客、悬挂、赏赐

  3.解词:

  (1)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2)装束:穿着、打扮。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对联,其妙趣所在值得细细品味。

  2.教学重点:

  体会茶酒对联的妙趣所在。

  3.教学难点:

  体会茶酒对联的妙趣所在。

  4.教学突破点:

  体会对联的趣味所在,从而了解故事情节的妙趣。

  四、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体会对联的妙处。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2.读文了解故事情节。

  3.小组自学生字新词。

  4.再读课文,找到文中所写“茶酒联”,体会其中趣味。

  5.请你也为上联对下联。

  6.课外拓展,收集整理有趣的对联,并讲讲其中有趣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通过揣摩人物的神态、心理,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体会“快乐”的真谛。

  二、基础知识

  区别字

  贴( )坊( )剑( )

  帖( )防( )箭( )

  多音字:坊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快乐王子》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得意之作,也是近百年来世界公认的优秀童话之一。文中的王子和燕子,一个原本快乐、高贵,令人羡慕,一个原本自由自在、快乐高飞;可他们都因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在作家营造的浓浓悲情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善”,领悟到了一种“大乐”。文章语言平实,讲述性强,字里行间蕴涵着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激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的神态,心理,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体会“快乐”的真谛。

  3.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燕子入手突显王子品质的写作方法。

  4.教学突破点:

  以疑促思,把握情感主线组织教学。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11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里,有美丽的白雪公主,有可怜的灰姑娘,还有丑小鸭和拇指姑娘,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故事里,认识一位善良的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回答问题

  3.默读课文,边读边理清故事情节。

  4.同桌交流

  5.反馈归纳

  三、学习课文1-4段

  1.自由朗读1-4段:快乐王子给你什么印象?

  2.反馈信息,让学生说出快乐王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指名读第1段并指导学生评读。

  4.出示快乐王子的图像,并请学生配乐朗读第1段。

  5.快乐王子如此漂亮,他的心情一定非常快乐,对吗?

  6.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顺势指导朗读2-3段,要读出王子的悲伤和小燕子的怜悯之情。

  四、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了解课文王子的三次救助,体会快乐王子自我牺牲的精神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次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快乐王子,他(生接:满身金片,有一对蓝宝石眼睛,还有一颗红宝石嵌在剑柄上,灿烂发光),是呀,多么美丽的王子呀,可是,当他看到城市的丑恶与穷苦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于是,他和他的朋友小燕子一起帮助了很多的穷人,大家想知道后边的故事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快乐王子吧。

  (二)精读课文5-19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9自然段,看看王子帮助了哪些穷人,又是怎样帮助的?把你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反馈默读情况,学生说感受。

  3.反馈第一次:救助女裁缝

  (1)出示句子“王子说……凉水。”

  (2)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感受她们的穷困。

  (3)读出自己的感受

  (4)理解“再三求他”,训练说话:你是王子,你怎样求?

  (5)理解“奇怪,天这么冷,我却觉得很暖和。”

  (6)你想对王子和燕子说什么?

  4.反馈第二次:救助写剧本的年轻人

  (1)出示句子:“……可他太冷……他又饿得……”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的体会。

  (3)体会燕子矛盾的心情和王子的决心。

  (4)读出自己的感受

  (5)你想对王子和燕子说什么?

  5.指名复述三次救助

  6.回归整体,完成填空

  (三)课后作业

  1.把“快乐王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阅读童话故事《自私的巨人》

  五、板书设计

  快乐王子

  付出所有收获快乐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王尔德是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他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在王尔德的墓碑上,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的确,他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家。在他事业的顶峰,代表的是他的几部大戏,如《温德摩尔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都是一时绝唱。说到“才子”,早在王尔德为世人所知之前,年仅二十四岁,他的诗作就荣获大奖;在他短短的创作生涯中(享年四十六岁),行文演论,无处不是智趣横生。然而他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影响颇广。

  小学五年级语文《快乐王子》教学反思

  《快乐王子》是长春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整篇童话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借助王子的眼睛展现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他有着一颗悲悯的心,他不忍心看着裁缝的孩子遭受疾病的煎熬;他怜惜有为的年轻人;他担心穷苦孩子的命运于是,快乐王子求小燕子,让小燕子帮他把红宝石、两颗蓝宝石眼睛送给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其中王子和燕子“舍身取义”的美好心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执教完这节课,我觉得我这节课的有三大亮点

  1.对人物的取舍

  课文出现了好几个角色:王子、燕子、市长、上帝等等。我在教学中仅取“王子”这一主要人物,舍弃其他。倾全力“一点”上突破。

  2.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取舍

  在故事中涉及到的“丑恶”和“穷苦”、“求助”和“帮助”的教学上,我都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法。表现“丑恶”和“穷苦”的三个场景重点讲一个,其他二个略讲。“求助”和“帮助”的教学重点放在两次献眼睛的语段上,这样做既简化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以点带面,落实语言训练。

  无论课文有多长,无论有多少教学的“点”可以去选择和利用,但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能每个“点”都去作深入挖掘,只能选择一些关键的“点”来教学。本课主要描述了王子看到的反映这个城市丑恶和穷苦的四个场景以及王子求燕子依次帮助这些穷苦人的过程,

  如果一一花时间学习、感悟,必然耗时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我选取了两个“点”精讲。一是精讲描述女裁缝的语句,指导学生抓住“瘦”“病”“满”“只有”等关键词感悟女裁缝的穷苦和可怜;二是精讲王子两次“献眼睛”的语段,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动之处,我抓住这两个“点”,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过程中感受王子的真诚和善良。

  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

  1、配乐读女裁缝一段,忘记放音乐了。

  2、指导朗读不够到位,学生体会不出女裁缝的穷苦和可怜。

  3、评价过于单一。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语言修炼,多用语言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学习会更积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写句子。

  2、能根据提示较深入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语言文字和课文情景,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分析,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2、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感受妈妈疼爱孩子的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学习情景。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查一查关于荠菜的资料,向老人们询问旧社会时穷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导入

  投影出示荠菜图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从生长季节、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想想词义。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 投影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 做作业本第一题。做完后交流。

  3、四人小组分工读课文。要求:读者尽情,听者尽心。

  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4、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5、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教时

  一、 读课题,自由读,指名读。

  1、你想读出哪个词语?(盼)“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盼望、渴望、期待)

  2、分别用这三个词语再次读读课题。

  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

  3、可见作者对荠菜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9—10)

  二、研读全文,感悟我对荠菜的那份感情

  1、自由读课文9—10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喜爱荠菜的句子划下来,圈圈点点,读读议议。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读你划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听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

  3、集体交流

  探究主题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一、好吃,咱们来读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真的很好吃吗?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因为她饿)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我没有饿过,我相信你们也从来没有饿过,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我们挨饿。作者饿过,饿到怎样一种程度?请大家读读2—3自然段,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1) 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

  A、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B、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C、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2)你想要说什么?

  A、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B、蔷薇枝?吃下去?

  C、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D、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 “一把把” “塞” “更别说”

  E、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 “嫩” “才”

  (3)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

  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还能说吗?

  A、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枣青豌豆!

  B、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C、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我们都没有想到,她竟然饿到了如此的程度!齐读A、B、C。

  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4)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实物、图片或相关的文字资料则效果更好。)

  教师激情演讲,渲染情景: 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 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

  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读。

  探究主题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一、怎么会是一种坦然的心情?(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二、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的哪些地方使你很为她感到难过、伤心?

  1、“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

  “粗木棍”他要干嘛?(是为了追到了打起来解恨)多可怕啊!

  2、我没命地逃,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便不顾一切……

  “风呼呼直响”说明了什么?

  “不顾一切”,不顾什么?多危险呐!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谁在笑?

  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 “粗” “紧紧” “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4、“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指名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5、“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哀什么?愁什么?感受妈妈此时的心情。

  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6、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7、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有感情朗读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4、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知道过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

  第三教时

  一、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二、读课文,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四、作业本第7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l.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信用卡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领会课文抓住要点依序说明的写作特色。教学准备信用卡或电话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信用卡。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吗?有什么用?

  2.揭题。(信用卡是由银行或专门机构签发的证明持有人。信誉良好,可以在约定的商店或场所进行记账消费的信用凭证。)

  3.你知道哪些信用卡的名称?(农行的金穗卡、工商银行的牡丹卡、建设银行的龙卡、商业银行的梅花卡等)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读懂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l.读通课文,纠正读音。

  2.每一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3.“有了信用卡,我们的生活真是太方便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告诉我们信用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4.你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板书

  多功能

  特征

  19、信用卡使用 太方便了

  挂失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读书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回忆本单元内容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场景。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5.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读后收获 人物 性格、特点 个人见解

  课内

  阅读

  原著

  课外

  阅读

  (2)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文地理……)

  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

  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

  ⑴ 指名读。

  ⑵ 同桌对读。

  ⑶ 小组比赛读。

  ⑷ 师生对读。

  全班一齐背诵。

  6、拓展:

  ⑴ 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⑵ 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

  ⑶ 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读一读,用一用的方式很快就积累了以上的歇后语,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说出了许多跟名著有关的歇后语,学生们做笔记加以积累。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二)了解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 长 云 ∕ 暗 雪 山,孤 城 ∕ 遥 望 ∕ 玉 门 关。黄 沙 ∕ 百 战 ∕ 穿 金 甲,不 破 ∕ 楼 兰 ∕ 终 不 还。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凉州词 【唐】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六、布置作业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二)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共七首,搜集王昌龄所写的另外几首《从军行》,读一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并将口语交际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尽量多的留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可能无法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因此,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可让他们课前参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父母交谈,为口语交际做好铺垫。本次活动意在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在“口语交际”进行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还要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场景剧表演用的父亲、母亲、孩子的头饰等物

  品。

  2.邀请家长进课堂,准备好交流的媒体资料(提前录制好本班学生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视频如: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及对孩子的期望等视频录像资料、书信、贺卡等)对学生课前要保密。意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表达欲,从而更加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前置性作业】

  课前分小组搜集自己或他人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也可以读读关于“父母的爱”为主题的作文或其他文学作品为本次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小组内排演生活场景剧,在课堂交流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写相结合的训练。

  【教学手段】:

  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际,在双方互动交流中进行听说写结合的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长与孩子合作等加强学习的合作性。在互动合作中,通过学生的综合评价、自我评价,让其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父母的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如涓涓细流,父母的爱如夏日浓荫!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不同的爱却给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同

  的结果。我想,大家一定有兴趣和老师一起聊一聊“父母的爱”这个话题!出示课件 (板书: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以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父母的爱

  场景表演,表现父母的爱

  1.展示:选择最有自信的小组,展示课前排演的生活场景剧。教师请出小演员,将准备好的'头饰帮他们戴好,进入“父母的爱”生活故事表演环节。

  2.评议: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评议,如语言、动作、神态、内容等,大胆发表看法。

  3.小结:同学们真棒啊!能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演绎成这么精彩的表演。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呵护真的很多。来,咱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关爱孩子的呢?

  (设计意图:真切的场景表演,演绎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既打动在座的家长,又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阅读故事,评说父母的爱

  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提供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故事阅读交流,选择同一个故事的同学编为同一个小组。

  1.分小组读故事,理解内容。

  2.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发言示例:

  小组一:刘明明的妈妈太过溺爱孩子,刘明明什么都不会做,做事丢三落四,我们小组觉得这种母爱虽也是爱,但对孩子成长造成障碍。

  故事中的妈妈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二:冯刚的爸爸也太严厉了,考不好就挨训,冯刚都不敢考试了,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而不仅仅是训斥。负负责,这种爱是挺不负责任的。(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三:李路杰有位好爸爸,他懂得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结果李路杰在尝试中取得了成功,这会使他在以后的成长中更有信心。(同组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关键,分组交流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我让孩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组合小组,让全班学生充分“动口参与”,实现“口语交际”。)

  四、结合实际,说说父母的爱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搜集的资料,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父爱或母爱?

  1.小采访活动:同学们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类似课文中的事,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你的同学,了解了解好吗?同学之间自由进行,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通过采访,为自己的发言找到依据。

  2.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互相说说生活中的小事,然后踊跃发言,参加全班交流。

  3.在同学们交流发言的时候,老师既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又要逐一梳理问题,比较集中的围绕主题展开交流,适时补充,发表见解,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再次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记者采访活动”的情境,采用访谈的形式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巧妙引导学生置身“访谈”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

  五、亲情沟通,交流美好的爱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爱自己的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来到了我们学习的现场,让我们敞开心扉,做一次爱的表白吧!

  1.学生:心里话说给爸爸妈妈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一定有感恩,也或许会有渴求,那就走到父母跟前,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大胆的、用最富有爱的语言说出来吧!

  2.家长:告诉孩子你会怎样关爱他们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们爱的心声一定打动了你们,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正确的爱是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有力支撑。那就放下家长、长辈的架子,走近您的孩子,和孩子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吧!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爱的交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获得了爱的体验,让课堂达到的不仅仅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有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口语

  交际取得更大的的实效性。)

  六、教师总结,布置习作练习

  师总结:是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与父母沟通,消除代沟;又要学会理解、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今天相互理解爱的每一个人!

  作业:请同学们将今天的爱写下来,写好后读给父母听。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最后教师的总结是爱的宣言!成功的口语交际为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作文,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补充板书:26郑和远航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出示投影片: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四)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六、教学结束: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板书扬帆起航第一次远航友好交流26郑和远航(详写)战胜凶险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2、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17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填空:第___到___节写了“我”沿______、______、_______向上攀登,最后到达______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第___到___节写了____________,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

  1、请学生读课文1—6小节,思考:默读课文1—6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登山过程的?(出示表格)时间地点景物///

  2、同桌讨论并填空。时间地点景物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4点半中天门/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南天门石阶7点10分日观峰日出

  3、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板书:找一找)

  4、(板书:品一品)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体会“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高”: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担心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美”

  A山势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a.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像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b.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相同点:都是写山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c.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B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a.正音:涨(zhǎnɡ)

  b.比较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变幻莫测”(板书)让人产生“迫不及待”(板书)的感受。指导朗读。

  c.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d.读写结合,拓展积累。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黄山的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____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___。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情提示:注意写出山的静态美和云的动态美,注意排比句式。)

  (3)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险”: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板书:险峻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5.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板书)

  6.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先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观看泰山日出影像)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日出的壮丽。

  1、默读描写泰山日出的句子,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2、交流、板书观日出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

  3、指导朗读:作者笔下的日出是美丽的,是壮观的。我们怎样才能把如此美丽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四人小组练习朗读,交流。

  4、在音乐中师生合作读有关的句子,体会日出的壮丽。

  四、小结

  师:游览了雄伟的泰山,看到了日出壮丽的景象,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家人。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赶快开始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 ;“豹”是“豸”(zh@,意思是没有脚的虫)部,不能错写成“ ”;“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 ”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 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 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3.苏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设计

4.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设计

5.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教学设计

6.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7.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教学设计3篇

8.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教学设计(3篇)

9.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