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生》有感

时间:2024-06-25 16:32: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先生》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先生》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先生》有感1

  我订的杂志上面有一篇很好看的故事—《米乐先生家的宝贝》,讲的是米乐先生和书的故事。

  米乐先生总是对别人说他是天下最富有的人,结果一个强盗去他家想偷走米乐先生的宝贝。强盗先去米乐先生家偷了一只会下能念诗的鸡蛋的母鸡,可是母鸡到了强盗家就不会下蛋了,因为母鸡要每天听米乐先生的读书声才会下蛋;强盗又去米乐先生家偷了一只会唱歌的田螺,可是田螺到了强盗家就不会唱歌了,因为田螺只给爱读书的人唱歌;强盗很生气,就去找米乐先生决斗,他到了米乐家发现了米乐先生家的墙壁很特别,原来都是书做成了,强盗就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强盗和米乐先生成了好朋友。

  原来米乐先生家的宝贝就是书呀!我也很想用书做墙壁,但是我家的书太少了,不够做墙壁,我就让妈妈去多买些书,妈妈说:“买书可以,但是你要先把家里的书看完再说。”那好吧,从今天开始我就抓紧时间看书吧!

  妈妈的话:写读后感是我儿子最头疼的'事,因为他不会总结文章的故事梗概,总是差不多全文叙述,每次我都要给他删减很多。儿子在学校订了《天天语文》杂志,上面的故事很短小很有趣,儿子每次读完都会跑来笨拙的给我讲一遍,当然不再是赵本念经了,而是变成了自己的话。我忽然感觉把他说的话写下来不就是一篇读后感吗?我就给儿子记录了下来,并鼓励他以后多多给我讲故事。

读《先生》有感2

  那年秋天,他原本可以踏入高三的学习生活中,由于母亲卧病在床,家里的钱也不够他去上学了,父亲决定让他去打工,那时他才十七岁,十七岁尚未成年,他同意了,心中的抱怨不敢说出了。两天之后他随同乡的工友踏上了打工之途,下了火车走出站台,他第一次看到了很高的楼房,汹涌的人群,喧闹的街道。有太多太多的人从他身边走过,他突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他来到工地,老板告诉他们这幢楼要修三十层,他每天拼了命的干,他想修好三十层,就可以重返校园了,每天晚上工友没们都要到对面超市里去买啤酒,而他从来也没去过,他想等修好三十层领了工钱回去时进去给父母买一些东西,半年来他干的很用心,直到有一天包工头跑了,一分工钱没发,而他像做了一个梦,直到晚上他才清醒过来,这对他来说仿佛是一个晴天霹雳,他身上只有来时买火车票剩下的68元,这连回家车票都不够,大家只能借酒消愁,这一次他也跟去了超市,他第一次来到如此大的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傻了眼,他们来到廉价区,买了一些极其便宜的啤酒和一些吃的,快走到出口时,看到了一个剃须刀,于是便顺手牵羊的塞进了裤兜里,其实他并不想偷,他只是恨包工头,恨这个城市的人,于是他便产生了报复这个城市的人,“先生,你好,欢迎光临!一共是6元8角,请再来。”十七年来从来没有人叫他“先生”,这是第一次,收银员看起来比他大不了多少,他被“先生”这个词触动了,他想放弃报复,想着想着就走到了超市的最后一道安检门前,他趁人不注意把报复得到的剃须刀放进了袋子里,走过门警报响了起来,他那知道超市会有如此先进的东西,就在这时保安冲了过来,收银员抢在保安前面冲过来,他傻傻的`站在那里,似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拦住保安说“先生,刚才是我忘了把一个未算的东西丢到了你的袋子里”他这么一说保安才走了,他交出了剃须刀,“少喝点酒,对身体好。”走出超市他来到对面的工地,他哭了,几天后他们通过正当渠道那到了应有的工资,一年以后他上了大学。

  世界之大,不公平的事本来就很多,但也有同情你的人,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报复或抱怨,在报复的背后就有闪着银光的手铐,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可能我们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惰性,不愿意面对生活的变化,但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要记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除死之外无大事。”只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抬头看一看蓝天,想想明天的蓝天还是这样,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勇气去面对一切难题,当你遇到困难或不测时,只要自己不放弃,尝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总有一天你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读《先生》有感3

  最近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十分感动。这本书是书信体和日记体组成的。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有点儿失望,除了主人公雷伊的成长记录以外并没有其它内容。我不禁怀疑,这本书真的是国际大奖小说吗?

  我又读了一遍。这一遍的阅读让我感动了。这本书短短十几分钟就能读完,但是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却能让你的心灵为之震撼。

  从第二遍的阅读里,我找到了让这本字数不多的`书获得“纽伯瑞儿童小说大奖”的原因了。

  (一)用日记、书信体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生活。这本书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小说一样用叙述法来写。同样一个题材,如果是我来写,我一定会写:雷伊父母……再后来写书信交往,写结局。正是作者用巧妙的写作手法,才让这本书变得十分生动。

  (二)人物形象生动。这本书有三个主要人物:雷伊的妈妈、雷伊、博得汉修先生。三人性格不同,读着读着,就像看见三个主人公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书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理解、新的收获。

读《先生》有感4

  何为坦然?那是面处大海的波澜不惊,亦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气。或许不用如此繁琐的证明,坦然不过是一种心态,可大而可小,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如五柳先生的晏如之心,不慕荣利,但求一乐。——题记

  偶于书中看到这篇五柳先生传,便再难以忘记。陶渊明笔下的人物就像他自己一样,向往自由,看淡名禄。文章可谓朴而无华,却能流芳百世,或许就是因为主人公五柳先生的与众不同——要知道,在当时,不逐功名利禄的人可是凤毛麟角,怀才不遇的也是多如牛毛。就在别人都在感叹时运不济,惋惜大好才情被尘世浮夸埋没时,五柳先生却背道而驰,做出一些让人认为是“不求上进”的事,甚至不能以常理解释。而恰是这些在旁人看来出乎意料的行为,却正是五柳先生精神的体现。

  最欣赏那一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安贫乐道的情趣,莫不如颜回?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仍能从生活中品出一丝快乐。不为衣食而忧,安然自若,独处寒屋,观人间冷暖,看世间百态,浊酒一壶喜相逢,岂非坦然?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其志。”五柳先生的生活或许带点游戏人生的玩味——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这正是陶渊明下笔的精妙之所在,减少客观因素的束缚,使之成为一篇与众不同的传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其对书的痴迷之深。或许五柳先生的“不求上进”正来源于此,就像《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则缊袍避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书籍带给五柳先生的乐趣,可能正是他对贫穷置之不理的所在。但更多的,是他的心态,那种坦然的心态,淡泊名利,从而更有时间去体会生活的乐趣,使他得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最后“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却不失才情与思想,虽然他和李白一样嗜酒,但终是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他与那些文人墨客,是有大大不同的。这正是陶渊明自己的传记,虽隐去姓名,但也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忙忙碌碌的生活,三点一线的日子,车水马龙的喧嚣,常常使我们忘了生活的意义所在,只顾追名逐利,无法停止前行的脚步,敞开心胸,坦然待事。所以,往往是已到垂暮之年,才知钱财乃身外之物,能提高生活的质量,却不能买来一种清闲自在的快乐。

  你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放宽眼界,不纠结烦躁于那些琐事,以一种看淡百态的坦荡去看一看身边的种种,安然自乐看得开,多一分潇洒自在,或许就能感到更多的快乐,消除心头的积云。

  迎徐徐清风,品香茶一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读《先生》有感5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書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读《先生》有感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马虎先生》。里面主要的主要内容是:古时候,有个人喜欢把马画成虎,把虎画成马。他的大儿子问他这是什么,他满不在乎的回答说是马;他的小儿子问他这是什么?他说是虎。第二天,两个儿子上山砍柴,在路上,大儿子遇上了虎,他以为是马,差点送命,幸好猎人赶到,才救了他。小儿子去河边放牛,路上遇到了马,以为是虎,拿起镰刀就砍、马死了,马主人让他赔马。于是大儿子和小儿子带着猎人和马主人,来到了自己家里,大儿子和小儿子指着爸爸画的'画,才知道错误的根源在爸爸这里。爸爸很后悔,从此就有“马虎”这个词。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就像有一次考生字,我马虎的把“钓”的右部分写成了“寸”,就写错了这个字!害得自己得了95分。看来只要有一点马虎,后悔都来不及。还有一次老师考数学卷子,本来能考100分,结果因为马虎写错了字得了99分,我又和100分失之交臂。

  除此之外,我还看了一个动画片《马小虎》,里面有一个小男孩叫马小虎,因为做事马虎,所以就有了“小马虎”这绰号。他做什么事情都特别马虎,把圆轮子画成三角形的。忘了把墨水的盖子盖上而画了“地图”。他因为不想被大家嘲笑而去了马虎国。马虎国的人个个马虎,马小虎之后体会到马虎一点都不好,就把马虎的毛病都改掉了。

  其实,马虎一点也不好,不但没有好处,还有麻烦。我现在把马虎这个坏毛病改掉了一些,但还差一点儿!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需要严谨的态度,要更加努力。

  要彻底改掉马虎这个毛病,我可不要学“马小虎”,更不要当“马虎先生”!

读《先生》有感7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读《先生》有感8

  还记得二年级时,我第一次在我家书柜里发现《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个书名挺有趣的,就翻开看了起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故事一点意思都没有,就是写信、写日记,写信、写日记……而且这些信和日记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就像一杯白开水。可这次当我再看这本书时,我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原来我觉得平淡无味的语言,现在读着觉得特别真实,鲍雷伊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午餐袋之谜”让我觉得有趣;鲍雷伊父母离婚后,他爸爸来看他的场景让我感动;书信中鲍雷伊每一次署名的变化,又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这本书里,我很佩服汉修先生,他让鲍雷伊通过写信的方式,爱上了写作。我更加佩服鲍雷伊,虽然他开始也不太情愿写日记,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坚持以假装自己在和“假”汉修先生写信的方式写日记。

  鲍雷伊不但在写日记这件事上坚持不懈,在“午餐袋之谜”中也让我看到他的坚持。他的午餐袋里总有些好吃的东西,可常会被别人偷走。这让鲍雷伊很气愤,他想了很多办法:如上学途中就把午餐吃掉,但是到了下午就很饿了;在午餐袋上写个假名,不久也被识破了;更夸张的是他用大捆胶带把午餐袋封起来,最后差点连自己都没吃上饭……虽然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想办法做防盗警报器……

  这学期谢老师让我们写“侃侃”,每天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一开始我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没写几句就没话可说了,好几次还拖拖拉拉没有完成。看到别人的“侃侃”写得那么真实生动,还有些同学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得到了爆炸星,直接升级为班级小写手,我可羡慕了!

  我也想升级,我也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说,你看鲍雷伊是怎么做的?我恍然大悟,我也找一个假汉修先生给他写信,把文字写在纸上,就有种跟远方的朋友对话的感觉,那一定是件很好玩的事情。鲍雷伊能坚持下来,我也要努力坚持下来。

  好几次写侃侃我都感觉无从下笔,妈妈说我没留心生活。于是,上体育课时,我细心观察身边的同学;午餐时,我也在搜寻写作素材;课间,我会回忆一天中哪一点最值得记录……

  就像《犟龟》中的那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小龟一样,我每天都认真完成侃侃随笔。渐渐地,我写侃侃的时候不再需要抓耳挠腮了,文笔也越来越流畅了。坚持真的很难,但坚持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也许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会遭遇讥讽,也会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读《先生》有感9

  寒假里,经老师的推介,我阅读了由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

  《亲爱的汉修先生》主要内容是一个叫雷伊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狗儿快乐秘诀》的课外书,结果就喜欢上了作者汉修先生,之后开始和汉修先生书信来往。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为了老师的布置作业,雷伊就经常写信来问汉修先生。雷伊还说出了自己的秘密:父母离异,自己转学,内心的孤独。汉修先生叫雷伊坚持写日记,还教他怎样写日记,就这样雷伊成了写作高手。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插曲,比如他是怎么样发明报警器防止“小偷”偷他午餐袋里的食物。还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比如他的爸爸妈妈虽然离异,但仍然不忘用各种方式去关爱和引导雷伊。还有法兰德林先生、校长、图书管理员等人给予他的一些帮助,为他的梦想开启了希望的窗户。

  我从这本书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找准目标,加上百分之一的聪明才智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懈努力,就会成功地实现梦想,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希望之路将会走得更远、更长!

读《先生》有感10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他实在太可笑了: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读到这时,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但我又想:我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虽然不在意的时候看上去差不多,可是汉语里面根本就没有体息这个词呀。这个差不多是多么可笑,不可原谅的错误哟!还有一次,我把机场写成了鸡场。这是两个差别多么大的地方呀!一字之差,我把飞机赶进了鸡窝,把鸡赶上了天空。文章最后写到:无数的.人都成了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我忍不住惊叫道:这怎么能行呢?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算错了一个小数,又因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没飞到指定的轨道,甚至飞行途中爆炸而掉了下来。那造成的损失真是不可估量啊!

读《先生》有感11

  鲁迅先生的记忆里,藤野先生长得有些黑瘦,八字胡须戴着眼镜,手里总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籍,说话声音抑扬顿挫,十分严肃而平实。

  在鲁迅到日本学医的几年里,藤野先生对他可是关心有佳,虽然藤野自己穿衣总忘带领结,而且很朴实,不拘小节但对鲁迅先生这个中国来的学生,他却总是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关怀。他每周都会给鲁迅先生检查笔记,帮鲁迅先生改正错误,其中还包括文法的错误,也都帮鲁迅先生一一订正,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又需要怎样的耐心?藤野先生对学生的民族信仰也极为尊重,他对学生又是怎样的关怀呢?虽然后来,因为种族因素,国家因素,鲁迅激愤离开日本,弃医从文,但这不代表他对藤野先生不抱有赤诚的尊敬,在一个敌对国,有一位能理解自己的师长又是怎样的温暖与轻松?

  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不仅仅在于学术,更重要的是精神,他让鲁迅先生更加严谨,尊重科学与人权,这为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也有许多帮助,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对他始终满怀崇敬与感激。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位像藤野先生这样影响自己的师长,长辈。他们或许是你的父母,老师;亦或许是你的同学,朋友;更有可能的,他就是一个陌生人。但,无论是谁,他们都给你的人生轨迹做出深远影响!

  我印象中,似乎是9岁或10岁的样子,我去北京游玩,途中巧逢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他向我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典故与常识。一时间,我被他身上那种博览古今的气质吸引住了。我决心立志成为他那样的人,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在古今世界里遨游,并深深体会到了文史的乐趣。可以说,是这位不知名的老者,使我走进了书的殿堂。虽然不知道的他是谁,但或许我永远也忘不了他。

  一位长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又怎会少了那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师者呢?

读《先生》有感12

  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奇先生妙小姐》,我很喜欢这套书,其中有本讲的是在一座高兴王国住着一位圆圆胖胖的高兴先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嘴角向上、微笑高兴。同时还有另一位长的高兴先生一样圆圆胖胖,但任何时间地点嘴角都向下的悲伤先生,整日愁眉苦脸。悲伤先生非常羡慕高兴先生能整天乐呵呵的,悲伤先生想得到高兴先生的快乐,高兴先生告诉悲伤先生当觉得郁郁寡欢时,只要把嘴角上扬就可以了。悲伤先生照着做了,嘴角逐渐从向下弯变成了平平的`一条线,最后嘴角终于向上弯了,变的和高兴先生一模一样了,好像一对双胞胎。

  看完《高兴先生》的故事,我想起每当我哭泣,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喜欢开心的孩子,不喜欢愁眉苦脸的孩子!”以前我真不理解这句话真正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妈妈是教我要做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就像书中的高兴先生那样。

读《先生》有感13

  因朋友《读五柳先生有感》一文,再读陶渊明《五柳先生》,略有异议,不惮记之。

  陶渊明这位老兄,很多读书人是比较喜欢的,但我对他的行事有点看法。他读书着文,自娱醉身。是读的书报杂志、《花花公子》,还是读的经史子集啊!“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书必有言,会意欣然,他所读的理应还是有点品味的。陶渊明年轻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一个曾经极有报负的人,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就灰心到了极点,躲到乡下,种地喂猪,喝酒买醉,号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千年以降,有多少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的、体尽世情的、年老失意的粉丝,不一而足。

  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晏然安卧”!以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同样地问一个没有文化的小市民,他会垂头丧气地说“生活真难啊”。一个文化人,到这个份上,尚且言欣然,喜极而泣,悲极反乐,也算率性而为,够得上偶像级了。但是读书读书,读得对不起自已也对不起他人,喝酒尚需人周济,也是遗憾啊。

  当然陶渊明的.这份淡泊是真正浮在字外的最宝贵的东西,无论贫富顺逆,确不可少了这个心平气和闲静恬淡之心。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放浪形骸,不失本心,贫而不忧,达而不移,就可以了。陶渊明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表演有点过了。真正要做到无可无不可,不需买醉不需退隐,随遇而安,外物不屈本心,才是真的“闲静”啊。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倒是不拘形式。

  道之不行,退而弃世,这是很多读书人的问题。文化人有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有距离,很多读书人固执地认为自已对的那一套并不可能付诸实现,由此备受打击乃至灰心丧气,怨气冲天。是天下对不起读书人呢,还是读书人读成偏执狂呢。

  读书人孤芳自赏,殊不知读书求知,反而有为书所累之处呢。所以读书做事,首要的是务实。务实则不虚不幻,终不相违于世人世事啊!

  总之,五柳先生可敬却可惜,不足取啊不足取!

  

读《先生》有感14

  这个寒假,我们的老师推荐了我们一本书,名字叫《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贝芙莉克莱瑞女士,这本书曾经得过了国际大奖小说纽伯瑞儿童学奖金奖!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叫鲍雷伊他的父母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离婚了,那时,鲍雷伊就离开了爸爸,跟妈妈住在一起了,而小狗“土匪”就离开了鲍雷伊跟鲍雷伊的爸爸住在一起了!在鲍雷伊上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叫《狗儿快乐秘诀》,他觉得很有趣,很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于是就和汉修先生写信,从那时起,鲍雷伊不管是什么是事情都和汉修先生讲!有一次,他爸爸在开卡车的时候,“土匪”弄丢了!他爸爸在那里找呀找呀,还是没找到后来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所以他爸爸就丢下“土匪”,自己,开着卡车走了!这件事情,让鲍雷伊,知道了,所以那天哭的很伤心,后来他的爸爸,通过跟卡车司机谈话。让我觉得遗憾的是,但是鲍雷伊的爸爸妈妈,还是没有复婚。

读《先生》有感15

  汪国真先生走了,似乎是冥冥中的某种力量让他的生命停留在59岁,没有迈入花甲之年。正如他年轻系列诗作一样,他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年轻里。近些天,关于汪国真与诗歌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汪国真是个极有争议的诗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汪国真的诗一度洛阳纸贵,他的诗流行之广,无以复加。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汪国真的诗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青春正能量。后来诗坛的“倒汪运动”让红极一时的诗人归于沉寂。今天我们再度回首诗歌对一代人的影响,汪国真的诗歌或许不够深刻,或许艺术性也有所欠缺。但是他的诗对现实与人的干预,是更多诗人做不到的。感谢汪国真诗歌为我青春作伴,我想,如果让我给汪国真定义一下,他应该是“青春诗人”。诗人王小川说,汪国真的诗歌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尤其是文艺青年。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不是诗人,写的东西不是诗词,那么直白,有的甚至是顺口溜。那就请你用文本说话,去影响一代人,一个时代......我非常赞同王小川的评价,汪国真不是大师,但他是诗人是无疑的。我们追念诗人不是为他在诗坛封圣,而是铭记他的诗对一代人的影响,这是不容易抹杀的。

  汪国真的诗歌的青年中的影响力没有一个当代诗词人能比,但是,他的诗从来没有进入严肃文学的评价体系之内。伴随他的一直是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人爱之若狂视为偶像,有人嗤之以鼻大加挞伐。江河对汪国真的评价很不堪,说他的诗完全是对诗歌的毒害,他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唯一作用就是阻碍。他羞于同汪国真被称为一个时代、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同一个屋檐下的诗人。杨典先生这样说:八十年代根本就没有一个正常的诗人会读汪,那简直是笑话。读汪的只有普通市民或中小学生。正因为汪那种俗不可耐的浅薄被广泛推销,九十年代的精神才会沦入虚无主义。汪的作品为读者媚俗化起了极坏的作用,并把大家在八十年代就树立的对严肃文学的爱,变成市场化的鸡汤。真正的诗歌被世俗误解,他要负一份责任。他的作品从来就跟中文和现代汉语写作毫无关系,这是不要争议的。任何一个最初级的真读书人,都能一目了然其作品的`恶俗和浅薄。关于汪国真之死,评论家朱大可说:大家不懂诗的话,还是默哀的好……也就是说,学界对汪国真的非议并没有因为汪国真的去世而结束。

  宁夏诗人杨森君对那些挑剔汪国真诗歌的人说,作为挑剔者,挑剔是你们的权利,只是,你们的诗歌又如何呢?我们不写或写不了“汪国真体”诗歌,我们可以选择别的体写,井水不犯河水,不要排斥他人的写作。诗歌能否被读者接受,是读者说了算,而不是由写作者说了算。

  我们今天说,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栁词。说明柳词是为百姓书写。大唐那个诗歌帝国有李白、杜甫帝样伟大的诗人,但也能容得下白居易。难道因为他的诗村妇都能听懂就是诗歌的耻辱么?小朋友爱看《喜羊羊与灰太郎》,他们错了么?为什么我们容不下汪国真?如杨典所诟病的,汪国真的诗只有普通市民和中小学生爱读。我不禁要问:普通市民和青春少年喜欢汪国真的诗,汪国真何错之有?那个读者群何错之有?我们的诗人和评论家们有足够的理由批评汪国真,比如批评其思想性、艺术性及写作技巧等等。喜欢汪国真没错,说明你年轻过。批评汪国真也没错,说明你成熟了深刻了。但是,如何把诗写进人心大概是诗人在琢磨技巧、意境、艺术等诸多元素时更应关照的。

  我每看我们身边的许多所谓诗人甚至是著名诗人,动不动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架式,倡导这个主义,自命是什么先锋派,什么后现代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实话实说,我无法容忍。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写不好诗无妨,悄悄写,也别聒噪。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天资不够无妨,勤能补拙。那个“脑瘫诗人”余秀华一夜成名。这个女人的诗良莠不齐,但的确不乏佳作。但有人逮住人家的短处不放,大加抨击。我看大可不必,有本事你把自己的好诗拿出来影响读者。

  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当今诗坛,汪国真是一个踏踏实实写作的诗人,与诗坛的诸多浮躁聒噪和故作高深相比,他更真实更亲和,他把诗真正写给时代。对于他,我们不必神化,但也不必抵毁。(闵生裕)

【读《先生》有感】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读后感04-26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05-24

藤野先生读后感04-29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04-28

《蜘蛛先生的葬礼》读后感范文05-01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04-29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04-28

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02-22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07-25

《hello!树先生》观后感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