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一、课程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3.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区别不同形态的'茎,根。
2.能区别不用形态的茎,不用形态的根。
3.能认识根、茎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对待科学学习能采取想办法解决的态度。
2.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3.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学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和调查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回顾和解释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激学
1.谈话:昨天你们收集了一些蔬菜的图片,你都认识了哪些蔬菜的名称?赶快给你的同桌介绍介绍,或者告诉后面听课的老师!
2.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字,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CAI出示:“菜园”两字)
(指名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能想个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的样子吗?
这两个字和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语,一齐读一遍!
3.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新鲜蔬菜就生长在菜园里,(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到菜园里去看一看吧!
二、启学
1.(出示挂图)瞧,这就是美丽的菜园,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你在菜园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呀?
2.(CAI出示:词语)菜园里有这么多新鲜蔬菜,这些蔬菜的名称你们都认识吗?赶快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吧!
3.读完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比看谁的字音读得准!
4.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提示“轻声”“词儿连读”)
5.(CAI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摘掉拼音小帽,你们还会读吗?先在小组里读一读,注意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6.“开火车”认读词语。(适时将词语卡片送给读得好的同学)
7.请拿到小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来领读词语,并把它贴在图上相应的地方。
8.我们一块看着图来读读这些词语!
9.(CAI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这些生字朋友,你们认识吗?我们一块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的样子?
10.瞧,苹果树上接满了生字果!如果你能认对苹果树上所有的字,就能摘到你想要的那个苹果,谁先来试试?
请拿到苹果的同学到台上来,邀请你的小伙伴读读苹果上的生字!
三、读儿歌
1.这些蔬菜不光名字叫得好听,还各有各的特点呢!不信,你听!(CAI:师配乐范读儿歌)
2.多有趣呀!你也想读吗?自己是这读一读吧!
3.读得这么带劲,这样吧,下位观察一下这些蔬菜,然后回到座位上再读读儿歌,看看你能发现这些蔬菜的秘密吗?
4.(指名说)你发现了哪些蔬菜的秘密?(师相机指导朗读这一行)
5.这菜园里,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蔬菜都有,可真是一片好风光呀!我们一块读读儿歌的最后两行!
6.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首儿歌连起来读一读,可以一个人读,一个人听;也可以两个人一块读;还可以做动作表演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开始吧!
7.想读的同学一块来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四、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这两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字,谁来读一读?
2.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卜:数笔画/用身体摆“卜”字/“卜”字怎样写才好看?
心:“心”字怎样写?有个新笔画还没有学,板书“”,看它像什么?
齐读:“卧钩”。书空“心”字,师范写,生练写。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科学教案 篇5
8、茎的繁殖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7
一、目的要求: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 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 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5.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6.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7. 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什么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二、教学重点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原因。
3.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
B.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
2.学习新课
体验呼吸
A.活动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广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4.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丰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动过程
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科学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4.了解自然发生说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实验
5.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各步骤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
1.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3.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主要过程
4.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细胞的癌变
⑴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①物理致癌因子:该类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亚硝胺、黄曲霉素、煤焦油等,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乙肝、丙肝病毒等。
⑶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⑷细胞癌变的特点:
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2、传染病
⑴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玻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20xx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为180.14/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20%.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麻疹;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脑。
⑵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⑶其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几种方法(初步认识)
⑴核酸分子杂交法(DNA探针法)
该方法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互补的双链DNA解开,把单股的DNA小片段用同位素、荧光分子或化学发光催化剂等进行标记,之后同被检测的DNA中的同源互补序列杂交,从而检出所要查明的DNA或基因。
具体步骤:抽取病人的组织或体液作为化验样品;将样品中的DNA分离出来;用化学法或加热处理法使样品DNA解旋;将事先制作好的DNA探针引入到化验样品中。这些已知的经过标记的探针能够在化验样品中找到互补链,并与之结合(杂交)在一起,找不到互补链的DNA探针则可以被洗脱。这样通过遗留在样品中的标记过的DNA探针进行基因分析,就能检出病人所得的病。
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
PCR技术可模拟细胞核内DNA复制的天然过程,可在3~4h内使目的基因扩增上百万倍,达到肉眼可见的量,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就能分析、检测基因,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灵敏度。
具体过程:首先,研究者把DNA加热,使双链分开,然后人工合成一段单链核苷酸,即DNA引物,把人工合成的引物粘附到DNA单股螺旋上,之后按照DNA复制规律就能够复制出DNA来,重复放大50倍后就可以制成10亿个DNA分子。在PCR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是利用耐热DNA聚合酶使少量的DNA在短期内即能扩增数百万倍,便于分析、检测。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观点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关键(或缺陷)
雷迪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来源于生殖。
腐肉上的蛆是从哪里来的?
①苍蝇与肉接触-----肉上出现了蛆
②苍蝇与肉未接触---肉上不会出现蛆①苍蝇是由亲代苍蝇在腐肉上产的卵产生的
②苍蝇或蛆不会自然发生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尼达姆支持“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结构复杂的生物由亲代产生,微生物能否自然发生?①煮沸羊肉汤杀死微生物,用软木塞塞紧瓶口,几天后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②改用植物种子和杏仁煮汤,结果相同。
微生物能自然发生缺陷:无法排除肉汤本来存在微生物的可能;瓶子未完全密封,微生物可能进入。
斯巴兰扎尼反对“自然发生说”对肉汤彻底密封和杀菌,还会自然产生生物吗?盛肉汤烧瓶实验后一段时间
A(塞上软木塞,煮沸2min)污染
B(塞上软木塞,煮沸1h)污染
C(熔化玻璃封口,煮沸2min)污染
D(熔化玻璃封口,煮沸1h)未污染`密封的肉汤长时间加热煮沸,就能阻止外来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会自然发生。关键:严格密封和杀菌,以排除外来微生物和本来存在的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拢。缺陷:严格密封不能排除有空气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可能。
巴斯德不同意“自然发生说”让肉汤接触无污染的空气,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①盛酵母菌溶液的普通瓶子(消毒后带到山顶冰川处,暴露一会儿后密封,若干年后)多数瓶子保持无菌。
②盛酵母菌溶液的瓶子(消毒后拉成曲颈瓶,未密封)保持无菌。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①瓶内先消毒,排除其内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曲颈使瓶内不会被污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①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多数从观察开始。
②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及设想,进而提出假说。
④对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科学的预测。
⑤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即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对照实验组,要考虑数量及重复性。
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论可能肯定所作的假说,也可能否定假说。
⑦修正假说并进一步观察,进入下一步认识周期。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背景:
在开展主题活动“ 篮子里的菜”时,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或菜场认识蔬菜,并让孩子挑选两三种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到幼儿园来。在引导孩子们“玩菜”的过程中,教师渗透了认识大小、外形、色彩等教育内容。
孩子的已有经验:主题活动已进行一段时间,孩子们能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有用肢体动作表现滚动的皮球的`经验:玩过“手拉手走成一个大圆圈”的游戏。
目标:
尝试比较圆形蔬菜的大小,并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准备:各种圆形蔬菜。
过程:
一、说蔬菜
1.从大篮子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蔬菜,说出它的名称。
2.滚滚、玩玩手中的菜。说说:为什么它们都会滚。(都是圆圆的。)
二、比蔬菜
1.找同伴或教师比一比谁手中的菜大。
2.谁的菜最大,把它放在最前面,谁的菜最小,把它放在最后面。
3.老师的菜该放在哪里呢?(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手中的菜比最大的小一点,比最小的大一点。)
4.给这些圆圆的菜排排队,你们的菜应该放在哪里呢?
三、扮蔬菜
1.我们试着让自己的身体变
成一棵圆圆的菜。
2.我们一起变成一棵大大的圆菜。(引导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说明与思考:
这个活动是分组进行的,也由三个环节构成,其中比较自然地整合了许多教育因素。在“说蔬菜”环节中,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菜是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等,然后带领孩子们让菜在地上滚、转等。这个过程除了可以让孩子表达生活经验以外,还可以感受球状物体的一些特性。
在“比蔬菜”环节中,教师主动与个别孩子比一比菜的大小,以引起孩子们比大小的兴趣,然后引导同伴互相比较。教师引导大月份的孩子将手中的菜按大小排列,小月份的孩子只要能两两比较就可以了。
“扮蔬菜”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孩子迁移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表现圆圆的菜,并从个体表现向群体表现过渡。
科学教案 篇10
本次活动借助有趣又神秘的大纸箱,以“小猫”和“猫妈妈”开心地玩“躲猫猫”的游戏贯穿始终。 “猫妈妈”和“小猫”间的互动问答让孩子有了主动开口的机会,丰富了孩子的语言。
“小猫躲猫猫”是托班新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在新教材原有素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托班孩子容易被多变、好玩的情景吸引的特点,增添了简单但能引发孩子参与互动的多媒体场景,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将他们一下子引入到活动情景中,为其顺利进入游戏活动作好铺垫。
对托班新教材中孩子们躲藏的大纸箱,我们重新设计并将其装饰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房子,这样增加了“躲猫猫”游戏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投入游戏。孩子们在颜色、大小不同的房子中躲藏,自然地进行应答,初步积累了分辨颜色和大小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
2.喜欢参与活动,并能在游戏中自然应答。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房子各一幢(大小不同)、猫妈妈胸饰、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看看、说说,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导入游戏情景:晴朗的天气,大大的绿色草地,还有可以和孩子打招呼的太阳、蝴蝶、小鸟等。
●重点提问:宝宝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与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动作上的互动。)
●小结:这里真漂亮,有太阳公公、美丽的蝴蝶,还有小鸟!
(二)环节二:玩玩、躲躲,体验快乐
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开始玩“躲猫猫”游戏,在游戏中注意区分房子的不同颜色和大小。
1.参与游戏,发现房子有颜色和大小的.区别。
●重点提问:告诉猫妈妈,你们躲在哪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房子有颜色、大小的不同。)
●小结:宝宝们看得真仔细,三幢房子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2.自然应答,能够区分不同颜色的房子。
●重点提问:你们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自然应答,并清楚地说出自己躲藏的房子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小猫们都能说清楚自己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这样猫妈妈很快就能找到小猫啦!
3.按照指令,找到相应的房子躲起来。
●重点提问:请小猫们听仔细了,要按照猫妈妈说的要求去躲。(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听清教师的指令,找到颜色或大小符合要求的房子躲起来。)
●小结:小耳朵听仔细,一定就能找到小猫要躲的房子啦!
活动建议:
第一,本活动可反复进行,但活动开展时首先要以满足托班孩子的情感需要为主,在开心、开口的同时引导其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的不同。
第二,本活动可和托班新教材中的“小乌龟和妈妈”以及“宝宝自己走”等活动内容链接起来,如小动物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和动物妈妈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戏等。在区域活动中可创设“摸箱““找礼物”等相关的活动内容。
第三,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在室外进行“躲猫猫”游戏,如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躲藏游戏,可以孩子躲、父母找,也可以父母躲、孩子找,并各自说说躲在哪里等,在互相寻找、应答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进情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科学教案08-07
【精选】科学教案三篇06-04
大班科学教案03-16
实用的科学教案三篇04-25
【推荐】科学教案3篇05-13
【必备】科学教案四篇05-25
精选科学教案4篇06-09
关于科学教案四篇05-24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6-04
【实用】科学教案四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