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1 15:00: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 例5、例6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生答:长方体的体积用长X宽X高,正方体的.体积是用棱长X棱长X棱长,或者用一个公用的底面积X高来计算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三条棱的长度,或者说取决于底面积和高,那么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取决于什么呢?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书记录

  刚才那几个同学都很有想法,觉得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可能和XXXX有关系,有人这样说过,伟大的猜想必须要经过验证才能得到证明,否则的话只能是空想,接下来通过两组图片大家进行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怎么样进行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是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偶数分,然后用刀割开,在进行拼组,变成一个长方体,这样通过转化,圆柱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然后通过求长方体的体积去求圆柱的体积

  师:用心思考的同学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就利用手里的学习用具完成这个验证实验并完成老师给你们的实践作业纸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下列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 。

  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为。

  三、例题学习:

  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例2、一个底面半径为3分米,高为8分米圆柱形水槽,把一块石块完全浸入这个水槽,水面上升了2分米,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习。“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4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新旧知识的转化贯通,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领悟数学思想迁移的重要性。

  3.在讲解例题与巩固练习中,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操作及设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大胆的猜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方法

  教学突破

  本节的内容是这单元的重点的内容,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上对于圆柱体积的计算,首先应从圆的面积推导人手,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演示及鼓励学生实验操作来明确。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5)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2,复习相关知识,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圆柱体物品,指名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 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 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④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4 3

  5 6

  9 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

  ⑤ ,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1,2题

  2.拓展练习2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长方体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6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第二阶段(四-六年级)中第二个版块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对《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六)、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实践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演绎推理。

  (七)、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圆柱体积演示器、正圆柱体。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1、激发兴趣: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课件展示: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这两个物体都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体积、高。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生: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乘高得到呢?

  师课件展示: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师课件展示: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课件展示: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215;高,V=Sh。

  (三)、练一练:

  1、师课件出示: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师课件出示:判断题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师: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①50×=105(立方厘米)

  ②米=210厘米,50×210=(立方厘米)③ 50平方厘米=平方米,×=(立方米)④ 50平方厘米=平方米,×=(立方米)

  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并说出理由。

  师:点击出现:“√” 。

  师小结:计算时既要分析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四)、两个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比较。

  师课件展示:点击出现圆柱,再点击出现半径r、高h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这样的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师课件展示:点击出现V=πrh。师课件展示:点击出现V=Sh。

  师:说说这两个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可能回答:这两个体积计算公式中πr就是底面积S(设计意图说明:比较两个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明确两个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

  小结:题目给了圆的半径,我们先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再算它的体积,如果题目给的是圆的直径呢?

  生可能回答:我们仍然先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再算它的体积。

  (五)、拓展训练练习一:填表

  师课件展示,生小组交流完成。练习二:计算圆柱的体积师课件展示,生小组交流完成。

  练习三:师课件展示: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16cm3。它的高是多少cm?

  生小组交流完成。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可以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来计算它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可以用V=Sh或者V=πrh来计算。

  (七)、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Sh=πrh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十分注重从已知知识和方法入手,让学生经历“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4学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指导:猜想→讨论→操作→概括→尝试→辨析→总结

  教学用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学习用具: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所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茶叶罐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求它的体积?你有办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猜想

  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好吗?

  2、表扬鼓励,实践迁移

  (1)有同学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真是既聪明又能干!

  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切割拼合。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

  (6)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圆柱→近似长方体: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7)概括总结

  ①让学生试着总结公式;

  ②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

  [做一做]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1)尝试:让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

  (2)展示:根据v=sh可得:75×90=6750(cm3)

  (3)讲评并强调:计算体积时结果应用体积单位。

  (4)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么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如果已知的是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计算公式,再相互交流。

  得到:v=πr2h

  [完成教材第20页例6]一个圆柱形水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已知一袋纯牛奶有498mL。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1、教师引导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2学生独立计算杯子的容积,然后与牛奶的容积作比较,就完成了任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

  底面积/ m2

  高/m

  圆柱的体积/ m3

  7

  3


  5.6

  4


  2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转化近似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柱=sh

  V柱=πr2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

  实物演示帮助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拄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出示目标:1、推导2、计算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近长方体:)

  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小结: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自觉书本第7、8页。

  3、教学例3。

  出示例3。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40×1.8=72

  答:它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

  ②1.8米=180厘米

  V=sh=40×1800=72000

  答:它的体积是72000立方厘米。

  ③40平方厘米=0.4平方米

  V=sh=0.4×1.8=0.72

  答:它的体积是0.72立方米。

  ④40平方厘米=0.004平方米

  V=sh=0.004×1.8=0.0072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072立方米。

  (3)自觉书本第8页例3。提出质疑。

  (4)做第9页“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1~4题。

  五、《作业本》第4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0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5、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3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4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他们的体积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1)是怎样拼成的?

  (2)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3)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4、交流展示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3)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三、课题检测

  1、判断

  (1)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2)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3)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4)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19页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浸没实验中,能测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实验素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估计、类比、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提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教学圆柱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都为本课圆柱体积的.综合练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学生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活动,可以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再到由学转教。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是讲给别人听,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从“以教定学”走向了“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呼唤教育教学回到学生的真实学情、现实认知水平等方面上来,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日益凸显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赋予“以学定教”更多的生长意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以学定教”转向了“由学转教”,即由学生的学转为由学生来教的更高级的学习生态。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合理分析问题并选择恰当算法,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反馈器一套;希沃白板、课件及5块互动大屏;投影仪;两份合作学习(实验)单;板贴一套等。

  学生准备:底面被平均分成16份的圆柱形学具16套;知识梳理图50张;预学单50张;圆柱形容器及土豆或铁块若干等。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4-02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4-04

《圆柱的体积》教案05-22

圆柱体积的教学反思06-23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04-17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02-02

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05-15

[合集]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15篇11-08

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优秀11-20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