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8 12:34:35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

  新授课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精心设计数学、优化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教师在新的知识传授要找准与旧知相衔接,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并不十分难,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水平。所以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极为重要。

  一、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为了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的重点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教材的难点往往是指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或者最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的。同样的一段教材,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难点,但在通常情况下,有些内容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在教学时,要把难以掌握,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要突破。对于突破难点的方法,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分散难点,正如新大纲指出的“对于难点,能够采取适当分散、预作准备、多举实例等办法加以解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学数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教学,遇到教材中的困难问题,教师应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使难点得以解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实行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肯学、学会、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引入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讲,这是抓教学的起点。小学数学知识可分起始知识和后继知识。对起始知识的引进很难找到与之相联系的旧知识做基础,教师最好采用直观性,操作性强的方法引进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理解时,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自制长方体的学具。教学中,教师讲完什么叫面、棱、顶点之后,学生可观察自己的学具,动手指出哪是面,哪是棱,哪是顶点。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这样教学起始知识是符合小学生从感知到表象理解事物规律的。

  对于后继知识的引进,要注意旧技能的迁移作用,根据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实行。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师能够以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为起点。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而且底和高都不变。但三角形跟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样,推导方法会有些不同,不过基本思路还是相似的。教学时要强调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学会的图形,并分析底和高有什么变化,面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用三角形变换时会出现几种情况,然后找出比较简便的推导方法,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回忆、推导,以及手、口、脑并用,留下了清晰的印象,为计算做了铺垫。

  2、抓突破

  从认知结构角度讲,是抓教学的坡度。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知识的转折处,和思维的转折处设计数学的坡度。目的是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化难为易,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5/6+3/4=?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怎样才能相加?怎样才能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使通分成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结构中去,化难为易。

  3、抓变式

  变式就是变换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形式,使知识的本质性经常出现,而非本质属性受到抑制。数学中恰当地使用变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动思维的活性,锻炼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像这样隐蔽本质属性,使事物复杂化,目的是增大题目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水平。

  4、抓过程

  就是抓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学习过程,重点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小学数学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计算、应用题等。教师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会相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解答应用题的全过程。首先是审题,然后是分析数量关系,最后是列式计算、验算、书写答案。重点是抓住分析数量关系这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对应法、假设法等。这样通过展示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讲授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提问要抓住要害,也就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1、层次式提问

  就是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出前后关系,环环相扣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实行思考,步步深入。例如:教学应用题“自行车装配车间要装配690辆自行车,已经装了8天,每天装配45辆。因为改进了技术,剩下的任务6天能完成,这6天平均每天装配多少辆?”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实行提问:①要求6天平均每天装配多少辆必须知道哪个条件?②要求以后要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③要求已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上述几个提问紧扣教学重点,层层推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变换式提问

  变换式提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思路得以开拓,达到加深理解知识本质的目的。教学时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知识的因果关系、可逆关系、相近的知识与方法等去设计问题。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1,这是用比的形式表述两数的数量关系,教师从不同角度逐步提问学生表达两数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本质。得出:1、甲数是乙数的5倍;2、乙数是甲数的15;3、乙数比甲数少45;4、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16;5、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56 ……这样,当学生遇到相对应的应用题时,解题思路就相当开阔了。

  3、寻疑式提问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知识似乎明白,不过理解不深刻,往往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善于在学生“无疑处见疑”实行提问。寻疑式提问要少而精,目的是使学生会看书学习。例如:教学490÷80=6……10时,提问为什么余数是10而不是1呢?因为学生在学简便算法时,往往忽略余数问题,把余数写成1。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此设问,引起学生学习时注意。

  三、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

  现在教学论认为,教学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水平,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水平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个基本任务是由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学校教育不再可能一劳永逸地,单独完成整个教育教学的任务,从学校获得的大量知识已不足以终生受用。为了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继续独立地学习,持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适合社会发展,就要使他们在有限的学校学习年限内学会学习,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促使学生“想学”,即调动积极性;二是要协助学生“会学”,即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再次,增强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善学,不但可提升质量,还可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学生学法。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

  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会使一个人片面发展,只有手脑并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均衡发展。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智能的发挥。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设计让学生把圆柱体学具展开,得到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两个圆的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积,所以得出结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像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维,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操作和思考,协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努力发现规律,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既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教学设计要注意利用迁移规律

  迁移是指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迁移水平。例如:在教学多位数加法计算时,引导学生利用20以内加法计算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类推出多位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是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增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创设迁移情境,促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发挥。

  3、教学设计要重视比较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区分事物异同的基本方法。学生用比较方法学到的知识,概念清晰,印象深刻,并能逐步变化。教学设计“比一比”字样的题,就是让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学到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时,教学时还要从周围事物出发,抽象出长方形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弄清什么是长方形的边和角,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有几组对边,每组对边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理解长方形的各种特征,最后概况出长方形的各种特征。正方形特征理解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操作,度量正方形的边和角,理解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异同点,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懂得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

  4、教学设计要利于学生联想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训练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学习,能够培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联想的学习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非常适用,越到高年级学生的知识越丰富,联想也就会越迅速,越丰富。例如:高年级学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学生一见到题中已知条件“一条公路300米,已修了它的4/5”时,立刻联想到:①修了多少米?②还剩多少米?③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④修的比剩的多多少米?⑤修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这样即使学生思维活跃,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5、教学设计要考虑教给学生制图方法

  分析应用题最好的办法是画图。画图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能形象地表示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并使用画图解题方法,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就应注重应用这个方法。教师精心设计经常画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低年级教学,教师可先用手势圈出图,然后逐步学会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线段图,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步提升绘图的难度。通过绘图,学生可弄清各数量间的关系,并依据寻找解题思路,实质是直观图像与分析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教学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时持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1、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激发有意义学习

  激发有意义学习心向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让学生实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实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既有意义学习心向)。可见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趋向学习目标,激起求知欲望。把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有趣的课本插图猪八戒分西瓜、孙悟空分糖果以及远程教育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理解逐步深化。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建立余数概念到巩固概念,完整概念,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解概念。这样既改进了教法,又改进了学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喜欢探究新知识,富于奇特的问题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是一些枯燥的计算,可利用数学游戏,数学趣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提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提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

  奥苏泊尔认为,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是一种决定学习新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很好的地获取并取得以保存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点,能够利用及原有起固定作用观点的稳定性和清晰水准,是影响知识学习的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所以,学习新知识前,充分挖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提升稳定性和清晰水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知识保证。

  例如: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利用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设计复习题目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出新知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设计要架设学习的桥梁,促动知识内化

  架设学习桥梁,促动知识内化,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是新知识能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固着点“,从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重点是运算顺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讲,已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能够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很轻松地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难度,学生自己就能完成这道题。

  五、教学设计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游戏法、尝试法、引探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设计。每种方法的教学功能都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一节课的教法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几种方法。如何综合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靠教师熟悉的多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长处和使用时应注意的方面,自己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去灵活地创造性使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一二个基本方法为主,搭配其他方法,构成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但一节课选用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低年级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中高年级多采用温故知新,利用旧知、旧技能迁移的规律实行。但是对于起始知识也需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哪些方法,关键看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贯穿教学始终,把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作为教学的重点。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04-2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2-04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04-10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01-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9-14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04-08

小学教学设计05-25

小学教学设计01-14

小学数学课内比教学活动评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