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故事15篇(精选)
小学数学小故事1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反对变法的丑态。
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同学们,你还能想到哪些有数字入诗的佳句么?
小学数学小故事2
火柴游戏
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就是两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于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后一根 火柴者获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 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例如:桌面上有n=15根火柴,甲﹑乙 为了要取得最后一根,甲必须最后留下零根火柴给乙,故在最后一步之前的轮取中,甲不能 留下1根或2根或3根,否则乙就可以全部取走而获胜。如果留下4根,则乙不能全取,则不管乙取几根(1或2或3),甲必能取得所有剩下的 火柴而赢了游戏。同理,若桌上留有8根火柴让乙去取,则无论乙如何取,甲都可使这一次轮取后留下4根火柴,最后也一定是甲获胜。由上 之分析可知,甲只要使得桌面上的火柴数为4﹑8﹑12﹑16...等让乙去取,则甲必稳操胜券。因此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5,则甲应取3 根。(∵15-3=12)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8呢?则甲应先取2根(∵18-2=16)。
规则二: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为1至4根,则又如何致胜? 原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须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 通则:有n支火柴,每次可取1至k支,则甲每次取后所留的火柴数目必须为 k+1 之倍数。
规则三: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不是连续的数,而是一些 分析:1﹑3﹑7均为奇数,由于目标为0,而0为偶数,所以先取甲,须 使桌上的`火柴数为偶数,因为乙在偶数的火柴数中,不可能再取去1﹑3﹑7根火柴后获得0,但假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甲必赢,因为甲对于火 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制的。因为〔偶-奇=奇,奇-奇=偶〕,所以每次取后,桌上 的火柴数奇偶相反。若开始时是奇数,如17,甲先取,则不论甲取多少(1或3或7),剩下的便是偶数,乙随后又把偶数变成奇数,甲又把
奇数回覆到偶数,最后甲是注定为赢家;反之,若开始时为偶数,则甲注定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四:限制每次所 分析:如前规则二,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则甲必胜。此外,若甲留给乙取的 火 柴数为5之倍数加2时,甲也倍数加2时,甲也可赢得游戏,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控制每轮所取的火柴数为5(若乙取1,甲则取4;若乙取4,
则甲取1),最后剩下2根,那时乙只能取1,甲便可取得最后一根而获胜。
通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数为5之倍数或5的倍数加2。 6、韩信点兵 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 韩信点 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 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 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 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 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 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 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学数学小故事3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 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是 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 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 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结果出来了,不过令 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后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 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小学数学小故事4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谁最小。
数字娃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
数字娃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小学数学小故事5
我与数学之间像有一道情缘,连系着我们彼此;像有一条丝绸,绑着我们的心灵;像是一棵大树,它呵护着我一点点长大,我和它的故事更是不计其数。
小时候,还不到两岁,妈妈就陪我认数字,那时,我经常把6当成9,把1念做7,现在想起来,我就会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到了三岁半就开始学10以内的加减法,每天都要做上30——50道,院子里用粉笔写着满满荡荡的算式,有时也会厌倦,但只要妈妈一摸我的头,我就会像只饥饿的狮子一样,用最快的速度做完全部。久而久之,我就练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上幼儿园时,老师一说要写算式,同学们的眉头就像被锁住了一样,而我却像只高兴的小猫咪“喵喵”的叫着。写作业时,同学们都捉耳挠腮,眉头紧锁,满头大汗,生怕一不留神,就会掉入洞穴,被魔鬼吞食似的',我在背地里偷偷的笑,不到五分钟,我便把作业写完了,得了100加红旗,其他的同学都没有做完,眼巴巴的看着我被老师表扬一次又一次。同学们羡慕极了,有的同学甚至对我有了嫉妒,恨我恨的咬牙切齿,但老师却还没有停止对我的表扬,经常夸我数字写的漂亮,算式算的又快又准,这让我的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同学们也心服口服的称我为“数学天才”。
转眼间,我便上了小学。刚开始,爸爸妈妈有些担心我学不好,因为,刚上小学,毕竟有些不适应,又何况知识也在越来越难。于是,爸爸买卷子让我做,妈妈则帮我补习功课。但我的学习就像在幼儿园时,而且比在幼儿园还要好,做作业对我来说还是小菜一碟,不仅做得快,并且正确率高,一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便想: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能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但那次考试,我因为大意而没有得到100分,我哭了,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我辜负了老师,对不起家长和同学,我觉得非常羞愧,从那以后,我改掉了缺点,期终考试时,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我像只高兴极了的小狗,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欢呼雀跃,一会儿又笑逐颜开。这次考试,我又总结了一个经验:做题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要细心认真。
数学,伟大的数学啊!我坚信这伟大的数学会给我奇妙的快乐与自豪。
小学数学小故事6
活动课上,黑熊老师笑着对大家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好!”小动物们齐声回答。“请你们每位准备两张小纸条。”黑熊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小动物们不知道黑熊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游戏,一个个兴奋的眼睛发亮,很快都把小纸条准备好了。
黑熊老师环视一下全班同学,说:“请你们在两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写好后,两手各握一张。不要给我也不要给你身边的同学看。”
小动物们不久前刚学过关于奇数和偶数的知识,不一会儿,大家都完成了黑熊老师提出的要求。“听着,”黑熊老师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你们各位都请将右手中的数乘2,左手中的数乘3,再把乘积相加。不要算出声音来。”
等小动物们一个个都算好了,黑熊老师又叫算出得数是奇数的小动物们排成一队;得数是偶数的排成一队。小动物们都站好了,一个个感兴趣地看着黑熊老师,猜测着它下以步要它们做什么。
“好了!”黑熊老师指着得数是奇数的那排小动物说:“你们左手握的都是奇数。”
它又指着另一排小动物说:“你们左手握的都是偶数。”
两排小动物们摊开手掌一看,可不是,黑熊老师猜得完全正确。
小动物们惊奇极了,忍不住纷纷问道:“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
黑熊老师于是分析道:“
奇数×2=偶数 奇数×3=奇数
偶数×2=偶数 偶数×3=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左手是奇数时,奇数×3是奇数,奇数+偶数(右手中的偶数×2),结果是奇数。而如右手是奇数时,奇数×2成偶数,偶数+偶数(左手中的偶数×3),结果是偶数。
这就是最后结果与左手中数字奇偶相同的原因,也即我这个猜法的根据。”
小动物们恍然大悟……
欧洲数学家取得过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发现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成就不是一个科学家单独获得的,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意大利数学家塔塔利亚。他的发现是源于一次激烈的数学竞赛。
这个塔塔利亚本名叫尼克罗,在战争中被法国士兵砍坏了牙床,变成了结巴。由于在意大利语中“塔塔利亚”是“口吃的人”的意思,人们就习惯称他“塔塔利亚”。他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但他十分好学,没有钱买纸笔,就在父亲的青石墓碑上写字计算。不到30岁,他就当上了威尼斯大学的数学教授。
在他教书的时候,许多人向他请教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方法。但是,这是一个大难题。谁也没有声称自己会解。塔塔利亚通过努力,发现了一种解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的办法。但是他夸大其词,说自己会解所有的一元三次方程。
这个消息被一个叫菲俄的大学教授知道了。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觉得:“全世界只有我才会解一元三次方程,这可是我的老师——大名鼎鼎的数学 家费罗教授——传授给我的'独家秘方。这个叫什么‘塔塔利亚’的小子怎么可能比我厉害?”菲俄不服气地向塔塔利亚提出挑战。他们就用当时流行的数学竞赛的办法来一决胜负。
这时候塔塔利亚有点后悔了,因为他只会解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下可糟了,牛已经吹出去了,到时候肯定有很多人去看比赛,输了就太丢脸,怎么办?”塔塔利亚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为了这个他常常彻夜难眠。一直到比赛前10天,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解法!
比赛正式开始,菲俄出的题目果然都是一元三次方程。塔塔利亚早有准备,拿出笔来,唰唰唰,才两个小时,就把所有的题目都解完了。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塔塔利亚大获全胜。
这次比赛以后,塔塔利亚一举成名。很多人向他请教,他却只字不提,因为他的解法还不完善。一直到好几年以后,塔塔利亚终于找到了比较完善的一元三次方程解决方式。
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没有两者,人们什么也看不透。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趣味数学小故事免费的午餐,供大家参考。
有十个年轻人到一家饭馆吃饭,人都到齐了,却为座位该怎么安排的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应该按年龄大小来坐,也有人说,应该按个子高矮来坐。争来争去,也没有个完。这时,旁边一个老侍者说:“小伙子,你们这样争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不如我提个建议,怎么样?”
十个年轻人不知道老侍者想说什么,于是都停住了争吵,听他开了口。
老侍者说:“假如你们今天按一个排列的次序坐,明天再来吃饭时,再按着另一个次序排列,然后,后天、大后天……都按着不同的次序入座。这样,等你们十个人的次序都变换完了,再也不会有新的次序出现的时候,从那一天起,我每天免费供应你们最好的午餐,你们要什么饭菜,我给你们上什么饭菜。”
老侍者这奇怪而特别的建议引起了年轻人们的兴趣。于是,他们和老侍者约好,到了那天,一定不许反悔。年轻人们开始坐好用餐,每一个人都兴奋地想象着不用花钱吃午餐的那一天。
从这天后,他们每天中午都到这家饭馆来吃饭,有一个人专门记录,每次都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就座。可是,一连过了几个月,新的次序还是没有完,他们还是吃不到免费的午餐。后来,年轻人们仔细一算,才知道,要是这么吃下去,根本吃不到免费的午餐。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其实,看上去简单的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来算一下:如果是三个人去吃午餐,排列的顺序就有6种:123、132、213、231、312、321。在假设去4个人,第一个人坐着不动,后面的三个人就要变化6次,那么,当4个人都轮流作为第一个人坐着不动时,总的变化次数就是6×4=24次。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算出:5个人去吃午餐,排列的次数就有24×5=120种,6个人就是120×6=720种……。他们是10个人,算起来,是3628800种不同的次序。而一年是365天,如果他们天天中午去吃午餐,那么要过将近一万年,这个次序才能排完!
原来,老侍者巧妙地运用了他的数学知识,让抱着占便宜目的的年轻人吃了个小亏,成了这个饭馆固定的顾客,让饭馆小赚了一笔。所以俗话才说: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嘛!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St.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
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很聪明但是也很狡猾狐狸,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总是被这只狐狸欺骗,上它的当,看看今天又发生了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狐狸的诡计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狐狸、小熊、小鹿、小猴正在分它们得到的一千克饼。怎样分好呢?狡猾的狐狸说:“饼不多,我少分一点吧!先把饼的20%给我,小猴从我分剩的饼中分25%,小鹿从小猴分剩的饼中分30%,小熊再从小鹿分剩下的饼中分35%,最后剩下的一点点给我,怎么样?”大家觉得狐狸分得最少,就同意了。可最后发现狐狸分得的饼最多,差不多一半了。同学们,你算出狐狸、小猴、小鹿、小熊各分多少饼,戳穿狐狸的诡计么?
答案解析:
20%就是0.2,狐狸分走0.2千克饼后,剩下0.8千克饼了。我们就从小猴分得的饼算起。
小猴分得的饼为:
0.8 ×0.25=0.2(下克)
剩下0.8—0.2=0.6(千克)
小鹿分得的饼为:
0.6×0.30=0 l 8(千克)
剩下0.6—0.18=0.42(千克)
小熊分得的饼为:
0.42×0.35=0.147(千克)
剩下0.42—0.147=0.273(千克)
狐狸分得的饼为:
0.2+0.273=0.473(千克)
结果狐狸分得的饼最多,差不多有一半了。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小学数学小故事7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清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
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积满了雨水,泰勒斯只顾看星星而忘了脚下,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经泡在水里了,水虽仅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两三米,出不来上不去,只得高呼求救。
当路人救他出了水坑,泰勒斯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为泰勒斯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而惊叹。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泰勒斯对这种嘲笑只付之一笑,没有说什么。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他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小学数学小故事8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20xx年就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从参加工作走入讲台以来,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课堂教学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以为师道尊严,教师是高高在上,其绝对权威不容置疑。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以及业务学习,我逐渐明白:课堂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师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平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感受到孩子们真正的自主;只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时,才会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这般的“伟大”;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感觉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
以下的一个小故事是我教学中的点滴再现,虽平凡,但很实,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平常之心,我才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教“万以内数比较大小”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带来了厚厚的书本,告诉他们比比看看谁的书最厚,里边装的知识最多,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给他颁发“知识小博士”证书,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搬出从家带来的厚书,寻找着书本最后的页码。 “我的页数最多,有988页!”王春滢第一个把自己带来的书的页数报了出来。
“988!”我一边认可地点头,一边把数字一板一眼地写到黑板上,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这本书有988页,这个数可真不小哇。看来这个证书得发给她了!”
我话音未落,就听见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的页数比她的还多,有1302页呢!”“1302?”我把这个同学报的数字写到988的旁边。“凭什么就说1302页比988页多?”文艺委员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你的都是1、2、3,还有个0,我的数都是9和8,怎么不比你的大?”她的质问还真拉来了响应的伙伴,但同时也激起了更多的反对:“988再大也没有到1000,1302可是一千多呢!”“1302是四位数,988是三位数,四位数就比三位数大!”激烈的争论中,同学们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商量,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伴着激情自由地飞翔。一次、两次……直到我郑重地宣布第四次,大家才心服口服地让我把证书发给了吴梦瑶。
……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正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学生才能更放得开。在课堂中,我总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的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我想,只有尊重学生,顺其自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课后我在想:数学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并有兴趣解决生活中无数个数学问题!体验多了,信息丰富了,课堂活跃了,探索有价值了,孩子们的兴趣浓了,数学也就不再枯燥了。只有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尽情地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激情的陪伴下自由地飞翔!
小学数学小故事9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大纲。
第一;让学生学会读数,亿有多少位数?亿后面的数怎么读?怎么写出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数的读法。学生说:“老师,这么多数不是知道怎么读,亿有九位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看小黑板,把一个数为:1983387700的数用竖线分好四位,四位,这样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也空间让学生去理解,然后再叫一个学生来读这个数,学生一看,马上就会读数了,其它的学生也一样慢慢的理解,然后教学生怎么写好这个数,有一部分学生也能够写出来,很不错,于是在小黑板出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提问:三亿怎么写,三千五百亿怎么么写?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第二;学生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把大写的写成小写的,把小写的写成大写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读写,如:五千零二十六亿八千五百万零九十,写作:三千七百五十亿六千三百万六千零九十。写作:然后用数位线标出来,有亿级、万级、个级。这样让学生一看非常清楚,也非常容易理解。
第三;巩固练习,练习对知识的.巩固非常有帮助,所以出一些相关的练习来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完成,上黑板做,集体来纠正,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有用。
最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先必须讲清楚例题,然后针出现的情况进行说明,通过练习来巩固好基础知识。我在这次教学中发现有些课本上的知识,必须讲清楚、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这方面也非常的重要,不要缺少的。这样学生才能学好。
小学数学小故事10
那是在三年级时的一节数学课上,题目是这样的:星期天,小红帮妈妈做家务活,烧水15分钟,洗茶杯4分钟,扫地3分钟,擦地8分钟,抹桌椅5分钟,小红做完这些事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生小组讨论完毕,得出了正确答案:一共需要20分钟,烧水的同时可以洗茶杯、扫地、擦地用15分钟,最后抹桌椅5分钟,所以至少20分钟就够了。
学生回答得很正确,一切看似很圆满,我也正想进行下一环节,可我望着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突发奇想地想考考他们生活经验,于是问道:“平时你们在家里也帮妈妈做家务活吗?”学生当然抢着说:“帮!”“那我要看谁最有生活经验,真帮妈妈干活了。如果让你也干小红这些活,你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为什么?”
“老师,当然是应先烧水的同时,扫地擦地,再洗茶杯和擦桌椅。”
“老师,我认为应先洗茶杯,再擦地,因为洗茶杯时,可能溅落地上一些水,后擦地正好可以把水擦干。”
“老师,我也同意她的想法,但我的理由是先洗完茶杯的水可以用来擦地,这样节约用水。”
同学们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预想,我适时表扬了他们,这下他们更来劲儿了:“老师,我想可以先洗茶杯,剩下的水再擦桌椅和地,这样更节约。”
“我认为应该先洗茶杯,擦好桌椅,再扫地拖地,然后不动,把地晾干!”
“是呀,如果拖完地,再去干别的活,又会把地踩脏的。”
“还是应该先扫地,再擦桌椅,不然扫完地灰落在桌椅上又弄脏了。”……
我真为这些孩子们的细心所折服,有些事情真的是我都没想到的。但眼看数学课要变成劳动知识大比拼,我赶紧把话题打住,引领他们重新整理顺序,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烧水时洗茶杯,扫地,用剩下的水擦桌椅和拖地。
顺势我又问道:“通过这些劳动顺序,你明白了什么?”生抢着说:“如果我们同时要做好几件事情,要先理好顺序,这样会省时省力一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多注意,才能节约不少能源。”“原来干家务活也有这么多学问啊,我要多向同学们学习。”“今后我也要像小红一样,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此时,清脆而又悦耳的`下课铃声响起了……
我们有时候常低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以为只有老师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其实,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位思想者,当你平等地与他沟通交流时,孩子自己会感悟出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看看他们会说出怎样的妙语连珠、奇思妙想。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动情、动心。
小学数学小故事11
两百多年以前,在清代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摆下千叟宴,3900多位老年人应邀参加宴会。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纪特别大。
这位年龄特大的老寿星有多大岁数呢?
乾隆帝说了,不过不是明说,而且是出了一道对联的上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大臣纪昀(“昀”读“yún”)在一旁凑热闹,也说一说这位老寿星的岁数,当然也不是明说,而是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对联里讲些什么呢?这位老者的`岁数究竟是多少?
先看上联。花甲就是甲子,一个甲子是60年时间。“花甲重开”,是说经过了两个甲子,就是120年,这还不够,还要“外加三七岁月”,3和7相乘,是21年,所以总数是
60×2+3×7=141。
可见乾隆皇帝是说,这位老人家141岁。
再看下联。“古稀”是70岁。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七十自称小弟弟,活到八十不稀奇,可是直到半个世纪以前,能活70岁还是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往往要好好地庆贺一番。“古稀双庆”,是说这位老先生居然有两次庆贺古稀,度过了两个70年,并且不止这些,还“又多一个春秋”,总数是
70×2+1=141。
小学数学小故事12
我是一个很喜欢数学的小女孩,我很喜欢数字,对任何有关数字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在上学的路上,我会情不自禁的数路边的大树还有从身边走过的汽车,到了学校有时也会数我们这栋楼有多少个班级?还有班上有多少个座椅、板凳等?一个一个的'数有时真的很浪费时间,自从我学会了乘法和除法,那算起来就会很快了,不信你看!
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超市,在买蛋糕时侯,阿姨说这款蛋糕4元一个,妈妈问我,如果我们要买6个要付多少钱呀?我立刻就回答用乘法计算 : 4x6=24(元 ),那我们再买2个2元的呢?我就说那就再加上2x2呗,一共就是24+4=28(元),妈妈笑了,我们又走到卖薯片的那边,妈妈又问,妈妈这边有30元,薯片是6元一袋,我们可以买几袋回家呢? 我一想,这不是可以用我们刚学的除法吗? 30 ÷6=5袋 ;妈妈说真是学有所用呀!我很开心,没想到数学知识的运用真是无处不在呀!
小学数学小故事13
围剿兔子村
独眼狼王把瘸腿狐狸从象鼻子底下救了出来。
瘸腿狐狸抹着眼泪说:“要不是狼老弟来救我,我早就粉身碎骨了!”
独眼狼王拍着狐狸的肩膀说:“像狐狸老兄这样足智多谋的动物,世界上也不多见。今后咱俩合作,我有勇,你有谋,天 下无敌!哈哈。”
瘸腿狐狸说:“咱俩先弄点吃的,填饱肚子要紧。”
“对!”独眼狼王说:“树林东头有一个兔子村,住有5家,共有15只兔子。”
瘸腿狐狸一听这么多兔子,眼睛一亮,问:“这么说每家都有3只兔子喽?”
独眼狼王摇摇头说:“不,不。每家的兔子数都不一样,至于每家有多少只兔子,我可不知道。”
“可以算出来嘛!”瘸腿狐狸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清了清嗓子说:“我用试算法来算,此乃数学之大法,玄妙至 极!”瘸腿狐狸几句话,说得独眼狼王晕乎乎的。
瘸腿狐狸说:“由于每家都有兔子,而每家的兔子数又都不一样,可以假设这5家的`兔子数分别是1只、2只、3只、4只、5 只。1+2+3+4+5=15,正合适,说明我猜对了。”
“高明、高明,老兄实在是高明!”独眼狼王佩服得五体投地。狼王说:“咱们去5只兔子的那家!”
“不、不。”瘸腿狐狸满脸杀气地说:“咱俩把兔子村来个大扫荡,15只兔子一个不留,全部咬死!吃不了,也不让他们活在世上!”
“对,斩尽杀绝!我领你去兔子村!”独眼狼王领着瘸腿狐狸直奔兔子村。 兔子村里静悄悄的,连个兔子影都没有。
“嗯?”瘸腿狐狸感到有些不妙。
独眼狼王满不在乎地说:“兔子们都在睡午觉,下手吧!”
瘸腿狐狸眼珠一转,说:“这样吧。你去砸开门,进家逮兔子。我腿脚不方便,等在外面专抓逃跑的兔子。怎么样?”
“就这么办。我打头阵!”独眼狼王一阵风似地冲向兔子家。他飞起一脚,把门踹开,“嗷”的一声冲进了屋里。紧接着 听到独眼狼王在屋里大喊“救命!”
瘸腿狐狸问:“老弟,出什么事啦?”
独眼狼王说:“屋里有夹子,把我脖子夹住了。老兄快救命!”
“你等着,我去找把钳子来。”瘸腿狐狸掉头就走,边走边说,“我救你?我要被夹住,谁救我呀?拜拜吧!”
小学数学小故事14
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个数学公式“w=_+y+z”。许多人不解,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说:“w代表成功,_代表勤奋,y是不说空话”。
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数学等式。我就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4—1=0”。看到这个等式,大家一定会说,“4—1”怎么会等于0呢?应该等于3才对,下面我就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为大家说一说“4—1=0”的真正含义。
有一次,学校组织检查各个班级的`卫生情况。我们组一共4个人,负责打扫教室卫生。老师特别嘱咐我们要好好打扫,为班级争光,我们四个人个个胸有成竹。
扫到一半,垃圾桶满了,组长就叫果果去倒垃圾。果果去倒垃圾,我们继续在教室打扫卫生,本来我们扫好了,他也应该到了。可我们左等右等也没等来,最后我们只好把垃圾都扫到墙角。
不一会儿,学校派老师检查了,看到我们班垃圾还在墙角,其他地方看也不看,就写了一个差字。我们气急败坏地去找果果,到垃圾池那儿,果果不在,只有一个垃圾桶孤零零的在大树下面,要上课了,我们只好先上楼了。一到教室,一眼看到果果坐在座位上,我们都去质问他为什么没有及时回来,还把垃圾桶丢在大树下面。果果懊悔地说:“我刚把垃圾倒完,就想去厕所,回来的时候在垃圾池旁边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垃圾桶…”我们纷纷数落他,差一点把他说哭了。做完广播体操,学校公布了卫生检查情况,我们班最差。同学们都怪我们为班级抹了黑,都用异样的目光看我们。你说果果一个人失误,让我们四个人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这难道不是“4—1=0”吗?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集体争光,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如果当时我和果果一起去倒垃圾,如果看到他没有回来,我们三个中任何一人能下楼去拿回垃圾桶,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以后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互相帮助,不至于让我们辛苦的努力化为“0”。
小学数学小故事15
最近,数字王国出现了许多“不法分子”,他们的身份证明都是假的。数字王国的国王想到一个绝妙无比的办法——大排查,这样就可以将“不法分子”赶出和谐的数字王国。
一天清晨,士兵井井有条地站在城市入口,对出入的人进行排查。不一会儿,门口就出现了一名男子。士兵说:“请出示身份证。”男子犹犹豫豫地拿出身份证递给士兵甲。士兵甲见身份证上显示他的名字是“2:7=4:5”,脱口而出:“对不起,身份证错误,您不能过去。”男子火冒三丈:“凭什么说是错误的?我的名字可是真真正正的比例呀!”男子本想鱼目混珠,躲过排查,谁知士兵爱岗敬业,办事一丝不苟。“比例的内项与外项积相等,但你不符合要求!”这时来了一位娉娉婷婷的女子,士兵检证后,让她过去了。男子还是不罢休:“你们重女轻男,她可以过,我却不可以!”“对不起,你的身份证不符合要求!”没办法,男子只好走了。
日上三竿,又来了一位男子。他拿出身份证,让士兵测了一番,只见身份证上显示“速度与时间一定成反比例。”士兵甲立马下了逐客令:“对不起,你的`身份证是错误的。”男子心不在焉地说:“你敢冤枉我?你不知我可是反比例公爵吗?”士兵甲说:“我不敢冤枉公爵,只要您的身份证的确是错误的。”“谁说的,速度与时间可是反比例呀!”士兵甲心平气和地解释:“只有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才能与时间成反比例。”这下子,男子终于心服口服了……
经过士兵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不法分子”都赶出了数字王国,数字王国终于回到了从前和谐、美好的样子。
【小学数学小故事】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小故事10-14
小学数学小故事【经典】10-15
小学数学小故事(推荐)11-01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02-28
(热门)小学数学小故事10-28
小学数学小故事【精华】10-29
小学数学小故事(荐)10-31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11-12
小学生数学小故事09-23
(经典)小学数学小故事15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