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

时间:2024-09-26 08:50:53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集锦(集合2篇)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集锦1

  一、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集锦(集合2篇)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好吗?[生齐说]请看:点录像模块,进入

  [师生一起观看]

  师:作家巴金曾到此游历,并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就是—

  [生齐说,板书:12鸟的天堂]

  找中心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作者几次到了鸟的天堂吗?

  [生齐说]

  师: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他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打开书,看谁最快从课文中找出两句概括性的话来。

  生: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发出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感慨。

  点感受模块或直接进入,出示第一张图片

  生: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赞叹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点按,出示第二张图片

  师:很好,一起来读一读(先指第2句,再指第1句)

  [生齐读]

  学习写榕树的文字

  师:这南国美丽的树就是一株——

  生:榕树(板书:榕树)

  师:榕树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段落。

  [生自由读7、8自然段]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榕树的美丽呢?

  生:我从课文第8自然段感受到了榕树叶子的美

  师:请读出来

  [生读课文] 点榕叶模块,进入

  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一段话,仔细感受榕叶的美。

  [生自由读书]

  师:美在何处呢?能结合具体词句来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第一句中“茂盛”一词概括地写出了榕树的美。点按图标,突出“茂盛”

  师:说得多简练[板书:茂盛]还有吗?

  生:第2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写得很美。

  师:很好。点按图标,突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堆”是什么意思?

  生:挨、挤

  师:不错

  生:压、叠

  师:很好,哪个词更好呢?

  [生齐说]点按下一步图标,进入动画演示

  师:一个“堆”字,是不是形象准确地写出了榕叶的多和密呢?男同学来读读这句话。

  [男生齐读]

  师:还有你觉得很美的句子吗?

  生:第3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得特别美。

  点按图标,突出文字

  师:确实,榕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生机勃勃,能读出这种美感吗?女同学读读。

  [女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请大家练习读这一段话。点按图标,放音乐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2人读)

  师:1大组读读[1组齐读]

  师:一起读读[全班齐读] 放音乐

  师:榕叶真美呀!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你感受榕树的美丽吗?

  生:我从课文第7自然段中也能感受到榕树的美丽。点枝干模块进入,出现图片

  师:请读出来

  [生读]点按图标,出现文字

  师:大家也先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美不美,美在哪?

  [生自由读书]

  师:感受到了吗?美在何处呢?

  生: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不错,还有吗?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点按图标,在该句下划波浪线

  师:好极了!看,这就是枝上生根的奇特景象点按图标,动画演示。能读出这种独特的美感吗?

  [指名读]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景象也很美。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卧” 点按图标,突出“卧”

  师:你能读出这种美感吗?

  [该生读](如不太好,师指导:“卧在水面上”读得稍慢,留给人想象的余地,再指名读)

  师:很好,我们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齐读]

  师: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可这儿却恰恰是——

  [生一起说:独木成林]

  师:体会到了吗?榕树的特点是——

  [生一起说](板书: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榕树的录像点解说模块进入,想一想,你能为它配上一段声情并茂的解说吗?请大家边看录像,边自由练习一遍。点按图标,播放录像

  [生边看录像,边自由练说](师下堂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前来解说?请注意态度要自然大方,语言要清楚完整。

  [生1解说](师灵活处理,如该生身体姿势、动作、人称不对,给予纠正之后,再问:谁再来试试?)

  师:不错,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吗?

  [生2解说]

  师:说得真好!榕树不仅大,(在板书上连线)而且茂盛,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返回感受模块

  [生齐读](师指导:深情地)[生再读]

  学习写众鸟活动的文字

  师:这株茂盛的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作者为什么说那的确是鸟的天堂呢?(板书:鸟)请看,点动画模块进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点按图标,播放动画

  生:鸟多、鸟儿很欢快、场面挺热闹(板书:多、欢快)

  师:作者是怎样把鸟儿的多和欢快写出来的呢?请认真读书,仔细体会。

  [生自由读书]

  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接着老师的问题读下去呢?(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动作呢——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不能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呢?请看:点按下一步图标,进入。先同桌互说一次。

  [同桌互说]

  师:谁来说说?

  [指2名同学说]

  师:说得真好!面对这壮观的奇景,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返回感受模块

  [生齐读]

  师:第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点按图标,突出文字

  生:大榕树

  师:第二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点按图标,突出文字

  生: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

  师:再来读读。

  [生齐读]

  总结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色,你们发现,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吗?

  生:作者写榕树,着重表现它的静态;点按图标,“静”字覆盖“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写鸟,主要表现它们的动态。点按图标,“动”字覆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板书:静态、动态)

  师:这样,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鸟的天堂的生动画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二、课后反思

  《鸟的天堂》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我曾

  在长沙市小学语文cai阅读教学观摩课上执教了这一课,当我再次带领另一群孩

  子走进《鸟的天堂》时,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部分的调整。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1、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渗透。

  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文中写作者两次到

  “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具备概括课文内容,快速找到中心句,感受作者情感的阅读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渗透与培养。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结课时,我又引导学生比较、感受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两处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反馈、点拨指导学生明白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两种不同的写法。

  2、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

  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堆”“颤动”“展示”等关键词,我着重引导学生在想象、朗读中去咀嚼、感悟用词的微妙与精当,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和转换作用。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课堂上我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生活动中,他们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或为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或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很好。我为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兴奋。当然,我也在思考自己教学设计上的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许显得多了一些,课堂整体不够开放和大气等等,这些都是我今后一直要努力追寻的教学高度。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集锦2

  一、朗读儿歌,激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小尾巴”是什么?

  生:我们的影子。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一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影子》的儿歌吗?

  生:记得。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首儿歌吧!

  生:好!

  师生: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个小黑狗,你走它也走。

  师:同学们朗诵真不错。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究《旗杆的影子》吧!板书课题。

  二、设问置疑,探究新知,搜集事实。

  (一)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子吗?是不是“立竿见影”?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在小组交流前,请同学们说说交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组内的同学要一个说完,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生: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师: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还有不同的建议吗?

  生:如果自己的资料比发言同学多,我还可以对他的发言做一补充。

  师:老师给你们提两条建议。首先,我们要把查到资料和观察的结果变成自己的话说给其他同学听。其次,小组长汇报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资料,挑选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资料在班内汇报。

  师:请各小组向全班汇报

  生:我们组经过交流认为“立竿就能见影子”。

  生:我们组不同意“立竿见影”这种结论,它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当高楼或高山挡住太阳光时,旗杆就没有影子了。

  生:我们观察过阴天和雨天,晚上旗杆没有影子。我们的结论是:旗杆和其它物体只有在光照情况下才能看见影子。所以“立竿见影”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在光照的情况下。”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既然旗杆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是不是所有物体在光照情况有影子呢?

  生:所有物体都有影子。

  师:其它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有的沉默有的组默许。

  师:请各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透明玻璃、手电做一个实验。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做实验,教师指导。

  生:我们通过实验,当手电的光照在透明玻璃上、在屏幕上没有影子。

  生:对啦!每天下午当阳光下透过玻璃照在教室里,我们在地上只看到防护网和窗扇的影子,没有看到玻璃的影子。

  师:哪个小组能总结一下?

  生1:不透明的物体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

  生2:透明玻璃(也就是透明物体)在光照下没有影子。

  师:板书结论

  (二)探究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师:上周老师在布置让同学们来观察旗杆影子的长度、方向与太阳在天空运动关系,现在请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们是如何测量旗杆的长度的?

  生:我们将皮尺一关绑在升旗杆的绳子上,然后拉上顶端,那么皮尺长度就是旗杆的长度。

  师:哪一位同学能描述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生:早上在东方—东南方—中午正南方—西南方—落日时西方。

  师:一天中影子运动轨迹是如何变化的?

  生:早上在西方—西北方 中午正北方—东北方—落日时东方。

  师:一天中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长?

  生:我们测量旗杆的影子早晚最长

  师: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短?

  生:中午11:40最短。

  师:什么时间影长与旗杆长相等?

  生:下午12:40影长与旗杆相等。

  师:请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表格中。

  时 间影子的`长短影子的方向

  三、交流表达,形成概念。

  师: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归纳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

  (生分组讨论,师巡查参与交流。)

  生:一天中太阳由东到西。

  生:影子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生:影子方向由西慢慢移向北,再由北方慢慢移向东方。

  生:一天中11:40影子最短,方向正比。

  生:一天中12:40影子长度与旗杆的长度相等。

  师:以上同学总结交流的结果,就是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请大家总结在书上。

  四、知识运用拓展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动植物经常利用影子为自己服务的?

  生:夏天,人们在大树下高大建筑物影子下感觉凉爽。

  生:人们利用生姜喜阴的特性,在棉花地里种生姜获得高产。

  生:海洋中章鱼、乌贼当遇到劲敌,常吐出墨汁变幻成自己模样,然后逃之夭夭。

  生:深受同学们喜爱我国北方的皮影戏艺术,就是利用光照射下有影子产生的艺术效果。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日影的长短发明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长短的圭表。

  ……

  师:同学们知道真不少,像测定节气圭表、皮影戏艺术等,这都是利用影子的活生生的事例,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学好科学,让科学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最新集锦08-04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06-06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04-23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06-27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大全(15篇)07-30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汇编15篇】08-05

[推荐]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08-27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精)07-06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06-08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