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

时间:2024-07-30 08:52:35 小学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大全(15篇)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再次见到林老师,高兴吗?(互相问好)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大全(15篇)

  师:同学们,我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当我来到四川,就被这里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尤其是那美丽的五彩池,今天,就请大家去领略一番五彩池的美丽,好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有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我们班哪位同学课文朗读最好?

  请两个学生接续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师:刚才两个同学课文读得非常好,我请一个刚才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他有进步吗?

  生:有。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谁还想接着读?(请一生读,“瑰丽”读错,老师没有纠正。)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美丽。

  生:神奇。

  师:(板书)。课文中还写了什么内容?来,上来板书。(学生相继上台板书地方、位置、颜色……)

  师:好,你看,课文中写了这么多内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五彩池的呢?

  生:先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地点。(后面的学生继续回答,形状、颜色……)

  师:了解一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是我们学习课文应该掌握的。

  出示学习提示:1、认真读一读小组小组选择的`内容。

  2、想想作者怎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孩子们,学习得怎么样?

  师:来,这一小组选择的是哪一段?读一读。

  一生读描写形状的自然段,教师纠正读音。

  师:漫山遍野说明了什么?你来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五彩池还有那些形状,请大家把它画出来。学生画。

  师:用书上的句子描述一下,有像……的,有像……的。(学生补充),老师范读,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背吗?

  学生背诵。

  生读:“无数的水池……”

  师:是啊,这么多的水池在灿烂的眼光下,闪耀着……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五彩池还有哪些地方神奇美丽呢?哪个小组来读一读?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2

  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更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类课文偏重于强调思想政治性,此类课文一直难以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钟爱。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以该类课文的讨论也日趋激烈。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当代教材需不需要编入“王二小”类的课文?其二,如果需要,此类课文如何教学?笔者认为,前一问题应该是无可争议的。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它的教材必须包含最为广泛的社会内容。因此,需要我们研究的是第二个问题。本文仅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揭示课题,朗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

  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朗读课题)

  师(惊奇地):这个课题中有三个生字,我还没有教,你们就会读?

  生(自豪地):会!

  师:谁来读一读?(连续请数名学生朗读,再齐读,要求读正确、响亮,目的`在于认识生字“忘”“挖”和“井”)

  师:谁愿意一个人来读?(师指导读出一定的语感。)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模仿学生的语气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你不会忘记,明天你就会忘记了。谁再来读?

  师(高兴地):非常棒!你二十年都不会忘记了!谁愿意再来读?

  师:哇!你一百年都不会忘记了!(学生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读!(学生朗读)

  师:吃水的时候,不能忘记谁?

  生:挖井人!

  师:谁敢再来读一读题目,把你的这个意思告诉大家?

  生(朗读,把“挖井人”三个字读得重些)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师:刚才大家把课文的题目读得非常非常棒!现在我们要朗读课文,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生(声音响亮、充满信心地):有!

  师:那好,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完后,我们来比一比。

  (指导学生选择适宜形式进行朗读:识字能力较强者独立朗读;阅读能力一般者以多人合作的形式读,旨在相互纠正;教师组织少数识字能力最弱者重点辅导朗读)

  师:刚才我听了好几位小朋友的朗读,发现他们朗读的时候,声音都非常响亮,而且一发现读错了都自己会马上改正!老师非常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做这样的小朋友呢?

  生(齐声):愿意!

  师:好!现在我们来一场朗读挑战赛。请你找一个平时朗读比你稍微好的同学。你向他挑战朗读!(学生分组)由挑战的人选一段他自己读得最好的,两人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

  生(自由分组竞赛性朗读,之后,请几组展示给大家看)

  师(请出一组:张少飞──徐涛)问:张少飞(挑战者),你有信心吗?

  张(点点头):有!

  师:我们为你加油!(两生对抗性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两人的表现不相上下,学生纷纷鼓掌。)

  师:你看,同学们都在为你们鼓掌叫好!(转身问张少飞)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这次能够读得这么好?

  张(自豪地):我都读了六遍了。

  师:哦,读的多就读得好了!(转身向徐涛:被挑战者)你看,张少飞快要超过你了,你怎么办?

  徐(很有信心地):以后我会多读几遍,一定不让他超过!

  (三)重点朗读,读出感受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有味道,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谢谢!那你们就是评委哦,敢不敢给老师提意见?

  生(有的犹豫、有的开始笑了):敢!

  师:那好,我选择比较容易读的第二段(老师朗读,故意读错两个生字,语气读得平淡)

  生(争行恐后地):老师!我来!我来!

  生:你把“井”读成了“

  生:你把“战士”读成了“

  师:咳,我有那么多的错误?粗心!真太粗心了!这里的生字实在太多了,不认识的字多了,就容易读错。课文中,你们觉得哪些字比较难认,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好不好?

  (请学生当小老师:圈圈、认认、说说自己觉得难认的字,并给同学们领读)

  生:老师,你还有地方读得不好。你读得没有感情。

  师:说说容易!你来读一读!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3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首歌,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 师:刚才那首动听的歌曲唱的哪儿?

  生:天安门

  3、 师:它在哪座城市

  生:天安门在北京

  4、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走进北京,走进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页,看拼音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2、 (出示生字)看这些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找到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比一比看谁交到的朋友最多。

  3、 你们都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了吗?现在我们来点点名吧!

  生:读

  4、 师:谁能给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呢?

  生:组词

  三、 再读课文,加课理解

  1、 师: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 师: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五个自然段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吗?

  生:美丽

  师:书中的第一自然段就直接告诉我们了,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范读)

  师:模仿老师的语气自由读一读(自由读)

  师:谁能再读一遍(指名、齐读)

  4、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谁有勇气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师:你们想看看天安六是什么样的吗?(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天安六,在蓝天、白云不,鲜花绿草前望着它,我们好像听见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天安门因此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你认为它美吗?

  生:美

  师:哪儿美?

  生:红墙、黄瓦很美

  师:天安门附进还有些什么呢?

  生: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

  师:谁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干什么的?

  生:纪念英雄的

  5、 自学了三、四自然段

  师:北京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吗?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用笔把这些地方的名字圈起来。

  生:汇报

  师: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什么是绿树成荫?

  什么是立交桥?

  什么是川流不息?

  什么叫名胜古迹?

  (解答、并给予帮助和评价)

  师: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有这么美丽、繁荣的首都,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师:谁能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读(让生对其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北京真美啊!

  师:北京这么美!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生:北京,我爱你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浏览了我国的首都---北京,让我们一起祝福北京,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吧!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4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齐答:鸟的叫声。

  师: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生1:我喜欢鹦鹉,因为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我家就养了一只,早晨,我总是对妈妈说:我上学去了。它就学着我的样子,说:我上学去了。真好玩,妈妈说,这叫鹦鹉学舌。

  生2:我喜欢鸿雁,因为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生3:我喜欢黄鹂,因为它的歌声清脆悦耳。我希望我的歌声能像它一样好听。

  生4: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

  师: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生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生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生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在动力,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它长得小巧玲珑。

  生2: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翠鸟很会捉鱼,眼很尖,小鱼是逃不过它的眼睛的。

  生4: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生1:喜欢它漂亮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2:我喜欢它捉小鱼很机灵。

  「以上通过谈了解,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一句同学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_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将学生推向深入研究的学习热情之中」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捉小鱼部分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已经练习读了七八遍了,觉得能够读出翠鸟捉小鱼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师比比吗?好,你们赶快练习,可以找自己的小伙伴切磋一下,看能不能比过老师。有没有两部分都喜欢的?有。爱学习的孩子总是这样。你们学习完一部分,可以学习另一部分。好,大家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5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

  师: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呀?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溜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评: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图上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情景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评:此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和人融洽的生活情景入手,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因此,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滋养下一代。]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四、五、六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这是从珍珠鸟作者距离不断缩短,关系也不断接近。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一段

  (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评: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新大纲”特别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

  师: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吗?

  生:(朗读)“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我觉得“不一会儿,……大概在做梦呢?”这里写珍珠鸟睡觉的样子很可爱,它对作者十分信任,因此,睡得很香。

  (出示句子)比较: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指名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示珍珠鸟对我十分信赖,使我出乎意料。

  生:“居然”。

  [评:这个细节,使学生明白了读课文,要前后联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评:学生自由交流读懂的内容,气氛热烈。这个教育环节主要告诉我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始终要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插图就描绘了这幅情景,看着珍珠鸟对作者如此信任,你的内心怎样?(指导看图)

  生:哎呀!珍珠鸟你对作者真是信任。

  生:我被作者和珍珠鸟亲密的关系感动了。

  生:原来,人和动物也可以和睦相处。

  [评:这里教师又一次抓住课文的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联结点,通过朗读、交流、看图、谈体会,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出示: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出示句子:指名读,“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课件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课堂检测:

  比较句子的含义有何不同: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 曹冲 ————————爱动脑筋

  称——造大称 赶象下船————沿水划线

  象———宰大象 象下装石————————————船沉到线

  称出石重=======大象重量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6

  我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

  (贾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一棵大松树下)

  贾老师:这是一棵雪松。我们一起对它进行一番考察吧!它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甲:它位于操扬的西北角。

  贾老师:它像什么?

  学生乙:它像一座宝塔。

  学生丙:它像一把收拢的大伞。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乙:墨绿的。

  贾老师:你们用手去碰碰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甲:要扎人,扎得手心很疼。

  贾老师: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可不要碰我呀!如果把它当作人,它像谁?

  学生乙:像哨兵。

  学生甲:像慈祥的老人。

  贾老师: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花坛吧!

  (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花坛前)

  贾老师:我们的校园里一共有四个花坛。我们先看这个大花坛吧!花坛里栽着些什么花,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丙:我认识,这是月季花。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丁:有粉红的、深红的、朱红的……

  贾老师:让我们再去看看喷水池吧!

  (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喷水池边)

  贾老师:喷水池呈什么形状?

  学生甲:像梅花的形状。

  贾老师:水池里的水怎么样?

  学生甲:水很清,清澈可以见底。水里还有几条金鱼在戏水。

  贾老师:三座假山各像什么?

  学生乙:有的像要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盘坐着的老和尚。

  学生丙:有的像一条竖着的鳄鱼。

  贾老师:像什么全凭自己的想像。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校园一角”,让我们写作文,有兴趣写吗?

  众学生:有。我们有材料写的。

  贾老师:我们先要看清题目,看懂题目的要求。既然是“校园一角”,那么绝不是要我们写校园的全部,只是要我们写校园的一个局部,一个角落。

  至于写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选择你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因为你熟悉它,因为你喜爱它,你就比较了解它,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比如,怎样写校园里的那棵大雪松呢?可以先交代一下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这是写它的静态。也可以写它的动态,即当风轻轻吹过,松树是怎么摇动的,发出什么声响。你如果想像丰富一点的话,可以把它比作一个人,他怎么跟你说话的?说了些什么?……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段美好的文字。你们试着写一写吧!

  (学生习作后交流)

  学生甲:许多人一跨进我们的学校,都会惊讶地说,“这个校园真美丽,真整洁。”的确,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教学大楼,有昂首挺立的松树,还有花坛。花坛呈L形的……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7

  一、朗读儿歌,激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小尾巴”是什么?

  生:我们的影子。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一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影子》的儿歌吗?

  生:记得。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首儿歌吧!

  生:好!

  师生: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个小黑狗,你走它也走。

  师:同学们朗诵真不错。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究《旗杆的影子》吧!板书课题。

  二、设问置疑,探究新知,搜集事实。

  (一)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子吗?是不是“立竿见影”?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在小组交流前,请同学们说说交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组内的同学要一个说完,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生: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师: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还有不同的建议吗?

  生:如果自己的资料比发言同学多,我还可以对他的发言做一补充。

  师:老师给你们提两条建议。首先,我们要把查到资料和观察的结果变成自己的话说给其他同学听。其次,小组长汇报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资料,挑选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资料在班内汇报。

  师:请各小组向全班汇报

  生:我们组经过交流认为“立竿就能见影子”。

  生:我们组不同意“立竿见影”这种结论,它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当高楼或高山挡住太阳光时,旗杆就没有影子了。

  生:我们观察过阴天和雨天,晚上旗杆没有影子。我们的结论是:旗杆和其它物体只有在光照情况下才能看见影子。所以“立竿见影”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在光照的情况下。”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既然旗杆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是不是所有物体在光照情况有影子呢?

  生:所有物体都有影子。

  师:其它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有的`沉默有的组默许。

  师:请各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透明玻璃、手电做一个实验。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做实验,教师指导。

  生:我们通过实验,当手电的光照在透明玻璃上、在屏幕上没有影子。

  生:对啦!每天下午当阳光下透过玻璃照在教室里,我们在地上只看到防护网和窗扇的影子,没有看到玻璃的影子。

  师:哪个小组能总结一下?

  生1:不透明的物体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

  生2:透明玻璃(也就是透明物体)在光照下没有影子。

  师:板书结论

  (二)探究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师:上周老师在布置让同学们来观察旗杆影子的长度、方向与太阳在天空运动关系,现在请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们是如何测量旗杆的长度的?

  生:我们将皮尺一关绑在升旗杆的绳子上,然后拉上顶端,那么皮尺长度就是旗杆的长度。

  师:哪一位同学能描述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生:早上在东方—东南方—中午正南方—西南方—落日时西方。

  师:一天中影子运动轨迹是如何变化的?

  生:早上在西方—西北方 中午正北方—东北方—落日时东方。

  师:一天中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长?

  生:我们测量旗杆的影子早晚最长

  师: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短?

  生:中午11:40最短。

  师:什么时间影长与旗杆长相等?

  生:下午12:40影长与旗杆相等。

  师:请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表格中。

  时 间影子的长短影子的方向

  三、交流表达,形成概念。

  师: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归纳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

  (生分组讨论,师巡查参与交流。)

  生:一天中太阳由东到西。

  生:影子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生:影子方向由西慢慢移向北,再由北方慢慢移向东方。

  生:一天中11:40影子最短,方向正比。

  生:一天中12:40影子长度与旗杆的长度相等。

  师:以上同学总结交流的结果,就是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请大家总结在书上。

  四、知识运用拓展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动植物经常利用影子为自己服务的?

  生:夏天,人们在大树下高大建筑物影子下感觉凉爽。

  生:人们利用生姜喜阴的特性,在棉花地里种生姜获得高产。

  生:海洋中章鱼、乌贼当遇到劲敌,常吐出墨汁变幻成自己模样,然后逃之夭夭。

  生:深受同学们喜爱我国北方的皮影戏艺术,就是利用光照射下有影子产生的艺术效果。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日影的长短发明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长短的圭表。

  ……

  师:同学们知道真不少,像测定节气圭表、皮影戏艺术等,这都是利用影子的活生生的事例,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学好科学,让科学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8

  一、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好吗?[生齐说]请看:点录像模块,进入

  [师生一起观看]

  师:作家巴金曾到此游历,并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就是—

  [生齐说,板书:12鸟的天堂]

  找中心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作者几次到了鸟的天堂吗?

  [生齐说]

  师: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他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打开书,看谁最快从课文中找出两句概括性的话来。

  生: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发出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感慨。

  点感受模块或直接进入,出示第一张图片

  生: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赞叹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点按,出示第二张图片

  师:很好,一起来读一读(先指第2句,再指第1句)

  [生齐读]

  学习写榕树的文字

  师:这南国美丽的树就是一株——

  生:榕树(板书:榕树)

  师:榕树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段落。

  [生自由读7、8自然段]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榕树的美丽呢?

  生:我从课文第8自然段感受到了榕树叶子的美

  师:请读出来

  [生读课文] 点榕叶模块,进入

  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一段话,仔细感受榕叶的美。

  [生自由读书]

  师:美在何处呢?能结合具体词句来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第一句中“茂盛”一词概括地写出了榕树的美。点按图标,突出“茂盛”

  师:说得多简练[板书:茂盛]还有吗?

  生:第2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写得很美。

  师:很好。点按图标,突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堆”是什么意思?

  生:挨、挤

  师:不错

  生:压、叠

  师:很好,哪个词更好呢?

  [生齐说]点按下一步图标,进入动画演示

  师:一个“堆”字,是不是形象准确地写出了榕叶的多和密呢?男同学来读读这句话。

  [男生齐读]

  师:还有你觉得很美的句子吗?

  生:第3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得特别美。

  点按图标,突出文字

  师:确实,榕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生机勃勃,能读出这种美感吗?女同学读读。

  [女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请大家练习读这一段话。点按图标,放音乐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2人读)

  师:1大组读读[1组齐读]

  师:一起读读[全班齐读] 放音乐

  师:榕叶真美呀!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你感受榕树的美丽吗?

  生:我从课文第7自然段中也能感受到榕树的美丽。点枝干模块进入,出现图片

  师:请读出来

  [生读]点按图标,出现文字

  师:大家也先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美不美,美在哪?

  [生自由读书]

  师:感受到了吗?美在何处呢?

  生: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不错,还有吗?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点按图标,在该句下划波浪线

  师:好极了!看,这就是枝上生根的奇特景象点按图标,动画演示。能读出这种独特的美感吗?

  [指名读]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景象也很美。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卧” 点按图标,突出“卧”

  师:你能读出这种美感吗?

  [该生读](如不太好,师指导:“卧在水面上”读得稍慢,留给人想象的余地,再指名读)

  师:很好,我们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齐读]

  师: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可这儿却恰恰是——

  [生一起说:独木成林]

  师:体会到了吗?榕树的特点是——

  [生一起说](板书: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榕树的录像点解说模块进入,想一想,你能为它配上一段声情并茂的解说吗?请大家边看录像,边自由练习一遍。点按图标,播放录像

  [生边看录像,边自由练说](师下堂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前来解说?请注意态度要自然大方,语言要清楚完整。

  [生1解说](师灵活处理,如该生身体姿势、动作、人称不对,给予纠正之后,再问:谁再来试试?)

  师:不错,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吗?

  [生2解说]

  师:说得真好!榕树不仅大,(在板书上连线)而且茂盛,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返回感受模块

  [生齐读](师指导:深情地)[生再读]

  学习写众鸟活动的文字

  师:这株茂盛的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作者为什么说那的确是鸟的天堂呢?(板书:鸟)请看,点动画模块进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点按图标,播放动画

  生:鸟多、鸟儿很欢快、场面挺热闹(板书:多、欢快)

  师:作者是怎样把鸟儿的多和欢快写出来的呢?请认真读书,仔细体会。

  [生自由读书]

  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接着老师的问题读下去呢?(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动作呢——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不能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呢?请看:点按下一步图标,进入。先同桌互说一次。

  [同桌互说]

  师:谁来说说?

  [指2名同学说]

  师:说得真好!面对这壮观的奇景,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返回感受模块

  [生齐读]

  师:第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点按图标,突出文字

  生:大榕树

  师:第二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点按图标,突出文字

  生: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

  师:再来读读。

  [生齐读]

  总结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色,你们发现,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吗?

  生:作者写榕树,着重表现它的静态;点按图标,“静”字覆盖“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写鸟,主要表现它们的动态。点按图标,“动”字覆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板书:静态、动态)

  师:这样,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鸟的天堂的生动画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二、课后反思

  《鸟的天堂》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我曾

  在长沙市小学语文cai阅读教学观摩课上执教了这一课,当我再次带领另一群孩

  子走进《鸟的天堂》时,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部分的调整。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1、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渗透。

  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文中写作者两次到

  “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具备概括课文内容,快速找到中心句,感受作者情感的阅读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渗透与培养。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结课时,我又引导学生比较、感受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两处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反馈、点拨指导学生明白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两种不同的写法。

  2、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

  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堆”“颤动”“展示”等关键词,我着重引导学生在想象、朗读中去咀嚼、感悟用词的微妙与精当,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和转换作用。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课堂上我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生活动中,他们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或为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或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很好。我为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兴奋。当然,我也在思考自己教学设计上的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许显得多了一些,课堂整体不够开放和大气等等,这些都是我今后一直要努力追寻的教学高度。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吗?

  生:喜欢。(生纷纷点头,面露欣喜之色)

  师: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特别是他的七十二变。小朋友们,如果你拥有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你最想变成什么?

  生:我想变一只长毛象,去冰河世纪看一看。

  师:你一定爱看电影《冰河世纪》。

  生:我想变奥特曼。

  师:哦,您一定想像奥特曼那样,赶跑怪兽,给人们带去幸福的生活。

  生:我想变一棵大树,让小鸟在我的身上唱歌、游戏。

  【课伊始,教师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思考,充分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激趣导入

  师:有位小朋友也想变,他想变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优美的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生:(齐读)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生大声读,没有感情色彩)

  师:应该怎样读课题呢?哪个字应重读?说说你的看法。

  生:“真想”要重读,因为我很想变成荷叶。

  生:“大大的”也要重读,这荷叶大大的,铺在水面,可美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谁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你们的问题真有价值!你们真是一群善问的孩子!

  【这首诗的题目富有儿童气息,贴近儿童世界,抓住“真、大大的”等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目,为全诗的朗读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所有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书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师:打开书120页,答案就在书里。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一下,生字要多读几遍。

  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一下,生字要多读几遍。

  (2)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行间指导。)

  师: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

  (出示:透明 游入 嬉戏 大伞 穿梭

  眨眼 热情 举着 一柄 花丛)

  师:有信心把生字读准确的请举手!请你读。

  生:(生胸有成竹地)(指1-3名学生看拼音读,师生正音。)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准!(竖起大拇指)

  师:你想找个对手比赛读吗?比比谁读得更准确。

  生:(指名比赛读)

  师:我们奖励给读得更准的小朋友一颗星。(老师贴星)

  师:去掉拼音你们也能读得又快又准吗?小组比赛开火车。

  生:(学生分组开火车读词语)

  师: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一遍!

  生:(想读词语的小朋友一齐站起来读)

  【让学生带着目标读书,并适时采取多种读词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学生能及时在课堂上掌握生字词。】

  三、二读课文,读准课文

  师:生字已经认识了,哪位小朋友愿意将诗歌读给大家听一听?先练一练吧!

  生:(练习读课文)(练读得很认真)

  师:哪些小朋友愿意试试?(分工读1-4自然段)(生纷纷举起小手)

  生:(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师:变成大大的荷叶可以干什么?

  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进一步深入要求,让学生先练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查的一个过程。再逐节朗读,步步为营,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三读课文,读顺课文

  师:这么美的诗!你最喜欢读哪一节,找出来读一读,一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学生练读)(学生练得摇头晃脑的)

  师: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想读了,老师也读一遍给你们听听,好吗?

  (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想和老师一样美美地读一遍吗?

  生:(学生很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书读得很棒,课文先读到这儿,一篇课文读正确、流利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把课文读美、读到心里去。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读。

  【通过听老师读,感觉到一种美的享受。随之,自己在朗读中就会有意地去效仿。】

  五、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师:下面我们来写本课的生字。瞧,他们来了,你们还认识吗?谁来读读。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眨柄戏游

  穿热着伞透

  生:(指名读生字)

  师:看看这三行字的结构,每一行字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第一行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三行的“透”字是半包围结构的。

  师: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吗?

  生:(讨论怎样记住生字)

  师:“游”字容易写错,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把你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我是这样记的:一个姓方的大人带着他的孩子去水池里游泳。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谁来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呢?

  生:(扩词)

  师:这些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得很正确,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得漂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师: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你最不容易把它写好看?

  生:眨。

  师:请看老师怎样来写这个字。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眨”字。左右结构的字一般要写得左窄右宽,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

  生:(生很认真地看着)(在本子上描写“眨”)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穿”这个字。这个字上下结构,穴宝盖要盖住下面部分。看老师写。

  生:(在本子上描写“穿”)(生专心致志地描红)

  师:再选择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字来描一描,写一写,只要认真,相信你一定能写好看。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描写)

  师:我们的小小书法家们,愿意完成我们的作品吗?让我们打开习字册,开始完成我们的作品。

  生:(打开习字册)

  师:书法家们,别忘了把我们的腰杆挺直,做到“三个一”。专心致志,写好每一画,把字写端正。

  生:(描写习字册)

  【把生字写规范,写端正,是二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所以此环节我从笔画的位置,字的间架结构考虑,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主动写好字。】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0

  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

  (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

  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

  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生:我认为奇是山的根本特点。因为有很多高山,一直插到云里边,很险了,但形状并不奇特;可是形状奇特的山,比如云南石林里面的岩石,其实不很高,但是它直直地立在那里,四面没有依靠,就显得很险了。所以有险不一定奇,而有奇却一定有险。因此“奇”是桂林山的根本特点。

  师:说得真好。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险是众的感觉。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才能产生感觉。说得好极了。再考虑一下奇和秀的关系。

  (生不能答)

  师:划出课文中有关秀的描写,细读几遍。

  (生读)

  师:这个“秀”说了几方面的意思?

  生:说了两方面。一是它颜色很绿;二是它像屏障、像竹笋,形状也很奇。

  师:如果桂林的山不是很奇,不是一座座孤峰直立,还能像屏障、像竹笋吗?

  生:不能。

  师:对。这就是说,如果山不奇,也不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秀。比如东北的大兴安岭,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林木,可以说已经很绿很绿了。但媾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众绝不会说它像屏障、像竹笋。因此可以总结一句:桂林的山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生:(齐)是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

  师: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这样的水和这样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桂林的山山水水,想像一下该是一个怎的画面。

  (听完录音)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一位老渔翁撑着竹排在奇山秀水中穿行。

  生:我看到在细雨蒙蒙的漓江上,一位老渔翁在垂钓。

  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组成一幅让人留恋忘返的幽美画卷。真是

  (学生齐答)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后记:

  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美文,感受语言,依靠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理解课文。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着眼于一字一词,而是通过比较、感悟,在讨论、合作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1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初步感受四季的美

  我首先借助我们身边的季节,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带学生轻松愉快地来到课堂。

  “同学们,什么季节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身边?”

  学生马上把小手都举了起来大声喊:“秋天。”

  “你是从我们身边哪儿发现的?”

  有的同学向窗外望了望,把小手举了起来:我发现树叶黄了,从树上掉下来。接着又有的同学们说:我发现天气凉了;我发现小燕子飞到南方去;我发现我们穿的衣服多了,因为天气冷了……

  同学们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着秋天大自然的景色。

  我趁热打铁:那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那几个季节?

  学生们喊着:春天、夏天、冬天。

  听着他们的喊声,我及时地把“春、夏、秋、冬”板书在了黑板上,以便让学生认识这四个生字。

  我接着问:在你的眼里,春天、夏天、冬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着自己喜欢的季节,说着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时候的我,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一句话说得完整清楚,便随时把激励的话语送给他们,以便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二、图文结合,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首先演示了本节课的四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看美不美?你觉得哪儿最美?”

  “我觉得雪孩子最美,它的样子很调皮。

  “我觉得荷叶很美。

  “小鸟很美……

  美的图画吸引着同学,我接着激情导入课文。

  ”图画美,课文描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这篇课文,去领略四季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读中学识字、读中感悟美

  学生因为有了拼音的帮忙,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及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主动认字。读后,我对同学们说: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听?(跟随学生喜欢的季节学习)

  1、走进春天

  一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春天写得美。

  “那就让我们跟随他到‘春天’走走,去看看”。其他同学马上把小手指向了春天这一小节。

  一年级的学生较小,不会提问,所以我首先装着不知道的样子,向同学们请教了一个问题:草芽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说:刚刚发出的小芽。

  “它是什么样子?”

  “尖尖的。”

  我接着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这个词语,了解这个词,学会在今后运用这个词语。

  “你能从图画上指给大家看看,’尖尖的‘是指小草的哪儿尖尖的?

  生到讲台前,指出了尖尖的地方。

  “那你发现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尖尖的?

  学生马上从生活中找到了:铅笔尖尖的,刀尖尖的,月亮的两头尖尖的……

  随后我引导学生美读课文,通过美读感受春天的美。

  “刚出土的小芽,用手去轻轻碰一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回答说:软软的、嫩嫩的

  “那在朗读时,你认为该怎样读?

  “慢慢读;轻轻读。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轻轻的感觉,来读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2、走进秋天

  我引导喜欢秋天的同学美美地读“秋天”这一小节。

  “谁在向我们报告秋天的到来。”

  “谷穗。”

  “它是什么样子”?

  “谷穗弯弯的。”我把这个要求认识的字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读了几遍,接着问:

  “弯弯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起学一学”?(生作弯弯的动作)

  “你还发现什么是弯弯的?

  “香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船弯弯的……

  “在这一小节中,你还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很有趣?

  “鞠着躬”我把这三个不好记的生字板书在了黑板上,并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理解。

  我装着惊奇的样子问道:谷穗为什么像人一样会鞠躬?

  生答道:它成熟了,压弯了;风一吹,它就弯腰……

  我指着课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谷穗身边,谷穗除了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它还会说些什么?

  “我们成熟了,把我们带回家吧;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是呀,丰收了,大家多高兴,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好吗?

  3、走进夏天和冬天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春、秋这两个季节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夏天和冬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习过后我问:与同伴合作得愉快吗?“你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下,了解了哪些新知识,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朋友,把他介绍给大家?

  “我认识了圆圆,我会用“圆圆”说一句话,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圆的。”

  我把“圆圆”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继续用这个词语说话。

  学生接着说:“荷叶告诉我们夏天到了,’叶‘字是由一个’口‘字和一个’十‘字组成的。

  我鼓励学生说:用我们学过的字来认识新字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一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说:“我们觉得雪孩子很顽皮。”

  板书“顽皮”“你们能带着顽皮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吗?”

  看着同学们的笑脸,我说: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带了了美,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觉得我们该怎样作?

  “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我们的大自然……”。

  四、借助图画,积累运用

  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所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图画展示在屏幕上,借助图画,让学生积累。

  课件出示图画,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存在小脑袋里好吗?

  那就借助图画背一背,记一记。

  采用同桌“说悄悄话”“我背大家听”等方法,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五、欣赏四季景色,培养创新能力

  我对同学说:同学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把你发现的美,模仿课文也来编一首小诗,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班上的小诗人。

  看后,同学们举起了小手,一首首美丽的小诗从孩子们天真的小脑袋里跑了出来:

  “黄叶飘飘,它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黄叶飞来飞去地说:我是秋天。

  “花儿红红,他笑着说:“我是春天”。

  “苹果红红,他高兴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快乐地说:“我是冬天”。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那成功的喜悦之中。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可以把你的作品带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到大自然中走走,把你发现的美景画下来,也可以把你的发现编成小诗写下来。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2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珍珠鸟是一种胆子很大的鸟。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听出珍珠鸟的胆子吗?“我把它(指鸟笼)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生:我听出来珍珠鸟的胆子其实并不大。它只有躲进幽深的丛林才会感到安全。

  师:一定是幽深的丛林吗?

  生: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也行吧。

  师:课文中描述的是一丛繁茂的吊兰的垂蔓,就像幽深的丛林一样。

  生:我也觉得珍珠鸟胆子小。一丛吊兰的垂蔓要蒙盖在鸟笼上,它才会感到安全。

  生:我从主人对珍珠鸟这么小心的照料中也可以看出,珍珠鸟胆子小。只有胆子小的人才需要人的照顾。

  师:这就会读书!读书就是要读出言外之意、体会到言中之情。这段话,既暗含了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也包含着作者对鸟的喜欢。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段话,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读得也会更有滋味。

  生:齐读。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先看第四自然段,读一读,一共写了几句话?

  生:(读后)一共写了五句话。

  师:谁愿意读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地来回晃动。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这一句话中能体会到写什么呢?注意这个“只”字。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鸟笼就像它的家,一有危险就可以躲到鸟笼里去,躲到它的父母身边去。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在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胆子变化的过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教师板书:胆子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生:(齐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书就要这样,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间,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下面几句话,请同学们自己边读边体会。

  生:(边读边体会。)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生:(读第二句话)我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珍珠鸟的胆子比刚才还要大,因为现在它敢俯下身子和作者的茶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尽管大了,可是还是很小心的,是一点点挨近的,不是一下子挨近的。

  师:它还有戒心!

  生:我从珍珠鸟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看出珍珠鸟其实是在观察我的反应,如果我要抓它或者伤害他,就马上飞走;如果没有什么动静,就喝茶了。

  生:我从它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看出来珍珠鸟就像一个想做坏事的小孩子,又想做又害怕主人的样子。

  师:你做过坏事吗?

  生:没有!(众笑)

  师: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它从没有做过这样大胆的事情,所以还是很谨慎、很小心。

  生:我觉得小鸟真的很可爱、很好玩。

  师: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众笑)(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四句)到这里,我觉得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

  生:珍珠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可以看出珍珠鸟完全没有了戒心。

  生:珍珠鸟已经对人产生了好感,与人和睦相处了。(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五句)我体会到作者是很喜欢珍珠鸟的,他是很轻地用手抚一抚珍珠鸟的毛的。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珍珠鸟的胆子更大了,居然敢啄作者的手指了。

  师:产生身体的接触了!

  生:我知道珍珠鸟不怕人了。

  生:我还从“友好”这个词看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的,不是狠狠地啄的。

  师:这个“啄”表示亲切!就像老师拍拍你的肩膀一样(师亲切地拍了拍学生的肩膀),我不是要打你,而是表示我的友好!(众大笑)

  生:我觉得先是作者喜欢珍珠鸟,不伤害它,珍珠鸟才会胆子这么大,才会对主人这么友好的。

  师:你有一个智慧的头脑!没有作者的友好,哪来鸟儿的友好?哪来的鸟胆呢?(众笑)(教师板书:大)

  师:你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想一想,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读得也更有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生:我还发现了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亲密了。

  生:我还发现作者越来越喜欢珍珠鸟了。

  生:珍珠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了。

  师:真好!看来,我们同学已经真正读懂了。现在,就这样地自己读第五、六自然段。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3

  师:很多同学认为王熙凤很热情,很关心人。显然,你们指的是她对林黛玉很热情,对林黛玉很关心。现在我有一个建议,请你们再读课文,呆会儿我们来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对自己的关心。(有的同学把一些关键句画了下来,非常好)

  师:你从哪段话中读出王熙凤的热情?

  生:(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连续三个人读这一段话)

  师:这一段话真的值得一读再读。很多人说王熙凤是个语言学家,你看短短一段话,50多个字,却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读)

  师:王熙凤关心林黛玉的哪些情况?

  生:王熙凤问到了林黛玉的年龄。

  生:王熙凤想了解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生:王熙凤关心林黛玉的身体健康,问她现在吃什么药。

  生:王熙凤特别关注林黛玉的心情,让她“在这里不要想家”。

  生:王熙凤想到了林黛玉生活上的种种需求。

  师:是啊,听了这样一番话,林黛玉能不感动吗?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读,把自己想象成林黛玉,入情入境、将心比心地读。

  生:(读)

  师:如果你是林黛玉,你听到哪一点会特别感动?

  生:当我读到“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这一句时特别感动,因为在生活中,我的家里人和亲戚才特别关心我的年龄和学习情况。

  生:当我读到“现吃什么药?”这一句时特别感动,因为只有你的亲人关心你累不累,身体好不好。

  生:我觉得“在这里不要想家” 这句话特别感动人,因为林黛玉母亲刚刚病逝,虽然她到的是她姥姥家,但毕竟初来乍到,心里总是有些别扭、不舒服,一句不要想家,特别暖人心。

  生:如果我是林黛玉,当我读到“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一句时很感动,我感觉王熙凤非常贴心,让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依靠。

  生:当我读到、

  师:是啊,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一段话,都会觉得王熙凤是一个热情、周到、贴心的姐姐啊,请大家练习读这一段话,读出这一份关心。

  生:(朗读)第二层次

  师:请刚才朗读王熙凤那一段话的同学请站起来。现在你们就是王熙凤了,蒋老师问,你来答。你只需要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

  师:(面对刚才感情朗读的一位同学)林妹妹几岁了?

  生:不知道。(笑)

  师:她上过学吗?

  生:不知道。(笑)

  师:她现吃什么药?

  生:不知道。(笑)

  师:一问三不知。(大笑)

  (连问三个同学,都是这样的情况)

  师:这就奇怪了,你们不都问了吗?怎么就不知道呢?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那林黛玉为什么不回答呢?

  生:因为纸太少了。(大家大笑)

  师:我明白你的言下之意,你是说我们如果有机会看原著,我们接着往下看,可能就能看到林黛玉的回答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们看看下文,让你们死了这份心。(笑)请看——出示原著后面的句子。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她在说这一段话时,至少一个地方应该停一停。生:“她现在吃什么药?”这句话后面应该停一停啊,因为王熙凤不知道林妹妹今年几岁了,她是否上过学,她现在吃什么药,她应该听林黛玉回答。

  师:看了原文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看了原文之后,我想林黛玉没有回答是因为她没有机会回答。

  生:看来王熙凤并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王熙凤并不是真正关心林妹妹。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王熙凤说这番话除了要表明对黛玉的关心之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小组讨论)。

  生:我觉得王熙凤为了显示自己在荣国府的地位不一般。

  生:我觉得王熙凤这些话其实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她是为了讨好老祖宗。(老师简单解说她为什么要讨好老祖宗)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就在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从一个细小的地方感受到王熙凤在黛玉面前炫耀自己在荣国府内特别的身份和地位。(只管……只管)

  师:(指导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全文,说说,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在有意无意显示自己的地位,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生:(默读)

  生:一开始王熙凤就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我觉得她是故意来迟的。这样就能引起林黛玉的注意,间接地告诉她,她在这里的地位不一般。

  师:明知这是重要的时刻,她却故意姗姗来迟。迟到了,一般人总是悄没声儿的,她却那么招摇。明显是暗示大家只有她敢迟到。

  生:我看到别人都是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但是王熙凤却放诞无礼,非常放纵。如果她在荣国府里没有一定的'地位,她不敢这样。

  师:这就是对比,一对比,很多东西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清清楚楚了。

  生:我看到课文里写着“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围拥”也说明了王熙凤的地位不一般,没点地位怎么可能前前后后有那么多人簇拥着呢。

  师:是啊,你看那气势,那做派。如果把这个情景拍成电影,不知道要多少群众演员呢!(笑)这就是人物的出场,人物的出场往往暗示了很多信息。生:刚才我们讨论过的描写王熙凤穿着打扮的那一段话也能看出王熙凤的地位高,她是故意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显摆显摆。

  生:还有,王熙凤对林黛玉说:“我今儿才算见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王熙凤也是在炫耀自己见多识广。

  师:这样读课文就有意思了,这样细读课文,我们可以从许多细节,从王熙凤的动作、神态、语言发现王熙凤的“炫耀”。

  师:刚才有同学说,王熙凤说这段话是为了讨好老祖宗,说明老祖宗听了这段话会高兴,因为如果贾母不高兴的话,就没有奉承讨好一说了。咱们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老祖宗听了这段话为什么会高兴啊?

  生:王熙凤关心自己的外甥女,也就意味着王熙凤重视自己的感受,贾母听了当然高兴。

  生:贾母听王熙凤这样说,觉得她们两人同时可以友好相处,心里高兴。

  生:那时,王熙凤已经负责管理荣国府一些具体的事务,听了王熙凤的话,贾母觉得她心地好又能干,心里放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下面,请大家再细读全文,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王熙凤一直注意老祖宗、讨好老祖宗?

  (默读)

  生:(让学生充分说学生可以说得很精彩。)

  师:你从哪些细节看出王熙凤在讨好老祖宗呢?如果你是从她的动作感受到的,请举手示意。

  生:我发现王熙凤夸黛玉时携着黛玉的手“送至贾母身边坐下”,说明王熙凤自己说的做的都要让贾母看到。

  生:我发现王熙凤说到黛玉的身世时,马上显得很伤心,“便用帕拭泪”,我觉得这个动作太夸张了,是做给贾母看的。

  师:如果你是从她的神态感受到的,请举手示意。

  生:请大家看这一句“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我发现这王熙凤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她的情绪变化很快,都是为了贾母满意。

  师:如果你是从她的语言感受到的,请举手示意。生:王熙凤说林黛玉像贾母嫡亲的孙女是为了让贾母高兴。因为古时候的观念,孙女总是自己家里人,外甥女是别人家的人,王熙凤这样说是因为贾母太疼爱林黛玉

  生:在课文里王熙凤说了这样一句话:“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这句话完全是假话,她不但没有忘记,而且是时刻记着。

  师:王熙凤时时刻刻关注老祖宗这一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电影片段,笑声四起)

  师:相信大家细读课文之后,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还会有新的看法。

  生:虚伪(板书)

  生:会拍马屁

  生:表里不一

  生:阿谀奉承、爱慕虚荣

  生:有野心

  师:看来细读课文之后,大家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鼓励读整本书

  师:但是,我相信,当你有机会读完原著,你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还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看法。有人就是这样评价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因此凤姐这个人物不是简单的好。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4

  教师: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饶旭日,请你读第一段。朱若晨同学,请你读最后一段。请读。

  饶旭日: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朱若晨: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课文的首尾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别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别好了,而且已经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首尾两段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咱们师生合作,说几组句子,我说句子的前半句,讲作者开始怎样,你们说最后的结果。我们看看形成了怎样鲜明的对比,可以吗?好,那我先说:“开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后来……”谁接着说?请你说。

  学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非常熟练。

  教师:很好!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后来……

  学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后来……

  学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丧。后来……

  学生:作者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后来……

  学生:后来,他成为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个人。

  教师: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请你写在这里(指黑板)。好,同学们,这一切都总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出示幻灯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里──

  全体学生:唯一的听众。

  教师:(板书:唯一的听众)好,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内容,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呢?请鲍思杰先说。

  鲍思杰: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但后来,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而且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教师:对呀,“耳聋”这个词打了引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聋吗?

  全体学生:不是。

  教师:对啊,最后还是打了引号。那你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为什么那位老人她要说自己耳聋?

  教师:非常好!接着说,你们还想探究什么?

  学生: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

  教师:(板书:音乐白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是怎样做唯一的听众的呢?她为什么要称自己耳聋呢?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出示幻灯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好,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15

  上课。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小包拯的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那位小朋友可以跟着老师读读课题呀?

  一生读。

  师:聪和拯都是这一课的生字,大家可要注意哦!想自己读读课文吗?

  生:想。

  师:那就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吧!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要多读几遍。

  生2:要努力记住它。

  师:对,还可以问问同桌,注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完的同学,可以标一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读。

  师: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4个自然段。

  师:对,一共有4个自然段,老师已经把课文中的生字词找出来了,跟你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吧!

  生自读生词。

  师:好,老师请一组小朋友来开火车认读。其余的小朋友不出声,在心里跟着他读。

  自己 辣椒 聪明 一壶 蛋黄渣 称赞 ……

  师:读得真好。瞧,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苹果娃娃也在称赞你们生词读得好。文中有一句夸奖包拯的句子,能找出来吗?

  生浏览课文。

  师:好,请你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大家都称赞小包拯真聪明。

  师:对,这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句是在称赞谁呀?称赞小包拯真_____

  生:聪明。

  师:称赞还可以怎么说?

  师:你换一个词来说。

  生:夸奖。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表扬。

  师:是啊,大家都在夸奖小包拯,表杨小包拯真聪明。为什么大家都要称赞小包拯呢?大家来听听老师读读这个故事。

  老师读:“故事发生在一天早上…… 是谁吃了呢?”

  师:读着读着,老师有一个问题,故事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这蛋是姐姐和妹妹分着吃的,既然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考考小包拯?

  生:是因为她想考考小包拯是不是很聪明。

  师:是故意的,是吧。听你这么一说,老师明白了。是姐姐故意要考考小包拯的。请大家把这种故意读出来。

  生读。

  师:谁想来读,都想读啊。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课文。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猜猜看,面对姐姐抛出的难题,小包拯会想些什么?

  生1:人们吃了东西有些变化,我怎么才把它找出来呢?

  生2:人们吃了东西,一定会留下气味,他在思考破案的线索。

  生3:人们吃了东西,嘴里会留下什么呢?

  师:他会接受挑战吗?

  生:会。

  师:那他会怎么做?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三自然段,其余的`小朋友可要认认真真地听听。

  生读。

  师:说说看,她读得怎么样?

  生:流畅。就像真的就是一点点一样。

  师:你来读一读,就像他一样。

  生读。

  师:还有小朋友来说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也有”的味道。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吗?你也来读一读。

  生:我觉得他读得好笑。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包拯走到妹妹身边,笑笑说:“这个蛋是你和姐姐分吃了,对吗?”

  师:还有吗?

  生读。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会听同学读书。小包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朋友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你读了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做上一个小问号吧?

  生读课文。教师巡导。(师:看来小朋友都喜欢默默地读,在心里默默地读,就更能帮助自己思考啦。)

  师:好了,看到你们每一个都划出了自己的小问号,现在就把你们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吧。

  生:为什么要喝一口水,在嘴里漱一下,再吐出来。

  师:请你把这里读一读。

  生读。

  师:谁愿意替小包拯解决一下。

  生:吃了东西会在嘴里留下残渣,漱一下,就会把残渣漱出来。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他提来一壶清水,又拿来八只碗。

  师:从这一句中,你还有问题吗?

  生1: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提来一壶清水?

  师: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2:因为他要用清水,在嘴里漱一下,才能……

  师:才能看得见呢!

  (媒体出示这个句子。)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他提来一壶清水……

  师:还有没有别的小朋友有别的问题。

  生:小包拯为什么要把全家人都叫到房间里。

  师:包拯为什么要把全家八个人都请到房间里,从这个都请你看出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漏掉一个人

  师:不漏点一个有……

  生:有可能吃鸡蛋的人。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也读一读吧!

  生读:包拯把全家……坐下来。

  师:不漏掉一个可能参与这个案子的人。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包拯破了案子之后会笑呢?

  师:你来说一说。

  生:高兴。

  师:破了案子,他就高兴,一高兴他就笑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看到这一点点蛋黄渣,包拯想了想,小包拯在想些什么呀?

  生:会不会还有人吃了鸡蛋。

  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出真的想了想?

  生读:当姐姐……

  师:要是谁能把那个“想了想”读出来,就更好了。

  生再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齐:当姐姐漱口时,……

  (总结板书,而后引读。)

  师:把课文关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包拯是怎么审案的,好吗?

  生:当包拯看到姐姐吐出了一点蛋黄渣,包拯又……

  师:小包拯就是在一步步的审案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聪明。

  师:小包拯看到妹妹的身边也吐出了蛋黄渣的时候,他走到……小包拯破案了,他笑了,就连全家人都笑了。如果你在场,你看到小包拯说点什么?

  生1:小包拯,你真聪明,你审出了案子,变得这么聪明。

  生2:因为他知道吃了

  师:谁想笑着说说吗?

  生读。

  生:你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了不起!

  师:总之,大家在夸奖小包拯,为什么小包拯会那么聪明呢?

  生:他小时候读书用功,喜欢动脑筋。

  师:正是小包拯读书用功,喜欢动脑,长大后的包拯终于成了我国历有名的清官。

  下课。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06-06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06-27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06-08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4-23

《掌声》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9-09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09-10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合集]09-14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实录09-12

《掌声》小学语文课堂实录(通用3篇)09-10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5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