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1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珍珠鸟是一种胆子很大的鸟。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听出珍珠鸟的胆子吗?“我把它(指鸟笼)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生:我听出来珍珠鸟的胆子其实并不大。它只有躲进幽深的丛林才会感到安全。
师:一定是幽深的丛林吗?
生: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也行吧。
师:课文中描述的是一丛繁茂的吊兰的垂蔓,就像幽深的丛林一样。
生:我也觉得珍珠鸟胆子小。一丛吊兰的垂蔓要蒙盖在鸟笼上,它才会感到安全。
生:我从主人对珍珠鸟这么小心的照料中也可以看出,珍珠鸟胆子小。只有胆子小的人才需要人的照顾。
师:这就会读书!读书就是要读出言外之意、体会到言中之情。这段话,既暗含了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也包含着作者对鸟的喜欢。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段话,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读得也会更有滋味。
生:齐读。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先看第四自然段,读一读,一共写了几句话?
生:(读后)一共写了五句话。
师:谁愿意读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地来回晃动。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这一句话中能体会到写什么呢?注意这个“只”字。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鸟笼就像它的家,一有危险就可以躲到鸟笼里去,躲到它的父母身边去。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在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胆子变化的过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教师板书:胆子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生:(齐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书就要这样,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间,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下面几句话,请同学们自己边读边体会。
生:(边读边体会。)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生:(读第二句话)我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珍珠鸟的胆子比刚才还要大,因为现在它敢俯下身子和作者的茶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尽管大了,可是还是很小心的,是一点点挨近的,不是一下子挨近的'。
师:它还有戒心!
生:我从珍珠鸟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看出珍珠鸟其实是在观察我的反应,如果我要抓它或者伤害他,就马上飞走;如果没有什么动静,就喝茶了。
生:我从它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看出来珍珠鸟就像一个想做坏事的小孩子,又想做又害怕主人的样子。
师:你做过坏事吗?
生:没有!(众笑)
师: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它从没有做过这样大胆的事情,所以还是很谨慎、很小心。
生:我觉得小鸟真的很可爱、很好玩。
师: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众笑)(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四句)到这里,我觉得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
生:珍珠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可以看出珍珠鸟完全没有了戒心。
生:珍珠鸟已经对人产生了好感,与人和睦相处了。(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五句)我体会到作者是很喜欢珍珠鸟的,他是很轻地用手抚一抚珍珠鸟的毛的。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珍珠鸟的胆子更大了,居然敢啄作者的手指了。
师:产生身体的接触了!
生:我知道珍珠鸟不怕人了。
生:我还从“友好”这个词看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的,不是狠狠地啄的。
师:这个“啄”表示亲切!就像老师拍拍你的肩膀一样(师亲切地拍了拍学生的肩膀),我不是要打你,而是表示我的友好!(众大笑)
生:我觉得先是作者喜欢珍珠鸟,不伤害它,珍珠鸟才会胆子这么大,才会对主人这么友好的。
师:你有一个智慧的头脑!没有作者的友好,哪来鸟儿的友好?哪来的鸟胆呢?(众笑)(教师板书:大)
师:你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想一想,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读得也更有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生:我还发现了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亲密了。
生:我还发现作者越来越喜欢珍珠鸟了。
生:珍珠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了。
师:真好!看来,我们同学已经真正读懂了。现在,就这样地自己读第五、六自然段。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
师: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呀?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溜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评: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图上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情景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评:此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和人融洽的生活情景入手,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因此,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滋养下一代。]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四、五、六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这是从珍珠鸟作者距离不断缩短,关系也不断接近。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一段
(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评: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新大纲”特别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
师: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吗?
生:(朗读)“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我觉得“不一会儿,……大概在做梦呢?”这里写珍珠鸟睡觉的样子很可爱,它对作者十分信任,因此,睡得很香。
(出示句子)比较: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指名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示珍珠鸟对我十分信赖,使我出乎意料。
生:“居然”。
[评:这个细节,使学生明白了读课文,要前后联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评:学生自由交流读懂的内容,气氛热烈。这个教育环节主要告诉我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始终要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插图就描绘了这幅情景,看着珍珠鸟对作者如此信任,你的'内心怎样?(指导看图)
生:哎呀!珍珠鸟你对作者真是信任。
生:我被作者和珍珠鸟亲密的关系感动了。
生:原来,人和动物也可以和睦相处。
[评:这里教师又一次抓住课文的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联结点,通过朗读、交流、看图、谈体会,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出示: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出示句子:指名读,“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课件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课堂检测:
比较句子的含义有何不同: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 曹冲 ————————爱动脑筋
称——造大称 赶象下船————沿水划线
象———宰大象 象下装石————————————船沉到线
称出石重=======大象重量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02-27
小学语文课教学实录06-06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04-23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精)07-06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实录01-07
小学语文《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实录07-29
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课堂教学实录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