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转述句方法讲解
小学语文转述句方法讲解1
一、联系上下文通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一项基本的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通过阅读不仅要学会理解单词和短语以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还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学习并组织表达思想,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新课程中提到的语言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感是指语言感知的整体感觉,或语言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把握语言的能力的过程中,应力在读、停顿、节奏、语调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果学生具有了敏锐的语感,那么在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必将大大提高。比如:在学习叶圣陶《荷花》时,句子第二段的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引导阅读的。第一步:理解荷叶的“挨挨挤挤”,荷花是“冒”出来的,反映了荷花其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关键词进行阅读和理解。第二步根据词语进行想像,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荷花满堂的画面,自然就将喜爱的赞美之情通过读而表达出来。教师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阅读,加上动作读,配乐朗诵,游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关键词,并理解段落的含义。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方法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学生应该首先在一个文章中找到此句,并且将句子进行通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简单的句子,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但有些句子并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教学中,一般使用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比较难理解,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杏儿熟了》中有一句:“我不知道是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这意味着什么?是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联系上下文读,原来奶奶看杏儿多后很高兴,明明知道杏儿无数也让我去的数,这里的奶奶不单单是笑我“傻”,通过最后的分析,知道奶奶同时是笑杏儿多。所以,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到明白其中的意思,是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演示动作来理解。一些句子有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如《瑞雪》的最后一句:“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通过让学生动起手来,将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理解。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例如写风景的场面,一般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风景去理解。比如,在三年级《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只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场景,便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可以想到春天、春草、春日等类似的镜头,脑海里立刻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自然可以进入到的句子的意境中去。
三、鼓励积累运用,进行综合方面的`训练
为了鼓励学生积累了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可以通过综合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意义。比如四年级的《蝴蝶王国》:“每天,太阳一出来,就可以看见数不清的色彩斑谰的蝴蝶,在树林花丛间,山石溪水边,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绿草和野花全遮盖了,真像仙女从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根据课后要求学生理解句子下划线和波浪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说的是蝴蝶有多美丽。然后,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尝过的其他方法来理解。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用学习比喻句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关键词来理解;部分学生则是以想像的方式进行理解,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动作法来理解,思维就一下全部打开了,学习的任务则在一种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至实际上理解句子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一个句子有时候是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理解,主要是看你的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如果效果不好的时候就换另一种方法去尝试,而有的时候则是要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思维通过,并且通过加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能力的灵活和综合的运用。讲授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学到方法,课后将这些方法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让课堂教学得到很好的延伸效果。
小学语文转述句方法讲解2
一、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就是把上、下文中意思有关联的句子结合在一起思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意思。有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有概括的作用。例如《小马过河》中的“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理解这个句子,就需要把小马亲自试试的结果与前面老牛说的河水很浅、松鼠说的河水很深的话联系起来。还有的句子的意思在课文的前后内容中有所体验,例如《白杨》一文中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怎样理解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联系这句话的前面,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严肃的神情,这句话后面叙述的爸爸建设边疆、决心扎根边疆的经历,学生就能体会到爸爸借介绍白杨树表白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句子
学生理解句子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描写大榕树的一句话:“大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枝上又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面,有的又伸到泥土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榕树,但是他们见过很多别的树。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树的枝干、根是什么样子,把这些印象与课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就会发觉;平时见到的树是一根树干,而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平时见到的树根长在地底下,而榕树却是“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面,有的又伸进泥土里”。是因为它生了“不计其数”的根。这样,把已有对树的印象与课文中写大榕树的句子联系起来,就想象出了大榕树的样子,读懂了句子。
三、指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联系语文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但是有的.句子,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例如理解《小交通员》中的“地下党的县委机关就设在我们家里”这个句子,就要向学生介绍当年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地下党工作的危险性,知道了县委机关安全的重要性和隐蔽性。明白了为什么设在他的家里。还有些句子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
例如《草原》中写草原的自然景色有着这样一句话:“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什么是“渲染”,什么是“墨线勾勒”,一般学生不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国画有两大派。一派是用鲜明的墨线勾勒的,一派是用墨色渲染的,使所画事物浑然一体的。课文是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来形容“到处翠色欲流”的草原。
四、指导学生联系语言的具体环境理解句子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联系语言的具体环境理解句子,有助于学生真正读懂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真正感受各类句子的不同特点,积累各种句子。例如对《林海》一课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学生只要能体会到作者是把兴安岭当做一个美丽的姑娘来加以赞美的就行了,不要向学生讲述“拟人句”这一名词术语。再如《太阳》一课中“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要让学生体会到:从前半句来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关系应该不大密切,而后半句告诉我们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课文中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要让学生体会到,句子讲的假设没有太阳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对这些句子,不要讲述转折复句、假设复句之类的名词术语。
小学语文转述句方法讲解3
一、什么是直述句
直述句就是一个人直接叙述的话,引述就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
例如:
1、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引述)
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引述)
3、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直述)
4、齐威王对田忌说:“怎么,难道你不服气。”(引述)
(齐威王对田忌说,怎么,难道不服气。“你”指田忌,可去掉)
5、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直述)
二、转述句
转述就是转达别人说的话。
例如:
1、赵王告诉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
(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她来主持。
(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4、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5、小红军对陈赓[gēng]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
(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三、直述句转换成转述句
方法:
1、标点的变化: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2、人称的变化: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例如:
直述句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转述句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四、转述句转换成直述句
方法:
1、要加上冒号和引号。
2、说话内容涉及第三人称“他”或“她”应改为第一人称“我”
第一人称“我”应改为第二人称“你”。
例如:
转述句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直述句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五、人称变化的规律
在这项练习中,难点是人称的变换。
归纳起来,转述句中的人称变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说:“我……。”
例如: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改成:鲁迅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2、×××对×××说:“我……,你……。”
例如:张明对王强说:“我今天中午要到商店去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你告诉我妈妈。”
张明对王强说,他今天中午要到商店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告诉他妈妈。
3、×××对×××说:“我……,你……,他……。”
例如: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张春,叫他不要等我了。”
改为: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小明告诉张春,叫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亦可把语句稍作改动,改为:
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注意: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
4、×××对×××说:“你的……,我……。”
例如:小明对小芳说:“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改为:小明对小芳说,小芳的书包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由于句中“你”不是侧重描写的对象,它是用来限制书包是谁的。句中侧重描写的对象是物——书包,因而句中的不能去掉)
注意事项:
5、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例如:“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小明对小芳说。
改为:小明对小芳说,小芳的书包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6、疑问句、反问句等不用变成陈述句可直接转换。
例如:小丁对大家说:“工作这么忙,难道我能离开吗?”
改为:小丁对大家说,工作这么忙,难道他能离开吗?
小学语文转述句方法讲解4
小学语文句子训练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句子训练
在低年级句子训练中,造句是重要的方式。通常我们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个词的句子,然后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最后用这个词说一句话,比如:“许多”,有个学生说:“我看见旁边有许多鲜花。”原来学生在模仿课文:“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这不怕,“上文说到了,在什么旁边?”“瓶子”。“那,你在什么旁边,看到有许多鲜花?”“校门旁边。”“好,从头说,把‘校门’加进去!”“我看见校门旁边有许多鲜花。”这样的训练体现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就句子而言,最突出的是长句子的高频出现。长句子的高频出现是适应发展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思维的需要。对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1朗读感知。三册课文都有注音,老师不必领读全文,可先让学生小声试读。以自然段为单位,读的声音以自己能听见为准,不宜大声朗读,以免互相干扰。
1.2理解回答。请同学们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对于巩固句子概念,建立自然段概念有好处。接下来再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找这句话写的是“谁”,再看写“谁”在“干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理解并表达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缩句的训练,训练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构建句子的概念。
1.3感情朗读。重点训练长句子中间的停顿。这是对词语连续的发展。一开始老师教给画长句子中停顿的铅笔竖线:“动物园新来了|几只|小企鹅。”“大家|向小光投来|责备的目光。”还要强调长句子中的重音:“它们披着黑衣服,挺着白胸脯、圆滚滚的身子,张着一对翅膀,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真有趣!”逐渐引导同学自己试着确定句子停顿和重音。一篇课文只示范一两个自然段,其余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还有,根据内容确定音量和语调适度的变化。
1.4听写与抄写。听写有训练学生写字、记忆的作用,尤其是按标点符号停顿来念,让学生听写,并写出标点符号,这种训练对学生理解、记忆句子更有好处。听写和朗读是“逆运算”,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是这种简便易行的训练手段竟让问问答答给挤没了。课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都要进行听写练习。
1.5造句。除了一年级那些造句形式,二年级还可以用一个词让学生分别造叙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如用“互相”组词造句:“我们同学要互相帮助。”“我们不是一班的同学就不应该互相帮助吗?”“这次劳动成绩这么大,真是互相帮助的结果呀!”还可以把要用的词写在说话的内容里。如“王老师告诉我们:‘大扫除时,同学们互相照顾点。’”还可以先组词,练习词语搭配,如互相追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比赛,互相谈论……然而再用词组造句。
二、高年级句子的训练
2.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双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烈。
2.2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虽然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其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较高。
2.3仿写句子。仿写,就是将已有的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段为例句,要求学生仿照已有的句子的句式、修辞方式、情感等,用指定的(也有不指定的)词语或造出新的独立的句子来。
2.4修改病句。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修改病句是为了进一步练习把话说完整,把词语用得准确,把意思说得明白合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小学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2.5扩句和缩句。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小学语文转述句方法讲解】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12-04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06-27
小学语文阅读题方法08-22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07-29
小学语文预习实用的方法11-23
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类型及方法01-22
小学语文生字教学的方法01-22
小学语文理解词语的方法09-05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7篇)09-25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4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