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1-09 08:16: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4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有好多资深文学家都对它有过很高的评论。而我呢,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原著,只读过它改版过了的儿童版的。不过大致也了解了,作者曹雪芹写了贾家这户皇亲国戚的大人家的兴衰史。

  看了《红楼梦》这部小说让我了解一下古代的有钱人。他们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来的,而是靠祖上传下来的家产过日子,并且过着极其奢华的日子。而普通的老百姓们幸亏地拼命苦干,却只可以艰难的维持生活。在贾家,所有的成员都有着成全的仆人伺候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是可笑啊,自己有手有脚的,却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尤其是那个“贾宝玉”,从小就被贾母宠坏了。只顾吃喝玩乐,一会儿和这个表妹好,一会儿又和那个表姐好。这个大家庭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只顾着享受生活,最终垮掉了。

  其实,能过上好日子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必须靠自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才能争取而来。学好本领,踏踏实实的做人,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物质上的报酬。但也绝对不可以太奢侈浪费,那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我将来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也会为爸爸妈妈请上保姆,但是我会尊重她们,因为她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如果我有更大的能力,获得更多的财富,那么我将用我的财富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最有意义!

  读红楼梦有感_读后感500字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想必《红楼梦》大家都看过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富贵人家曹雪芹的著作,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在四大名著中,它就是“大哥”有人说,曹雪芹写出这本书,就是要来诉说自己的身世,确实,书中的贾府也就是当时社会中曹雪芹的家,因为曹雪芹跟林黛玉的身世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澜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顶峰,俯视万物。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儒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执,被执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颗颗被泯灭的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一张张被抹杀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在我看来,第七十回为最妙,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尔填柳絮词”。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必属丫头们与众人放风筝的事,没过多长时间,众人们的风筝都纷纷飞上了蓝天,可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总是放不起来,宝玉急得直出汗,遭到众人的取笑,可他更气更急了,气得将风筝恨地掷在地上,对众人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段趣味十足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宝玉的天真,率直,纯洁的性格特点,后来宝玉经过那泼辣能干的探春的指点儿,换了顶线儿,美人越飞越高,直至不见踪影。次要的内容便是宝玉与众人结社赋诗。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飞燕舞,在这美好的季节,少不了组织一项活动,宝玉将散了一年多的诗社重新组织起来,请众人写诗......

  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深刻地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朝庭,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考试,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一个婉转动听的故事讲述了当时老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的远大抱负。令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内容真实,《红楼梦》才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娇杏,从谐音上来看是侥幸,原著中对她直接的表述,结局是很幸运的,好似完全因为天上掉了个大馅饼,砸中了她,使得她从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比起出身比她高贵、姿容比她秀丽、才情比她高超很多的那些贵族小姐们的命运,她实在是太好了,貌似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

  可是事实果然如此吗?恐怕也不尽然。

  《红楼梦》原著中首次出现娇杏的章节叫做《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娇杏本是甄府的'一个普通丫环,那时香菱还是甄府的小姐,叫做甄英莲(真应怜)。贾雨村是暂住甄府旁寺庙里欲赶考的书生。一日,贾雨村在甄府见到一个采花的丫环,那丫环要回去的时候,却把眼睛向他这里看了两次,似乎对他有所瞩意,贾雨村便以为这女子有意于他,狂喜不尽,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彼时他不过是身无分文的一介书生,前路茫茫,平常又无人看顾,这生得仪容不俗的丫鬟,这样瞩意于他,难免有些想入非非,飘飘然了。这种情结便是《聊斋志异》里众多书生的共同心声。

  贾雨村在书中逐渐蜕变为一个饿不死的野、没人伦的下流种子、最是擅长阿谀奉承和颠倒是非的、腹黑心狠的官场人士。可是在未经官场熏染之前,他还是一个标准的读书郎,有着知识分子的抱负和清高,最是难得的是,他刚入官场还不忘先前见到的那个颇有几分姿色又对他非常眷顾的丫环,于是求聘了那丫环,娇杏还特别有福,先做侧室,一年便生一子,又半载,原配夫人病死了,她便扶正成为正室夫人了,她的身份便从小丫鬟跃升为正牌官太太,一下子,生活从底层到达了云端。

  娇杏此后的命运书中就没有写起了,可是我们可以根据贾雨村的生活变迁来揣测她的命运,恐怕也不会特别好。这个说法,基于以下的推测:

  一是她始终保持正房太太的身份,但是生活谈不上什么幸福。以贾雨村的行径和思想变化,结合当时社会的普遍婚姻状况来看,贾雨村再娶几门小妾,或是到风月场上去厮混,是合情合理的事。根据《金瓶梅》中妻妾之争的情况来看,娇杏出身低微,假如再没有压服众位妾室的水平和能力,那么这个正房也会经常受气的,也逐渐会失去正房的威仪。而如果她能够继续保持正房地位,也将会老大寂寞和独守空房。即使王夫人有那么显赫的地位和一位成为贵妃的女儿,也不过是独守空房。

  二是随贾雨村的宦海沉浮而不得善终。贾雨村虽然深得为官之道,又会傍上有权势的人,但是最终还是获罪,被充军发配了。在原著开篇解释〝好了歌〞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之句就是说他这样的人的结局的。那么作为他的夫人娇杏,罪犯的家属,或是被卖或是做苦工或是充作官妓。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好的,都是先喜后悲大起大落的人生。也许按照一个丫鬟正常的命运走向,配个心地还好的小厮,正正经经过一种平淡的生活,既不登高,也不会跌重,也许好过她这样的命运。

  因此,这样看,娇杏其实并不是书中侥幸获得好结局的女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已为《红楼梦》中的红颜奠定了命运的主基调。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不是祸根便是陪衬。《红楼梦》出现 了,她对女性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有形像描写、心理 描写、动作描写,但我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还是她的语言描写。

  看了《红楼梦》后,很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而这不同性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各人不同语言特色的成功描写。就拿这其中最富创造性、性格格外鲜明的王熙凤来说,她的语言就极富特色。

  提起王熙凤,人们首先想起的会是书中给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确,王熙凤真是费尽了心机去赢得她想要的一切,竭尽见风使舵、泼辣圆滑之能事,为人处事犀利虚伪,无怪乎人称“凤辣子”,而她的每句话作者都竭力透出她的个性。

  就拿第三回里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说的一段话做例子。“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王熙凤这番话似乎只是讨黛玉,赞扬她美丽、有风度。可算尽机关的凤辣子的这段话并不如此简单,事实上,她四面讨好八方卖乖,把在场的包括老祖宗、夫人们、迎探惜三姐妹都奉承到了。

  熙凤说道,看这通身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且不说一口一个老祖宗叫贾母心里高兴,我们看这言下之意:为什么黛玉如此标致这么有气派呢?因为 她象老祖宗的嫡亲孙女般。换句话说,只有贾母的孙女才有这般标致这般风度,这不是说全靠贾母的大家风范、标致风度,孙女才得以继承吗?真是不露声色地哄得 老祖宗开心不已。

  光夸黛玉,在场的夫人小姐可能会有些不乐意:“只有外孙女标致吗?那么我们这些嫡亲孙女呢?”熙凤深知这一点,便巧妙地夸黛玉象嫡亲孙女, 这样便说出黛玉固然美,固然有气派,然而嫡亲孙女才真是正宗的娴淑端庄、美慧超凡,黛玉才只不过是象而已。于是,又讨好了夫人小姐们的欢心。

  王熙凤深知贾母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地位。她明白要想在这个家里树立威信就必须讨老祖宗的喜欢。只要成为老祖宗的宠爱,就万事好办了。所以她特 别注意体会贾母的心思。那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似轻轻带过,其实是遂了贾母的心。贾母日夜思念黛玉,很想让黛玉知道自己对她的爱抚关 心,可又不便直说直讲。王熙凤这样讲出来,既无虚情假意之嫌,又玉成老祖宗的心事,真是乖巧之极。贾母听了定会想:“我怎么想的凤丫头全明白,这丫头真把 我的心思全看透了。”这样的“贴心人”老祖宗能不宠吗?

  这段话不过几十字,却是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亏得独具匠心的曹雪芹,用这几十字让虚伪圆滑、深谋远虑的凤辣子跃然纸上,这真称得上精彩绝伦的语言描写。

  光凭这点,《红楼梦》就够得上称为旷世奇书,流芳百世。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在大观园中,探春可以说是除了宝黛之外才情较高的一位,论能力,曾与宝钗一起管理荣国府。能力不比凤姐差,书中将她比作一朵玫瑰花,又红又香,但却有剌。凤姐在对待贾府三个带“春”字的女孩中,对她最怵,连宝钗也认为她是姐妹中的拔尖人物。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是对她最好的评价。

  探春性灵敏锐,做事敏捷,心地敏慧,因此贾府的人送给她一个绰号“镇山太岁”。探春有着与生俱来的“威仪”倘若有人惹到她,她就会像老虎一样,伸出爪子扑向你,毫不客气,探春博览群书,处理严谨,虽是姨娘生的,又是庶出,可是谁也不敢小瞧她,连持权横行的凤姐也让她三分。书中第二十六章有个片段,此正值宝钗走来,平儿告辞出去,训斥外面的婆子说:“睢见三姑娘的厉害了吧,连二奶奶的话她都敢反驳,你们还不老实!”平儿回去和凤姐说了探春的事,凤姐笑着说:“好个三姑娘,虽是庶出,却十分厉害,我正好有个臂膀了!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她这是拿开端,以后也好管事,你可千万不要和她犟。”凤姐的话语间不攀让我们感到了探春的敏!是的曹雪芹就是在书中塑造成了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探春之所以高出凤姐,关键是探春知书识字,说白了也就是她文化素质高,所以凤姐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厉害。

  “自古红颜多薄命”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我们营造出了“悲”的氛围,大观园中,四个女孩:元(原)、迎(应)、探(叹)、惜(息),曹老先生刻画了四个薄命的女孩,可在高鹗的续集中,探春却被远嫁出荣国府,远离了荣国府那腐朽奢侈的生活,可见高鹗对探春同样的喜爱。

  探春之“敏”还有庶出的敏感,她反对惜春的唯唯喏喏,厌恶迎春的默默忍受,讨厌这种弱者的行为,觉得那是极其胆小怯若的表现!因此每当有人触及她的出身,她总是不惜一切去反抗,这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出她极为敏感的一面,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这样的身世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她却极力维护自己的威严。你看,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面上,你又年纪大了,才对你客气点,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由着你们欺负?……”

  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尊严,更是整个家族的尊严。

  探春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干一番事业”这是一种多大的气魄与风度呀!

  探春向往着美好,可却被封建所束缚,她虽是庶出,却生来不甘,尽量改变别人的看法,让人不敢小瞧她!

  探春!一个刚强却值得同情的人!一个敏惠、敏捷、敏感的人!让人不禁仰慕她。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如花一般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人儿在曹雪芹的笔下诞生,大观园当初的盛景是难以磨灭的,是要拥有多大的勇气才敢把这些妙人写到这样悲惨的结局,我想,曹雪芹自己也是不忍的,到底是为了黛玉的凄惨的死,还是之前的晴雯为了宝玉而死,还是探春,迎春的离世,亦或是凤姐的病死?我不知道,这些人的一生都布满了光彩,却至多也就这样悲剧。

  黛玉寄人篱下,万事都得谨慎,似乎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心境是多么凄苦,尽管地位仍然和大家一样,但人人心知肚明,她不是,她只是占了贾母疼爱的光罢了。她是多么的爱花啊,看到宝玉将花瓣儿倒入水中时及时制止,她知道花离开了土木会脏,会飘零无依,不忍。便葬花,随土化了,不也干净。大家结诗社,唤她潇湘妃子,她说她就是爱那几竿竹子,她的才情是不可磨灭的,一字一句的悲直入人心,宝玉懂她的心,可是最终还是逃不了命运的掌控。对啊,都说黛玉是为了还宝玉前世的浇花之情才来还情的,黛玉为了宝玉多次哭泣也是为了还所赠的水吧,如今还了情,也该离开了。这么说来,他们仍是因花结缘了。

  宝玉是疼晴雯的吧,宝玉曾撕扇为博晴雯一笑,连最亲的袭人也不曾受宝玉这般疼爱吧。晴雯是生的美,可这最大的优点却也害了她,因了这,她离了宝玉,离了大观园,甚至离了红尘。在晴雯眼中,宝玉便是她的世界,雪夜,她为他连夜修补孔雀毛的风衣,甚至还高烧不退,可是尽管这样,是不后悔的,为了宝玉啊。弥留之际,唤上宝玉,死又有何可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尽管多么不舍,多么留念,还是离开了,也许,这世界不适合她,终究是这红尘负了她。

  凤姐,一直都是贾府的运转核心,她尽自己所能去维护这一切,包括自己所拥有的,包括自己想要拥有的,人人都道她四凤嚣张,但她可不是美丽的?她也有坐在花轿里期盼的时候,她会想,她的丈夫到底是什么一种人,事实上,她的丈夫最为花心,那么不专一,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她是这么大的一个家的顶梁柱,她不可以任性,可她是个女人,是个小女人啊,她会为了自己的丈夫伤心,她也会嫉妒,吃醋。表面上,她一直都是在笑的,幕起幕落,幕前幕后,她都在笑,放肆无忌的笑,笑颜如花的背后藏了多少的泪,夜深人静的时候的哭泣谁又知晓?面临死亡的时候,她也许还会想,终于,终于可以休息了吧,真的好累。

  花开的繁盛。花落的凄惨彷徨,漫天的飞花染红了世界,才有了这红尘岁月,不可避免的经历,很少有人看透这猩红的世界,挣扎着离开,贾王史薛四族的日渐没落以及大观园的静寂映射了这个世界的起起落落,而这花开花谢又证实了红楼悲情的发展,原来早就注定了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谢淑明)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早就向往了,尤其是当悠扬的越剧在我耳边响起,“一个林妹妹从天而降,像刚出洞的轻云,娴静如水上的花,动作如风和佛柳”的时候,我就想赶紧去看。

  有人说《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无能和黑暗;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宝玉和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有人说《红楼梦》是时代的叙事,像百科全书;还有人说《红楼梦》前后贯穿着“情”字,宣扬中国名人的真善美精神。就像鲁迅老师说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只是因为读者的眼光……”在我看来,《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贾的家,因为皇室而繁荣昌盛,却逐渐衰败,最后家人因为犯罪而被没收。

  《红楼梦》,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蔑视名利,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行为“偏僻乖张”,典型的叛逆宝玉;孤傲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是金陵十二钗中的黛玉。有个宝钗,大方优雅,举止优雅,待人接物很圆滑,讨厌官场的黑暗;还有奔放的湘云,泼辣恶毒的'凤姐,善良内敛的袭人.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刘奶奶,心地善良,心思缜密。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为了讨好贾母,在酒席上故意出丑,幽默地说:“老刘,老刘,牛吃多少,老母猪吃多少,别抬头!”哄着大家笑,我也跟着笑。

  《红楼梦》最悲伤的一幕是黛玉葬花烧稿。当我读到《葬花吟》“花满天,红香无怜?”那时候,我仿佛看到刚刚开放的花朵渐渐枯萎,花瓣在风中漫天飞舞。甚至是曾经随风逝去的芬芳……可是谁会可怜他们呢?只有孤独憔悴的黛玉!可是黛玉死了,还有谁会怜惜这些花,还有谁会怀念她可怜寂寞呢?难怪她要发出“没有悲伤的歌给我,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感觉!黛玉闻知宝玉、宝钗即将成亲,忽然病情恶化,奄奄一息。这时候她把自己喜欢的诗,手帕,眼泪,对宝玉的爱都烧掉了,让人泪流满面!在我看来,她燃烧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对于宝黛来说,有的人是被爱情感动,有的人是被悲剧感动。站在青少年的尾巴上,我们似乎已经学会了被他们的真实所感动。

  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他们可以痛苦地表达自己的不悦,他们有勇气去读恶《西厢》。但他们最真实的一点是,他们逃不出世界的网,怎么逃,却编织了自己的网,孤独终老。

  但至少,他们努力了,冲出了银网,但也够了。

  我不能忍受的是,《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死于怨,归天,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有名的贾家就这样分崩离析了。不禁感慨“人有喜怒哀乐,月缺雨露阳光。这件事在古代很难完成!”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记得很清楚之前读一些解说,在批评后四十回的时候,有人说道,贾母如此怜惜黛玉怎么会成就了金玉良缘的姻缘呢?老祖宗怎么会将黛玉抛在一边呢?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如果贾母在的话,真的会不顾黛玉的感受么?自从读了《细说红楼梦》之后,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祖母。之前我一直认为贾母是一个慈祥浪漫的富贵老太太,而忽视了她最主要的身份其实是贾府的支柱。

  其实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就已经提到了贾府大厦将倾,贾母希望能够在中秋节上热闹热闹,带着儿孙登高赏月,连宴席上桌椅形式都是圆的。然而宴席上大家都是强颜欢笑哄着贾母开心,然而却冲不淡冷清凄凉的氛围。宴会结束了,众人先后离场,贾母也要撑着赏月,不愿散去。

  这是真正的贾母,希望笼着一家人,支撑着这个家庭。

  红楼梦的前五十回是浪漫的美好的,贾府运转起来虽然吃力,但仍然是兴盛气象。但是到了后面,败迹日益明显,运转越来越吃力。从前的美好如今都要撕破了,大观园的女儿们也都要从园子走入人间了。

  就如同《还珠格格》的第三部众人物仿佛都换了模样,张爱玲也曾说后四十回的人物都面目可憎起来。其实这不就是从浪漫主义走入了现实主义么?前面是美好的,而后面要撕破面前的美好,自然是让读者难以走出来。

  贾母作为一个家的精神支柱,不可能是一个感性的人物。感性如林黛玉、史湘云,是支撑不起一个家族的。《红楼梦》里掌家的王熙凤、探春、李纨、宝钗,都十分理性。只有理性的人,这才能管得住丫鬟婆子,才能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吵架的时候凤姐气晕过去,善后的工作是交给贾母的。后来贾母也评价王熙凤的气量不够。古代宗族之事是大事。每一个当家人都会希望将接力棒平稳的从自己手中交到接班人手里。面对大事时,又怎么能被情感长所束缚呢?

  所以宝玉娶亲更重要的是为贾府找一个合适的女主人。黛玉极度感性,体弱多病,又是一个多心的人,听见丫鬟婆子们说话,都要疑心是不是说自己,这样的黛玉无法担负起家族重担。

  反观宝钗,虽然在大观园中人缘很好,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冷。兴儿口中所说:气暖了,生怕吹化了姓薛的。宝钗的理性大度,很适合成为一个女主人。

  就如同宝钗和宝玉成婚之后,宝玉昏昏沉沉记挂着黛玉,而宝钗直接说出林妹妹死了这件事断了宝玉的念想,宝玉自然是好了。

  宝玉悟道离家的时候,整个家里只有宝钗能够冷静下来,明白他是尘缘了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圆形人物。并不能说贾母疼爱黛玉就要把她嫁给宝玉,也不能因为贾母促成了宝钗和宝玉的婚事就否定了她对黛玉的爱。这个世间涉及到情的事情,怎么能用“非黑即白”一言蔽之呢。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粗粗的看一遍,只觉得里面的人们哭哭啼啼,非常令人厌烦,细细的品味,却品出许多道理。鼻子,酸了,心,早已酸了。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是宝钗和黛玉。宝钗很会做人,处事周到,看到别人没新衣服,她就把衣服给她穿。而黛玉很聪明,把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作诗非常得有灵性。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黛玉了。许多人都说她多愁善感,我也有些感觉,但是,我还是说不出的喜欢黛玉。我认为宝玉、黛玉就是天生的一对儿。

  而我最讨厌贾母。是她,使得许多悲剧产生。她定了宝玉娶宝钗的亲事,使黛玉抱恨而亡、宝玉绝望出家,宝钗孤独守寡。

  我比较喜欢“结诗社吃螃蟹”这一节,每当看到这一章节,我总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也轻轻一笑。

  这个章节里,有一个情景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深厚情谊。当李纨让宝钗第一名、黛玉第二名的时候,宝玉道“只是蘅芜君(宝钗)和潇湘妃子(黛玉)的那两首还要再看看”,可见宝玉心里更希望黛玉得第一,让我真切感受到宝黛二人的志同道合。

  第二次作诗时,作者把景物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描写丫头们、主子们吃饭的热闹场景,让人仿佛看见了一般。凤姐一边逗贾母开心,一边与丫头们谈笑风生,气氛很好。并且把他们的喜好写了出来,细细品读黛玉的诗,你就可以感受到黛玉的性情。

  读了“湘云快嘴黛玉恼”这一章节,我也体会到了很多。

  第一,宝玉与黛玉在一起非常快乐,他为了不让黛玉睡出病来,就和黛玉躺着说话,逗黛玉高兴。他们的一个情节特别好玩,宝玉讲了一个小老鼠与香芋的故事,最后一句是说黛玉是“香玉”,黛玉听后,马上就来拧他。原来,宝玉是想说黛玉是一块很香的玉,可黛玉却听成了能吃的香芋,于是闹出了笑话。

  第二,史湘云幽默,心直口快,她被黛玉说是咬舌头说话的,于是她说:“我只保佑明儿你遇上个咬舌的林姐夫,天天让你去听‘爱’‘厄’去”引得众人大笑。但是她豪爽、口快,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比如她把黛玉比作戏子,黛玉很气愤,黛玉因此还和宝玉斗气,让宝玉也难过极了。

  第三,黛玉有些小心眼,很喜欢钻牛角尖。宝玉要去看史湘云,因为之前在宝钗那里,于是来晚了点,黛玉马上冷笑着说:“我说呢,幸亏在那里绊住了,不然早飞来了。”然后生气回房,宝玉还没来得及与她解释,不巧又被人叫去了,黛玉就一个人生闷气。在我看来,有一点小题大做。

  现在我想到黛玉的身世,贾府的繁荣到衰败,园中那些小姐的开心到最后的被迫分离,总是轻轻的感叹一声。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那个年代,永远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我轻轻打开书本,无尽的思绪又滚滚而来。

  初读红楼梦,我只是对人物有一个概念;再读红楼梦,我被里面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里面的爱情故事真是不少,最震撼我的,就是宝黛的痴恋。他们俩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中显得多么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纯洁,哪一个读红楼梦的人不被他们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感动?

  图片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在众姐妹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的葬花,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们都说你傲,你真的傲吗?在我的眼里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连才高八斗的贾妃都说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欲仙的画意;还是草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你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可也掩盖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注定了你孤苦无依的命运,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无奈着你“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香巢已经成染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说是腐朽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使地狱的烈火不断在每个人的身边燃烧,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花在无情冷漠中熄灭,熄灭。黛玉的思想不断进步时,一场荒唐可笑的婚约把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宝玉的一句”男人是把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浑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这光明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活生生被这黑暗的力量吞没了。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见不得悲剧,我也曾为黛玉的结局恼过,恨过,哭过。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是浪漫的,但一切就如烟花一样,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己,何必执着,有时候,短暂也是一种美。

  或许更重要的,不是你把它攥在手心里捂多久,而是,你是否真切地拥有过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红楼梦是以什么为主线在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而大多数人认为是以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面。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第一回里就写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这段千古未闻的“还泪”之说预示出全书的故事线索,即所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在第五回中,作者又通过红楼梦曲子,特别是《终身误》、《枉凝眉》,暗示了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这一线索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回目写到了宝黛爱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爱情试探阶段。最突出的表现也有三次:《西厢》传情;《西厢》句侃紫鹃与张道士提亲风波。

  定情阶段。这一阶段已经转为彼此心照不宣的温存与体贴。如第五四回中关于蓑笠、灯笼的柔情脉脉的对话;四九回宝玉对黛玉自觉泪枯的宽解等等。

  围绕这一主线,作者还写了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司棋与潘又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爱情。这就使宝黛的自由恋爱有了一个群星拱月,彼此相照的环境。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红楼梦即使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部爱情小说。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读了一本好书,就像灵魂被西湖岸边的春风吹了,暖得哩,舒服得紧。

  张爱玲,我喜欢这个女人的调调儿,模样自然是不差,美得哩。那次看个节目说张爱玲写《色戒》是因为嫉妒郑苹如的美貌,我去他个二大爷的,那是真的没见过张姐姐超凡脱俗的美。

  我不是张迷,谁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喜欢看她的书,就像喜欢吃炸酱面,喜欢穿JORDAN鞋,一样的。我不喜欢什么都归结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路上,但确实是喜欢她。

  记得第一次看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惊了,这女人太不一般了,写得忒美了。文字那个细腻,柔着你的心和你的细胞,让你忍不住的让她的东西往你心里钻,肉里血里钻啊,可钻过去真的舒服啊。那个时候鸳鸯蝴蝶派的人不少,文字细腻的也不少,张恨水啊,朱自清啊,多得是,比比皆是,唯独她跟鲁迅,特立独行,一女一男,鹤立鸡群,摆明了就是一副全灭的架势。虽然我不喜鲁迅像匕首像投枪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除了张爱玲,真的没人能灭了那家伙,他是个大师,真的,把刀藏得那么俊俏,也就是他了;张爱玲是走另外的路子,柔得美,柔得从小溪到宇宙都是她,你要是读不进去张爱玲,活着也就少了个味道,相当于你到北京没吃烤鸭,到了杭州没吃西湖醋鱼,到了大连没吃海鲜……

  《红楼梦魇》最早是俺家书呆表姐给我推荐的,那时正是刘心武说红楼说的举国皆红之时,俺姐说了,张爱玲的好,坦白说,那说三四年前了,这一路过来,老是有那欲望,但是没有那机会,更没有那心。说实在的,张姐的文字是荼蘼那劲儿的,属于LV品级的,莫说小资,大资可能都享受不了。颠沛流离过去了,安稳下来就有心能看了,写得真好,服了。

  红楼梦说实话,看了三遍,看了一本脂砚评的,一本毛评的,还有周汝昌的数本,还有其他几个所谓红学家的,都看得不爽快,不痛哭。这人要是不玲珑通透,写得东西也难看。今天看了张姐的,觉得红楼梦才好看起来,我觉得我读书还是挺苛刻的,毛病多,劲儿大,动辄就:这书还能看,这电影能还看,这什么还能凑活。但是这本书确实好看。

  说到这里,就说说上周末收工的《爱的逐放地》,渡边淳一的新作。我喜欢这个日本人写得东西,从上中学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还有老度,其实都不错的。我觉得日本男人就适合写两类,一个是战争题材的,属于武儒系列的,尤其是明治维新那帮大爷的作品,能看出那个时代,到底是一帮爷们让那个国家起来了;我不是卖国贼,也不是爱国贼,但是人家做得漂亮咱们得承认。曾进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日本历史,明治维新那个部分尤其血脉喷张。还有就是写女性题材的小说,从《源氏物语》,大概是一脉相承的,都很细腻,很贴心,挺真的。虽然描述肉体比较真实,但是语言优美,很耐读。

【《红楼梦》读后感14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 》读后感11-14

《红楼梦》读后感【荐】12-19

《红楼梦》读后感【精】12-12

【精】《红楼梦》读后感12-12

《红楼梦》读后感【热门】12-11

【荐】《红楼梦》读后感12-11

《红楼梦》读后感【热】12-11

【热】《红楼梦》读后感10-25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09-17

红楼梦的优秀读后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