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范文锦集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出示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槐乡(huái ɡuí) 花苞(bāo pāo) 耷拉(dā tā)
3、出示自学提纲:(1) 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2) 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 积累一些好词。
(4) 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文中划出来与同学交流。
槐乡的孩子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从以下几点体会到:
四、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讨论,师生交流:
(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五、当堂训练。
1、想一想,填一填
( )的清香 ( )的孩子 ( )歌声
轻松的( ) 火热的( ) 甜蜜的( )
2、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钩 耐劳
女孩 捡 塞 快乐
【教学总结】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图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感受课文,品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课文,让他们找出并且概括出槐乡和槐乡孩子的特点。这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我先让学生们自读感受,然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 ──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在这一环节的阅读过程中,我还让学生美美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从作者的用词准确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劳动中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并积累成语。
3、看图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4、绘画、写话、培养初步的习作能力。
5、完成填字游戏,进行谜语展示。
重点难点: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积累新词。
2、进行口语交际。
3、绘画、写话。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
2、认读新词。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三个句子
①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
②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陈琳是满族。
③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
2、指名读三句话,再读学习伙伴的提示语,想想三句话中回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集体,了解回的几种解释。
①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②掉转。
③旋转、环绕。
④答复、答报。
⑤量词、指事件的次数。
⑥回族,我国少数民族名。
5、再读句子,选择回在句子中的准确意思。
句①:回是掉转的意思。
句②: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③:是量词,指事情的件数。
6、学生汇报:说说从刚才的学习中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汉字有一个字多义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二、读读认认
1、学生借助拼音读生词。
2、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并说说识字方法。
4、出示相应的图片认读。
5、扩展练习: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用具,看是否能说出名称,并积累新词,学习新字,制成词卡。
三、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句子,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①花
妹妹穿着一件花衣服。
公园里的花开得非常鲜艳。
我花了五元买了一支钢笔。
②火
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看到我的成绩,爸爸发火了。
我军向敌人猛烈开火。
2、字、音连线:
zào guō sháo chǎn hú tāng
汤 壶 灶 锅 勺 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用具: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厨房用具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词卡认读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读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并想想这些成语意思。
2、小组合作:读成语,互相正音,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语,提出不懂的成语。
3、全班交流:分组读成语,讨论不懂成语的意思。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成语。
三、巩固练习:填空
()()协力()()成城()()不林
人外()()博采()()()()益善
()学()问读书()()()()自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挂图
1、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什么内容。
2、议图,弄明白四幅图连起来说的什么事。
二、续编故事
1、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呢?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选择合理的想法,小组合作续编故事。
⑴小朋友认识这位叔叔确实是爸爸的朋友,该怎么办?
⑵小朋友不认识这位叔叔,又该怎么办?
三、全班展示
1、小组评选好的同学到台前讲故事。
2 、评选故事大王。
四、讨论交流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展示台中的填字游戏,谜语展示。
2、画画、写话。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完成填字游戏。
⑴投影出示填字游戏。
⑵同桌合作,把词语补充完整。
⑶指名读成语,看是否正确。
⑷竖着读填好的字,说说发现了什么。(新世纪我能行)
2、猜谜语
⑴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谜语。
⑵小组互猜谜语。
⑶全班猜谜语比赛,评出猜谜大王。
二、画画、写话
1、教师出示一幅画,指名说说画的内容。
2、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并说出画上的内容。
3、写话,注意语句通顺,写清楚画上的内容。
4、小组相互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b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语文教案 篇4
备课人:朱素香
教学目标: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开拓
[教学设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方法]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入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多媒体出示“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趣: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也许会用“仙境”“幻景”来形容,虽然它们似虚无飘渺,但它们却真实地出现过存在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和海市蜃楼一样美的“山市”里去吧,也许你会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朗读识记。
3.自学课下注释。
4.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②读懂词句.侧重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节奏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找出来 d. 圈点勾画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知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比赛。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参看注释讲内容,直译意译均可。各小组同学互相听译,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同学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探究想像
1.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问答)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口头复述,用关键词句描述画面)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欣赏感受了神奇的山市,山市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学生构想山市图景)
2.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归结让学生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文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鼓励绘画基础好的同学画出来,在班里展示欣赏。再次多媒体出示“郑州”海市蜃楼图片,学生想像与山市画面的异同,增强直观感受,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啊!
五.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亲友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及图片。
③ 课外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升初教案12-15
语文教案11-13
小学语文复习教案11-20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26
小学语文教案11-30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06
【精】小学语文教案01-07
【热】小学语文教案01-11
小学语文教案【荐】01-13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