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8-10 07:30: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无

  ⑤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

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明确两文特色:

  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

  明确: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许多篇幅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找准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顺藤摸瓜,带动全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这是教法,同时也是学法。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前的导语,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行道树》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行道树》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深刻含义,重点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积极意义。

  四、回头再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观照语言的读写训练。《行道树》优雅的叙述、诗意的抒情,适合于朗读。《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适合替换式的改写,这样设计兼顾了两篇短文自身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学习《行道树》,强调训练点——读。

  1、听配乐朗读,要求想象行道树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要求理解行道树形象的意义,理解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读,要求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

  4、配乐诵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二、学习《第一次真好》,强调训练点——写。

  1、读课文,了解课文先叙事后点示道理的结构。

  2、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评点。自主参与交流,修改,定稿。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第一次真好

  一.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题旨,问一个"好在哪里"全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够把握"好"的具体含义。

  三.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结尾,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写作意图,可以根据结尾这样设问: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四.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五.问题研究:

  1、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配乐展示多幅行道树的课件)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2.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怎样理解“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说是一种“点缀”?

  ③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

  ④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⑤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⑥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

  ⑦“走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到忧愁而快乐的树。”句中的“忧愁”“快乐”矛盾吗?

  ⑧行道树象征了什么?

  3.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发言,教师追问,适当点拨。

  四、诉说心理话,反思言行

  教师语: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一)、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二)、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先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同桌位之间交流,准备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延伸,展开联想

  ①现实生活中具有像行道树一样精神的人吗?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②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大胆联想,自由发言)

  六、总结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中歌颂他们吧!

【《行道树》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假如》教学设计优秀08-15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01-23

天窗优秀教学设计04-12

《景阳冈》教学设计优秀04-25

《泉水》的优秀教学设计04-28

争吵的教学设计优秀02-26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02-03

《鸟语》教学设计优秀12-13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