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与家庭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父母和祖辈的感情。
2、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增进对长辈的了解对家庭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变化,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渐树立家庭责任感。
3、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庭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学会如何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学生对家庭的传统和价值感受不深,较难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经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家庭就像是一棵亲情树,家庭中的成员就是亲情树上不可缺少的一枝。生活在这样一棵亲情树上,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回答,畅谈自己的感受。)
2、是的,家总能让我们开心、快乐、温馨、幸福。我们一起来唱唱自己的家,好吗?媒体播放歌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3、教师过渡: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我想说的是,幸福家庭的幸福也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走进每个小朋友的家中,走进过去去重温这些美好的记忆吧。板书课题:家庭的回忆。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教者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入手,让学生回忆生活在家中的感受并唱与主题有关的歌曲,一下子勾起了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回忆,并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就使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更显得流畅自然。)
4、教师过渡:我们在长大,家庭也在变化。家庭中有些日子、有些事情是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好好回味的。让我们把这些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的家庭美好回忆吧。
(二)活动:家庭大事记
教师引导:在家庭中总有一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日子中总是会发生一些特别的事情,你还记得吗?(点击课件:出示表格:家中特殊的日子。)
(家中特殊的日子)
1、同桌交流表格的内容。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家中特殊的日子是哪些?
3、教师提问:我们记住这些日子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理念:特殊的日子对于家庭来说有特别的意义。通过“我们记住这些日子有什么作用吗?”一问,巧妙传达了编者设计这一内容的用意,提高了学生记忆这些日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家庭中的大事记)
4、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与父母还有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其中有些事情是家庭小事,有些事情是重大的。课前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在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相关的照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将收集到的事件或照片在小组里与同学们聊一聊,当然这些事情会有喜有忧,有苦有乐,但它们都是我们家庭中难忘的片段。有些事情,当时你也在场,你有什么感受呢?
5、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设计理念:家庭中发生的事情有喜有悲有苦有乐,通过学生们在小组中的交流,让学生明白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故事,在横向的交流中,更加体会一个家庭一步步走来的不易。并通过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明确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6、刚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小组中讲了自己家的故事,那你愿不愿意把这些故事告诉全班的同学听呢?下面我们来举行“老照片的故事”。老师来当主持人。
7、把学生的照片通过实物投影仪出现,学生讲老照片的故事。
8、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教师提问:听了这么多的故事,再看看大家收集的照片,你们对自己的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9、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10、师小结这些故事或者照片都是我们每个同学家庭片段的一个个缩影啊,看到了这些照片,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们家庭的过去,想一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就更体会到了我们每个家庭的来之不易。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我们也要学会珍惜自己的家庭,更加关心我们的家人。
(设计理念: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形象去介绍自己的家庭。使学生对家庭有更强的归属感。讲故事这种形式,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情感与能力的一次整合。)
(三)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教师谈话:家里的事长辈最知道,特别是你还没出生以前的一些家庭情况。我们可以这么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了解情况,了解他们小时候的衣、食、住行等情况。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里向长辈调查了一下,还请有相关照片或实物的同学带上收集到的资料。现在可以来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情况。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后,教师补充一些资料,点击多媒体,出现:爷爷奶奶小时侯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的相关图片,一边播放图片,教师相应做一些讲解。
3、听了介绍,看了图片,再与你现在的生活比一比,你有什么要说的?
4、教师小结:确实,过去家庭的生活与现在的家庭生活没法比。但是,你的家就是在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美丽,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吗?爱创造这个家的爷爷奶奶吗?爱创造这个家的爸爸妈妈吗?
(设计理念:课前了解情况,课中谈感受,活动结束时教师的小结,使学生知道了家庭发展的艰辛过程,明确了家庭的发展变化与家人的关系,激发了学生敬爱家人和热爱家庭的美好情感,并为下面的活动打好情感基础。)
过渡:是啊,怎能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是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我们的家才会一天天变成现在的模样。
(四)创意大赛:家庭吉祥物
1、设计过渡语进入这一环节:看到同学们都那么热爱自己的家,老师深感高兴。怎么来表达这样的爱呢?老师有个创意:让我们为自己的家设计制作一个吉祥物吧!知道什么是吉祥物吗?
2、多媒体出示:小词典:吉祥物的介绍。学生读读这段介绍。
3、多媒体点击:熊猫盼盼。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吉祥物。边看熊猫图边看吉祥物的介绍。了解吉祥物的特点。
4、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吉祥物,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同桌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吉祥物。然后指名说说自己喜爱的吉祥物。
5、夫子庙小学的小朋友也设计了一些吉祥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小朋友设计了哪些吉祥物啊?他们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吉祥物?
6、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后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在设计吉祥物时最重要的是要有意义。
(设计理念:介绍一些现成的吉祥物,使学生对吉祥物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家庭的吉祥物做好铺垫。)
7、学生设计吉祥物。教师引导: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设计出图案美观、形象可爱的能代表你的家庭的吉祥物。
8、教室里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拿出水彩笔,设计自己的家庭吉祥物。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价值和传统的认识,体会到我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
9、学生交流设计好的吉祥物
教师谈话: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埋头认真地设计了自己的家庭吉祥物,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吉祥物吗?请先在你的小小组中交流,选出一张优秀的图片参加全班的交流评比。
10、学生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学生的作品。评比中选出优胜者,发奖。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说一说设计意图,再一次加深对家庭的价值和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庭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同学们,你们为自己的家设计了这么可爱的吉祥物,老师从这些吉祥物中看到了你们对家庭的爱。在这里老师真诚地祝愿你们的家庭永远吉祥,美好。
(六)家庭作业:
回家向家人介绍你的吉祥物。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
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
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讲讲“年夜饭”相关小知识。
教师: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呢?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与家庭美好生活有什么关联吗?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打开教材P82页,阅读“回”老家“过春节”。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
活动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教师: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呢!
教师:你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词语和谚语吗?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你发现中国人最重视什么呢?
学生交流:阖家欢乐;家书抵万金;家和万事兴……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收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进行交流。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3
课程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中如下条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教材内容不仅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还涉及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本单元前面两课呈现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所以,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史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产生对家庭爱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较为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书面语进行称呼。
2.初步学习和掌握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PPT,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称呼抢答题目(在教材基础上,补充部分家庭成员关系题目)、儿歌《家庭称呼歌》以及学生们的绘画作品。
2.学生填写家庭关系示意图、《“家史”小调查》的表格。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家庭生活掠影
(一)上节课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一件事,把我们的关爱带给他们,那么他们在收到我们的关爱之后有什么反应呢?谁来说一说。
请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互动。
(二)孩子们,听了你们的讲述老师心里暖暖的,这些都属于我们的家庭记忆。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下一课《家庭的记忆》。(板书课题。)
活动二、家庭辈分称呼
(一)家庭关系示意图
1.认识家庭单元。
教师:家庭的记忆中除了家人之间美好的相处之外,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家族的历史、大家庭里不同辈分的长辈……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完成《家庭关系示意图》,谁来展示一下你填写的示意图。(学生展示)
教师:孩子们,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家庭关系示意图”里面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像这样拥有夫妻关系的两个人和自己的孩子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家庭形式。
2.认识不同辈分。
教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说一说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
教师:“家庭关系示意图”里面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外婆是妈妈的长辈,她比妈妈长一辈。妈妈是你的长辈,妈妈比你长一辈。外婆比你长几辈呢?对,长两辈。
教师:孩子们,除了刚才说的夫妻关系、母女关系以外,请再看看“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还能找到哪些关系?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学生自由发言。
3.了解“四世同堂”。
教师:有的同学的爷爷的父亲还健在,那么这样的同学和他的曾爷爷之间共有几代,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大家庭就叫“四世同堂”。咱们同学们中间,谁家的大家庭是“四世同堂”呢?
学生发言。
教师:我们来看课本79页下面的“知识窗”: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现在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世同堂”的家庭更是少见。
(二)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孩子们,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称呼都弄明白了吗?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轮抢答赛吧!
将班级学生分组,教师用PPT逐条展示课本《抢答竞赛》中的问题,由各组学生抢答回答,答对一题加一颗星(在黑板上画表格分组),答错不加,得分多的小组获胜,可适当奖励。
教师:刚才的抢答真激烈!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想象中的要棒多了,除了刚才那些,你还能提出什么关于家庭成员关系或称呼的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预设学生问:我是我表弟的什么?
预设学生问:我是堂姐的什么?
……
教师:同学们对家庭成员间的称呼了解真多,有一首《家庭称呼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活动三、我的“家史”小调查
(一)我的“家史”。
1.教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个“家史”小调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先在组内分享交流,然后再推荐一位同学来全班分享。
PPT出示小组分享要求: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2.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3.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
2.小组推荐的学生全班分享。
3.教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记得以后要多和父母长辈们交流哦,这样你会知道更多的“家庭大事”。
(二)比比童年。
1.教师:通过刚才的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我和父母比童年》,课下老师让学生们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给我们讲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然后画成画讲给大家听,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老师从中挑选了几张,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学生边讲解自己的作品边比较我们和父母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平时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今天通过这么多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和“家史”小调查,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每个小家庭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又一个大的家庭。这些大的家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以后在生活中多多观察身边还有哪些不同的大家庭。
课后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一个他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来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板书设计
家庭的记忆
家庭称呼
我的“家史”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10-21
文章赏析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6
音乐教学设计05-17
《松鼠》教学设计04-03
化学教学设计04-10
《春》教学设计05-17
《刷牙》教学设计12-04
《村居》教学设计02-01
《论语》教学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