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故事

时间:2024-06-29 12:34:35 小学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故事15篇(经典)

小学数学故事1

  说的是两百多年以前的一段小故事,一位9岁小孩的数学天才使他的老师大吃一惊。

小学数学故事15篇(经典)

  1787年,在德国一所乡村小学的三年级课堂里,数学老师出了一道计算题:

  1+2+3+4+5++98+99+100。

  把100个数一个一个地加起来,这件事让三年级的小同学来做,是一种考验。

  不料,老师刚说完题目,班级里的.一位学生,名叫高斯,就把他写好答案的小石板交上去了。

  起初老师毫不在意。这么快就交来,谁知道写了些什么呢?

  小学生数学故事:全班只有一个人做对:后来发现,全班只有一个人做对,就是这位飞快交卷的高斯。

  高斯解答的方法更使老师惊讶不已。

  高斯把这100个数从两头往中间,一边取一个,配起对来,1和100,2和99,3和98,,共计配成50对,每一对两个数相加都等于 101,因而原式=10150=5050。

  这种算法虽然不是小高斯首创,但是事先谁也没有教过他。在两百多年前的德国,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在大学里讲授,叫做等差级数求和。即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等差级数求和也要到高中数学课里才系统地学习。当年只有9岁的高斯,出身农户,家境贫寒,居然这样勤于动脑,善于动脑,使老师无比欣慰和深受感动。老师名叫彪特耐尔,特意到大城市汉堡买来数学书,送给高斯看,并且请自己的年轻助手巴特尔斯对高斯多多关照。

  后来呢?

  后来高斯继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中作出许许多多重大贡献,被称为数学家之王,和阿基米德、牛顿齐名。高斯是数学史上一颗光芒永恒的天王巨星。

  中国人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人有很多机会,能从同辈和长辈那里学习各种各样的好主意、好思路、好方法、好技巧、好经验,用来武装自己。无论是数学课、数学竞赛,还是趣味数学读物,都会通过趣题、趣事、趣话,不知不觉中,介绍一些在大问题大理论大场面里大显身手卓有成效的数学思想,铺的道是快道,搭的桥是天桥,架的梯是云梯。无数灿烂辉煌的数学新星,将会从现在的少年朋友里成长起。

小学数学故事2

  趣味数学的设计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格外重视趣味数学。

  数学王国,数字之多,说不完,道不尽。数字本身之神秘,与大千世界之万事万物联想之巧妙,却实在令人陶醉,令人深思……“8”就是这众多数中之一。

  人常说:“要得发,不离八”,凡是与“八”相关的词语都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古代传说中的八仙,来到人间,惩治邪恶,挽救善良,从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人有八命,民间算命也要打八卦;写文章总是不出“八股”文的规格。西游记中的“八戒”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在川陕布八阵图,按照八卦学说进行创制,每日每时变化无穷,胜过十万精兵,制服陆逊,羞辱司马懿,一时传为佳话,八阵为何就有如此威力呢,而七阵,九阵就没有战斗力呢?这里八蕴含着一种非常神秘的意义,杜甫也有诗歌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真是推崇备至。

  据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8”有特殊的好感,我国建军节在八月的第一天,8月是收获的季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三月的第八天是妇女节。而聪明的`商人总喜欢在商品的标价上出现“八”以吸引顾客。解析几何中,把三维空间分为八个卦线,因而“8”显示出一个完美的平面方位。

  “8”它是第一个立方数,我们可坚持这样看;因为1不论是多少次幂,其结果都是1,因而将1从素数领域中开除出去,而8却是数2的立方数,巧妙的是2与8之和是10,尽获得十全十美的结果。一个数除以8的余数是多少,我们不必去做除法,只要由2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就可立即得到,如:123÷8的余数由2×12+3=27,2×2+7=11,2×1+1=3得到,其结果是3.

  8的倒数的倍数,却与5有着奇巧神秘的联系,请看下列等式:

  1/8=0.125,125×633=79125,125×417=52125;

  2/8=0.25,25×633=15825,25×417=10425;

  3/8=0.375,375×633=237357,357×417=156375.

  而小数点后面的数,无论是与633还是与417这类数相乘,都能再现自己,这种美妙的特征正是“8”与“5”之间的神秘联系所在,令人惊讶,令人迷恋。末位数有“8”的数,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如8、68、568……、812568,可表成8=2×4、 ?68=22×17 、568=23×71、………813568=29×1589.

  又如

  23=8,2+8=10;

  683=314432, 68+32=100;

  5683=183250432,568+432=1000;

  ……

  8135683=……186432, 813568+186432=1000000.

  这些奇特的规律,吸引着人们探索的兴趣。

  6与10关于8对称,而102-62=82,这里8也充当了勾股数的角色,因为62+82=102.8可以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许多数学家说,如果现在决定计数的进位制,那么八进制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八的因数1、2、4、8是那样有规律的四个数,它们组成等比数列。

  在西方,人们对8更崇拜,英国的长度单位中,一英寸=8英分,在原苏联的容积单位中,1俄石=8俄斗,1俄斗=8俄升等,在中国旧时的重量单位中,1斤=16两,半斤=8两。

  现在电子计算机中,已经普遍采用了二进制,但二进制书写起来相当麻烦,因此在电子计算机中,普遍使用八进制作为一种过渡的中间计数制,在我们国产的许多型号的电子计算机里,都采用八进制数作为指令代码。

  “8”象征着圆满,象征着吉祥,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崇拜着它,迷恋它。但8本身究竟蕴含着多少秘密,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挖掘。

小学数学故事3

  小熊是一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从小就不好好听老师讲课,连作业也懒的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每天花钱买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他的爸爸看着小熊摇头叹息说:“你这么爱花钱买零食,以后就当一个超市的老板吧。”

  小熊听了,觉得爸爸这个建议非常适合他。终于有一天,小熊有了一家自己的小超市,他批发了一大堆吃的和用的.,将商品陈列完毕后,小熊开始要标写零售价格了。可是价格怎么设定呢?因为小熊小时候实在太贪玩了,所以数学知识少的可怜,只会最基础的加减乖除,根本不知道如何计算成本和利润。小熊挠着脑袋想呀想,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点子:我把每样东西的价格都翻5倍,这样不就又省心又赚钱了!

  说干就干,很快商品标价完成了,小熊的超市也隆重开业了。一开始,顾客还真是络绎不绝,小鸡、小狗、小猴、小猪都来捧场,可是一看到商品的标价后,他们纷纷头也不回地就跑了。最后,连一个人也留下。小熊非常奇怪,赶忙去问爸爸:“为什么我的东西卖不出去呀?

  爸爸笑着说:“你去看看其它商店就明白了!”

  小熊来到小兔开的商店,看到虽然商品的标价也不便宜,但门口却竖立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所有商品一律3折“这几个字。吸引了大批的顾客前来抢购。小熊思考了一番,心想既然小兔的商店打3折能吸引这么多人,那我的折扣力度大点不就行了?

  于是,小熊回到超市,也拿出一块牌子,用毛笔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出几个大字“本店商品一律20折”

  动物们听说小熊超市打折了,便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向超市涌来。小熊开心极了,拿着大喇叭大喊道:“快来哦,快来哦,本店一律20折,20折。”

  这一吆喝,就把大波的顾客吓得魂飞魄散,有人大喊起来:“你家东西本来就贵,现在还要翻2倍,简直是黑店啊!”

  小熊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睛。他开始后悔当初的贪玩不认真,也终于理解了“少壮不努力”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从那天开始,小熊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努力读书,认真学习数学,励志要当一名优秀的商人。

小学数学故事4

  今天,我和哥哥去同学家时,刚好碰见一个地摊正在举行活动——刮刮乐,凡是抽到“奖”这个字的有一套免费的礼包分别为:2只水笔,2个修正带,2只毽子,2根跳神和1张Q币充值卡。

  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1、今天用5元就拿到一张刮刮卡。

  2、100张中有2张刮刮卡是可以换购奖品的。

  许多小朋友蜂拥直上,结果都一无所获,我在心里默算了一下利润:首先两套礼包最多25×2=50元,100×5-50=450元,小小的有奖竞猜就可以令商家赚上450元,商家是多么黑心。

  再来看一下什锦糖吧!这是一种由牛奶巧克力混合在一起的糖,质量比大约是:5:1,而价钱比是:1:4,那总量比是:5×1:1×4=5:4,牛奶占质量83.3%,而牛奶占价钱20%。商家是把越便宜的糖混合的越多一些,越贵的糖混合的越少一些,令利润率也高了很多。

  看来,掌握这些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呢!你在之前的'数学中遇到的知识那时候就是“新朋友”,现在对于那些知识来说就是“老朋友”了,我们要温故“老朋友”,学习“新朋友”,这样的数学学习才会有趣!

小学数学故事5

  传说在阿基米德的晚年,因为叙拉古城和当时的罗马共和国发生了冲突,罗马就派了一支舰队来围城,当时已经70多岁的阿基米德负责城防工作。他设计制造了一些灵巧的机械,来摧毁敌人的舰队。他发明了一种掷石机,能迅速掷出成批的石子,把逼近城墙的`罗马士兵打得头破血流。他用一种投火器,把燃烧的东西弹出去,烧毁敌人的船只,还用一些起重的机械,把敌人的船只吊起来掀翻。整整三年,罗马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始终无法把叙拉古城征服。阿基米德的威名,使罗马士兵闻风丧胆。罗马军队的统帅马塞拉斯将军沮丧地说:我们是在与数学打仗吗?这个数学之神使我们出尽了洋相,简直比神话中的百手巨人还要厉害!

  然而由于弹尽粮绝,再加上叛徒的里应外合,叙拉古城还是被罗马军队攻破了,居民受到了残酷的屠杀。

  而此时的阿基米德,正在沙盘前专心研究几何图形,并不知道城市已经陷落。突然,一名罗马士兵闯了进来,一脚踏在了沙盘上,把画在上面的图形踩乱了。阿基米德抬起头来,愤怒地吼道:滚开,不要踩坏了我的图!

  愚昧的罗马士兵拔出短剑,刺向了阿基米德,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就这样不幸地死在了罗马士兵的剑下!

  得知阿基米德的死,罗马军队的统帅马塞拉斯十分痛心。虽然阿基米德设计的各种机械给他的军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是马塞拉斯非常敬佩阿基米德,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下令,把杀害阿基米德的士兵当作杀人犯处决,并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让后人永远怀念阿基米德。

小学数学故事6

  一天,乘号从四则运算国旅游到了数字王国。乘号真有缘哪!没过几分钟就认识了两个朋友。一个是数字7,另一个是数字4,三兄弟正要抱在一起的时候,乘号好像察觉到了什么似的,正想阻止,可是已经来不急了,三兄弟猛的抱在了一起,突然三兄弟的身子徐徐上升,天空中出现了两道乘法算式:4×7=28 7×4=28。忽然,从天上降下来两个身影,等两个身影完全降到地上,国民们才看清楚是乘号和从未见过的`数字28,这可怎么办呢?乘号忽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打给除号,焦急地说:“除号,除号!我在数字王国,这里有事需要你帮忙。”除号说:“我5分钟就到。”5分钟后,除号赶到了,除号说:“把7的妈妈叫过来,我需要她地帮忙。”7的妈妈来了,除号又把28叫了过来,除号说:“等我数1、2、3,你们就以同样的速度往我这边跑。明白吗?”“明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1、2、3!两位国民以最快的速度向前跑去。同时碰到了除号,当然也像4和7碰到乘号那样徐徐上升,出现了一道除法算式28÷7=4。4出来了,7也出来了。这惊险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小学数学故事7

  一百年前,爱尔兰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叫做哈密尔顿,他很喜欢思考问题。一天,他拿到了一个正十二面体的模型。这个模型有12个面,20个顶点,30条棱,每个面都是相同的正五边形。

  哈密尔顿拿着这个模型反复把玩,忽然灵机一动,想,为什么不拿这个模型作个数学游戏呢?假定这20个顶点是地球上的20个大城市。把30条棱当作连接这些大城市的.道路,一个人从某个大城市出发,每个大城市都走过,而且只走一次,最后返回原来出发的城市。这种走法能实现吗?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周游世界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拿着十二面体一个点一个点地去试吗?这似乎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如果把十二面体看作是一个橡皮膜的话,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正十二面体压成一个平面图形。如果哈密尔顿所设想的走法能够实现的话,那么这20个顶点一定是一个封闭的20角形的周界。

  把这个正十二面体压扁了,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11个五边形,底下面还有一个拉大了的五边形,总共还是12个正五边形,而从这12个压扁了的正五边形中,挑选出6个相互连接的五边形。在把这六个相互连接的正五边形摊平,就成为了一个有20个顶点的封闭的20角形。

  那这20个顶点,确实是正十二面体的20个顶点。这样一来,沿边界一次都可以走过来。因此,哈密尔顿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按他的走法,我们是可以周游世界的。

小学数学故事8

  数学、奥数的学习是枯燥的,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爱上数学呢?不如从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开始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分树】

  从前,有一个老汉,临死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不行了。咱们家只有十七棵树,我死后,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三分九分之一,并且,每个树都不能砍倒。”说完这些,老汉死了。

  兄弟三人看到死去的`父亲,他们伤心极了,于是,三人商量着安葬了父亲,他们并且,按照父亲的叮嘱,商量着分树,按老人的遗嘱分树,怎么分也分不开,兄弟三个一筹莫展,谁也没有办法。

  不过,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从这里路过,轻轻松松,就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解决方法吧。

  小朋友和兄弟三个人说:“要想用现有的树,将其按照你们父亲的叮嘱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下外人的树”,听到这里,兄弟三人还是很迷茫,于是,小朋友就给他们继续解答问题。

  解答方法:

  把邻居的树加上来分,17+1=18(棵)老大:18除以2=9(棵)老二:18除以3=6(棵)老三:18除以9=2(棵)9+6+2正好17棵,最后把邻居家的还给邻居。

小学数学故事9

  小学生数学故事: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曾经以为生活是一根线段,简捷而单调,两个端点就是家和学校。每天清晨,在紧张的自行车铃声中,背着书包,跨进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旅程;傍晚,伴随着“回家”的萨克斯乐声,我收拾起零乱的文具,背着越发沉重的书包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逐渐知道了:生活其实是个多边形,复杂而又丰富。

  果园里,灿烂的桃花,娇艳的杏花,雪白的梨花下,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我们的身影与花相映,人比花娇,花比人艳。恩,生活是个三角形!

  书城里,我努力搜寻着自己的目标,那一部部长方形的“大块头”都是我的挚爱。啊,生活还是个四边形!

  田野里,和朋友们一起嬉戏,捉蝴蝶,听虫鸣,赏花开……这时,我忽然感到:生活是五角形、六边形……

  在这么多形状中,我最喜欢圆形。

  圆,所有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意的图形。

  我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求尽善尽美,就像圆一样。所有学科我都要争做第一,语、数、外,理所当然,甚至就连女孩子们最怕的体育我也要一争高下。

  我富于想象、创造。每一道数学思考题我都想别出心裁,都想得出与老师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就像圆一样,一个圆心,无数的半径。因为只有不停地想象,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未来才更宽广!

  我广交朋友。“手拉手”的'小伙伴,我有一大堆。陕西、昆明,都有我的朋友,每到属于我们的节日,我们都会给对方一份真挚的祝福,即使远在天涯海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像圆心与圆上的点一样,心心相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祈盼团圆,追求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不可能事事圆满,就像圆心是固定的,而半径是无穷的,是要我们自己去努力拓展的。

  让我们用无限的半径去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圆吧!朋友,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小学数学故事10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曾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 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 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会后,结果出来了,不过令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后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对于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Lorenz称之为混沌学。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反应。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小学数学故事11

  1个大西瓜 vs. 3个小西瓜

  去年夏天某日,一个卖西瓜的人在不停地叫喊着:“1个大西瓜10元钱,买3个小的也是10元钱。”这时过来一位细心的顾客,他拿了两种西瓜,目测大西瓜直径约8寸,小西瓜直径约5寸。

  可是他也犯了难,到底买哪种更合算呢?

  让我们来帮帮他吧!

  首先,我们从体积上来比一比,球的`体积公式是4/3πr3,或1/6πD3。r是半径,D是直径。

  求它们体积比时,可省去1/6和π。因此,

  大西瓜体积∶3个小西瓜体积之和

  =[8×8×8]∶[(5×5×5)×3]

  =512∶375

  由此可见,买3个小西瓜是很吃亏的。

  1个大西瓜 vs. 4个小西瓜

  那么,假如再多给你一个小西瓜即一共4个,你会买大西瓜还是小西瓜呢?

  这时从体积上看两种情况相差不多了。但如果考虑瓜皮的多少,还是买大西瓜合算。这是由于球的表面积公式为πD2,所以,

  大西瓜的表面积∶4个小西瓜的表面积之和

  =[π×8×8]∶[(π×5×5)×4]

  =64∶100

  由此可知,4个小西瓜合在一起的瓜皮,几乎比大西瓜的瓜皮多一倍。所以综合起来考虑,还是买一个大西瓜合算。

小学数学故事12

  小学生数学故事:乾隆皇帝千叟宴

  两百多年以前,在清代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摆下千叟宴,3900多位老年人应邀参加宴会。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纪特别大。

  大臣纪昀(“昀”读“yún”)在一旁凑热闹,也说一说这位老寿星的岁数,当然也不是明说,而是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对联里讲些什么呢?这位老者的岁数究竟是多少?

  先看上联。花甲就是甲子,一个甲子是60年时间。“花甲重开”,是说经过了两个甲子,就是120年,这还不够,还要“外加三七岁月”,3和7相乘,是21年,所以总数是60×2+3×7=141。

  可见乾隆皇帝是说,这位老人家141岁。

  再看下联。“古稀”是70岁。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七十自称小弟弟,活到八十不稀奇,可是直到半个世纪以前,能活70岁还是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往往要好好地庆贺一番。“古稀双庆”,是说这位老先生居然有两次庆贺古稀,度过了两个70年,并且不止这些,还“又多一个春秋”,总数是70×2+1=141。

  可见纪昀是在变个花样说,不错,这位老年人是141岁。

  这位年龄特大的老寿星有多大岁数呢?

  乾隆帝说了,不过不是明说,而且是出了一道对联的上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小学数学故事13

  八戒开了一家副食小店。一天,猴侄小猕猴来为家里打一斤醋。小猕猴来到师叔的小店,喊道:“师叔,打醋!”

  八戒问小猕猴打多少醋。小猕猴说:“不多,就打一两。”

  八戒吃惊地问道:“打一两醋干啥?”小猕猴说:“当然是吃呗!”八戒又问:“一两够吗?”小猕猴说:“不够,再打一两吧!”

  八戒又问:“二两也不多呀?”小猕猴说:“那再打一两吧。”八戒又打了一两。小猕猴说:“还打一两,再打一两……”这样,小猕猴共计打了十两醋,也就是一斤醋。

  八戒打完醋,说:“共计一斤醋,8角4分钱。”小猕猴不慌不忙地掏出8角钱给了师叔八戒。八戒接过钱,说:“不要耍赖,还差4分钱呢!”小猕猴问:“师叔,打一两醋多少钱?”

  八戒说:“一两醋当然是8分4厘,4厘钱就舍去。收8分钱。”小猕猴说:“这么说来,一两醋就是8分钱了。”八戒说:“那当然。”小猕猴又说:“十两醋就是8角钱了!”

  八戒说:“算得正确。”小猕猴说:“我给了你8角钱,你怎么说还差4分钱呢?”八戒无言以对,只好又亏了4分钱,望着小猕猴提着醋走了。

小学数学故事14

  晚上漫步在街上,欣赏着灯光通明的夜景,我跟着妈妈进了一个饰品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场20元”这几个刺眼的字。我本想买一个笔筒大小的肥皂盒,后来想了想,一个那么小的肥皂盒就要20元?店家不赚死了!

  我便换了一个比较大的肥皂盒,我拿着它看来看去,发现上面有个标签,上面写着“45.5元”。从45.5元一下子降到20元?这落差也实在太大了吧!我心里念叨着:这店家难不成真心想甩货,不会这么亏吧!成本也要30多元啊!我半信半疑地拿起那个小闹钟,看了看以前标价,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才5.5元!那成本岂不是只有3、4元咯?所以说,商家没一个好的,个个都是心机王!

  我又见一个服装店,他们店门前的屏幕上闪烁着几个耀眼的大字:全场2折销售,620元的衣服只卖124元。我看到这些字,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哪有这样的“好便宜”?又来骗人,背后可是阴暗得很呢!虽然我承认,现在的裤子的确很便宜,但是打折之前的呢?岂不是很贵?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他们只赚50元,那成本就是124-50=74元,打折之前的`标价是620元,他们就赚了620-74=546元,盈利率便是546÷620≈0.8806451613≈88.1%。看到了吧,这样利润高的的衣服你们还会买吗?

  的确,打折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但是可不要被那些极具诱惑力的折扣给迷惑了,一不留神你就掉进了商家事先设好的圈套里了哦!

小学数学故事15

  这一天阳光明媚,熊妈妈带着三只熊宝宝一起捉鱼儿。

  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上微波粼粼,里面有许多可爱的游动的鱼儿,在水藻和杂石之间游行,十分灵活地左冲右闪,可爱至极。经验丰富的熊妈妈不一会儿就捉了许多鱼,熊妈妈笑了笑对熊宝宝说:“熊大、熊二、熊三,我们要分鱼儿了。这里有一百条鱼,给熊大其中的五分之一;再分给熊二剩下的四分之一;分给熊三三分之一;我再取剩下的二分之一,剩下的给爸爸。”

  这时,三个熊宝宝就不服气了,为了几条美味的鱼大打出手,你一拳,我一拳,不可开交。

  熊妈妈问:“怎么了?为什么打?我分错了吗?有什么地方出错啦?你们可是亲兄弟,怎么能互掐呢?”

  熊大说:“娘亲,我是老大,你该多给我一点,为什么你给熊三最多呢?而且你和爸爸的加起来比我们加起来多!”

  “说说看!”

  “我的`五分之一加熊二的四分之一加熊三的三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你……?”话还未说完,它们就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子呀!那么熊三的是一百减二十减二十是六十条鱼了,那六十乘以三分之一那还是二十条鱼了!那妈妈的是六十减二十是四十条鱼,再乘以二分之一是二十条鱼。最后是四十减二十是二十条鱼就给爸爸了!这么算来不多也不少,鱼分得刚刚正好呀!”

  这时,熊妈妈又问了:“这个问题告诉了你们什么道理呀?”它们一会儿看看其它的兄弟,一会儿看看鱼,又想着刚才的算式,最后熊二说:“看清单位“1”,我们刚才都没有注意单位“1”,就忙着做题,单位“1”不相同,算式不相同,答案自然也不同了。”

  熊妈妈点了点头,又说:“好了,回家烤鱼去了,还有一份给爸爸。”

  “走了!吃鱼去了!”大家欢呼着。

  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么清,可是谁又知道这一天对熊大、熊二、熊三和熊妈妈来说,又是多么难忘呢?

【小学数学故事】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故事12-03

(经典)小学数学故事06-27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10-25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11-08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11-14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优秀)11-13

小学生数学故事02-23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10-28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精华)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