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都不陌生吧,不同的句子类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那什么样的句子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1
1、抓关键词语理解。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点词。抓住了重点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重点词就理解了该句的全部。例如: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关键词语“不可估量”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
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且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因为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而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文中钓鱼这件事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作为教学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3、紧扣文章的中心。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心思想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或物什么思想感情,或要表现所写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例如: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雨》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泾渭分明。
本册的第二单元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只要学生从“思念家乡”入手理解单元中的重要句子,就能做到八九不离十。
4、了解文章的背景。
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成的,所以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了解作者,了解他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讯息。《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时代背景想的话,台湾刚刚光复,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许多台湾人不会说中文,不会写中文,他们重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是中国人,我热爱中国”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同胞之口,那种真挚的情感,学生能从句子的语气中体会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从而激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至关重要,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更是与背景知识紧紧相连。《最后一分钟》讲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里,作者关于这一风雨归程的回忆,并憧憬着香港更美好的`明天。由于学生距离1997年有一定的时间段,他们对背景知识完全是陌生的,根本无法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对此,我将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第三节诗歌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当时中国的衰败和承受的一切一切的屈辱。果然,学生就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朗读诗歌时饱含感情,个个义愤填膺, 5、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高年级课文中一些句子比较深奥,如果仅钻字眼很难把握句子的准确含义,即便能“挤”出来一点,也让句子的含义显得空洞而苍白。所以,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浅入深,层层剥茧,把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去理解,才能体会得更真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的两个“鱼”,第二个“鱼”为什么加引号?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理解重点句子方法还有很多,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类型、学生情况,抓住句子的特点,选择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2
一、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三、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四、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五、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3
一、翻译关键成分
关键词是指理解一个句子最关键的成分,往往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成分,或者含义丰富的修饰成分。这些关键词往往形象、含蓄、深奥,只要结合上下文,把关键词翻译为抽象、直白、通俗的成分,再将其余部分自然串连为完整句子即可。
(1)化形象为抽象
有些关键词使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格,语言形象含蓄,需要把形象的成分还原为抽象的成分。
(2)化含蓄为直白
对于关键词比较含蓄的,要翻译成直白的成分。
(3)化深奥为通俗
对于关键词比较深奥的,应化为通俗的成分。
(4)分解多重含义
有些关键词有多重含义,所以要依次分解,并进而把整句的多重含义揭示出来。这种多重义,一般有词典义、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要根据语境,确定该关键词有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如《针挑土》: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对“眼睛亮了”的理解,结合前文,可以有三重:对我对“湘援游”的支持感到高兴;对“湘援游”进展不顺利的沉静乐观;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向前推进的曙光。
二、筛选概括语境
理解句子含意,必不可少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能从上下文中筛选或者概括出来的。要遵循“答案在文中”的原则,不要自作主张,想当然地去理解。如《大河家》:不露痕迹地沟通中国。关键词为“不露痕迹”“沟通”,联系本段甚至全文,可以筛选概括出两点答案: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河家,可以看清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有些句子在结构上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理解这样的句子要在其下文、上文、前后文寻找解释,或摘取,或概括。如: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原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冯骥才《秋天的音乐》)
该段最后一句,是全段总结句,要理解该句含意,需从上文概括:秋天仍然孕育着生命;死亡不是结局,而是生命的再生与更迭。
三、揭示原因本质
有些句子是结论性的,又比较含蓄,要理解它,就要揭示其原因。如《总想为你唱支歌》: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是个总结句,文章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写到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艰苦,以及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据此,可以将这句话的含意理解为: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有的句子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不相符合,对这种句子要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麻痹。如20xx年上海卷《春声和春深》: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其本质是:弟弟表面上说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
四、剖析全文主旨
有的句子属于主旨句、总领句、总括句,理解这样的句子,需要联系全文主旨。上面所举《大河家》“不露痕迹地沟通中国”一句,就属于这种总领句,主旨句,联系第三段所写对祖国的思念、韩三十八的坎坷经历和稳如泰山的特点、鼓励读者去大河家住,可以得出该句的第三层含义:大河家更是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五、整合完整答案
把关键词翻译之后,需要联系整个原句,综合理解,把翻译好的部分整合为完整的答案。比如上面提到的20xx年山东卷六(一)题《记住回家的路》“一个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就可以将答案整合为: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理解一个句子,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后合为一个完整的答案。如《阳关古道苍凉美》:好像这些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先利用翻译关键词的方法,把“暖意”理解为“作者心里温暖”,然后在前文寻找概括“让作者心里温暖”的原因――旅伴介绍了城砖磨制的阳关砚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最后整合为完整的答案:城砖磨制的阳关砚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另外,有些以抒情为主的句子要答出其中蕴含的感情。如《在春天里观察一只鸟》: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该句含意为: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感情)。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的,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解释“仿佛觉得整个春天”)。
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4
1、抓关键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抓住这些字、词进行品味,对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桂花雨》一文中: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就是一个关键词。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怎样缠着妈妈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2、通过变换句式理解句子意思。
句子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疑问句、因果句、反问句等,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就会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对理解句子内容,体会情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两个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其相通之处,并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特别是在说明文中。如《秦兵马俑》一文,“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读完这句话,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一号坑很大,但对其中具体的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进行对比教学,如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一号坑的面积大约相当于238间教室那么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一号坑面积之大。
4、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离开了当时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其弄清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如《xxxxx》一文中“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接着交流查阅到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在学生了解到香港这个“游子”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要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时,提出问题: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谁?“母亲”指的是谁?此时,学生不难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5、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能接触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环境衬托等写作手法,其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与“可贵之处”,然后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学生不难发现,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小学三年级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理解词语的方法09-05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04-03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05-19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05-13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10-29
小学语文阅读题方法06-02
小学三年级语文扩句方法09-11
小学三年级语文扩句的方法09-11
小学语文三年级句型转换方法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