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5-11 16:18:3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溶液初中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1

  [ 学习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 、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教学重点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 学习过程 ]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二、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水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 当堂训练

  1 、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 、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 . 0.2% B . 2%

  C . 10% D . 20%

  3 、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并整理归纳溶液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物质的溶解性

  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溶液,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溶液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新课讲授

  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

  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

  [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现象

  形成

  什么

  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

  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液体的特征。由两种液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可知: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阴阳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蔗糖或食盐等单独放入已配好的液体中,也有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

  学生理解概念 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是为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

  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小结]: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质来洗。

  学生分组实验,思考实验结论。

  小组讨论并填课本27页图9-3的表格:

  学生讨论归纳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目的在于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提问]: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课本27页图9-4的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利用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与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见过的溶液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2分钟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5.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2、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用品:

  教学设备:投影仪

  仪器及用品: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1、什么是溶液?

  2、溶液的三大特征?

  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加入的氯化钠越多,溶液越咸。

  【提问1】那么氯化钠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提问2】如果不能,能溶解多少呢?

  【实验】

  分组实验:教师与学生对比做实验。

  教师组: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溶解),再加入5g氯化钠,(未全部溶解)【导出少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备用】

  学生组: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未全部溶解)

  【提问1】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回答】物质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解释】类比解释:同学们吃到不能再吃的时候,会说自己“吃饱了”,这两杯水中都不能再继续溶解,我们就说现在的溶液状态是“饱和溶液”

  【板书】饱和溶液的定义

  【提问2】那么物质的溶解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或者说,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使未完全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

  【回答】加水;加热

  【实验】氯化钠的烧杯:加水搅拌,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硝酸钾的烧杯:加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结论】溶液的状态受到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再来回顾一遍饱和溶液的定义,看看我标出重点的地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提问】那么没有溶解的部分属不属于饱和溶液的组份呢?

  【回答】不属于。

  同理概括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练习】

  【技巧提取】当有固体未溶解时,溶液一定是饱和状态。

  【提问】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他物质呢?

  【实验】向之前取出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结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提示】一个溶液中可能出现多种溶质,且针对某些溶质可能是饱和,针对其他溶质可能不饱和,因此我们应当说清楚,一杯溶液到底是什么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那么这两种状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引导】回顾刚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如何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的?得出以下转化关系图。

  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横纵坐标的讲解,点的意义的讲解。

  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为例,借助溶解度曲线再次讲解两种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化方法。

  概括总结最可靠的方法: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

  【小结】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5

  重点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 、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

  [讨论]

  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

  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

  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用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

  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概念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克

  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

  1 、计算

  2 、称量、量取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工具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作业】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回答,略。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为下节课讲解乳化现象做准备。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溶液的形成》教案09-15

初中的作文01-10

初中的作文04-08

初中作文04-30

初中毕业作文11-21

初中的周记02-06

愧疚初中作文02-26

团结初中作文03-06

路初中作文03-18

父亲初中作文02-04